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脈圖考》~ 卷二 (3)
卷二 (3)
1. 取穴分寸
附分:在二椎下,附項內廉兩旁,相去脊中各三寸半,正坐取之。手足太陽之會。
魄戶:在三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正坐取之。(《神農經》云:治虛勞發熱,可灸十四壯。)
膏肓俞:在四椎下、五椎上,去脊中各三寸半,正坐曲脊取之。《千金翼》云:先令病人正坐,曲脊,伸兩手,以臂著膝前,令正直,手大指與膝頭齊,以物支肘,勿令臂動,乃從胛骨上角摸索至胛骨下頭,其間當有四肋三間,依胛骨之際,相去骨際如容側指許,按其中一間空處,自覺牽引肩中,是其穴也。
左右各灸至百壯,或三、五百,多至千壯,當氣下嚨嚨然,如流水之降;若停痰宿疾,亦必下也。若病人已困,不能正坐,當令側臥,挽上臂令前,索孔穴灸之。又法:但以右手搭左肩上,中指稍所不及處是其穴也,左手亦然,乃以前法灸之。其有不能久坐伸臂者,亦可伏衣襆上,伸兩臂,令人挽兩胛骨,使相離遠;不爾,胛骨覆穴,不得其真也。所伏衣襆,當令大小得宜;不爾,則前郤亦失其穴也。
此穴灸後令人陽氣日盛,當消息自為補養,令得平復,則諸病無所不治。又法:如其人骨節分明,則以椎數為準;若脊背肥厚,骨節難尋,須以大椎至尾骶,量分三尺折取之;不然,則以平臍十四椎命門為則,逐椎分寸取之,則穴無不真。然取大椎之法,除項骨三節不在內,或人亦有項骨短而無可尋者,但當以平肩之處為第一椎,以次求之,可無差也。《捷經》云:灸膏肓功效,諸書例能言之,而取穴則未也。
《千金》等方之外,莊綽論之最詳,然繁而無統,不能歸定於一。余嘗以意取之,令病人兩手交在兩膊上,灸時亦然,胛骨遂開,其穴立見,以手指摸索第四椎下兩旁各三寸,四肋三間之中,按之痠疼是穴,灸至千壯,少亦七七壯,當以《千金》立點、立灸,坐點、坐灸,臥點、臥灸為的。
劉瑾云:取膏肓二穴,當除第一椎小骨不算,若連第一椎數下,當在五椎下兩旁各三寸半,共折七寸,分兩旁,按其痠疼處,乃是真穴。每依此灸療,多獲全愈。灸七七壯至百壯、千壯。一云灸後當灸足三里,以引火實下。此穴自晉以前所未有,乃後人之所增也。(此穴主治百病,無所不療,虛羸瘦損,五勞七傷諸病,夢遺失精,上氣咳逆,痰火發狂,健忘,胎前產後,可灸二七至七七壯。)
神堂:在五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陷中,正坐取之。
譩譆:在肩膊內廉,六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正坐取之。《甲乙經》曰:以手痛按之,病者呼譩譆是穴,蓋因其痛也。(《千金》云:多汗瘧病,灸五十壯。)
膈關:在七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陷中,正坐開肩取之。此亦血會。(刺五分,灸五壯,治諸血病。)
白話文:
取穴分寸
附分:位於第二節胸椎下方,頸項內側邊緣兩旁,距離脊椎各三寸半,患者正坐取穴。此穴是手太陽小腸經與足太陽膀胱經的交會穴。
魄戶:位於第三節胸椎下方,距離脊椎各三寸半,患者正坐取穴。《神農本草經》記載:此穴可用於治療虛勞發熱,可灸十四壯。
膏肓俞:位於第四節胸椎下方、第五節胸椎上方,距離脊椎各三寸半,患者正坐,彎曲脊背取穴。《千金翼方》記載:先讓患者正坐,彎曲脊背,伸展雙臂,手臂放在膝蓋前方,保持身體正直,大拇指與膝蓋齊平,用物品支撐住肘部,避免手臂移動,然後從肩胛骨上角沿著肩胛骨下緣摸索,其間應有四條肋骨和三個肋間隙,在肩胛骨邊緣,距離骨邊約能容納一個手指寬度的空處,按壓其中一個肋間隙,會感到牽引到肩部,那就是穴位所在。
左右兩側各灸一百壯,或三百、五百壯,甚至灸到一千壯,直到感覺氣體下降,如同流水般;如果是有痰濕宿疾,也必然會排出。如果患者體力不支,無法正坐,應讓其側臥,拉起上臂使其向前,然後在穴位處施灸。另一種方法:只需將右手搭在左肩上,中指稍微不能觸及的地方就是穴位,左手也是一樣,然後按照上述方法施灸。如果患者不能長時間正坐伸臂,也可以趴在墊子上,伸展雙臂,讓他人拉開肩胛骨,使之分開;否則,肩胛骨會遮蓋穴位,無法準確找到穴位。所使用的墊子大小應適宜;否則,穴位位置也會偏差。
此穴灸後能使陽氣日益增強,應注意自我調理,使之恢復平衡,則各種疾病都能治愈。另一種方法:如果患者骨骼分明,則可以根據椎骨數目來確定穴位;如果脊背肥厚,骨骼難以尋找,則需從大椎穴到尾骶骨量取三尺,取其三分之一處;否則,以平臍十四椎命門穴為準,依次逐椎尋找,則穴位必能準確找到。至於大椎穴的取法,頸骨三節不包括在內,或者有些人頸骨較短難以尋找,則可將平肩處作為第一椎骨,依次尋找,即可準確無誤。《捷徑》記載:膏肓穴的灸療功效,各書都有記載,但取穴方法卻未詳述。
除了《千金要方》等醫書之外,莊綽的論述最為詳盡,但內容繁雜缺乏系統性,無法歸納到一個標準。我曾經根據自己的經驗來取穴,讓患者雙手交叉放在兩肩上,施灸時也保持這個姿勢,肩胛骨就會張開,穴位就會顯現出來,用手指摸索第四節胸椎下方兩旁各三寸,四條肋骨三個肋間隙的中間位置,按壓會感到酸痛,那就是穴位,灸至一千壯,最少也要四十九壯,應以《千金要方》中坐點、坐灸,臥點、臥灸的方法施灸。
劉瑾記載:取膏肓穴,應除去第一節椎骨的小骨不計,如果連第一椎骨一起計算,則應在第五節胸椎下方兩旁各三寸半,共計七寸,分佈在兩側,按壓感到酸痛的地方,才是真正的穴位。根據此法施灸,多能痊癒。灸至四十九壯至一百壯、一千壯。有人說灸後應灸足三里穴,以引導火氣下行。這個穴位在晉朝以前並未記載,是後人所增補的。(此穴主治百病,無所不療,虛弱消瘦,五勞七傷等疾病,夢遺滑精,上氣咳嗽,痰火妄動,健忘,孕產婦疾病,可灸十四壯至四十九壯。)
神堂:位於第五節胸椎下方,距離脊椎各三寸半的凹陷處,患者正坐取穴。
譩譆:位於肩胛骨內側緣,第六節胸椎下方,距離脊椎各三寸半,患者正坐取穴。《甲乙經》記載:用手按壓此穴會感到疼痛,患者會喊出“譩譆”,因此而得名。(《千金要方》記載:多汗瘧疾,灸五十壯。)
膈關:位於第七節胸椎下方,距離脊椎各三寸半的凹陷處,患者正坐,打開肩膀取穴。此穴也是血之會穴。(針刺五分,灸五壯,治療各種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