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脈圖考》~ 卷一 (10)
卷一 (10)
1. 檢骨格(出《洗冤錄》)
2. 仰面
頂心骨,囟門骨,兩額角,額顱骨:《金鑑》名山角骨,左右共二。兩太陽穴:《金鑑》有扶桑骨,近兩額骨旁太陽肉內凹處也。兩眉稜骨:《金鑑》有凌雲骨,在前髮際下,即正中額骨。其兩眉上之骨,即俗名左天賢骨,右天貴骨,兩額角也。兩眼眶骨:《金鑑》名睛明骨,即目窠四圍目眶骨也。
其上曰眉稜骨,其下曰䪼骨;䪼骨下接上牙床也。鼻梁骨:《金鑑》又有中血堂,即鼻內頞下脆骨空虛處也。兩顴骨,兩腮頰骨,頷頦骨:《金鑑》名地閣骨,即兩牙車相交之骨,又名頦,俗名下巴骨,上載牙齒。頰車骨:《金鑑》言:即下牙床。承載諸齒,能咀食物,有運動之象,故名頰車。
其骨尾形如勾,上控於面頰之環。又有兩鉤骨,名曲頰,即上頰之合鉗,曲如環形,以納下牙車骨尾之鉤者也。兩耳竅兩耳根骨:《金鑑》名玉梁骨,即耳門骨。其處上即曲頰,下即頰車,兩骨之合鉗也。耳門內上通腦髓,亦關靈明,耳內又有禁骨。口骨:上、下。《金鑑》又有玉堂在口內上齶,一名上含,其竅即頏顙齒:上下有二十四、二十八、三十二、三十六不等。《金鑑》言口齦所生之骨,俗名曰牙有門牙、虎牙,槽牙、上下盡根牙之別也。
嗓喉結喉骨:共四層,系脆骨,日久易腐。龜子骨:即胸前三骨。心坎骨:《金鑑》名蔽心骨,即鳩尾骨也。其質系脆骨,在胸下岐骨之間。又有岐骨,即兩鳧骨端相接之處,其下即鳩尾骨也。兩肩井臆骨:《金鑑》名胸骨,即𩩲骬骨,乃胸脅眾骨之統名也。一名膺骨,一名臆骨,俗名胸堂。
其兩側自腋而下至肋骨之盡處,統名曰脅也。兩血盆骨:即飲盆骨。兩橫髃骨:,髃骨者,肩端之骨,即肩胛骨臼端之上稜骨也;其臼含臑上端。兩飯匙骨:《金鑑》名鎖子骨,《經》名柱骨,橫臥於兩肩前缺盆之外,其兩端外接於肩解。兩胎膊骨:《金鑑》言名肩解,即肩䯋與臑骨合縫處也。
俗名吞口,一名肩頭。其下附於脊背,成片如翅者名肩胛,亦名肩膊,俗名倪板子骨。又有臑骨,即肩下肘上之骨也。自肩下至手腕名肱,俗名胳膊。兩肘骨:胳膊中節上下支骨交接處也,俗名鵝鼻骨。兩臂骨:《金鑑》言自肘至腕有正輔二根,其在下而形體長大連肘尖者為臂骨,其在上而形體短細者為輔骨,俗名纏骨,疊並相倚,俱下掌後,接於腕焉。按:臂輔骨近於腕者曰關穴,有名內外關。
兩裨骨:即輔骨,婦人無。兩手內外踝兩腕骨:《金鑑》言即掌骨,乃五指之本即也。一名壅骨,俗名虎骨。其骨大小六枚,湊以成掌,非塊然一骨也。其上並接臂輔內骨之端,其外側之骨名高骨,一名銳骨,亦名踝骨,俗名龍骨。以其能宛屈上下,故名腕。兩手掌骨十塊,兩手指骨二十八節:《金鑑》名錘骨,又名竹節骨。
白話文:
仰面
頭頂正中央的骨頭,稱為頂心骨,也就是囟門骨,還有兩側的額角,和整個額頭的骨頭,在《金鑑》這本書中稱作山角骨,左右兩邊共有兩個。兩邊的太陽穴,《金鑑》裡稱為扶桑骨,位置在靠近兩側額骨旁的太陽穴凹陷處。兩條眉毛上面的骨頭,《金鑑》稱作凌雲骨,在髮際線下方,也就是額頭正中央的骨頭。眉毛上方的骨頭,民間俗稱左邊的為天賢骨,右邊的為天貴骨,也就是兩側的額角。兩個眼眶周圍的骨頭,《金鑑》稱為睛明骨,就是眼睛周圍的眼眶骨。
眉毛上方的骨頭叫做眉稜骨,下方的骨頭叫做䪼骨;䪼骨下方連接上顎的牙床。鼻樑的骨頭,《金鑑》中又稱為中血堂,位置在鼻內鼻樑下方軟骨空虛的地方。兩邊的顴骨,兩邊的腮幫子骨,和下巴的骨頭,《金鑑》裡稱為地閣骨,也就是兩邊下巴骨頭交接的骨頭,又叫下巴,民間俗稱下巴骨,上面長著牙齒。頰車骨,《金鑑》中說就是下顎的牙床。它承載著所有的牙齒,能夠咀嚼食物,有運動的機能,所以稱為頰車。
它的骨頭末端形狀像鉤子,向上連接到臉頰的環狀骨頭。還有兩個鉤狀的骨頭,叫做曲頰,也就是上臉頰相合的鉗子,彎曲成環形,用來容納下牙床骨末端的鉤子。兩邊的耳孔和耳根的骨頭,《金鑑》中稱為玉梁骨,也就是耳門的骨頭。它的上方是曲頰,下方是頰車,是兩塊骨頭的合鉗。耳孔內上通腦髓,也關係到靈敏度,耳內還有禁骨。嘴巴的骨頭,分為上顎和下顎。《金鑑》中還提到玉堂,位於嘴巴內上顎,又叫做上含,它的孔洞就是咽喉。牙齒,上下共有二十四顆、二十八顆、三十二顆、三十六顆不等。《金鑑》說嘴巴牙齦長出的骨頭,民間俗稱牙齒,有門牙、虎牙、臼齒,以及上下牙齒的區別。
喉嚨的骨頭,也就是喉結,共有四層,是軟骨,時間久了容易腐爛。龜子骨,就是胸前三塊骨頭。心坎骨,《金鑑》中稱為蔽心骨,也就是鳩尾骨。它的質地是軟骨,位於胸下兩根肋骨中間。還有岐骨,就是兩根肋骨末端相接的地方,它的下方就是鳩尾骨。兩邊的肩井骨和胸骨,《金鑑》中稱為胸骨,也就是𩩲骬骨,是胸部所有骨頭的統稱。又叫做膺骨,或者臆骨,民間俗稱胸堂。
兩側從腋下到肋骨的盡頭,統稱為脅部。兩側的血盆骨,也就是飲盆骨。兩邊的橫髃骨,髃骨是肩端的骨頭,也就是肩胛骨關節窩上方的骨頭;這個關節窩容納肱骨的上端。兩邊的飯匙骨,《金鑑》中稱為鎖子骨,《經》中稱作柱骨,橫臥在兩肩前方的鎖骨外側,兩端連接肩關節。兩邊的胎膊骨,《金鑑》中稱為肩解,也就是肩胛骨與肱骨連接的地方。
民間俗稱吞口,又叫做肩頭。它下方附著在背部,像翅膀一樣的是肩胛骨,又叫做肩膊,民間俗稱倪板子骨。還有肱骨,就是肩膀下方到手肘上方的骨頭。從肩膀下方到手腕叫做肱,民間俗稱胳膊。兩邊的肘骨,是胳膊中間上下兩根骨頭交接的地方,民間俗稱鵝鼻骨。兩邊的臂骨,《金鑑》中說從手肘到手腕有兩根骨頭,在下方形狀較大且連接到肘尖的是臂骨,在上方形狀較小的是輔骨,民間俗稱纏骨,兩根骨頭並排連接,向下連到手掌後方,連接手腕。另外,臂骨靠近手腕的部分叫做關穴,有內關和外關之分。
兩邊的裨骨,也就是輔骨,女性沒有。兩邊的手內外踝和腕骨,《金鑑》中說就是掌骨,是五根手指的根部。又叫做壅骨,民間俗稱虎骨。它的骨頭大小共有六塊,組合形成手掌,不是一整塊骨頭。它的上方連接臂骨末端,外側的骨頭叫做高骨,又叫銳骨,也叫踝骨,民間俗稱龍骨。因為它能彎曲上下活動,所以叫做腕。兩邊的手掌骨共有十塊,兩手的手指骨共有二十八節,《金鑑》中稱為錘骨,又叫做竹節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