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脈圖考》~ 卷二 (6)
卷二 (6)
1. 正筋別本標
足太陽之正,別入於膕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別入於肛,屬於膀胱,散之腎,循膂當心入散;直者,從膂上出於項,復屬於太陽,此為一經也。(此膀胱與腎為表裡,故其經脈相為一合也。
足太陽之正入膕中,與少陰合而上行,其別一道下尻五寸,當承扶之次,上入肛門內,行腹中,屬於膀胱,散於腎,循膂當心入散,上出於項,而復屬於本經太陽,此內外同為一經也。)
足太陽之筋,起於足小指,上結於踝,邪上結於膝,(足太陽之筋,起於足小指爪甲之側,即足太陽經脈所止之處至陰穴次也;循足跗外側,上結於外踝崑崙之分,乃邪上跗陽而結於膝膕之分。結,聚也。)其下循足外踝,結於踵,上循跟,結於膕;(其下,足跗之下也;踵即足跟之突出者,跟即踵上之鞭筋處也,乃僕參、申脈之分;結於膕,委中也。膕,音國;鞭,硬同。
)其別者結於腨外,上膕中內廉,與膕中並,(此即大筋之旁出者,別而為柔軟短筋,亦猶木之有枝也。後凡言別者、支者,皆仿此。此支自外踝別行,由足腨肚之下尖處,行少陽之後,結於腨之外側,絡穴飛陽之分,乃上膕內廉,合大筋於委中而一之也。)上結於臀,(尾骶骨旁會陽之分也。
臀,音屯。)上挾脊上項,(夾脊背,分左右上項,會於督脈之陶道、大椎,此皆附脊之剛筋也。)其支者,別入結於舌本;(其支者,自項別入內行,與手少陽之筋結於舌本,散於舌下,自此以上皆柔軟之筋,而散於頭面。)其直者,結枕骨,上頭下顏結於鼻;(其直者,自項而上,與足少陰之筋合於腦後枕骨間,由是而上過於頭前,下於顏,以結於鼻下之兩旁也;額上曰顏。)其支者,為目上綱,下結於頄;綱,綱維也,所以約束目睫,司開闔者也。
目下曰頄,即顴也。此支自通頂於腦者,下屬目本,散於目上,為目上綱;下行者,結於頄,與足少陽之筋合。頄,音求。)其支者,從腋後外廉,結於肩髃;(又其支者,從挾脊循腋後外廉,行足少陽之後,上至肩,會手陽明之筋,結於肩髃。)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結於完骨;(此支後行者,從腋後、腋下向前,邪出陽明之缺盆,乃從耳後直上,會於手太陽、足少陰之筋,結於完骨。完骨,耳後高骨也。
)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於頄。(此支前行者,同前缺盆之筋岐出別上頤頷,邪行出於頄,與前之下結於頄者相合也。)
足太陽之別,名曰飛陽,去踝七寸,別走少陰,實則鼽窒、頭背痛,虛則鼽衄,取之所別也。(足太陽之絡,名飛陽,在足外踝上七寸,別走足少陰者也;此經起於目內眥,絡腦行頭背,故其病如此;治此者,當取所別之飛陽。)
白話文:
【正筋別本標】
足太陽經脈的分支,深入膕窩中,其中一條向下延伸至臀部五寸處,再分別進入肛門,與膀胱相連,分散於腎臟,沿脊柱到達心臟區域後散佈開;直接延伸的路徑則是從脊柱向上,穿過頸部,再次連接到太陽經脈,這構成了一個循環。這是因爲膀胱和腎臟互爲表裏,所以它們的經脈相互融合。
足太陽經脈的分支深入膕窩中,與少陰經脈會合後上行,另一條分支則向下至臀部五寸處,緊挨着承扶穴的位置,再上行進入肛門內,沿着腹部運行,與膀胱相連,分散於腎臟,沿脊柱到達心臟區域後散佈開,向上穿過頸部,再次連接到原本的太陽經脈,這樣內外就構成了一條連續的經脈。
足太陽的筋脈起始於小趾,向上匯聚於腳踝,斜上匯聚於膝蓋。這條筋脈向下沿着腳的外踝,匯聚於腳跟,再向上沿着小腿肌肉匯聚於膕窩。另一條分支則匯聚於小腿外側,再上行至膕窩內側,與主要的筋脈合併。這條分支繼續上行,匯聚於臀部,然後夾脊上行至頸部。還有分支從頸部內部匯聚於舌根。主幹則匯聚於枕骨,向上通過頭部,下至面部,在鼻子兩側匯聚。另外的分支形成眼睛上方的纖維組織,下部匯聚於顴骨。還有一條分支從腋窩後方的外側邊緣,匯聚於肩髃穴。另一條分支則進入腋下,向上穿過鎖骨上窩,匯聚於完骨穴。還有一條分支從鎖骨上窩出發,斜向上升至顴骨。
足太陽的分支名爲飛陽,位於距腳踝七寸處,走向少陰經脈。實證時會出現鼻塞不通或頭痛背痛,虛證時則可能出現鼻出血。治療時應當選取這個分支的穴位。
足太陽的起始點位於腳跟上方五寸處;標記點則位於兩絡命門,即眼睛區域。
希望這能幫助你理解古代中醫文字的現代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