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脈圖考》~ 卷三 (1)
卷三 (1)
1. 腎臟經文
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腎附於脊之十四椎下。是經常少血多氣。其合骨也,其榮發也,開竅於二陰。《難經》曰:腎有兩枚,重一斤二兩,主藏精與志。華元化曰:腎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也。
腎有兩枚,形如豇豆,相併而曲,附於脊之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外有黃脂包裹,各有帶二條,上條繫於心,下條趨脊下大骨,在脊骨之端,如半手許;中有兩穴,是腎帶經過之處,上行脊間至腦中,連於髓海。
白話文:
[腎臟的功能描述]
腎臟,是身體中負責增強體力的器官,各種生存技巧和適應能力都由此產生。腎臟位於脊椎下方第十四節的位置。在生理狀態上,腎臟通常血液較少,但氣體較多。它與骨骼系統緊密相關,頭髮的健康狀況反映腎臟的好壞,並且它的功能運作與生殖器息息相關。根據《難經》記載,人體內有兩個腎臟,總重量約一斤二兩,主要功能為儲存精氣和意志力。華元化指出,腎臟是精神寄宿之所,也是生命的根源。
人體內有兩個腎臟,形狀類似豇豆,相互靠近並呈彎曲狀,位於脊椎兩側,彼此間隔約一寸五分;外部有一層黃色脂肪包覆,各自擁有兩條帶狀組織,上方的一條與心臟相連,下方的一條則朝向脊椎下方的大骨頭,位於脊椎末端,距離約半手掌長;其中有兩個孔洞,是腎臟帶狀組織通過的地方,這些帶狀組織向上穿過脊椎直到腦部,與腦髓系統相連。
2. 腎經循行主病總歌
足腎經脈屬少陰,斜從小指趨足心(足太陽之脈,終於足小指,而足少陰脈於小指下接之,斜走足心湧泉穴),出於然骨(在內踝前大骨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上腨(內出)膕內(廉)尋(自復溜交信,過足太明之三陰交,以上腨內之築賓,出膕內廉之陰谷),上股(內)後廉直貫脊(結於督脈之長強,貫脊中而後屬腎),屬腎下絡膀胱深(前當關元、中極之分,而絡於膀胱。
滑氏曰:由陰谷上股內後廉,貫脊會於長強,還出於前,循橫骨而上至肓俞之次、臍之左右,屬腎下臍,至關元、中極之分而絡膀胱也),直者從腎(肓俞之分)貫肝膈,入肺(中)挾舌(本)循喉嚨(自肓俞上行,循商曲等穴,至俞府而上循喉嚨,並人迎、挾舌本而終。按:足少陰經,考之本篇及經別、經筋等篇,皆言由脊裡上注心肺,而散於胸中。
惟《骨空論》曰:衝脈起於氣街,並少陰之經,俠臍上行,至胸中而散。故《甲乙經》曰:於俞府下至步廊等六穴,皆云足少陰脈氣所發;幽門至橫骨等十一穴,皆云衝脈、足少陰之會;故滑氏注如此,實本《甲乙》、《銅人》諸書,而《甲乙》又本於《骨空論》也),支者從肺絡心上,注胸(膻中)交於手厥陰(其支者,自神藏之際,從肺絡心注胸中。以上俞府諸穴,少陰經止此,而接乎手厥陰經也)。
此經多氣而少血,是動病飢不欲食(腎雖陰臟,元陽所居,水中有火,為脾胃之關;陰動則陽衰而脾困,真火不能溫養化源也),面如漆柴(水色黑,陰邪見也,腎藏脾精,衰則枯如柴而無發生也)咳唾(有)血,喝喝而喘(真陰損則虛火上奔,子病及母也)坐(而欲)起輒(陰處不能靜也),兩目䀮䀮(如)無所見(目瞳子者,骨之精也,腎精內奪則䀮䀮如無所見,故凡目多昏黑者,必真水虧也),心(如)懸(心腎不交,則精離散)若飢(陰虛則內餒,故常若飢狀;土邪淫勝,病本於腎也)皆精失,善恐(心惕惕)如人將捕之(腎在志為恐,腎氣怯,故為病如此),咽腫舌乾兼口熱,上氣(腎水上溢為腫)心痛或心煩(本經之脈循喉嚨、俠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故為病如此),黃疸(陰虛陽實為黃疸,云腎水乘脾,或為女勞疸)腸澼(陽邪自表入臟,並聚於陰,留薄下集,則為腸澼)及痿(骨痿)厥(下不足則上逆),脊股後廉之內痛(皆經脈所過),嗜臥(多陰少陽,精神匱也。《逆調論》曰:腎者水臟,主津液,主臥與喘也)足下熱痛切(脈起足心)。
白話文:
腳部的腎經脈屬於少陰脈,從小趾開始斜向足底心(即足太陽脈結束的地方),在小趾下方接續,斜行至足心湧泉穴,再從內踝前的大骨下穿出,沿著內踝,然後進入足跟,向上通過小腿內側,沿著大腿內側後緣直貫脊椎,與督脈的長強穴相會,然後貫穿脊椎中間再連接到腎臟,向下聯繫到膀胱。
其中一部分脈道,從腎臟貫穿肝臟和膈肌,進入肺部,夾住舌根,沿著咽喉,自肓俞穴向上行走,經過商曲等穴位,到達俞府穴,再向上沿著咽喉,與人迎穴相會,夾住舌根,最後結束。另外一支脈道,從肺部分支,絡心臟,注入胸腔,交會手厥陰心包經。
這條經脈的特點是氣多血少。如果出現疾病,可能表現為雖然飢餓但不想吃東西,臉色像被燒焦的木頭一樣黑,咳嗽時吐出血,呼吸困難,坐下後又想立刻站起,雙眼模糊看不清東西,心臟有如懸空,感覺飢餓,這是因為精氣流失。患者容易感到恐懼,好像有人要逮捕他,咽喉腫脹,舌頭乾燥,口腔熱,上氣不接下氣,心痛或心煩,可能有黃疸或腸炎,也可能有骨髓萎縮或四肢冰冷,脊椎和大腿後側內側疼痛,容易嗜睡,腳底有熱感和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