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疇

《經脈圖考》~ 卷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

1. 取穴分寸

腎俞:在十四椎下,與臍平,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素問》曰:刺中腎,六日死。《素問·血氣形志篇》有五臟俞度。)

黃帝問於岐伯曰:願聞五臟出於背者。(五臟居中,其脈氣俱出於背之足太陽經,是為五臟之俞。)岐伯曰:背中大俞,在杼骨之端,(大俞即大杼穴。)肺俞在三焦之間,心俞在五焦之間,膈俞在七焦之間,肝俞在九焦之間,脾俞在十一焦之間,腎俞在十四焦之間,皆挾脊相去三寸所。

(焦,即椎之義,指脊骨之節間也;自大杼至腎俞,左右各去脊中一寸五分,故云挾脊相去三寸所也。)則欲得而驗之,按其處,應在中而痛解,乃其俞也。(驗取穴之法,但按其俞穴之處,必痛而且解,即其所也;解,痠軟、解散之謂。)欲知背俞,先度其兩乳,間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兩隅相拄也。

(拄音主,支也,撐也。)乃舉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齊脊大椎,兩隅在下,當其下隅者,肺之俞也。(此亦取五臟俞之法,先以草橫量兩乳之間,中半摺折之,又另以一草,比前草而去其半,取齊中折之數,乃豎立長草,橫置短草於下,兩頭相拄,象△三隅,乃舉此草以量其背,令一隅居上,齊脊中之大椎,其在下兩隅當三椎之前,即肺俞穴。)復下一度,(謂以上隅齊三椎,即肺俞中央,其下兩隅即五椎之間。

)心之俞也。復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角脾之俞也。復下一度,腎之俞也。是謂五藏之俞,灸刺之度也。(按:肝、脾、腎俞取法與諸書不合。當以《背俞篇》及《甲乙經》等書為是。)

大腸俞:在十六椎下,去脊中二寸,伏而取之。(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主治脊強不得俯仰,腰痛,腹脹,繞臍切痛,腸癖,瀉痢,食不化,大小便不利。)

小腸俞:在十八椎下,去脊中二寸,伏而取之。(《千金》云:消渴,口乾不可忍者,灸百壯,橫三間寸灸之。)

膀胱俞:在十九椎下,去脊中二寸,伏而取之。

中膂內俞:(一名脊內俞。)在二十椎下,去脊中二寸,夾脊胛起肉間,伏而取之。

白環俞:在二十一椎下,去脊中二寸,伏而取之。

上髎:在腰髁骨下一寸,夾脊兩旁第一空陷中。《繆刺論注》曰:腰下夾尻有空骨各四,蓋即此四穴也。《刺腰痛論注》曰:上髎,當髁骨下陷中,餘三髎少斜下,按之陷中是也。(腰髁者,即十六椎下、腰脊兩旁起骨之夾脊者。)足太陽、少陽之絡。

次髎:夾脊旁第二空陷中。

中髎:夾脊旁三空陷中。

下髎:夾脊旁四空陷中。《刺腰痛篇》及《繆刺論》王注皆曰:足厥陰支別者,與太陰、少陽結於腰踝下,夾脊第三、第四骨空中,其穴即中髎、下髎也。

會陽:(一名利機。)在陰尾尻骨兩旁。《甲乙經》曰:督脈氣所發。(刺二分,灸五壯;一曰刺八分。主治腹中寒氣泄瀉,腸癖,便血,久痔,陽氣虛乏,陰汗濕。)

白話文:

取穴分寸

腎俞穴位於第十四椎骨下方,與肚臍平齊,距脊柱中線二寸處,患者正坐取穴。《素問》記載:針刺到腎臟的經脈,六天內會死亡。《素問·血氣形志篇》記載了五臟俞穴的定位方法。

黃帝問岐伯:想了解五臟在背部的經絡穴位。(五臟位於身體中心,其經脈氣血都從背部的足太陽經絡循行而出,形成五臟的俞穴。)岐伯回答:背部的大俞穴位於椎骨的末端(大俞穴即大杼穴),肺俞穴位於第三椎骨之間,心俞穴位於第五椎骨之間,膈俞穴位於第七椎骨之間,肝俞穴位於第九椎骨之間,脾俞穴位於第十一椎骨之間,腎俞穴位於第十四椎骨之間,這些穴位都位於脊柱兩旁,距離脊柱中線各一寸五分,因此說它們都距離脊柱中線三寸。(「焦」指的是椎骨的意思,指脊骨的節間;從大杼穴到腎俞穴,左右各距脊柱中線一寸五分,所以說它們距離脊柱中線三寸。)如果想驗證穴位是否準確,按壓穴位處,應該會感到疼痛然後緩解,這就是該穴位。(驗證穴位的方法,只要按壓穴位,必定會感到疼痛然後緩解,那就是正確的穴位;緩解指的是酸軟、疼痛消失。)想要知道背部俞穴的位置,先用草莖橫量兩乳頭之間的距離,取其中間再減半,再用另一根草莖,長度為前者的一半,將短草莖橫放在長草莖下方,兩端相接,形成一個三角形,然後用這個三角形的草莖來量取背部,讓一個角對準脊柱的大椎穴,下方的兩個角則落在下方,下角所對應的位置就是肺俞穴。(這也是取五臟俞穴的方法,先用草莖橫量兩乳頭之間的距離,取其中間再減半,再用另一根草莖,長度為前者的一半,將短草莖橫放在長草莖下方,兩端相接,形成一個三角形,然後用這個三角形的草莖來量取背部,讓一個角對準脊柱的大椎穴,其下兩個角所對應的位置,即為肺俞穴。)再往下量一個三角形的距離,(指的是上方的角對準第三椎骨,即肺俞穴的中心,其下兩個角即位於第五椎骨之間。)就是心俞穴。再往下量一個三角形的距離,左邊的角是肝俞穴,右邊的角是脾俞穴。再往下量一個三角形的距離,就是腎俞穴。這就是五臟俞穴的灸刺方法。(注:肝、脾、腎俞的取穴方法與其他書籍記載的不同。應該以《背俞篇》和《甲乙經》等書籍為準。)

大腸俞穴位於第十六椎骨下方,距脊柱中線二寸處,俯臥取穴。(針刺三分,留針七呼,灸三壯。主治脊柱強直不能俯仰,腰痛,腹脹,繞臍劇痛,腸癖,泄瀉,消化不良,大小便不利。)

小腸俞穴位於第十八椎骨下方,距脊柱中線二寸處,俯臥取穴。(《千金要方》記載:治療消渴,口乾難忍,灸一百壯,橫向灸三寸。)

膀胱俞穴位於第十九椎骨下方,距脊柱中線二寸處,俯臥取穴。

中膂內俞穴(又名脊內俞穴)位於第二十椎骨下方,距脊柱中線二寸處,位於夾脊兩旁肌肉隆起之間,俯臥取穴。

白環俞穴位於第二十一椎骨下方,距脊柱中線二寸處,俯臥取穴。

上髎穴位於腰骶骨下方一寸處,位於夾脊兩旁的第一個凹陷處。《繆刺論注》記載:腰部下方夾著臀部有四個凹陷的骨頭,這就是四個穴位。《刺腰痛論注》記載:上髎穴位於骶骨下方凹陷處,其餘三個髎穴略微向下傾斜,按壓時能感覺到凹陷處。(腰髁指的是第十六椎骨下方,腰脊兩旁隆起的夾脊骨。)屬於足太陽經、少陽經的絡穴。

次髎穴位於夾脊旁第二個凹陷處。

中髎穴位於夾脊旁第三個凹陷處。

下髎穴位於夾脊旁第四個凹陷處。《刺腰痛篇》和《繆刺論》王注都記載:足厥陰經的支線,與足太陰經、少陽經在腰骶部交會,位於夾脊第三、第四骨的凹陷處,即中髎穴、下髎穴。

會陽穴(又名利機穴)位於尾骨下方兩旁。《甲乙經》記載:督脈之氣的發源地。(針刺二分,灸五壯;或者針刺八分。主治腹部寒氣引起的泄瀉,腸癖,便血,久痔,陽氣虛弱,陰冷潮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