陳惠疇
《經脈圖考》~ 卷四 (4)
卷四 (4)
1. 取穴分寸並別
《百證賦》云:瀉牙疼而即移。)
任脈之別,名尾翳,下鳩尾,散腹。實則腹皮痛,虛癢搔,取之所別。(注:尾翳,誤也。任脈之絡名屏翳,即會陰穴,在大便前、小便後兩陰之間,任督沖三脈所起之處。此經由鳩尾下行散腹,故為病若此,而治之者,當取所別之會陰也。)
白話文:
《百證賦》說:瀉掉牙痛,疼痛就立刻轉移了。
任脈的支脈,叫做尾翳(注:尾翳是錯誤的說法,正確名稱應為屏翳,也就是會陰穴,位於大便完畢、小便之後的兩陰之間,是任脈、督脈、沖脈三條經脈的起始之處),從鳩尾穴向下延伸,散布於腹部。如果這條經脈實證,則會出現腹部皮膚疼痛;虛證則會出現腹部皮膚發癢想抓,治療時應該取其支脈的穴位(也就是會陰穴)。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