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脈圖考》~ 卷二 (3)
卷二 (3)
1. 正筋別本標
手陽明之正,從手循膺乳別於肩髃,入柱骨,下走大腸,屬於肺,上循喉嚨,出缺盆,合於陽明也(此大腸與肺為表裡經脈,相為一合也。手陽明之正,循胸前膺乳之間,其內行者別於肩髃,入柱骨,由缺盆下走大腸,屬於肺;其上者循喉嚨,復出缺盆,而合於陽明本經也。)
白話文:
手陽明經的正經,從手上順著胸前膺乳之間的部位,在肩髃穴處分出內行支,進入肺俞穴,沿著大腸下行,屬於肺。它的上行支沿著喉嚨,從缺盆穴出來,與陽明經本經會合。(這意味著大腸經和肺經是表裡經脈,互相配合,形成一個整體。手陽明經的正經,在胸前膺乳之間的部位循行,其內行者在肩髃穴處分出,進入肺俞穴,由缺盆穴下行大腸,屬於肺;其上行支沿著喉嚨,再次從缺盆穴出來,與陽明經本經會合。)
手陽明之筋,起於大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上,循臂上結於肘外,上臑結於髃;(自食指尖而上,皆本經經穴所行之次,上臑會,與足太陽之筋合結於肩髃,此皆剛筋也。)其支者,繞肩胛,挾脊;(此支自肩髃屈曲後行,繞肩胛,與手足太陽之筋合,而挾於脊。)直者,從肩髃上頸;(此直者,自肩髃行巨骨上,頸中天鼎、扶突之次。
白話文:
手陽明經絡的筋脈,從大拇指和食指的指尖開始,在手腕處交會,沿著手臂向上,在肘外交會,再向上到達上臂後會合於肩髃穴(從食指尖向上,這些都是本經絡上的穴位所通過的地方,上臂後會合於肩髃穴,與足太陽經絡的筋脈會合於肩部,這些都是剛筋)。它的支脈從肩髃穴繞過肩胛骨,靠近脊椎骨(這個支脈從肩髃穴彎曲後行走,繞過肩胛骨,與手足太陽經絡的筋脈會合,然後靠近脊椎骨)。它的直脈從肩髃穴向上到達頸部(這個直脈從肩髃穴沿著鎖骨向上,經過頸部的天鼎穴、扶突穴等穴位)。
)其支者,上頰,結於鳩;(此支者,自頸上頰,下入齒中,上結於手太陽顴髎之分。)直者,上出手太陽之前,上左角,絡頭,下右頷。(此直者,自頸出手太陽天窗、天容之前,行耳前,上額左角,絡頭,以下右頷;此舉左而言,右在其中,亦如經脈之左之右、右之左也;故右行者亦上額右角,交絡於頭,下左頷,以合於太陽、少陽之筋。)
白話文:
支脈部分:從頸部的上頰開始,連接到顴骨的鳩穴(顴髎穴和手太陽小腸經的交會處)。
直脈部分:從頸部的手太陽小腸經天窗穴和天容穴前面開始,沿著左耳前面向上,進入額部的左上角,連接到頭部,向下進入右側的下巴。
(註:這裡所說的左、右是指身體的一側,右側也在其中。就像經脈的左與右、右與左相互貫通一樣,因此右側的走行也從額部的右上角開始,連接到頭部,向下進入左側的下巴,以與太陽經和少陽經的筋絡相連接。)
手陽明之別,名曰偏歷,去腕三寸,別入太陰;其別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頰偏齒;其別者,入耳合於宗脈。實則齲聾,虛則齒寒痹隔,取之所別也。(手陽明之絡,名偏歷,在腕後三寸上側間,別走手太陰者也。按:本經筋脈,皆無入耳、上目之文,惟此別絡有之。宗脈者,脈聚於耳目之間者也。
白話文:
手陽明經的別絡,名稱叫偏歷,從手腕往上三寸,分出一支進入手太陰經;另一支別絡,往上沿著手臂走行,經過肩關節,到達頭部偏曲的臉頰和歪斜的牙齒處;再分出一支別絡,進入耳朵,與宗脈相合。手陽明經的偏歷實證表現為齲齒和耳聾,虛證表現為牙齒疼痛麻木和隔噎,治療時應取偏歷作為穴位。
齲齒,蠹病也,此經上曲頰偏齒,入耳絡肺下膈,故實則為齒齲耳聾;虛則為齒寒,內痹而隔。治此者,當取所別之偏歷。)
白話文:
蛀牙,是牙齒被蟲蛀了。根據經脈的原理,上曲頰偏齒與耳朵、肺、膈膜相連通,所以蛀牙嚴重會導致耳朵失聰;蛀牙輕微則會導致牙齒寒冷,內部不通並隔離。治療蛀牙,應根據蛀牙的位置和具體症狀進行辨證施治。
手陽明之本,在肘骨中,(曲池穴。)上至別陽;(義未詳。)標在顏下,(顏,額庭也。)合鉗上也。(謂脈由足陽明大迎之次,夾耳之兩旁也。)
白話文:
手陽明經的原點位於肘骨中間(曲池穴)。往上走到別陽穴(此穴位置不明),它的標脈在額頭下方,與鉗上穴相合(這條經脈從足陽明經的大迎穴處,沿著耳朵兩側夾住)。
2. 胃經循行經文
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之交頞中,旁納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街中;其支者,起於胃口,下循腹裡,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臏中,下循脛外廉,下走跗,入中指內間;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別,下入中指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
白話文:
陽明胃經,從鼻根的「交頞穴」開始,與「太陽經」並行,沿著鼻翼外側下行,進入上牙齦,再出來環繞口脣,下達「承漿穴」,後轉過下顎骨下緣,經過「大迎穴」,沿著臉頰,上到耳前,「客主人」穴,沿著髮際,到達額頭;其分支,從「大迎穴」前面下行至「人迎穴」,沿著喉嚨,進入「缺盆穴」,穿過橫膈,連接胃,並分佈於脾臟;主幹從「缺盆穴」下行,沿著乳房內側下緣,下至臍側,進入「氣街穴」;其分支,從胃口開始,下行於腹部,到達「氣街穴」與主幹匯合,繼續下行至「髀關穴」,抵達「伏兔穴」,然後下至膝蓋內側,沿著小腿外側下行,通過腳踝,進入中指內側;其分支,在下緣三寸處分出,進入中指外側;其分支,在腳背分出,進入大拇指之間,從頂端出來。
3. 胃經穴圖
(左右共九十穴,脈長八尺)
白話文:
(左右共有九十個穴位,經脈總長八尺)
4. 胃腑經文
胃之上口,名曰賁門,飲食之精氣,從此上輸於脾,肺宣布於諸脈。胃之下口,即小腸上口,名曰幽門。
白話文:
胃的上口,叫做賁門,食物中的精華從這裡向上傳輸到脾,再由肺部分散到各條脈絡。胃的下口,也就是小腸的上口,稱為幽門。
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胃者,水穀氣血之海也。胃大一尺五寸,徑五寸,長二尺六寸,橫屈,受水穀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滿。是經多氣多血。《難經》曰:胃重二斤一兩。
白話文:
脾胃就像人體的糧倉,五穀的精華都來自於它們。胃部就像一個盛裝食物、水和氣血的大海。胃部長一尺五寸,直徑五寸,長二尺六寸,彎曲橫向,可以容納三鬥五升的食物和水;其中食物通常會留下二斗,而水則是一斗五升,這樣胃部就會滿了。因此,這條經絡有很多氣血。《難經》中說:胃的重量是二斤一兩。
5. 胃經循行主病總歌
足陽明胃鼻頞起(頞,鼻莖也,亦曰山根;足之三陽從頭走足),互交旁納足太陽(納,入也,足太陽起睛明穴,與頞相近,陽明由頞中互交而下行,故入之也,)下循鼻外入上齒(鼻外,即承泣、四白、巨髎之分),挾口環唇交承漿(環,繞也;承漿,任脈穴),頤後(下廉)大迎頰車遊(腮下為頷,頷下為頤,頰車在耳下大迎頷下,穴名),耳前髮際至額顱(耳前,下關也;循髮際,以上頭維至額顱,會於督脈之神庭;額顱,髮際前也),支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州(胃與脾為表裡,此支自缺盆入內,下膈,當上脘、中脘之分,屬胃絡脾)。
白話文:
足陽明胃經從鼻根開始,然後轉向旁邊,交會足太陽經(足太陽經從眼晴內角開始,與鼻根相鄰,陽明經從鼻根中間交會而向下行,所以交會於此)。
沿著鼻外側往下,進入上排牙齒(鼻外側,指承泣、四白、巨髎穴),環繞著嘴巴和嘴脣,交會於承漿穴(承漿穴是任脈上的穴位)。
然後經過下巴(下巴下方)、大迎穴、頰車穴(頰車穴在耳下,與大迎穴在下巴下方),再沿著耳前髮際線,到額頭前部(耳前,指下關穴;沿著髮際線,向上經頭維穴到達額頭前部,與督脈上的神庭穴會合;額頭前部,指髮際線前方的部位)。
再分叉一支沿著喉嚨進入缺盆穴,向下經過膈肌,到達胃部,並與脾臟相連(胃與脾臟是表裡關係,這支脈絡從缺盆穴進入體內,向下經過膈肌,也就是上脘、中脘的分界處,屬於胃部並與脾臟相連)。
直者下乳挾臍中(直者,由缺盆直下而外行,自乳中天樞、外陵等穴下入氣街中,氣街在毛際兩旁,鼠鼷上一寸),支起胃口腹裡通,下至氣街中而合(由幽門循腹裡,過足少陰肓腧之外,此即上文支者之脈,由胃下行,而與直者復合於氣街之中),遂下髀關伏兔逢(膝上穴名),膝臏之中循脛外,足跗中指內間終(膝蓋曰臏,䯒骨曰脛,足面曰跗;此三者,犢鼻、巨虛、衝陽等穴之次也;乃循內庭入中指內間而出厲兌,足陽明經止此)。
白話文:
直脈從缺盆直下穿過外腹部,從乳中、天樞、外陵等穴進入氣街中(氣街位於毛髮兩側,鼠鼷穴上約一寸)。
支脈從幽門沿着腹中,經過足少陰肓腧穴外,與上文提到的支脈相合,由胃部下行,再次與直脈在氣街中會合。
氣血繼續向下,經過髀關、伏兔穴(膝上穴道),膝蓋內側、小腿外側,最後到達足背、中指內側間,就此結束(膝蓋稱作臏,小腿骨稱作脛,足面稱作跗;上述位置依序為犢鼻、巨虛、衝陽穴等穴位;此路徑經過內庭穴進入中指內側間,最後到達足陽明經終點厲兌穴)。
支者下廉三寸別,下入中指外間列(廉,上廉也;下廉三寸,即豐隆穴,是為陽明別絡,故下入中指外間),又有支者別跗上,大指之間太陰接。(又其支者,自跗上衝陽穴次別行,入大指間,斜出足厥陰行間之次,循大指出其端,而接乎足太陰經也)。此經多氣復多血,振寒呻欠面顏黑(土病而洒洒振寒者,風之勝也;善呻數欠,胃之郁也;黑,水色也;土病則水無所畏,故黑色反見於面顏)。
白話文:
從陽明經下廉穴往下三寸處分出一條支脈,向下進入中指外側的列缺穴(下廉指上廉,下廉三寸即豐隆穴,這是陽明經的別脈,因此向下進入中指外側)。還有從陽明經衝陽穴分出一條支脈,斜穿大腳趾之間的太陰經。
這條經脈氣血充足,如果出現畏寒、張口呻吟、面部發黑的情況(風勝則土病而畏寒;頻繁呻吟和張口,表示胃氣鬱結;黑色屬水,土病導致水氣不受約束,因此面部會出現黑色)。
病至惡見火與人(陽明厥逆,則喘而惋,惋則惡人也;惡火者,邪客陽明則甚也),忌聞木聲心惕惕(土惡木也),閉戶塞牖欲獨處(陰陽相薄而陰勝陽也),甚則登高棄衣走(陽盛則四支實,故上高而歌;熱盛於身,故棄衣而走)。
白話文:
當疾病嚴重時,會憎惡見到火和人(陽明經氣厥逆,則會喘息和呻吟,呻吟則憎惡人;憎惡火,表示邪氣侵犯陽明經,病情嚴重)。
患者會忌諱聽到木頭的聲音,心裡感到恐懼(土性厭惡木性)。
患者會關上門窗,想獨自一人待著(陰陽交錯,陰盛於陽)。
病情嚴重時,患者會登上高處,脫掉衣服,奔跑(陽氣旺盛,四肢充滿力量,所以攀登高處,唱著歌;體內熱盛,所以脫掉衣服奔跑)。
賁響腹脹(脈循腹裡,水火相激而雷鳴)為骭厥(骭,足脛也;脈自臏下脛骨外廉,故為脛骭厥逆),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瘧溫淫及汗出(熱勝則狂,風勝則瘧,溫氣淫泆則汗出),鼽衄口骭並唇胗(音疹,唇瘍,脈挾口環唇),頸腫喉痹腹水腫(土不能制水,故大腹水腫),膺乳膝臏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陽明脈,從缺盆下乳內廉,挾臍腹、前陰,由股下足,以入中指,或為痛與不用)。
白話文:
賁響腹脹(按脈在腹部,水火相激,雷鳴也)為骭厥(骭,足脛;脈從膝蓋以下脛骨外側經過,故為脛骭厥逆),是血病所致;狂瘧溫淫及汗出(熱盛則狂,風盛則瘧,溫氣過盛則汗出);鼽衄口骭並脣胗(脣瘍,脈夾住口繞至脣部);頸腫喉痹腹水腫(土不能制水,故大腹水腫);腋窩乳房膝蓋膝蓋骨股窩肌肉萎縮,骭外(側)足跗骨上方皆痛(陽明脈,從缺盆下乳房內側,夾臍腹、前陰,經股下足,入中指,或為疼痛或不能使用)。
氣盛熱在身以前(陽明行身之前),有餘消穀(善飢)溺黃甚,不足身以前皆寒,胃中寒而腹脹滿(此陽明虛實寒熱在經在臟之辨)。
白話文:
陽明脈熱盛於全身前(陽明經在體表運行之前),如果陽明氣盛,會讓人特別容易餓,小便呈黃色且量大。如果陽明氣虛,全身前部會感到寒冷,胃中寒冷,導致腹脹。這說明陽明經的虛實寒熱可以反映在經脈和內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