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疇

《經脈圖考》~ 卷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

1. 肝臟經文

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肝居膈下,上著脊之第九椎下。是經常多血少氣。其合筋也,其榮爪也。主藏魂,開竅於目。其繫上絡於心肺,下亦無竅。《難經》曰:肝重二斤四兩,左三葉右四葉,凡七葉。《刺禁論》曰:肝生於左。滑氏曰:肝之為臟,其治在左,其臟在右脅、右腎之前,並里著脊之第九椎。

白話文:

[肝臟的功能描述]

肝臟就像是身體裡的將軍,負責策劃和思考。它位於橫膈膜下方,緊貼脊椎的第九節椎骨下。肝臟內存有大量的血液,但氣則相對較少。肝臟與人體的筋肉系統有關,影響指甲的健康狀況。它主要負責儲存「魂」,即精神活動,並且通過眼睛來表現其功能。肝臟的網絡系統向上連接心臟和肺部,向下則沒有特定的開口。

根據古籍《難經》記載,肝臟的重量大約是二斤四兩,左側有三葉,右側有四葉,總共有七葉。《刺禁論》指出,肝臟的位置偏向左側。醫學家滑氏進一步解釋,雖然肝臟的管理功能在左側,但實際上肝臟本身位於右側的肋骨之下,右腎的前方,並緊鄰脊椎的第九節椎骨。

2. 肝經循行主病總歌

足厥陰肝脈所終,起於大指毛際叢(足大指爪甲橫紋後毛際,大敦穴),循足跗上(廉)上內踝(內踝前一寸,中封也),出太陰後入膕中(上踝八寸中都之分,交出足太陰之後,上膕內廉至膝關、曲泉等穴),循股(陰)入毛(中)繞陰器(股陰,內側也,循股內之陰包、五里、陰廉,上會足太陰之衝門、府舍,入陰毛中之急脈,遂左右相交環繞陰器,而會於任脈之曲骨),上抵小腹挾胃通,屬肝絡膽(自陰上入小腹,會於任脈之中極、關元,循章門至期門之所,挾胃屬肝,下足少陽日月之所,絡膽)上貫膈,布於脅肋(自期門上貫膈,行足太陰食竇之外、大包之裡,散布脅肋,上足少陽淵腋、手太陰雲門之下,足厥陰經穴止此)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咽顙)連目系(目內深處),出額會督頂巔逢(其內行而上者,自脅肋間由足陽明人迎之外,循喉嚨之後入頏顙,行足陽明大迎、地倉、四白之外,內連目系,上出足少陽陽白之外、臨泣之裡,與督脈相會於頂之百會),其支復從目系出,下行頰裡交環唇(此支從前目系之分,下行任脈之外、本經之裡,環於口唇之內),支者從肝別貫膈,上注於肺乃交宮(又其支者,從前期門屬肝所,行足太陰食竇之外、本經之裡,別貫膈,上注於肺,下行至中焦、挾中脘之分,復接於手太陰之肺經,以盡十二經之一周,終而復始也)。

是經血多而氣少,腰痛俯仰難為工(本經支別者,與脾膽之脈同結於腰踝下中髎、下髎之間,故為腰痛。《刺腰痛篇》曰:厥陰之脈,令人腰痛,腰中如張弓弩弦),婦少腹腫(即疝病也)男㿉(音頹)疝(本經氣逆,則為睪腫卒疝),嗌乾(脈循喉嚨)脫色面塵蒙(皆經脈所及,燥淫所勝,病本於肝也。

一云木鬱為病,故有脫色塵蒙),胸滿嘔逆及飧泄(本經上行者,挾胃貫膈,木剋土也),狐疝遺尿(肝虛)或閉癃(肝火也;本經下行者,過陰器,抵小腹,故為此諸病)。

白話文:

足厥陰肝經的起點在腳大拇指指甲後方的毛髮邊緣,即大敦穴的位置。它沿著腳背向上,經過內踝前方一寸處,即中封穴。然後穿過小腿內側,出現在太陰經後方,進入膕部中間,也就是上踝骨上方八寸處的中都穴,再沿著大腿內側上行,經過陰部,繞過生殖器官,會合任脈的曲骨穴。之後,它上升到小腹,與胃相鄰,屬於肝臟並連接膽囊。再往上貫穿膈肌,散佈在脅肋區,最後沿著喉嚨上升,進入頭部,連接到眼球內部,穿越額頭,與督脈在頭頂的百會穴相遇。

此外,肝經有一分支從眼球內部向下,行走於臉頰內側,環繞嘴脣。另一分支從肝臟分出,貫穿膈肌,向上注入肺臟,再往下與手太陰肺經相交。

此經絡特徵為血液較多,氣流較少,可能導致腰痛,彎腰抬頭困難。女性可能出現小腹腫脹,男性可能出現睪丸腫大或急性疝氣。喉嚨乾燥,面色灰暗,有如被塵土覆蓋。胸腔飽滿,可能出現噁心、嘔吐或餐後立即腹瀉的現象。也可能發生疝氣、尿失禁,或是尿道阻塞不通。

這一切症狀的根源,皆由於肝臟的機能失調,或是肝臟受到外來因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