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疇

《經脈圖考》~ 卷四 (6)

回本書目錄

卷四 (6)

1. 取穴分寸並別

長強:(一名氣之陰郄,一名撅骨,《靈樞》謂之窮骨,亦名尾骶。)在脊骶骨端,伏地取之。督脈之絡,別走任脈,足少陰所結。一云足少陰、少陽之會。(《千金翼》云:治赤白下痢,灸窮骨頭百壯,多多惟佳。又:下漏五痔,疳蟲食下部,刺三分,伏地取之,以大痛為度;灸亦良,日三十壯,至七日止,但不及針。又:灸尾翠骨七壯,治脫肛神良。

《千金》作龜尾,即窮骨也。此穴為五痔之本。)

腰俞:(一名腰柱,一名背解,一名腰戶,一名隨室。)在二十一椎節下間宛宛中。(《千金》云:腰卒痛,去窮骨上一寸,灸七壯者,即此。)

陽關:在十六椎節下間,伏而取之。(《甲乙經》無此穴。)

命門:(一名屬累。)在十四椎節下間,伏而取之。一云:平臍,用線牽而取之。(《千金》云:腰痛不得動者,令病人正立,以竹杖拄地,度至臍,乃取杖度背脊,灸杖頭盡處,隨年壯良。丈夫痔漏下血,脫肛不食,長泄痢,婦人崩中出血,帶下淋濁赤白,皆灸之,此俠兩旁各一寸,橫三間寸灸之。《標幽賦》云:兼肝俞,能使瞽士視秋毫之木。)

懸樞:在十二椎節下間,伏而取之。

脊中:(一名神宗,一名脊俞。)在十一椎節下間,俯而取之。

中樞:在第十椎節下間,俯而取之。此穴諸書皆失之,惟《氣府論》督脈下王氏注中有此穴,及考之《氣穴論》,曰背與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與十椎者,其穴即此。

筋縮:在九椎節下間,俯而取之。

至陽:在七椎節下間,俯而取之。(刺五分,灸三壯,主治腰脊強痛,胃中寒不食,少氣,胸脅支滿,羸瘦,身黃,淫濼脛酸,四肢重痛,寒熱解㑊。)

靈臺:在六椎節下間,俯而取之。《甲乙經》無此穴,出《氣府論注》。

神道:在五椎節下間,俯而取之。

身柱:在三椎節下間,俯而取之。(刺五分,留五呼,灸五壯。一曰灸七七壯。主治腰脊痛,癲癇,狂走,怒欲殺人,瘛瘲身熱,妄言見鬼,小兒驚癇。《神農經》云:治頦嗽可灸十四壯。)

陶道:在大椎節下間,俯而取之。督脈、足太陽之會。

大椎:(一名百勞。)在第一椎上陷者中,一曰平肩。手足三陽、督脈之會。(大椎為骨會,骨病者可灸之。《千金》云:凡瘧有不可瘥者,從未發時前灸大椎,至發時滿百壯,無不瘥。時傳以此治百病。《神農經》云:治小兒急慢驚風。)

啞門:(一名喑門,一名舌厭,一名舌橫。)在項後入髮際五分宛宛中,仰頭取之。督脈、陽維之會,入系舌本,禁灸,灸之令人啞。

風府:(一名舌本。)在項上入髮際一寸,大筋內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其肉立下。督脈、陽維之會。《熱論》曰: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於風府。(此穴刺三分,留三呼,禁灸,灸之令人喑。《席弦賦》云:風府風池尋得到,傷寒百病一時消。又云:從來風府最難尋,須用功夫度淺深,倘若膀胱氣未散,更宜三里穴中尋。)

白話文:

取穴分寸與辨別

長強穴:(別名氣之陰郄、撅骨,《靈樞》稱之為窮骨,也叫尾骶。)位於脊椎尾端的骶骨末端,趴著取穴。是督脈的絡穴,分出支脈走向任脈,也是足少陰經氣所結聚的地方。另有一說,這裡是足少陰經和足少陽經的交會處。(《千金翼》記載:治療赤白痢疾,灸窮骨頭一百壯,越多越好。又說:治療下身漏血、五痔、疳蟲啃食下部,針刺三分,趴著取穴,以感到劇痛為度;灸也有效,每天三十壯,灸到第七天停止,但效果不如針刺。又說:灸尾骶骨七壯,治療脫肛效果非常好。《千金》中稱作龜尾,也就是窮骨。這個穴位是治療五痔的根本。)

腰俞穴:(別名腰柱、背解、腰戶、隨室。)位於第二十一椎骨下方的凹陷處。(《千金》記載:腰部突然疼痛,在窮骨上方的寸的地方灸七壯,指的就是這個穴位。)

**陽關穴:**位於第十六椎骨下方的凹陷處,趴著取穴。(《甲乙經》沒有這個穴位。)

命門穴:(別名屬累。)位於第十四椎骨下方的凹陷處,趴著取穴。也有一種說法是與肚臍同高,用線牽引來確定位置。(《千金》記載:腰痛到無法動彈時,讓病人站直,用竹杖撐地,量到肚臍的高度,再用竹杖量到背部的脊椎,灸竹杖尾端的位置,隨年齡增加灸的次數,效果好。男子痔瘡漏血、脫肛、不思飲食、長期腹瀉,女子崩漏出血、白帶淋漓不清,都可灸此穴,此穴在脊椎兩側各一寸,橫向三寸的範圍灸之。《標幽賦》說:搭配肝俞穴,可以讓失明的人看見秋毫之末。)

**懸樞穴:**位於第十二椎骨下方的凹陷處,趴著取穴。

脊中穴:(別名神宗、脊俞。)位於第十一椎骨下方的凹陷處,俯身取穴。

**中樞穴:**位於第十椎骨下方的凹陷處,俯身取穴。這個穴位在很多書中都遺漏了,只有《氣府論》中督脈下王氏的註解中有此穴,並且考證《氣穴論》,說背部與心臟相互牽引而疼痛,所治療的天突穴與第十椎骨,指的就是這個穴位。

**筋縮穴:**位於第九椎骨下方的凹陷處,俯身取穴。

**至陽穴:**位於第七椎骨下方的凹陷處,俯身取穴。(針刺五分深,灸三壯,主要治療腰脊僵硬疼痛、胃寒不思飲食、少氣、胸脅脹滿、消瘦、身體發黃、腿部酸痛、四肢沉重疼痛、寒熱交替的症狀。)

**靈臺穴:**位於第六椎骨下方的凹陷處,俯身取穴。《甲乙經》沒有這個穴位,出自《氣府論注》。

**神道穴:**位於第五椎骨下方的凹陷處,俯身取穴。

**身柱穴:**位於第三椎骨下方的凹陷處,俯身取穴。(針刺五分深,留針五個呼吸,灸五壯。也有一種說法是灸四十九壯。主要治療腰脊疼痛、癲癇、狂躁亂跑、怒氣沖沖想殺人、抽搐發熱、胡言亂語見鬼、小兒驚風。《神農經》記載:治療咳嗽,可以灸十四壯。)

**陶道穴:**位於大椎穴的下方凹陷處,俯身取穴。是督脈和足太陽經的交會穴。

大椎穴:(別名百勞。)位於第一椎骨上方的凹陷處,也有一種說法是在肩膀齊平的位置。是手足三陽經和督脈的交會穴。(大椎穴是骨骼的會穴,骨骼疾病可以灸這個穴位。《千金》記載:凡是瘧疾久治不癒的,在發病前灸大椎穴,直到發病時灸滿一百壯,沒有不好的。當時流傳用它治療各種疾病。《神農經》記載:治療小兒急性或慢性驚風。)

啞門穴:(別名喑門、舌厭、舌橫。)位於後頸部進入髮際五分的地方,凹陷處,抬頭取穴。是督脈和陽維脈的交會穴,連接著舌根,禁止艾灸,艾灸會使人變成啞巴。

風府穴:(別名舌本。)位於後頸部進入髮際一寸的地方,大筋內側的凹陷處。快速說話,那裡的肌肉會鼓起,停止說話,肌肉會落下。是督脈和陽維脈的交會穴。《熱論》說:巨陽經,屬於各陽經,它的脈絡與風府穴相連。(這個穴位針刺三分深,留針三個呼吸,禁止艾灸,艾灸會使人變成啞巴。《席弦賦》說:風府穴和風池穴都能找到的話,可以消除各種傷寒疾病。又說:風府穴最難尋找,必須要下功夫量度深淺,如果膀胱經的氣還沒散去,就應該在足三里穴中尋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