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疇

《經脈圖考》~ 卷四 (5)

回本書目錄

卷四 (5)

1. 督脈循行圖

2. 督脈循行主病歌

督起少腹骨中央(少腹,胞宮之所居;骨,橫骨中央,下近外之中央也),入系廷孔絡陰器(廷孔,言中正之直孔,即溺孔也。女人孔在前陰中橫骨之下孔上際。謂之端乃督脈外起之所。此雖言女子,然男子溺孔亦在橫骨下中央,循宗筋而出莖端也。

別絡自溺孔之端,循順分行向後也),合篡至後別繞臀(篡謂兩便爭行之所,即前後二陰之間;合者循陰器向後復合篡間,分而為二,繞行篡後之臀也),與巨陽絡(太陽中絡)少陰比(合少陰腎脈,並行)至股(內後廉)貫脊屬腎行,相隨大腸起(目)內眥,上額交巔絡腦間,(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仍俠脊。

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循男莖(絡督之別絡,並足太陽經上頭下項,俠脊抵腰中,復絡於腎;若直行者,自尻上循脊裡上頭,由鼻而至人中也;莖,男子陰莖),下篡亦與女子類。

又從少腹貫臍中,(央)貫心入喉頤唇宮(上頤還唇),上系兩目下中央,此為並任(並任脈而行)亦同沖,大抵三脈同道起(督衝任皆起於會陰之中下,一原而三岐,異名而同體),靈素言之每錯綜(《五音五味篇》曰:衝任脈皆起胞中,上循背裡;是又言衝任行背,故經亦有謂衝任脈為督脈者。古圖經有以任脈循背謂之督,自少腹直上者謂之任,亦謂之督。

今人大率以行身背者為督,行身前者為任,俠臍膀左右上行者為沖。然循任督二經所行穴道,一在身前,一在身後,而衝脈居中,本無穴道,伴行足少陰腎經穴道,似當以此說為正),督病少腹(上)衝心痛,不得前後(二便不通)沖疝攻(此督脈為病,而兼於衝任二脈之症),其在女子為不孕(沖為血海,任主胞脈),嗌乾(脈衝咽喉)遺溺及痔癃(絡陰器,合篡間,此督脈為病同於衝脈,考)督脈生病治督脈,骨上臍下可收功(骨上,橫骨上毛際下曲骨穴;臍下,謂臍下一寸陰交穴;皆任脈之穴,其治而言督,何也。

蓋督衝任三脈同一體,督即任沖之綱領,任沖即督之別名也,故言治若此),別絡病實則脊強,虛而頭重高搖空(注見別絡之後)。

白話文:

督脈起源於小腹中的骨中央,這地方就是胞宮所在,而骨指的是橫骨的中央位置,也就是下部接近外側中央的地方。它進入連接尿道孔,並連結到生殖器官。尿道孔是指身體中線上的直孔,也就是排尿孔。對於女性來說,這個孔位於前陰下方的橫骨下的孔上緣,這是督脈在外開始的地方。雖然這裡提到的是女性,但男性尿道孔同樣位於橫骨下的中央位置,沿著生殖器官的主幹延伸到尖端。

督脈從尿道孔的末端分開,順著身體後方走行。它在肛門和生殖器之間會合,然後分成兩條,繞過臀部,與足太陽膀胱經的絡脈相合,並且和足少陰腎經一起行進,到達大腿後側,穿過脊椎連接到腎臟,再跟隨著大腸的起始點,也就是眼睛的內角,向上到額頭,交叉至頭頂,然後絡繞腦部。接著,它從頸項返回,沿著肩膀內側,仍然夾在脊椎兩側。

督脈抵達腰部中間,進入脊髓,連接到腎臟,並沿著男性的生殖器行走。它在臀部和肛門之間的另一部分,與女性的督脈相似。督脈還從小腹穿過肚臍中間,穿過心臟,進入喉嚨,到達下巴和嘴脣,再上行連接到兩眼的下中央位置。督脈和任脈一同行走,並且與衝脈相同,因為三脈都起源自會陰的中下部,源頭相同卻分為三個方向,名字不同但實質相同。

根據《黃帝內經》的描述,督脈、衝脈和任脈的關係常常被混淆。《五音五味篇》中提到,衝脈和任脈都起始於胞宮,向上沿著背部行進。這表明衝脈和任脈都在背部行進,因此有些經典中認為衝脈和任脈是督脈的一部分。古代的醫學圖書中有將任脈在背部行進的稱為督脈,而將從小腹直上行的稱為任脈,也稱為督脈。

目前,人們通常認為沿著身體背部行走的是督脈,沿著身體前側行走的是任脈,而沿著肚臍兩旁向上行走的是衝脈。然而,根據任脈和督脈所行經的穴位,一個在身體前側,一個在身體後側,而衝脈位於中間,沒有特定的穴位,而是伴隨足少陰腎經的穴位行進,所以這種說法可能是最正確的。

當督脈出現問題時,可能會引起小腹上方的心痛,以及大小便不暢的問題。如果督脈的問題影響到了衝脈和任脈,可能會導致男性疝氣和女性的不孕症。此外,督脈問題還可能引發咽喉乾燥、尿失禁以及痔瘡等症狀。

治療督脈的疾病主要集中在督脈本身,但在骨上方和肚臘下方的穴位也能達到療效。骨上方指的是橫骨上方的毛髮邊緣下的曲骨穴,而肚臍下方指的是肚臍下一寸的陰交穴。這些都是任脈上的穴位,但為什麼用來治療督脈的疾病呢?原因在於督脈、衝脈和任脈本質上是相同的,督脈可以看作是衝脈和任脈的總綱,衝脈和任脈則是督脈的分支名稱,因此這樣治療是合理的。

另外,督脈的分支絡脈如果實證,可能會導致脊柱僵硬;如果是虛證,則可能引起頭部沉重,頭部搖晃的症狀。

3. 督脈穴圖

(脈長四尺五寸)

白話文:

(這條經脈總長為四尺五寸)在現代白話文中就是:(督脈的總長度是四尺五寸)

4. 督脈穴歌

督脈行背之中行,二十八穴始長強,腰俞陽關入命門,懸樞脊中中樞長。筋縮至陽歸靈臺,神道身柱陶道開,大椎瘂門連風府,腦戶強間後頂排。百會前頂通囟會,上星神庭素髎對,水溝兌端在唇上,齦交上齒縫之內。

凡取脊間督脈諸穴,當於骨節突處取之,但驗於魚骨為可知也,若取於節下,必不見效。

按:督脈始於長強者,本自《靈樞·經脈篇》,曰督脈之別名長強,俠脊上項散頭上下,當肩胛左右別走太陽,入貫膂;《難經·二十八難》曰:督脈者,起於下極之俞,並於脊裡之上,至風府入屬於腦;乃指穴而言也。前論督脈起於少腹者,是指循行而言也。

白話文:

【督脈穴歌的現代解釋】

督脈位於背部正中央,總共有二十八個穴位,起點從長強穴開始,接著是腰俞、陽關、命門等穴,然後到懸樞、脊中、中樞等穴。

再往上的穴位有筋縮、至陽、靈臺,接下來是神道、身柱和陶道穴。往上則有大椎、瘂門、風府等穴,再來是腦戶、強間和後頂穴。

而百會、前頂、囟會等穴則位於頭部,上星、神庭、素髎穴相對應,水溝和兌端穴則在上脣位置,最後的齦交穴在上齒縫之內。

要找督脈沿脊椎的穴位,應該在骨節突出的位置去找,就像魚骨一樣可以清楚辨識,如果在骨節下方找,可能就不會有效果。

根據《靈樞·經脈篇》的記載,督脈的起點在長強穴,沿著脊椎兩側向上,到達頸部後分散到頭部,再到達肩膀左右,分別走向太陽穴,進入貫穿脊髓;《難經·二十八難》則說:督脈起始於下極之俞,沿著脊椎內側向上,到風府穴後進入腦部;這是在講穴位的位置。前面提到督脈起始於小腹部,這是從督脈運行路徑的角度來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