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脈圖考》~ 卷二 (1)
卷二 (1)
1. 取穴分寸
天池:(一名天會。)在乳後一寸、腋下三寸,著脅直腋撅間。《氣府論注》曰:在乳後同身寸之三寸。手厥明、足少陰之會。《千金》云:治頸漏瘰癧。灸百壯。
天泉:(一名天濕。)在曲腋下,去肩臂二寸,舉臂取之。
曲澤:在肘內廉橫紋陷中,筋內側動脈,屈肘得之。手厥陰所入為合。
郄門:在掌後去腕五寸。手厥陰郄。(刺三分,灸五壯。主治嘔血,衄血,心痛,嘔噦,驚恐,神氣不足,久痔。)
間使:在掌後三寸兩筋間陷中。手厥陰所行為經。(小兒客忤,久瘧,可灸。《千金》云:乾嘔不止,所食即吐不停,灸三十壯;若四肢脈絕不至者,灸之便通,此法能起死人。又治卒死,灸百息。)
內關:在掌後去腕二寸兩筋間,與外關相對。手厥陰絡,別走手少陽。(《神農經》云:治心疼,腹脹,腹內諸疾,可灸七壯。)
大陵:在掌後骨下橫紋中,兩筋間陷中。手厥陰所注為輸,即原也。(《千金》云:吐血,嘔逆,灸五十壯。又云:凡卒患腰腫附骨癰疽,節腫遊風熱毒,此等疾但初覺有異,即急灸之,從手掌後第一橫紋後兩筋間,灸五壯立愈;患左灸右,患右灸左,當中者兩手俱灸。)
勞宮:(一名五里,一名掌中。)在掌中央動脈,屈無名指取之。手厥陰所溜為滎。(一傳:癲狂灸此效。)
中衝:在手中指端,去爪甲如韭菜陷中。手厥明所出為井。(刺一分,留三呼,灸一壯。《神農經》云:治小兒夜啼,多哭,灸一壯,炷如小麥。《乾坤生意》云:此為十井穴,治同肺經。)
白話文:
[取穴位置]
天池:(另稱為天會。)位於乳房後方一寸、腋下三寸的位置,正好在脅肋直對腋下的間隙。根據《氣府論注》記載:在乳房後方以同身寸計算的三寸處。是手厥明、足少陰兩條經絡的交匯點。《千金》提到:可用來治療頸部淋巴結核。
天泉:(另一名字為天濕。)在腋窩下方,離肩臂兩寸的地方,只要舉起手臂就能找到它。
曲澤:在肘部內側的橫紋凹陷中,就在肌腱內側的動脈上,彎曲你的肘部就能找到它。這是手厥陰經的終點。
郄門:在手掌後方,距離手腕五寸的地方。是手厥陰經的郄穴。(針刺深度為三分,可灸五壯。主要治療嘔血、鼻出血、心痛、嘔吐、驚恐、精神萎靡、長期痔瘡。)
間使:在手掌後方三寸,兩根肌腱之間的凹陷中。手厥陰經在此行經。(小兒驚嚇,長期瘧疾,可以灸。《千金》提到:乾嘔不止,食物吃了就吐,灸三十壯;如果四肢脈搏微弱,灸了就會通暢,這個方法能救活瀕死的人。還能治療突然死亡,灸一百次呼吸的時間。)
內關:在手掌後方,離手腕兩寸,兩根肌腱之間,與外關穴相對。手厥陰經的絡穴,通往手少陽經。(《神農經》提到:治療心痛,腹部脹滿,腹內各種疾病,可灸七壯。)
大陵:在手掌後方的骨頭下方,橫紋中間,兩根肌腱之間的凹陷中。手厥陰經在此注入,即是輸穴,也就是原穴。(《千金》提到:吐血,反胃,灸五十壯。還提到:突發腰部腫脹、骨癰疽、關節腫脹、遊走性風熱毒等病,只要剛開始感覺不適,立刻灸這個穴位,在手掌後方第一橫紋後的兩根肌腱之間,灸五壯立刻痊癒;左邊不舒服灸右邊,右邊不舒服灸左邊,如果在中間,兩手都灸。)
勞宮:(另稱為五里,掌中。)在手掌中心的動脈上,彎曲無名指就能找到它。手厥陰經在此流動,是滎穴。(據說:癲狂灸這個穴位有效。)
中衝:在中指指尖,離指甲像韭菜葉一樣的凹陷中。手厥明經在此起源,是井穴。(針刺深度為一分,留針三呼,灸一壯。《神農經》提到:治療小兒夜啼,多哭,灸一壯,艾炷大小如小麥。《乾坤生意》提到:這是十個井穴之一,治療效果和肺經相同。)
2. 正筋別本標
手心主之正,別下淵腋三寸,入胸中,別屬三焦,出循喉嚨,出耳後,合少陽完骨之下。(手厥陰之正,其別而入行者,與少陰之脈同,自腋下三寸足少陽淵腋之次,入胸中屬於三焦,乃出循喉嚨,行耳後,合手足少陽於完骨之下。)
手心主之筋,起於中指,與太陰之筋並行,結於肘內廉,(中指端中衝之次也,循指入掌中至掌後大陵之次,並手太陰之筋上結於肘內廉曲澤之次),上臂陰,結腋下,下散前後挾脅;(上臂陰,天泉之次,由腋間並太陰之筋結於腋下,當天池之次下行,前後布散挾脅,聯於手太陰、足少陽之筋,此經自掌至腹,皆剛筋也)。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結於臂。
(此支者,自天池之分入腋內,散於胸中;臂,當作賁,蓋此支並太陰之筋入散胸中,故同結於賁也。)
手心主之別,名曰內關,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循經以上繫於心,包絡心系。實則心痛,虛則為頭強,取之兩筋間也。(手厥陰之絡,名內關,在掌後去腕二寸兩筋間,別走手少陽者也;此經繫心,包絡心系;又去耳後,合少陽完骨之下;故邪實則心痛,虛則頭強不利也,皆取內關治之。)
手心主之本,在掌後兩筋之間二寸中;(內關也。)標在腋下下三寸也。(天池也。)
白話文:
【正筋別本標】
手心主的正常經脈,從手臂下方的淵腋穴下三寸處分支,進入胸部,分別與三焦相連,再出來沿着喉嚨,穿過耳後,與手少陽經在完骨穴下會合。
手心主的筋,始於中指,與手太陰的筋一起運行,於肘內側相結,(從中指頂端的中衝穴開始,沿手指進入手掌到手掌後的大陵穴附近,和手太陰的筋一同上行至肘內側曲澤穴附近),向上到達手臂內側,在腋下結聚,向下散開前後夾脅;(上至手臂內側的天泉穴附近,通過腋下與手太陰的筋一起結於腋下,當天池穴附近下行,前後分佈夾脅,連接手太陰、足少陽的筋,這條經脈從手掌到腹部,都是剛強的筋)其分支,進入腋下,在胸中散佈,於臂部結聚。
(這個分支,從天池穴處分出進入腋下,散佈於胸中;臂,應爲賁,因爲這個分支與手太陰的筋一起進入胸中散佈,所以都結聚在賁部。)
手心主的分支,名爲內關,離手腕兩寸,從兩根筋之間出來,沿經絡向上與心臟相連,包裹心繫。實症時會導致心痛,虛症時會出現頭部僵硬,治療時應在兩根筋之間取穴。
(手厥陰的絡脈,名爲內關,在手掌後離手腕兩寸兩筋間,另走向手少陽的經脈;這條經脈與心臟相連,包裹心繫;又到耳後,與手少陽經在完骨穴下會合;因此,邪氣實則心痛,虛則頭強不利,都可在內關穴進行治療。)
手心主的根本部位,在手掌後兩筋之間的二寸中;(即內關穴。)標位在腋下下三寸處。(即天池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