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脈圖考》~ 卷二 (10)
卷二 (10)
1. 正筋別本標
足太陽之正,別入於膕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別入於肛,屬於膀胱,散之腎,循膂當心入散;直者,從膂上出於項,復屬於太陽,此為一經也。(此膀胱與腎為表裡,故其經脈相為一合也。
足太陽之正入膕中,與少陰合而上行,其別一道下尻五寸,當承扶之次,上入肛門內,行腹中,屬於膀胱,散於腎,循膂當心入散,上出於項,而復屬於本經太陽,此內外同為一經也。)
足太陽之筋,起於足小指,上結於踝,邪上結於膝,(足太陽之筋,起於足小指爪甲之側,即足太陽經脈所止之處至陰穴次也;循足跗外側,上結於外踝崑崙之分,乃邪上跗陽而結於膝膕之分。結,聚也。)其下循足外踝,結於踵,上循跟,結於膕;(其下,足跗之下也;踵即足跟之突出者,跟即踵上之鞭筋處也,乃僕參、申脈之分;結於膕,委中也。膕,音國;鞭,硬同。
)其別者結於腨外,上膕中內廉,與膕中並,(此即大筋之旁出者,別而為柔軟短筋,亦猶木之有枝也。後凡言別者、支者,皆仿此。此支自外踝別行,由足腨肚之下尖處,行少陽之後,結於腨之外側,絡穴飛陽之分,乃上膕內廉,合大筋於委中而一之也。)上結於臀,(尾骶骨旁會陽之分也。
臀,音屯。)上挾脊上項,(夾脊背,分左右上項,會於督脈之陶道、大椎,此皆附脊之剛筋也。)其支者,別入結於舌本;(其支者,自項別入內行,與手少陽之筋結於舌本,散於舌下,自此以上皆柔軟之筋,而散於頭面。)其直者,結枕骨,上頭下顏結於鼻;(其直者,自項而上,與足少陰之筋合於腦後枕骨間,由是而上過於頭前,下於顏,以結於鼻下之兩旁也;額上曰顏。)其支者,為目上綱,下結於頄;綱,綱維也,所以約束目睫,司開闔者也。
目下曰頄,即顴也。此支自通頂於腦者,下屬目本,散於目上,為目上綱;下行者,結於頄,與足少陽之筋合。頄,音求。)其支者,從腋後外廉,結於肩髃;(又其支者,從挾脊循腋後外廉,行足少陽之後,上至肩,會手陽明之筋,結於肩髃。)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結於完骨;(此支後行者,從腋後、腋下向前,邪出陽明之缺盆,乃從耳後直上,會於手太陽、足少陰之筋,結於完骨。完骨,耳後高骨也。
)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於頄。(此支前行者,同前缺盆之筋岐出別上頤頷,邪行出於頄,與前之下結於頄者相合也。)
足太陽之別,名曰飛陽,去踝七寸,別走少陰,實則鼽窒、頭背痛,虛則鼽衄,取之所別也。(足太陽之絡,名飛陽,在足外踝上七寸,別走足少陰者也;此經起於目內眥,絡腦行頭背,故其病如此;治此者,當取所別之飛陽。)
足太陽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跗陽穴也。)標在兩絡命門。命門者,目也。(即睛明穴。)
白話文:
【正筋別本標】
足太陽經脈的分支,深入膕窩中,其中一條向下延伸至臀部五寸處,再分別進入肛門,與膀胱相連,分散於腎臟,沿脊柱到達心臟區域後散佈開;直接延伸的路徑則是從脊柱向上,穿過頸部,再次連接到太陽經脈,這構成了一個循環。這是因爲膀胱和腎臟互爲表裏,所以它們的經脈相互融合。
足太陽經脈的分支深入膕窩中,與少陰經脈會合後上行,另一條分支則向下至臀部五寸處,緊挨着承扶穴的位置,再上行進入肛門內,沿着腹部運行,與膀胱相連,分散於腎臟,沿脊柱到達心臟區域後散佈開,向上穿過頸部,再次連接到原本的太陽經脈,這樣內外就構成了一條連續的經脈。
足太陽的筋脈起始於小趾,向上匯聚於腳踝,斜上匯聚於膝蓋。這條筋脈向下沿着腳的外踝,匯聚於腳跟,再向上沿着小腿肌肉匯聚於膕窩。另一條分支則匯聚於小腿外側,再上行至膕窩內側,與主要的筋脈合併。這條分支繼續上行,匯聚於臀部,然後夾脊上行至頸部。還有分支從頸部內部匯聚於舌根。主幹則匯聚於枕骨,向上通過頭部,下至面部,在鼻子兩側匯聚。另外的分支形成眼睛上方的纖維組織,下部匯聚於顴骨。還有一條分支從腋窩後方的外側邊緣,匯聚於肩髃穴。另一條分支則進入腋下,向上穿過鎖骨上窩,匯聚於完骨穴。還有一條分支從鎖骨上窩出發,斜向上升至顴骨。
足太陽的分支名爲飛陽,位於距腳踝七寸處,走向少陰經脈。實證時會出現鼻塞不通或頭痛背痛,虛證時則可能出現鼻出血。治療時應當選取這個分支的穴位。
足太陽的起始點位於腳跟上方五寸處;標記點則位於兩絡命門,即眼睛區域。
希望這能幫助你理解古代中醫文字的現代含義!
2. 腎經循行圖
3. 腎經循行經文
腎足少陰之脈,起於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於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以上腨內,出膕內廉,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
白話文:
腎經,也就是足少陰腎脈,起源於小腳趾的下方,然後斜向行走至足底心,再由然谷穴下方穿出,沿著內踝後方,分支進入腳跟中間,再向上行走至小腿內側,穿出膝蓋內側邊緣,再沿著大腿內側後方,穿透脊椎連接到腎臟並連繫膀胱。其中一條直行的路徑,從腎臟向上穿透肝臟和膈肌,進入肺部,再沿著喉嚨,夾住舌根;而其分支,則從肺部出來,網絡心臟,注入胸腔中。
4. 腎經穴圖
左右共五十四穴,脈長六尺五寸
白話文:
「在左右兩側加起來共有五十四個穴位,這些穴位所連接的經絡總長度為六尺五寸。」
5. 腎經臟象圖
6. 腎臟經文
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腎附於脊之十四椎下。是經常少血多氣。其合骨也,其榮發也,開竅於二陰。《難經》曰:腎有兩枚,重一斤二兩,主藏精與志。華元化曰:腎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也。
腎有兩枚,形如豇豆,相併而曲,附於脊之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外有黃脂包裹,各有帶二條,上條繫於心,下條趨脊下大骨,在脊骨之端,如半手許;中有兩穴,是腎帶經過之處,上行脊間至腦中,連於髓海。
白話文:
[腎臟的功能描述]
腎臟,是身體中負責增強體力的器官,各種生存技巧和適應能力都由此產生。腎臟位於脊椎下方第十四節的位置。在生理狀態上,腎臟通常血液較少,但氣體較多。它與骨骼系統緊密相關,頭髮的健康狀況反映腎臟的好壞,並且它的功能運作與生殖器息息相關。根據《難經》記載,人體內有兩個腎臟,總重量約一斤二兩,主要功能為儲存精氣和意志力。華元化指出,腎臟是精神寄宿之所,也是生命的根源。
人體內有兩個腎臟,形狀類似豇豆,相互靠近並呈彎曲狀,位於脊椎兩側,彼此間隔約一寸五分;外部有一層黃色脂肪包覆,各自擁有兩條帶狀組織,上方的一條與心臟相連,下方的一條則朝向脊椎下方的大骨頭,位於脊椎末端,距離約半手掌長;其中有兩個孔洞,是腎臟帶狀組織通過的地方,這些帶狀組織向上穿過脊椎直到腦部,與腦髓系統相連。
7. 腎經循行主病總歌
足腎經脈屬少陰,斜從小指趨足心(足太陽之脈,終於足小指,而足少陰脈於小指下接之,斜走足心湧泉穴),出於然骨(在內踝前大骨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上腨(內出)膕內(廉)尋(自復溜交信,過足太明之三陰交,以上腨內之築賓,出膕內廉之陰谷),上股(內)後廉直貫脊(結於督脈之長強,貫脊中而後屬腎),屬腎下絡膀胱深(前當關元、中極之分,而絡於膀胱。
滑氏曰:由陰谷上股內後廉,貫脊會於長強,還出於前,循橫骨而上至肓俞之次、臍之左右,屬腎下臍,至關元、中極之分而絡膀胱也),直者從腎(肓俞之分)貫肝膈,入肺(中)挾舌(本)循喉嚨(自肓俞上行,循商曲等穴,至俞府而上循喉嚨,並人迎、挾舌本而終。按:足少陰經,考之本篇及經別、經筋等篇,皆言由脊裡上注心肺,而散於胸中。
惟《骨空論》曰:衝脈起於氣街,並少陰之經,俠臍上行,至胸中而散。故《甲乙經》曰:於俞府下至步廊等六穴,皆云足少陰脈氣所發;幽門至橫骨等十一穴,皆云衝脈、足少陰之會;故滑氏注如此,實本《甲乙》、《銅人》諸書,而《甲乙》又本於《骨空論》也),支者從肺絡心上,注胸(膻中)交於手厥陰(其支者,自神藏之際,從肺絡心注胸中。以上俞府諸穴,少陰經止此,而接乎手厥陰經也)。
此經多氣而少血,是動病飢不欲食(腎雖陰臟,元陽所居,水中有火,為脾胃之關;陰動則陽衰而脾困,真火不能溫養化源也),面如漆柴(水色黑,陰邪見也,腎藏脾精,衰則枯如柴而無發生也)咳唾(有)血,喝喝而喘(真陰損則虛火上奔,子病及母也)坐(而欲)起輒(陰處不能靜也),兩目䀮䀮(如)無所見(目瞳子者,骨之精也,腎精內奪則䀮䀮如無所見,故凡目多昏黑者,必真水虧也),心(如)懸(心腎不交,則精離散)若飢(陰虛則內餒,故常若飢狀;土邪淫勝,病本於腎也)皆精失,善恐(心惕惕)如人將捕之(腎在志為恐,腎氣怯,故為病如此),咽腫舌乾兼口熱,上氣(腎水上溢為腫)心痛或心煩(本經之脈循喉嚨、俠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故為病如此),黃疸(陰虛陽實為黃疸,云腎水乘脾,或為女勞疸)腸澼(陽邪自表入臟,並聚於陰,留薄下集,則為腸澼)及痿(骨痿)厥(下不足則上逆),脊股後廉之內痛(皆經脈所過),嗜臥(多陰少陽,精神匱也。《逆調論》曰:腎者水臟,主津液,主臥與喘也)足下熱痛切(脈起足心)。
白話文:
腳部的腎經脈屬於少陰脈,從小趾開始斜向足底心(即足太陽脈結束的地方),在小趾下方接續,斜行至足心湧泉穴,再從內踝前的大骨下穿出,沿著內踝,然後進入足跟,向上通過小腿內側,沿著大腿內側後緣直貫脊椎,與督脈的長強穴相會,然後貫穿脊椎中間再連接到腎臟,向下聯繫到膀胱。
其中一部分脈道,從腎臟貫穿肝臟和膈肌,進入肺部,夾住舌根,沿著咽喉,自肓俞穴向上行走,經過商曲等穴位,到達俞府穴,再向上沿著咽喉,與人迎穴相會,夾住舌根,最後結束。另外一支脈道,從肺部分支,絡心臟,注入胸腔,交會手厥陰心包經。
這條經脈的特點是氣多血少。如果出現疾病,可能表現為雖然飢餓但不想吃東西,臉色像被燒焦的木頭一樣黑,咳嗽時吐出血,呼吸困難,坐下後又想立刻站起,雙眼模糊看不清東西,心臟有如懸空,感覺飢餓,這是因為精氣流失。患者容易感到恐懼,好像有人要逮捕他,咽喉腫脹,舌頭乾燥,口腔熱,上氣不接下氣,心痛或心煩,可能有黃疸或腸炎,也可能有骨髓萎縮或四肢冰冷,脊椎和大腿後側內側疼痛,容易嗜睡,腳底有熱感和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