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疇

《經脈圖考》~ 卷四 (3)

回本書目錄

卷四 (3)

1. 取穴分寸並別

下脘:在建里下一寸,臍上二寸。當胃下口、小腸上口。足太陰、任脈之會。

建里:在臍上三寸,中脘下一寸。

中脘:(一名太倉,一名胃脘,一名上紀。)在上脘下一寸,臍上四寸,居岐骨與臍之中。胃之募也,為腑之會。手太陽、少陽、足陽明所生,任脈之會。(此穴刺八分,灸七壯;一云二七壯,至百壯。此為腑會,故凡腑病者當治之。)

上脘:在巨闕下一寸五分,去蔽骨三寸,臍上五寸。足陽明、手太陽、任脈之會。(《千金》云:日灸二七壯至百壯,三報之。《神農經》云:治心疼積塊嘔吐,可灸十四壯。《玉龍賦》云:閤中脘,治九種之心疼。)

巨闕:在鳩尾下一寸。心之募也。(《千金》云:治吐逆不下食,灸五十壯。又:治卒忤,灸百壯。《神農經》云:治小兒諸癇病,如口噦吐沫,可灸三壯,艾炷如小麥。)

鳩尾:(一名𩩲骬,一名尾翳。)在臆前蔽骨下五分。人無蔽骨者,從岐骨際下行一寸,《甲乙經》曰一寸半。膏之原也。(禁刺灸。此穴大難下針,非甚妙高手,不可輕刺也。)

中庭:在膻中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

膻中:(一名元兒,又一名上氣海。)在玉堂下一寸六分,橫兩乳間陷中,仰而取之。(禁刺,灸七壯。此穴乃氣之會也,凡上氣不及下氣、嗌氣、膈氣、痛之類,均宜灸之。)

玉堂:(一名玉英。)在紫宮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刺三分,灸五壯,一云少灸。主治胸膺滿痛,煩咳喘急,喉痹咽壅,水漿不入等證。)

紫宮:在華蓋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刺三分,灸五壯,治同玉堂。)

華蓋:在璇璣下一寸陷中,仰而取之。(刺灸主治同上。)

璇璣:在天突下一寸陷中,仰而取之。(刺灸主治同上。)

天突:(一名玉戶。)在結喉下三寸宛宛中。陰維、任脈之會。(《神農經》云:治氣喘咳嗽,可灸七壯。)

廉泉:(一名本池,一名舌本。)在頷下結喉上中央舌本下,仰而取之。陰維、任脈之會。(按:《刺瘧論》所載曰:舌下兩脈者,廉泉也。《氣府論》曰:足少陰舌下各一。《衛氣篇》曰:足少陰之標,在背腧與舌下兩脈。然則廉泉非一穴,當是舌根下之左右泉脈,而且為足少陰之會也。)

承漿:(一名天池,一名懸漿。)在頤前下唇稜下陷中。足陽明、任脈之會。(刺二分,留五呼,灸三壯。主治偏風半身不遂,口眼喎斜,口噤不開,暴喑不能言,刺三分,徐徐引氣而出,及治任之為病,其苦內結,男子為七疝,女子為癥聚。一云療偏風口喎面腫,消渴飲水不休,口齒疳蝕生瘡,灸之亦佳,日可七壯,至七七壯止,即血脈宣通,其風應時立愈,艾炷不必大,但令當脈,即能愈疾。《千金》云:小兒唇緊,灸三壯。

白話文:

取穴分寸並別

下脘穴位於建里穴下一寸,肚臍上二寸。此穴位在胃的下口、小腸的上口,是足太陰經和任脈的交會穴。

建里穴位於肚臍上三寸,中脘穴下一寸。

中脘穴(又名太倉、胃脘、上紀)位於上脘穴下一寸,肚臍上四寸,在胸骨下端與肚臍之間。它是胃的募穴,也是腑的會穴。手太陽經、少陽經、足陽明經氣血在此匯聚,同時也是任脈的交會穴。此穴針刺八分,灸七壯;也有人說灸二七壯,甚至灸至一百壯。因為是腑的會穴,所以凡是腑臟疾病都應在此施治。

上脘穴位於巨闕穴下一寸五分,距胸骨下端三寸,肚臍上五寸。是足陽明經、手太陽經和任脈的交會穴。《千金要方》記載:每日灸二七壯至一百壯,灸三次。《神農本草經》記載:治療心痛、積塊、嘔吐,可灸十四壯。《玉龍賦》記載:治療九種心痛。

巨闕穴位於鳩尾穴下一寸。它是心的募穴。《千金要方》記載:治療嘔吐、不思飲食,灸五十壯;治療突然昏迷,灸一百壯。《神農本草經》記載:治療小兒各種癇症,例如口噤、流口水,可灸三壯,艾炷大小如小麥粒。

鳩尾穴(又名尾閭、尾翳)位於胸骨下端(劍突)下五分。如果沒有胸骨下端,則從胸骨下端下緣往下量一寸,《甲乙經》記載是一寸半。它是膏脈的起始點。禁針灸。此穴很難下針,除非是技藝高超的醫生,否則不可輕易針刺。

中庭穴位於膻中穴下一寸六分凹陷處,仰臥取穴。

膻中穴(又名元兒、上氣海)位於玉堂穴下一寸六分,在兩乳頭之間的凹陷處,仰臥取穴。禁針刺,灸七壯。此穴是氣的會穴,凡是上氣不足、下氣不通、咽喉氣逆、膈肌氣滯、疼痛等症狀,都宜灸此穴。

玉堂穴(又名玉英)位於紫宮穴下一寸六分凹陷處,仰臥取穴。針刺三分,灸五壯,也有人說少灸。主治胸部滿悶疼痛、煩躁咳嗽氣喘、喉嚨阻塞、咽喉腫痛,無法吞嚥水和食物等症狀。

紫宮穴位於華蓋穴下一寸六分凹陷處,仰臥取穴。針刺三分,灸五壯,主治與玉堂穴相同。

華蓋穴位於璇璣穴下一寸凹陷處,仰臥取穴。針刺灸法及主治與玉堂穴相同。

璇璣穴位於天突穴下一寸凹陷處,仰臥取穴。針刺灸法及主治與玉堂穴相同。

天突穴(又名玉戶)位於喉結下三寸的凹陷處。是陰維脈和任脈的交會穴。《神農本草經》記載:治療氣喘咳嗽,可灸七壯。

廉泉穴(又名本池、舌本)位於下顎下,喉結上方中央,舌根下方,仰臥取穴。是陰維脈和任脈的交會穴。《刺瘧論》記載:舌下兩條經脈,就是廉泉穴。《氣府論》記載:足少陰經在舌下各有一支。《衛氣篇》記載:足少陰經的表裡經脈,在背部和舌下各有一支。所以,廉泉穴並不是單一穴位,應是指舌根下左右的經脈,而且是足少陰經的交會穴。

承漿穴(又名天池、懸漿)位於下頜前,下唇正中凹陷處。是足陽明經和任脈的交會穴。針刺二分,留針五個呼吸,灸三壯。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口噤不能張開、突然失音等症狀。針刺三分,緩慢地行氣,並治療任脈相關疾病,男子治療七疝,女子治療癥瘕。也有人說治療半身不遂、口眼歪斜、面部腫脹、消渴症、口乾舌燥、飲水不止、口齒潰爛生瘡,灸此穴也有效,每日灸七壯,灸至四十九壯,即可使血脈暢通,風邪隨之而愈,艾炷不必太大,只要在穴位上即可治癒疾病。《千金要方》記載:小兒唇緊,灸三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