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脈圖考》~ 卷一 (3)
卷一 (3)
1. 四肢部
膕中:足太陽脈之支者,從後廉下合膕中。足少陰之脈出膕內廉。足厥陰之脈上膕內廉。足太陽之正,別入膕中。足太陽之筋,結於膕。三焦下腧,是足太陽之絡,出膕中外廉。衝脈邪入膕中(俱見經絡)。足少陰之正至膕中,別走太陽而合。足太陽筋之別者,上膕中內廉與膕中並(經絡)。
上廉下廉:足陽明下三里三寸,為巨虛上廉。復下上廉三寸,為巨虛下廉。大腸屬上。小腸屬下。足陽明胃脈也(經絡)。大腸合於巨虛上廉。小腸合於巨虛下廉(針刺)。
伏兔:足陽明之筋,直者上循伏兔。足少陽之筋,前者結於伏兔之上(俱經絡)。
股:足少陰之脈,上股內後廉。足厥陰之脈循股陰。足太陰之筋上循陰股。足少陰並太陰之筋,而上循陰股。衝脈循陰股內廉(俱見經絡)。
髀:足太陽脈之支者,過髀樞,循髀外。足少陽之支者,橫入髀厭中,直者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足陽明之正上至髀。足少陽之正繞髀。足少陽之筋,其支者上走髀。足陽明之筋結於髀樞,其直者上結於髀。足太陰之筋結於髀。足太陰之正上至髀(經絡)。
節:諸筋者皆屬於節(經絡)。身形支節者,臟腑之蓋也(臟象)。所言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經絡)。
溪谷: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溪,肉分之間,溪谷之會,以行榮衛,以會大氣。人有大骨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經絡)。北方黑色,入通於腎,故病在溪(臟象)。四肢八溪之朝夕也(經絡。四肢謂兩手兩足;八溪謂手有肘、腋,足有胯、膕,乃四肢之關節,故稱為溪。朝夕者,言人之諸脈髓筋血氣,無不由此入,而朝夕運行不離也)。
四關:(附十二原。)十二原出於四關,主治五臟,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經絡)。
十二原:肺之原出於太淵。心之原出於大陵。肝之原出於太衝。脾之原出於太白。腎之原出於太谿(俱各二)。膏之原出於鳩尾。肓之原出於脖胦(各一,經絡)。
四末:四末,陰陽之會者,此氣之大絡也(經絡)。陽受氣於四末(針刺)。
四街:四街者,氣之徑路也。
左右: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經絡)。能別左右,是謂大道(脈色)。
白話文:
四肢部
膕窩:足太陽膀胱經的支脈,從大腿後側下緣匯合於膕窩。足少陰腎經的經脈從膕窩內側緣出來。足厥陰肝經的經脈向上行於膕窩內側緣。足太陽膀胱經的本經脈,另有分支進入膕窩。足太陽膀胱經的筋脈,聚集在膕窩。三焦的下部腧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絡脈,從膕窩外側緣出來。衝脈邪氣入侵膕窩(皆見於經絡)。足少陰腎經的本經脈到達膕窩,分支走向太陽經並與之相合。足太陽膀胱經筋脈的分支,向上行於膕窩內側緣,與膕窩處的經脈相併(經絡)。
上廉、下廉:足陽明胃經下三里穴下三寸處,為巨虛穴的上廉。再往下三寸,為巨虛穴的下廉。大腸經屬上廉。小腸經屬下廉。這是足陽明胃經的循行路線(經絡)。大腸經與巨虛穴的上廉相合。小腸經與巨虛穴的下廉相合(針灸)。
伏兔:足陽明胃經的筋脈,直行向上循行至伏兔穴。足少陽膽經的筋脈,前面的部分聚集在伏兔穴之上(皆見於經絡)。
大腿:足少陰腎經的經脈,向上行於大腿內側後緣。足厥陰肝經的經脈循行於大腿內側。足太陰脾經的筋脈向上循行於大腿內側。足少陰腎經與足太陰脾經的筋脈,共同向上循行於大腿內側。衝脈循行於大腿內側緣(皆見於經絡)。
髖部:足太陽膀胱經的支脈,經過髖關節,循行於髖部外側。足少陽膽經的支脈,橫向進入髖部,直行部分向下匯合於髖部,然後向下循行於髖部外側。足陽明胃經的本經脈向上到達髖部。足少陽膽經的本經脈繞行髖部。足少陽膽經的筋脈,其支脈向上走至髖部。足陽明胃經的筋脈,聚集在髖關節,其直行部分向上聚集在髖部。足太陰脾經的筋脈聚集在髖部。足太陰脾經的本經脈向上到達髖部(經絡)。
關節:所有的筋脈都屬於關節(經絡)。人體的四肢關節,是臟腑的覆蓋(臟象)。所說的關節,是神氣遊行出入的地方(經絡)。
溪谷:肌肉的聚合處大的稱為谷,小的稱為溪,肌肉分佈之間,溪谷的會合處,用於運行營衛之氣,用於匯聚元氣。人體有十二條大的骨骼,三百五十四條小的溪脈(經絡)。北方屬黑色,與腎經相通,因此疾病出現在溪脈(臟象)。四肢八溪的晝夜運行(經絡。四肢指兩手兩足;八溪指手肘、腋窩,足部的髖關節、膕窩,是四肢的關節,因此稱為溪。晝夜運行,指人體的經脈、骨髓、筋脈、血氣,沒有不通過此處進入,並且晝夜不停地運行)。
四關:(附十二原穴。)十二原穴出自四關穴,主要治療五臟,五臟有病,應該取用十二原穴(經絡)。
十二原穴:肺之原穴出自太淵穴。心之原穴出自大陵穴。肝之原穴出自太衝穴。脾之原穴出自太白穴。腎之原穴出自太谿穴(以上各二穴)。膏之原穴出自鳩尾穴。肓之原穴出自膈俞穴(以上各一穴,經絡)。
四末:四末,是陰陽交會的地方,這是氣的大的絡脈(經絡)。陽氣接受氣於四末(針灸)。
四街:四街,是氣的通道。
左右:左右,是陰陽的通路(經絡)。能夠分辨左右,就是所謂的大道(脈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