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疇

《經脈圖考》~ 卷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

1. 肺經穴歌

手太陰經十一穴,中府雲門天府列,俠白尺澤孔最存,列缺經渠太淵涉,魚際直出大指端,內側少商如韭葉。

白話文:

手太陰肺經上總共有十一個穴位,這些穴位分別是:中府、雲門、天府,接著是俠白、尺澤、孔最,然後有列缺、經渠和太淵,再下來就是魚際,最後一個穴位在大拇指的末端內側,名為少商,其形狀就像一片細長的韭菜葉。

2. 取穴分寸

中府:(一名膺中俞)。在雲門下一寸,去任脈中行六寸,乳上三肋間陷中,動脈應手,仰而取之。肺之募也。(募,結募也,為經氣之所聚;他仿此)。手足太陰之會。

雲門:在巨骨下夾氣戶旁二寸,去中行六寸陷中,動脈應手,舉臂取之。(脅肋煩滿徹痛,喉痹,癭氣,臂不得舉,可灸之。)

天府:在臂臑內廉,腋下三寸,動脈陷中,以鼻取之。

俠白:在天府下,去肘上五寸,動脈中。手太陰之別。

尺澤:(《千金》一名鬼堂。)在肘中約文上,屈肘,橫文筋骨罅中動脈。手太陰所入為合。(從此會合為合穴。甄權云:臂屈伸橫文間筋骨罅中,不宜灸。)

孔最:在腕上七寸陷中。手太陰之郄。(郄,音隙,與郤同,地名注郤地,謂開隙之地;又骨肉之交也。)

列缺:在腕後側上一寸五分。滑氏曰:以手交叉,當食指末、筋骨罅中是穴。(《千金》云:男子陰中疼痛,尿血,精出,灸五十壯。治偏風口眼喎斜,手肘痛,無力,口噤不開,痎瘧寒熱,煩躁,咳嗽,喉痹,嘔沫,縱唇,健忘,驚癇,善笑,妄言,妄見,面目四肢癰腫,小便熱痛,四肢厥逆,瘛瘲,屍厥,灸至壯百。

又:《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云:此穴善療偏頭患,偏身風痹麻,痰涎頻上壅,口噤不開牙,若能明補瀉,應手疾如拿。)

此手太陰之絡,從腕後別走陽明,直出食指內廉,出其端。凡人有反關脈者,寸關尺三部正脈不見,而見於列缺、陽谿,此經脈虛而絡脈滿。《千金翼》謂陽脈逆反,大於寸口三倍者是也。

經渠:在寸口陷中。手太陰所行為經。(又從而行為經穴。)

太淵:在手掌後陷中。手太陰所注為腧,即原也。(腧與輸通,從此而注為輸穴。)脈會太淵。每日平旦寅時,脈從此始。故《一難》曰:寸口者,脈之大會。(《神農經》曰:治牙疼,手腕無力,疼痛,可灸七壯。)

魚際:在手大指本節後內側陷中。又云:散脈中白肉際。手太陰所溜為滎。(溜,流通,流如小水為滎穴。一傳齒痛不能食飲,左患灸左,右患灸右,男三女四。)

少商:在手大指內側端,去爪甲角如韭葉,白肉際宛宛中。手太陰所出為井。(如水始出為井穴。唐刺史成君綽忽項腫如升,喉閉,水粒不下,甄權以三稜針刺之微出血,立愈。主治項腫喉痹,煩心,嘔噦,心下滿,汗出,咳逆,痎瘧振寒,腹脹腸滿,雀目不明,唇乾,唾沫引飲,食不下,寒慄鼓頷,手攣指痛,小兒乳蛾。

《乾坤生意》云:此為十井穴,凡初中風,卒暴昏沉,痰涎壅盛,不省人事,牙關緊閉,藥水不下,急目三稜針刺此穴,乃少衝、中衝、關衝、少澤、商陽,使血氣流行,乃起死回生急救之妙訣。)

白話文:

[取穴位置]

中府:又稱為膺中俞,在雲門下方一寸的位置,離任脈中線六寸,位於乳頭上方三根肋骨間的凹陷處,可以摸到脈搏跳動,患者需仰臥才能取穴。這是肺的募穴。(募穴是指經氣聚集的地方,後面的描述皆類似。)為手足太陰經的交會點。

雲門:在巨骨下方,兩側氣戶之間兩寸,離任脈中線六寸的凹陷處,可以摸到脈搏跳動,舉臂即可取穴。(可用於治療脅肋煩悶飽脹、徹底的胸痛、喉嚨痛、甲狀腺腫大、手臂抬不起來等症狀,適合進行灸法治療。)

天府:在上臂內側,腋窩下方三寸,動脈在凹陷中,用鼻子的方向取穴。

俠白:位於天府穴下方,距離肘關節五寸,動脈中間。為手太陰經的分支。

尺澤:又名鬼堂,位於肘部折紋上方,彎曲肘部,橫紋肌和骨縫間的動脈處。為手太陰經的合穴。(合穴為多條經絡在此交會。甄權表示,位於手臂彎曲伸展時,橫紋肌和骨縫間,不建議灸法。)

孔最:位於手腕上方七寸的凹陷處。為手太陰經的郄穴。(郄,音隙,意指開隙之地,亦可理解為骨肉交界處。)

列缺:位於手腕後方側邊一寸五分。滑伯仁表示,將雙手交叉,食指末端,筋骨縫隙中即是穴位。(《千金要方》記載,對於男性生殖器疼痛、尿血、精液外漏,灸五十壯有效。能治療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手肘疼痛無力、口閉不開、瘧疾發冷發熱、煩躁不安、咳嗽、喉嚨痛、口脣抽搐、健忘、驚嚇癲癇、無緣無故的笑、胡言亂語、幻覺、面部和四肢腫脹、小便熱痛、四肢冰冷、抽搐、休克,灸至百壯有效。)

此為手太陰經的絡穴,從手腕後方分出,走向手陽明經,直接穿出食指內側,到達指尖。如果有人的脈象為反關脈,即寸、關、尺三部分的正常脈象看不見,而在列缺和陽溪穴處出現,表示主脈虛弱,絡脈充盈。《千金要方》認為這是陽脈逆行,比寸口大三倍的情況。

經渠:位於寸口的凹陷處。為手太陰經的經穴。(再進一步的行徑為經穴。)

太淵:位於手掌後方的凹陷處。手太陰經的輸穴,也就是原穴。(輸和輸相通,從此處開始注入為輸穴。)所有脈絡在太淵穴交會。每天清晨寅時,脈絡從此開始運行。因此,《難經》說:寸口是脈絡的大會。(《神農本草經》提到,用於治療牙疼、手腕無力、疼痛,可灸七壯。)

魚際:位於手拇指根部後方內側的凹陷處。另一種說法是在散脈中的白肉邊緣。手太陰經的滎穴。(滎,流動,如同小水流為滎穴。有一個傳說,左邊牙齒痛不能吃東西,就灸左邊,右邊痛就灸右邊,男性灸三次,女性灸四次。)

少商:位於手拇指內側末端,離指甲角像韭菜葉子寬度的白肉邊緣的凹陷處。手太陰經的井穴。(如同泉水初出為井穴。唐代刺史成君綽突然頸部腫脹如碗,喉嚨封閉,水和食物都無法吞下,甄權用三稜針輕輕刺出血,立刻康復。主要治療頸部腫脹、喉嚨痛、心煩、噁心嘔吐、胃脹、出汗、咳嗽、反胃、打冷顫發冷、腹部脹滿、夜盲症、嘴脣乾燥、口吐泡沫、喝水、食物無法吞嚥、寒顫、下巴顫抖、手指抽筋疼痛、小兒扁桃腺炎。

《乾坤生意》表示,此為十井穴之一,對於初次中風、突然昏迷、痰多、失去意識、牙關緊閉、藥物無法吞服,立即用三稜針刺此穴,以及少衝、中衝、關衝、少澤、商陽等穴,讓血液和氣體流通,是起死回生的急救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