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脈圖考》~ 卷一 (11)
卷一 (11)
1. 仰面
胯骨前:左、右。《金鑑》言即髖骨也,又名髁骨。髖骨外向之凹,其形似臼,以納髀骨之上端如杵者也,名曰機,又名髀樞,即環跳穴處。兩腿骨:《金鑑》言名大楗骨,一名髀骨,上端如杵,入於髀樞之臼;下端如錘,接於䯒骨;統名曰股,臀肉連。兩膝蓋骨:《金鑑》言即連骸,亦名臏骨。
形圓而扁,覆於楗䯒上下兩骨之端,而有筋聯屬,其筋上過大腿,至於兩脅;下過䯒骨,至於足背焉。兩脛骨,兩䯒骨:即膝下踝上之小腿骨,俗名臁脛骨者也。其骨二根,在前者名成骨,又名骭骨,其形粗;在後者名輔骨,其形細,又名勞堂骨。婦人無輔骨。兩足內外踝:在內者名合骨,在外者名核骨。
兩肢骨:在脛骨之下,本節之上,又名絕骨。兩足掌骨趺骨十塊:《金鑑》名跗骨,又名足趺。趺,音膚。《集韻》與跗同。《釋名》:拜於丈夫為趺,趺然屈折下視地也。兩腳根骨共八塊:上承胻輔二骨之末,一名跟骨。有大筋附之,俗名腳攣筋,其筋從跟骨過踝骨至腿肚裡,上至膕中,過臀抵腰脊至項,自腦後向前至目眥,皆此筋之所達。按:跟骨八塊,必有筋膜聯屬成縱橫之縫,檢驗時筋膜脫去,故分八塊也。
腳十趾共二十六節:《金鑑》言趾者,足之指也。名以趾者,所以別於手也,俗名足節。大趾本節後內側圓骨努突者,一名核骨,又名覈骨,俗呼為孤拐也。足外側大骨曰京骨;京骨之前,當小趾本節後者曰束骨。
白話文:
仰面
胯骨前面,左右各一塊。《金鑑》中稱之為髖骨,也叫髁骨。髖骨外側凹陷處,形狀像臼,容納股骨上端像杵狀的部分,稱為機,又名髀樞,也就是環跳穴所在的位置。兩條腿骨,《金鑑》中稱之為大楗骨,也叫髀骨,上端像杵,插入髀樞的臼中;下端像錘,連接著腓骨;統稱為股骨,臀部肌肉與之相連。兩塊膝蓋骨,《金鑑》中稱之為連骸,也叫臏骨。形狀圓而扁平,覆蓋在脛骨和腓骨上端的末端,並有筋腱連接,其筋腱向上延伸到大腿,到達兩側肋部;向下延伸到腓骨,到達足背。兩塊脛骨、兩塊腓骨:即膝蓋以下、腳踝以上的腿骨,俗稱臁脛骨。這兩塊骨頭,前面較粗的一塊稱為成骨,也叫骭骨;後面較細的一塊稱為輔骨,也叫勞堂骨。女性沒有輔骨。兩塊內外踝骨:內側的稱為合骨,外側的稱為核骨。
兩塊距骨:位於脛骨之下、踝關節之上,也叫絕骨。兩塊足掌骨、十塊跗骨:《金鑑》中稱為跗骨,也叫足趺。趺,讀音同膚。《集韻》中與跗同義。《釋名》中說:拜見丈夫時腳掌彎曲的樣子就叫趺,趺然屈折向下看著地。兩塊腳跟骨共有八塊:位於跟骨和腓骨末端下方,稱為跟骨。有大筋附著其上,俗稱腳攣筋,這條筋從跟骨經過踝骨到達小腿肚內側,向上延伸到膕窩,經過臀部到達腰脊,再到項部,從腦後向前到達眼角,都是這條筋所到達的地方。說明:跟骨八塊,必定有筋膜互相連接形成縱橫交錯的縫隙,檢驗時筋膜被剝離,所以分成八塊。
腳趾十個,共有二十六個關節:《金鑑》中說趾是腳的指頭。用「趾」來命名,是為了與手的指頭區分,俗稱足節。大腳趾根節後內側圓骨突出部分,稱為核骨,也叫覈骨,俗稱孤拐。足外側的大骨稱為京骨;京骨前方,位於小腳趾根節後方者稱為束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