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脈圖考》~ 卷二 (4)
卷二 (4)
1. 取穴分寸
魂門:在九椎下,相去脊中各三寸半陷中,正坐取之。
陽綱:在十椎下,去脊中三寸半陷中,正坐取之。
意舍:在十一椎下,去脊中三寸半陷中,正坐取之。
胃倉:在十二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正坐取之。
肓門:在十三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又肋間陷中,前與鳩尾相直,正坐取之。
志室:在十四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陷中,正坐取之。
胞肓:在十九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陷中,伏而取之。
秩邊:在二十一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陷中,伏而取之。(刺五分,灸三壯。主治腰痛,五痔,小便赤澀。)
承扶:(一名肉郄,一名陰關,一名皮部。)在尻臀下、股陰上約文中。
殷門:在承扶下六寸,膕上兩筋之間。
浮郄:在委陽上一寸,屈膝得之。
委陽:在承扶下六寸,屈伸取之。《邪氣臟腑病形篇》曰:三焦合入於委陽。《甲乙經》曰:委陽,三焦下輔腧也,在足太陽之前,少陽之後,出於膕中外廉兩筋間,此足太陽別絡也。《本輸篇》曰:三焦下腧出於委陽,並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遺溺則補之,閉癃則瀉之。(刺七分,留五呼,灸三壯。)
委中:(一名血郄。)在膕中央約文動脈陷中,伏臥屈足取之。足太陽所入為合。(刺五分,留七呼,灸三壯。一云禁灸。春月勿令出血,蓋太陽合腎,主於冬,水衰於春,故春毋令出血。)
合陽:在膝膕約文下二寸。
承筋:(一名腨腸,一名直腸。)在腨腸中央陷中,腳跟上七寸。(灸三壯,禁刺。)
承山:(一名肉柱,一名魚腹。)在兌腨腸下分肉間陷中。一雲腿肚下尖分肉間。(《靈光賦》云:治轉筋並久痔。今時多用此穴治傷寒,立效。亦有初發瘧疾者,灸之立已。)
飛陽:(一名厥陽。)在足外踝上七寸後陷中。足太陽絡,別走少陰。
跗陽:在足外踝上三寸,太陽前、少陽後筋骨之間。陽蹺之郄。
崑崙:在足外踝後五分,跟骨上陷中,細動脈應手。足太陽所行為經。(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云:治轉筋腰尻痛,膊重更連陰,頭疼脊背急,暴喘滿衝心,舉步行不得,動足即呻吟,若欲求安樂,須尋此穴針。《神農經》云:小兒陰腫,可灸三壯,炷如小麥。)
僕參:(一名安邪。)在跟骨下陷中,拱足得之。足太陽、陽蹺之會。
申脈:在足外踝下五分陷中,容爪甲許白肉際。陽蹺脈所生。(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靈光賦》云:陽蹺、陰蹺及陽陵、陰陵四穴,治腳氣;又兼足三里,同治腳氣,亦去在腰諸疾。)
金門:(一名關梁。)在足外踝下一寸。足太陽郄,陽維別屬也。
京骨: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後、大骨下、赤白肉際陷中,可按而得。足太陽所過為原。
白話文:
取穴分寸
魂門:位於第九節椎骨下方,距離脊椎中線各三寸半的凹陷處,取穴時需正坐。
陽綱:位於第十節椎骨下方,距離脊椎中線三寸半的凹陷處,取穴時需正坐。
意舍:位於第十一節椎骨下方,距離脊椎中線三寸半的凹陷處,取穴時需正坐。
胃倉:位於第十二節椎骨下方,距離脊椎中線各三寸半處,取穴時需正坐。
肓門:位於第十三節椎骨下方,距離脊椎中線各三寸半,且位於肋骨間的凹陷處,與鳩尾(劍突)垂直線上,取穴時需正坐。
志室:位於第十四節椎骨下方,距離脊椎中線各三寸半的凹陷處,取穴時需正坐。
胞肓:位於第十九節椎骨下方,距離脊椎中線各三寸半的凹陷處,取穴時需俯臥。
秩邊:位於第二十一節椎骨下方,距離脊椎中線各三寸半的凹陷處,取穴時需俯臥。(針刺深度五分,灸三壯。主治腰痛、痔瘡、小便赤澀。)
承扶:(又名肉郄、陰關、皮部)位於臀部下方、股溝上方約中間位置。
殷門:位於承扶穴下方六寸,膕窩(膝蓋後方凹陷處)上方兩條筋腱之間。
浮郄:位於委陽穴上方一寸,屈膝即可觸及。
委陽:位於承扶穴下方六寸,屈伸腿部即可觸及。《邪氣臟腑病形篇》記載:三焦經氣匯聚於委陽穴。《甲乙經》記載:委陽穴是三焦經的下部輔助穴位,位於足太陽膀胱經之前、少陽膽經之後,在膕窩外側兩筋腱之間,為足太陽膀胱經的別絡。《本輸篇》記載:三焦經氣從委陽穴下行,與足太陽膀胱經的經脈相合,連接膀胱經絡,調節下焦,穴位實則會出現小便閉塞,穴位虛則會出現尿失禁;尿失禁需補,小便閉塞需瀉。(針刺深度七分,留針五個呼吸時間,灸三壯。)
委中:(又名血郄)位於膕窩中央,動脈搏動的凹陷處,取穴時需俯臥屈膝。(針刺深度五分,留針七個呼吸時間,灸三壯。也有文獻記載禁灸。春季不宜放血,因為太陽經與腎經相通,腎經主冬,水氣在春季衰弱,所以春季不宜放血。)
合陽:位於膝蓋後方凹陷處下方二寸。
承筋:(又名腨腸、直腸)位於小腿腓腸肌中央的凹陷處,腳跟上方七寸。(灸三壯,禁針刺。)
承山:(又名肉柱、魚腹)位於腓腸肌下端分肉間的凹陷處。也有記載為小腿肚下方尖端分肉之間。(《靈光賦》記載:治療轉筋和久治不愈的痔瘡。現代多用此穴治療傷寒,療效顯著。也有記載,治療初發瘧疾,灸此穴可立即見效。)
飛陽:(又名厥陽)位於外踝上方七寸後方的凹陷處。足太陽膀胱經的絡穴,另有分支與少陰腎經相連。
跗陽:位於外踝上方三寸,太陽膀胱經前、少陽膽經後筋骨之間。陽蹺脈的郄穴。
崑崙:位於外踝後方五分,跟骨上方的凹陷處,有細小的動脈搏動可觸及。足太陽膀胱經循行的路線經過此穴。(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個呼吸時間,灸三壯。馬丹陽《天星十二穴》記載:治療轉筋、腰臀痛、肩臂沉重伴隨陰寒、頭痛、背痛、呼吸急促胸悶、行走困難、行動即呻吟,若想舒適安逸,需尋找此穴針刺。《神農經》記載:小兒陰囊腫大,可灸三壯,艾炷大小如小麥。)
僕參:(又名安邪)位於跟骨下方的凹陷處,足部拱起即可觸及。足太陽膀胱經與陽蹺脈的交會穴。
申脈:位於外踝下方五分凹陷處,指甲寬度大小的白肉交界處。陽蹺脈的起始穴位。(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個呼吸時間,灸三壯。《靈光賦》記載:陽蹺、陰蹺、陽陵泉、陰陵泉四穴治療腳氣;與足三里穴合用,治療腳氣,也治療腰部諸疾。)
金門:(又名關梁)位於外踝下方一寸。足太陽膀胱經的郄穴,陽維脈的別絡。
京骨:位於小趾外側,趾骨後方、大骨下方、赤白肉交界處的凹陷處,按壓即可觸及。足太陽膀胱經經過的原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