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脈圖考》~ 卷二 (5)
卷二 (5)
1. 正筋別本標
)至缺盆而結,上頸,上挾口,合於頄,下結於鼻,上合於太陽,太陽為目上綱,陽明為目下綱;(自缺盆上人迎,循頤頰,上挾口吻,與陽蹺會於地倉,上合於顴髎,下結於鼻旁,復上睛明穴,合於足太陽,太陽細筋散於目上,故為目上綱,陽明細筋散於目下,故為目下綱。)其支者,從頰結於耳前。
(其支者,自頤頰間上結耳前,會於足少陽之上關、頷厭,上至頭維而終也。)
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去踝八寸,別走太陰;其別者,循脛骨外廉,上絡頭項,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其病氣逆,則喉痹瘁喑,實則狂巔;虛則足不收,脛枯;取之所別也。(胃為五臟六腑之海,而喉嗌、缺盆為諸經之孔道,故合諸經之氣下行而絡喉嗌,為病如此,治之者,當取所別之豐隆也。)
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膈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此言胃氣所出之大絡,名曰虛里,其脈從胃貫膈,上絡於肺,而出左乳之下。其動應於衣,是為十二經脈之宗,故曰脈宗氣也。宗,主也,本也,蓋宗氣積於膻中,化於水谷,而出於胃也。《經脈篇》所載十五絡,並此共十六絡也。)
足陽明之本,在厲兌;(在足次指端。)標在人迎、頰、挾頏顙也。(人迎在結喉旁。) 足陽明之正,上至髀,入於腹裡,屬胃,散之脾,上通於心,上循咽,出於口,上額䪼,還擊目系,合於陽明也(此脾胃二經表裡相為一合也。足陽明上至髀關,其內行者由氣街入腹裡,屬於胃,散於脾,上通於心,循咽,出於口,上額䪼,入承泣之次,系目系,為目下綱,以合於陽明本經也。)
足陽明之筋,起於中三指,結於跗上,斜外上加於輔骨,上結於膝外廉,直上結於髀樞,上循脅屬脊;中三指,即足之中指,厲兌之旁也;結於跗上衝陽之次,乃從足面邪行出太陰、少陽兩筋之間,上輔骨,結於膝之外廉,直上髀樞,行少陽之前,循脅向後,內屬於脊。
)其直者,上循骭,結於膝;其支者,結於外輔骨,合少陽;(其直者,自跗循骭,結於膝下外廉三里之次,上臏中;其支者,自前跗上斜外上行,結於外輔骨陽陵泉之分,與少陽相合。
)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結於髀,聚於陰器,上腹而布,(此直者,出膝臏直上,循伏兔、髀關之分,結於髀中,乃上行聚於陰器;陰陽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乃自橫骨之分左右夾行,循天樞、關門等穴而上布於腹,此上至頸皆剛筋也。
白話文:
【正筋別本標】
足陽明經脈的正行線路,向上到達大腿,進入腹部內側,連接到胃部,然後分散至脾臟,再向上與心臟相通,沿着咽喉,出口於口腔,上行至額頭,環繞眼眶,最後會合於陽明經脈。(這說明了脾胃兩經脈在體內相互聯繫,形成一個整體。足陽明經脈從大腿關節開始,內部路徑由氣街進入腹部,連接胃部,分散於脾臟,向上與心臟相通,沿著咽喉,出口於口腔,上行至額頭,深入眼眶邊緣,繫於眼眶內部,成爲下眼瞼的一部分,最終與陽明本經匯合。)
足陽明經脈的筋脈,始於腳的中趾,集結在腳背,斜向外上方延伸至脛骨,向上集結於膝蓋外側,直上集結於大腿關節,沿着脅部與脊柱相連;中趾,即是腳的中趾,位於厲兌穴旁邊;集結在腳背衝陽穴附近,然後從腳面斜行,穿過太陰和少陽兩條筋脈之間,向上至脛骨,集結於膝蓋外側,直上大腿關節,行於少陽經脈前方,沿脅部向後,內部連接於脊柱。
其直行的部分,向上沿小腿,集結於膝蓋;分支部分,集結於外側脛骨,與少陽經脈會合;(直行的部分,從腳背沿小腿,集結於膝蓋下方外側的三里穴附近,上行至膝蓋;分支部分,從前面腳背斜向外上行,集結於外側脛骨的陽陵泉穴處,與少陽經脈相會合。)
其直行的部分,上行至大腿肌肉,集結於大腿,聚集於生殖器部位,上行散佈於腹部,(這部分,從膝蓋直上,沿大腿肌肉、大腿關節,集結於大腿中部,再上行聚集於生殖器;生殖器是陰陽總宗筋的匯聚點,匯聚於氣街,而陽明經脈在此發揮主導作用;從橫骨兩側沿行,經過天樞、關門等穴位,上行散佈於腹部,這部分上至頸部都是剛硬的筋脈。)
直至鎖骨處集結,上行至頸部,上挾口脣,會合於顴骨,向下集結於鼻部,上部與太陽經脈會合,太陽經脈爲上眼瞼的結構,陽明經脈爲下眼瞼的結構;(從鎖骨上行人迎穴,沿頰部,上挾口脣,與陽蹺脈在地倉穴會合,上部會合於顴髎穴,向下集結於鼻旁,再上行至睛明穴,與足太陽經脈會合,太陽細筋散佈於上眼瞼,因此被稱爲上眼瞼的結構,陽明細筋散佈於下眼瞼,因此被稱爲下眼瞼的結構。)其分支部分,從頰部集結於耳朵前方。
(其分支部分,從頰部上行集結於耳朵前方,與足少陽經脈的上關、頷厭穴會合,上行至頭維穴結束。)
足陽明經脈的分支,名爲豐隆,距離踝關節八寸處,分支走向太陰經脈;其分支部分,沿脛骨外側,上行連絡頭部和頸部,彙集各經脈之氣,下部連絡喉嚨。(若發生疾病導致氣血逆亂,則可能出現喉嚨閉塞、聲音嘶啞等症狀,實證時可能引發癲狂;虛證時則可能導致腳步無力,小腿萎縮;治療時應選取豐隆穴進行治療。)
胃部的大絡脈,名爲虛裏,貫穿膈肌,連絡肺部,從左側乳下穿出,其跳動可以透過衣物感受到,這是脈宗氣的表現。(這裏提到的是胃氣輸出的大絡脈,名爲虛裏,其脈從胃部貫穿膈肌,上行連絡肺部,從左側乳下穿出。其跳動可以通過衣物感受到,是十二經脈的宗主,因此被稱爲脈宗氣。宗,意味着主要或根本,因爲宗氣積聚於膻中,由水谷轉化而來,從胃部輸出。《經脈篇》中記載的十五絡脈,加上這個共有十六絡脈。)
足陽明經脈的根部,位於厲兌穴;(在腳次指端。)標部在人迎穴、臉頰、夾額部。(人迎穴在結喉旁。)
2. 脾經循行圖
3. 脾經循行經文
脾足太陰之脈,起於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上踹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
白話文:
脾臟所主的足太陰脾經,起源於大腳趾的末端,沿著腳趾內側的肉邊緣走行,經過一個稱為核骨的後方,再往上到內踝前方的邊緣。接著往小腿內側上升,沿著脛骨後方行走,在此與肝經交叉,穿出至肝經前方。然後繼續向上,通過膝蓋和大腿的內側前緣,進入腹部,直接連接到脾臟,並與胃相聯繫。再往上穿膈肌,夾住咽喉,連接到舌根,並在舌下散開。
其中的一個分支,再次從胃部分出,另走上膈肌,最後注入心臟。
4. 脾經穴圖
(左右共四十二穴,脈長六尺五寸)
白話文:
(左右兩側共有四十二個穴位,整條經脈的長度為六尺五寸)在現代白話文中就是:(在身體的左邊和右邊總共有四十二個脾經穴位,整條脾經的長度是六尺五寸)
5. 脾經臟象圖
6. 脾臟經文
脾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形如刀鐮,與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俞,當十一椎下。聞聲則動,動則磨胃,而主運化。其合肉也,其榮唇也,開竅於口。是經常多氣少血。《難經》曰:脾重二斤三兩,廣扁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溫五臟,主藏意與智。滑氏曰:掩乎太倉。華元化曰:脾主消磨五穀,養於四旁。
白話文:
脾臟就像是身體裡的糧倉管理者,所有食物的營養都由它來調配分配。它的形狀類似鐮刀,和胃共享一層薄膜,並且位於胃的上方左側,在第十一節脊椎下方。聽到聲音就會開始工作,工作時會研磨胃中的食物,負責食物的消化與營養吸收。它與肌肉健康相關,脣色的紅潤也是由它決定,並且主要在口腔中運作。通常來說,脾臟的功能是氣多血少。
根據《難經》記載:脾臟的重量約為二斤三兩,寬度大約三寸,長度為五寸,並且含有半斤的散膏,主要功能是包裹血液,保持五臟溫暖,並負責儲存意志與智慧。滑氏曾經描述過,脾臟就像太倉一樣重要。華元化則說:脾臟主要負責分解五穀,供應全身所需的養分。
7. 脾經循行主病總歌
太陰脾起足大指(脾起足大指端隱白穴,足之三陰,從足走腹),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內踝前(核骨,大指本節後,內側圓骨也;滑氏言為孤拐骨,非,蓋孤拐即踝骨,核骨惟一,踝骨則有內外之分;滑氏以足根為踝,亦非,)上踹(音煆,經中與腨通用,足肚也,亦名腓腸)循脛(本經由脛後漏谷上行,交出足厥陰之前,即地機之分)膝股里(股,大腿也,一曰髀內為股)。
股內前廉入腹中(自衝門穴入腹內行),屬脾絡胃(當中脘、下脘之分)上膈通,挾咽連舌散舌下(自胃脘上行,連舌本、散舌下而終),支者從胃注心宮(足太陰外行者,由腹之四行上府舍、腹結等穴,而散於胸中,而止於大包;其支者,內行從胃脘別上膈,注心中,而接乎手少陰經也)。
此經血少而氣旺,是痛即病舌本強,食則嘔出(脾不能運,則物盛滿而溢)胃脘痛,心中善噫而腹脹(噫,音隘,噯嘆聲。陰邪盛則上走陽明,陽明之正上通於心,故上走心,為噫,氣滯故也)。
得後(大便)與氣(失氣)快然衰(陽氣出則陰邪散,故快然如衰),脾病身重(脾主肌肉,木剋土也)不能(動)搖,瘕泄(滯則為癥瘕,寒則為溏泄)水閉及黃疸(土不制水,則為泄,為水閉,為不能臥),煩心心痛(本經支脈上膈,注心中)食難消(食不下)。強立股膝內多腫(脾主四肢,脈起於足拇,以上膝股,故為腫為厥,為大指不用),不能臥因胃不和。
白話文:
太陰脾經起始於足的大拇指末端的隱白穴(脾經起始於足大拇指的尖端,足部的三條陰經,都是從足部走向腹部的),沿著手指內側的白肉邊緣行走,經過腳趾關節後方的核骨,然後到達內踝前方(核骨,位於大拇指關節後方,腳掌內側的一塊圓形骨頭;有人誤解為孤拐骨,這是不對的,因為孤拐就是踝骨,但核骨只有一個,踝骨則分為內外兩部分;還有人把腳跟誤認為踝,這也是錯誤的),再往上到小腿肚(在經文中,'踹'字的發音類似煆,其意義在經絡學中與'腨'相通,指的是小腿肚,又稱為腓腸肌)並沿著脛骨(本經由脛骨後方的漏谷穴上行,穿過足厥陰肝經,即地機穴的位置)至膝蓋內側(股,指的是大腿,另一種說法是大腿內側為股)。
股內前側進入腹中(自衝門穴進入腹腔內行走),屬於脾臟,絡絡胃臟(在中脘、下脘穴之間),向上穿透膈肌,夾住咽喉,連接舌頭,散佈於舌下(自胃部上行,連接舌根、散佈於舌下,最終達到終點),分支則從胃部延伸,注入心臟(足太陰脾經的外行路線,由腹部分為四路,上行至上府舍、腹結等穴位,然後散佈在胸腔,最後停在大包穴;其分支,由胃部往內行走,穿過膈肌,注入心臟,然後連接到手少陰心經)。
這條經絡的特徵是血量較少而氣流旺盛,因此疼痛時會出現舌根僵硬的症狀,吃東西時會感到嘔吐(脾臟功能不佳,無法運化食物,導致食物積聚過多而溢出),胃部疼痛,心中常感到噯氣且腹部脹滿(噯氣,發音類似隘,是一種長嘆的聲音。當陰邪旺盛時,會上沖陽明經,而陽明經的正氣則向上通達心臟,因此陰邪會上沖心臟,產生噯氣,這是氣滯的結果)。
排便後和放屁後,會感到舒緩且疲憊(陽氣排出,陰邪散去,因此會感到舒緩且疲憊),脾臟疾病會使身體沉重(脾臟主管肌肉,受到木氣剋制),無法輕易移動,可能引發癥瘕或瀉瀉(氣滯則形成癥瘕,受寒則形成瀉瀉),水腫和黃疸(脾臟不能控制水液,就會產生瀉瀉、水腫和黃疸),心煩和心痛(本經的分支穿過膈肌,注入心臟),消化不良(食物無法順利消化),站立時大腿和膝蓋內側容易腫脹(脾臟主管四肢,脈絡起始於腳趾,向上延伸至大腿和膝蓋,因此可能會引起腫脹、厥逆,以及大拇指功能障礙),無法安睡,因為胃部不調和。
8. 脾經穴歌
足太陰脾起足拇,隱白先從內側起,大都太白繼公孫,商邱直上三陰塢。
漏谷地機陰陵泉,血海箕門衝門前,府舍腹結大橫上,腹衰食竇天溪連。
胸鄉周榮大包盡,二十一穴太陰全。
白話文:
【脾經穴歌現代解譯】
足太陰脾經的起點在腳的大拇指,由內側的隱白穴開始,接著是大都、太白、公孫等穴位,然後沿著腿往上到達商丘,再直上至三陰交。
接著是漏谷、地機和陰陵泉等穴位,再經過血海、箕門,來到衝門前方,再到府舍、腹結,然後是大橫上方,再通過腹哀、食竇,最後到達天溪穴。
由胸鄉、周榮一路到大包穴結束,整條脾經總共有二十一個穴位,這就是足太陰脾經的全部穴道。
以上是對古代中醫經絡學說中脾經穴道的現代化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