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脈圖考》~ 卷二 (1)
卷二 (1)
1. 取穴分寸
睛明:(一名淚孔。)在目內眥外一分宛宛中。《氣府論注》曰:手足太陽、足陽明、陰陽蹺五脈之會。
攢竹:(一名始光,一名員柱,一名夜光,一名光明。)在眉頭陷者中。(《明堂》:用細三稜針刺之,宣泄熱氣,眼目大明,宜刺三分出血。)
曲差:(一名鼻沖。)在神庭旁一寸五分,入髮際,正頭取之。
五處:在曲差後五分,夾上星旁一寸五分。
承光:在五處後一寸五分。《水熱穴論注》曰:五處後一寸。《甲乙經》:五處後二寸。(此穴刺三分,禁灸。)
通天:(一名天曰。)在承光後一寸五分,一曰橫直百會旁一寸五分。(刺三分,留七呼,灸二壯。《千金》云:癭氣面腫,灸五十壯。《百證賦》云:能去鼻內無聞之苦。)
絡卻:(一名強陽,一名腦蓋。)在通天後一寸五分。《甲乙經》:一寸三分。
玉枕:在絡卻後一寸五分。《甲乙經》曰:在絡卻後七分,夾腦戶旁一寸三分,起肉枕骨上,入後髮際三寸。(按:《甲乙經》之數與督脈之數不合。)
天柱:俠項後大筋外廉,髮際陷中。
大杼:在項後第一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二寸陷中,正坐取之。《海論》曰:衝脈者,其輸上在於大杼。《氣穴論注》曰:督脈別絡,手足太陽三脈之會。
風門:(一名熱府。)在二椎下兩旁,各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督脈、足太陽之會。熱府腧也。(刺五分,留七呼,灸五壯。主治傷寒,頭痛項強,目瞑,鼽嚏,胸中熱,嘔逆,氣喘臥不安,身熱黃疸,癰疽發背。此穴能瀉一身熱氣,常灸之,永無癰疽瘡疥等患。)
肺俞:在三椎下,去脊中各二寸。又以手搭背,左取右,右取左,當中指末處是穴,正坐取之。《千金》曰:肺俞對乳,引繩度之。《素問》曰:刺中肺,三日死。《千金》云:治吐血唾血,上氣咳逆,喉痹,灸隨年壯;主治內言治腰脊強痛,背僂如龜,寒熱,癭氣,黃疸。
厥陰俞:在四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此穴出《山眺經》、《甲乙經》無。
心俞:在五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素問》曰:刺中心,一日死。《神農經》云:小兒氣不足者,數歲不能語,可灸五壯,艾炷如麥粒。)
膈俞:在七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為血之會。(此血會也,諸血病者皆宜灸之。)
肝俞:在九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素問》曰:刺中肝,五日死。)
膽俞:在十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素問》曰:刺中膽,一日半死。)
脾俞:在十一椎下,去脊中各二寸,正坐取之。(《素問》曰:刺中脾,十日死。)
胃俞:在十二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
三焦俞:在十三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千金》云:少腹堅大如盤盂,胸腹脹滿,飲食不消,婦人症聚瘦瘠,灸三焦俞百壯,三報之。治屎血,灸百壯。)
白話文:
[取穴分寸]
睛明穴:(又名淚孔)在眼睛內側眼角的稍外側一分的地方,凹陷處。《氣府論注》說:這裡是手足太陽經、足陽明經、以及陰陽蹺脈五條經脈交會的地方。
攢竹穴:(又名始光、員柱、夜光、光明)在眉頭的凹陷處。《明堂》說:用細的三稜針刺這個穴位,可以疏通熱氣,讓眼睛明亮,適合刺入三分,讓血流出。
曲差穴:(又名鼻沖)在神庭穴旁邊一寸五分的地方,進入髮際線,在頭部正中取穴。
**五處穴:**在曲差穴後方五分處,與上星穴外側一寸五分處平行。
**承光穴:**在五處穴後方一寸五分的地方。《水熱穴論注》說:在五處穴後方一寸。《甲乙經》說:在五處穴後方二寸。(這個穴位刺入三分,禁止艾灸。)
通天穴:(又名天曰)在承光穴後方一寸五分處,另有一說是位於橫直百會穴旁一寸五分處。(刺入三分,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可以艾灸兩壯。《千金方》說:對於頸部腫瘤和臉部腫脹,可以艾灸五十壯。《百證賦》說:這個穴位可以去除鼻塞聞不到味道的痛苦。)
絡卻穴:(又名強陽、腦蓋)在通天穴後方一寸五分處。《甲乙經》說:距離一寸三分。
**玉枕穴:**在絡卻穴後方一寸五分處。《甲乙經》說:在絡卻穴後方七分處,與腦戶穴外側一寸三分平行,在後腦突出的枕骨上,進入後髮際線三寸的地方。(說明:《甲乙經》的描述與督脈穴位的描述不一致。)
**天柱穴:**在頸部後方大筋(斜方肌)外側邊緣,髮際線凹陷處。
**大杼穴:**在頸後第一椎骨下方兩側,距離脊椎正中線各二寸的凹陷處,正坐姿勢取穴。《海論》說:衝脈的輸穴在於大杼穴。《氣穴論注》說:這裡是督脈的分支,也是手足太陽經三條經脈交會的地方。
風門穴:(又名熱府)在第二椎骨下方兩側,距離脊椎正中線各二寸,正坐姿勢取穴。這裡是督脈和足太陽經的交會處,也是熱府的輸穴。(刺入五分,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可以艾灸五壯。主要治療傷寒、頭痛頸部僵硬、眼睛閉合、打噴嚏、胸悶發熱、嘔吐、呼吸急促睡不安穩、身體發熱黃疸、癰疽和背部瘡。這個穴位可以疏散全身的熱氣,經常艾灸可以預防癰疽瘡疥等疾病。)
**肺俞穴:**在第三椎骨下方,距離脊椎正中線各二寸的地方。另一種取穴方式是用手搭在背後,左手取右邊,右手取左邊,中指指尖所指的位置就是穴位,正坐姿勢取穴。《千金方》說:肺俞穴與乳頭平行,可以用繩子測量。《素問》說:刺中肺俞穴,三天就會死亡。《千金方》說:可以治療咳血、吐血、呼吸困難、咽喉腫痛,可以按照年齡艾灸;主要治療腰背僵硬疼痛、背部彎曲像烏龜、發冷發熱、頸部腫瘤和黃疸。
**厥陰俞穴:**在第四椎骨下方,距離脊椎正中線二寸的地方,正坐姿勢取穴。(這個穴位出自《山眺經》,《甲乙經》沒有記載。)
**心俞穴:**在第五椎骨下方,距離脊椎正中線二寸的地方,正坐姿勢取穴。(《素問》說:刺中心俞穴,一天就會死亡。《神農經》說:小孩子氣血不足,幾歲了還不會說話,可以艾灸五壯,艾炷像麥粒一樣大小。)
**膈俞穴:**在第七椎骨下方,距離脊椎正中線二寸的地方,正坐姿勢取穴。這裡是血的聚集之處。(這個穴位是血的會穴,各種血病都適合艾灸。)
**肝俞穴:**在第九椎骨下方,距離脊椎正中線二寸的地方,正坐姿勢取穴。(《素問》說:刺中肝俞穴,五天就會死亡。)
**膽俞穴:**在第十椎骨下方,距離脊椎正中線二寸的地方,正坐姿勢取穴。(《素問》說:刺中膽俞穴,一天半就會死亡。)
**脾俞穴:**在第十一椎骨下方,距離脊椎正中線各二寸的地方,正坐姿勢取穴。(《素問》說:刺中脾俞穴,十天就會死亡。)
**胃俞穴:**在第十二椎骨下方,距離脊椎正中線二寸的地方,正坐姿勢取穴。
**三焦俞穴:**在第十三椎骨下方,距離脊椎正中線二寸的地方,正坐姿勢取穴。(《千金方》說:對於腹部堅硬腫大像盆一樣、胸腹脹滿、消化不良、婦女腫塊消瘦,可以艾灸三焦俞穴一百壯,三次治療。治療大便帶血,可以艾灸一百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