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疇

《經脈圖考》~ 卷二 (4)

回本書目錄

卷二 (4)

1. 胃經穴歌

四十五穴足陽明,承泣四白巨髎臨,地倉大迎登頰車,下關頭維對人迎,

水突氣舍連缺盆,氣戶庫房屋翳屯,膺窗乳中下乳根,不容承滿出梁門。

關門太乙滑肉起,天樞外陵大巨里,水道歸來達氣衝,髀關伏兔走陰市,

梁邱犢鼻足三里,上巨虛連條口底,下巨虛下有豐隆,解谿衝陽陷谷同,

內庭厲兌陽明穴,大指次指之端絡。

白話文:

足陽明胃經總共有四十五個穴位,從面部開始,首穴為承泣穴,接著是四白穴、巨髎穴和臨近的地倉穴。再往下是大迎穴、頰車穴,然後到下關穴和頭維穴,對應於人迎穴。

往頸部下去,有水突穴和氣舍穴,連接到缺盆穴。胸部則有氣戶穴、庫房穴、屋翳穴聚集。再下來是膺窗穴、乳中穴,以及下方的乳根穴。接著是不容穴、承滿穴,最後到達梁門穴。

接下來,有關門穴、太乙穴和滑肉門穴。然後是天樞穴、外陵穴、大巨穴。再往腹部下移,有水道穴、歸來穴,一直到氣衝穴。

大腿前側有髀關穴、伏兔穴,再往下至陰市穴。小腿前側則有梁邱穴、犢鼻穴和足三里穴。再往腳踝方向,有上巨虛穴、連接條口穴,再往下是下巨虛穴。

在下巨虛穴下方有豐隆穴,解谿穴、衝陽穴、陷谷穴都位於足背。最後,內庭穴和厲兌穴分別位於大拇指和次趾的末端,這些都是足陽明胃經的穴位。

2. 取穴分寸

承泣:(一名面髎,一名鼷穴。)在目下七分上,直瞳子陷中。陽蹺、任脈、足陽明三脈之會。

四白:在目下一寸,直瞳子,向鳩骨顴空,正視取之。

巨髎:夾鼻孔旁八分,直瞳子。陽蹺、足陽明之會。由此入上齒中,復出,循地倉。

地倉:(一名會維。)夾口吻旁四分外。如近下微有動脈,若久患風,其脈亦有不動者。手足陽明、任脈、陽蹺之會。(《靈官賦》云:地倉能止口流涎。灸七壯或二七壯,病右治左,病左治右;艾炷宜小,如粗釵腳,若過大口反喎。)

大迎:(一名髓孔。)在曲頷(頷腮下也)。前一寸三分,骨陷中動脈。本經自大迎循頰車,上耳前下關、頭維;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寒熱病》篇曰:臂陽明有入鳩偏齒者,名曰大迎,則此為手足陽明之會。灸三壯、七壯,炷如小麥。主治中風,牙關不開,失音不語,口眼歪斜,頰腫,牙痛失欠,牙關脫臼。)

頰車:(一名機關,一名曲牙。)在耳下,曲頰端近前陷中。側臥開口取之。

下關:在客主人下,耳前動脈下廉,合口有空,開口則閉,側臥閉口取之。足陽明、少陽之會。

頭維:在額角,入髮際,夾本神旁一寸五分,神庭旁四寸五分。足少陽、陽明之會。

人迎:(一名天五會。)在頸下,夾結喉旁一寸五分,大動脈應手,仰而取之。足陽明、少陽之會。《甲乙經》曰:夾結喉,以候五臟氣。(灸三壯。主治咳逆上氣,咽喉癰腫,短氣,喘息不得臥。)

水突:(一名水門。)在頸大筋前,直人迎下,夾氣舍上,內貼氣喉。

氣舍:在頸大筋前,直人迎下,夾天突邊陷中,貼骨尖上有缺。

缺盆:(一名天蓋。)在肩上橫骨陷者中。為五臟六腑之道。

氣戶:在巨骨下,夾俞府兩旁各二寸,去中行四寸陷中,仰而取之。

庫房:在氣戶下一寸六分,去中行四寸陷中,仰而取之。

屋翳:在庫房下一寸六分,去中行四寸陷中,仰而取之。

膺窗:在屋翳下一寸六分,巨骨下四寸八分,去中行四寸陷中,仰而取之。

乳中:當乳之中。(一傳胎衣不下,以乳頭向下盡處,俱灸之,即下。)

乳根:在乳中下一寸六分,去中行四寸陷中,仰而取之。(灸三壯、五壯。主治胸下滿痛,臂痛,乳痛悽悽,寒熱,霍亂轉筋,四厥。華佗《明堂》云:主膈氣不下食,噎病。)

不容:在第四肋端,幽門旁一寸五分,去中行二寸,對巨闕。《甲乙經》曰:去任脈二寸,至兩肘端,相去四寸。按:《甲乙經》曰:腹自不容以下至氣衝二十四穴,夾幽門旁各一寸五分,諸書皆同。及考幽門,則止去中行五分,是不容以下諸穴,當去中行二寸,而諸云三寸者非,今悉改為二寸。

承滿:在不容下一寸,去中行二寸,對上脘。

梁門:在承滿下一寸,去中行二寸,對中脘。(主治積氣脹滿,腸鳴切痛,泄痢不食,走氣俠臍急痛,痎瘧振寒,遺溺,灸五壯。)

關門:在梁門下一寸,去中行二寸,對建里。

太乙:在關門下一寸,去中行二寸,對下脘。

滑肉門:在太乙下一寸,天樞上一寸,去中行二寸,對水分。(灸五壯。主治癲狂,嘔逆,吐血,重舌,舌強。)

天樞:(一名長溪,一名谷門。)夾臍旁二寸,去肓俞一寸五分陷中。大腸募也。

外陵:在天樞下一寸,去中行二寸,對陰交。(灸五壯,主治腹痛,心下如懸,下引臍痛。)

大巨:(一名腋門。)在天樞下二寸,去中行二寸,對石門。

水道:在大巨下三寸,去中行二寸。

歸來:(一名溪穴。)在水道下二寸,去中行二寸。(灸五壯。主治奔豚,丸疝,陰丸上縮入腹引痛,婦人血臟積冷。)

氣衝:(一名氣街。)在歸來下,鼠溪上一寸,動脈應手宛宛中,去中行二寸。《骨空論王氏注》曰:在毛際兩旁,鼷上一寸動脈處也。《刺禁論王氏注》曰:氣街之中,膽胃脈也。膽之脈,循脅裡,出氣街,繞毛際;胃之脈,夾臍入氣街中。衝脈所起。(《金鑑》云:歸來下行在腿班中有肉核,名曰鼠溪。直上一寸,動脈應手,旁開中行二寸,氣街穴也。)

髀關:在膝上伏兔後交文中。一云在膝上一尺二寸。

伏兔:在膝上六寸起肉間,正跪坐而取之。一云在膝蓋上七寸,左右各三指按捺,上有肉起如兔狀,因以此名。

陰市:(一名陰鼎。)在膝上三寸,伏兔下陷中,拜而取之。一云在膝內輔骨後,大筋下、小筋上,屈膝得之。

梁邱:在膝上二寸兩筋間。足陽明郄。(《神農經》云:治膝痛,屈伸不得,可灸三壯、七壯。)

犢鼻:在膝臏下,胻骨上,骨解大筋陷中,形如牛鼻,故名。一曰在膝頭下,近外窟解中。(灸三壯,主治膝痛不仁,難跪起,腳氣。若膝臏癰腫潰者,不可治;不潰者,可療;若犢鼻堅硬,勿便攻之,先用洗熨,而後微刺之愈。)

三里:(即下陵,出《本輸篇》。)在膝眼下三寸,胻骨外廉,大筋內宛宛中,坐而堅膝,低跗取之,極重按之,則跗上動脈止矣。足陽明所入為合。(《千金》)云:灸二百壯至五百壯。一云:小兒忌灸三里,三十外方可灸,不爾反生疾。)

上巨虛:(一名巨虛上廉。)在三里下三寸,兩筋骨陷中,舉足取之。《海論》曰:衝脈者,其輸下出於巨虛之上下廉。巨虛上廉,足陽明與大腸合(上廉屬大腸,下廉屬小腸,出《本輸篇》及《邪氣藏府病形篇》)。

條口:在三里下五寸,下廉上一寸,舉足取之。

下巨虛:(一名巨虛下廉。)在上廉下三寸,兩筋骨陷中,蹲地舉足取之。巨虛下廉,足陽明與小腸合,又為衝脈下輸。

豐隆在外踝上八寸,下廉胻骨外廉陷中。足陽明絡,別走太陰。(灸三壯,主治頭痛面腫,喉痹不能言。)

解谿:在衝陽後一寸五分,足腕緊鞋帶處陷中。一曰在足大指、次指之間,直上跗上陷者宛宛中。《刺瘧論注》曰:在衝陽後三寸半。《氣穴論注》曰:二寸半。《甲乙經》曰:一寸半。足陽明所行為經。(療痎瘧寒熱,須兼刺厲兌、三里、解谿、商丘出血。)

衝陽:(一名會原,即仲景所謂趺陽也。)在足跗上五寸,高骨間動脈,去陷谷二寸。足陽明所過為原。(《刺禁論》曰:刺跗上中大脈,血出不止,死,即此穴也。)

陷谷:在足大指次指外間,本節後陷中,去內庭二寸。足陽明所注為輸。

內庭:在足大指次指外間陷中。足陽明所溜為滎。

厲兌:在足大指次指端,去爪甲如韭葉。按:《本輸篇》曰:厲兌者,足大指內次指之端也。《經脈》、《經筋》等篇俱雲中指。《繆刺篇》曰:邪客於足陽明之絡,刺足中指、次指爪甲上各一痏。據此諸篇之說,可見中指、次指之間,皆陽明脈氣所發也。足陽明所出為井。

(刺一分,留一呼,灸一壯。主治屍厥,口噤氣絕,狀如中惡,心腹滿,水腫,熱病汗不出,寒熱瘧,不食麵腫,喉痹,齒齲,惡風,鼻不利,多驚發狂,好臥,足寒,膝臏腫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