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疇

《經脈圖考》~ 卷四 (7)

回本書目錄

卷四 (7)

1. 取穴分寸並別

腦戶:(一名匝風,一名會額,一名合顱。)在枕骨上,強間後一寸五分。一曰在髮際上二寸。督脈、足太陽之會。禁刺灸,刺中腦戶,入腦立死。

強間:(一名大羽。)在後頂後一寸五分。

後頂:(一名交沖。)在百會後一寸五分,枕骨上。

百會:(一名三陽五會,一名巔上,一名天滿。)在前頂後一寸五分,頂中央旋毛心,容豆許,直兩耳尖,上對是穴。督脈、足太陽之會;手足少陽、足厥陰俱會於此。(刺二分,灸五壯。《甲乙經》曰:刺二分,灸三壯。一曰灸頭頂不得過七七壯。

主治頭風頭痛,耳聾,鼻塞鼻衄,中風言語蹇澀,口噤不開,或多悲哭,偏風半身不遂,風癇卒厥,角弓反張,吐沫心神恍惚,驚悸健忘,痎瘧,女人血風,胎前產後風疾,小兒風癇驚風,脫肛久不瘥。一曰百病皆治,宜刺此二分,得氣即瀉。若灸至百壯,停三五日後,繞四畔用三稜針出血,以井花水淋之,令氣宣通,否則恐火氣上壅,令人目暗。一曰治悲笑欲死,四肢冷氣欲絕,身口溫,可針人中三分,灸百會三壯即蘇。

《史記》載扁鵲治虢太子屍厥,針取三陽五會而蘇。《席弘賦》云:小兒脫肛患多時,先灸百會後尾骶。)

前頂:在囟會後一寸五分骨陷中,一云在百會前一寸。(《神農經》云:治小兒急慢驚風,可灸三壯,艾炷如小麥。)

囟會:在上星後一寸陷中。(刺二分,灸五壯,一曰灸二七至七七壯。小兒八歲以前禁針,蓋其囟門未合,刺之不幸,令人夭。《千金》云:邪病鬼癲,囟上主之,一名鬼門。《神農經》云:治頭風疼痛,可灸三壯。小兒急慢驚風,灸三壯,炷如小麥。一云:頭風生白屑多睡,針之彌佳,針訖,以末鹽生麻油相和,揩髮根下,頭風永除。)

上星:(一名神堂。)在鼻直上入髮際一寸陷中,可容豆。(《千金》云:鼻中息肉,灸二百壯。一云宜三稜針出血,以瀉諸陽熱氣。)

神庭:直鼻上入髮際五分,發高者髮際是穴,發低者加二三分。督脈、足太陽、陽明之會。禁刺,灸三壯,專理頭風。

素髎:(一名面王。)在鼻端準頭。刺一分,禁灸。(主治鼻中息肉不消,喘息不利,多涕,喎噼,衄血。一曰:治酒酢風,用三稜針出血。)

水溝:(一名人中。)在鼻下溝中央,近鼻孔陷中。督脈、足陽明之會。(刺三分,留六呼,得氣即瀉,灸三壯至七壯,炷如小麥,然灸不及針。主治中風口噤,牙關不開,卒中惡邪鬼擊,不省人事,癲癇卒倒,消渴多飲,水氣遍身浮腫,瘟疫,口眼喎噼,俱宜刺之。若風水面腫,針此一穴,出水盡即愈。《神農經》云:小兒急慢驚風,可灸三壯,炷如小麥。)

兌端:在上唇端。《甲乙經》曰:手陽明脈氣所發。(刺二分,留六呼,灸三壯,炷如大麥,治齒齦痛,口瘡,臭不可近。)

白話文:

取穴分寸並別

腦戶:位於枕骨上方,強間穴後方一寸五分處。也有人說在髮際上方二寸處。是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的交會穴位。禁止針灸,因為針刺到腦戶穴會直接傷到腦部而致死。

強間:位於後頂穴後方一寸五分處。也稱為大羽穴。

後頂:位於百會穴後方一寸五分處,枕骨上方。也稱為交沖穴。

百會:位於前頂穴後方一寸五分處,頭頂正中央頭髮旋渦的中心,約可容納一粒豆子大小,正位於兩耳尖的連線上方。是督脈、足太陽膀胱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和足厥陰肝經的交會穴位。針刺二分,灸五壯(《甲乙經》記載為刺二分,灸三壯)。頭頂灸法不可超過四十九壯。

主治頭痛、耳聾、鼻塞、鼻出血、中風導致言語不清、口不能開、哭泣不止、半身不遂、癲癇、角弓反張(破傷風)、流口水、神志恍惚、驚悸、健忘、瘧疾、婦女血風症、產後風疾、小兒癲癇驚風、脫肛等症。也有人說百會穴可治百病,針刺二分,得氣後即可瀉針。若灸百壯,需停三五天後,再用三稜針在穴位四周放血,並用井花水沖洗,以利氣血流通,否則恐熱邪上壅,導致目暗。也有人說治療因悲傷或喜笑過度導致瀕死,四肢冰冷,身體發涼,可用針刺人中穴三分,灸百會三壯即可使其甦醒。《史記》記載扁鵲曾用針刺百會穴(三陽五會)救活虢太子。《席弘賦》記載小兒脫肛久治不癒,可先灸百會穴,再灸尾骶穴。

前頂:位於囟會穴後方一寸五分處的骨陷中,也有人說位於百會穴前方一寸處。《神農本草經》記載:治療小兒急慢驚風,可灸三壯,艾炷大小如小麥。

囟會:位於上星穴後方一寸處的凹陷中。針刺二分,灸五壯,或灸十四到四十九壯。八歲以下兒童禁止針刺,因為囟門未閉合,針刺有危險,可能導致夭折。《千金要方》記載:治療邪病、癲癇,囟會穴是主穴,也稱為鬼門。《神農本草經》記載:治療頭痛,可灸三壯;治療小兒急慢驚風,可灸三壯,艾炷大小如小麥。也有人說:治療頭痛伴有頭皮屑及嗜睡,針刺此穴效果更佳,針刺後,用末鹽和生麻油混合塗抹髮根,可永久去除頭痛。

上星:位於鼻正上方,入髮際一寸處的凹陷中,約可容納一粒豆子大小。也稱為神堂穴。《千金要方》記載:治療鼻息肉,灸二百壯,或用三稜針放血,以瀉除陽熱之氣。

神庭:位於鼻正上方,入髮際五分處,頭髮較高者在髮際處,頭髮較低者需加二三分。是督脈、足太陽膀胱經和足陽明胃經的交會穴位。禁止針刺,灸三壯,專門治療頭痛。

素髎:位於鼻尖準頭處。也稱為面王穴。針刺一分,禁止灸。主治鼻息肉、喘息、流涕、口歪眼斜、鼻出血。也有人說:治療酒醉或酸腐之氣引起的頭痛,可用三稜針放血。

水溝:位於鼻下人中溝的中央,靠近鼻孔的凹陷處。是督脈和足陽明胃經的交會穴位。針刺三分,留針六個呼吸,得氣後即可瀉針,灸三到七壯,艾炷大小如小麥,但灸法不及針刺效果好。主治中風導致口不能開、牙關緊閉、中邪昏迷、癲癇、消渴(糖尿病)、水腫、瘟疫、口眼歪斜等症,都宜針刺此穴。若因風邪引起的面部水腫,針刺此穴,待水腫消退即痊癒。《神農本草經》記載:治療小兒急慢驚風,可灸三壯,艾炷大小如小麥。

兌端:位於上唇正中央。《甲乙經》記載:是手陽明大腸經的氣所發之處。針刺二分,留針六個呼吸,灸三壯,艾炷大小如大麥,治療牙齦痛、口瘡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