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脈圖考》~ 卷三 (1)
卷三 (1)
1. 心包絡經循行圖
2. 心包絡經循行經文
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下膈,歷絡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白話文:
「手厥陰心包經的脈絡,起源於胸部中心,然後連結到心包,往下穿過橫膈膜,經過並聯繫三焦;其中一分支,沿著胸部向外延伸至側邊,下降到腋下三寸處,再向上抵達腋窩,接著沿著手臂內側下行,位於手太陰肺經和手少陰心經之間,進入肘部,沿著前臂下行,在兩條主要肌腱間行走,進入手掌,沿著中指前行,最終從指尖伸出;另一分支在手掌分離,沿著無名指前行,最終也從指尖伸出。」
3. 心包絡經穴圖
(左右共十八穴,脈長三尺五寸)
白話文:
「心包絡經穴圖總共有十八個穴道,左右兩側各包含這些穴道,整條脈絡的長度為三尺五寸。」
4. 心包絡經臟象圖
5. 心包絡經文
按:心包一臟,《難經》言其無形。滑伯仁曰:心包一名手心主。以臟象校之,在心下橫膜之上,豎膜之下,其與橫膜相黏,而黃脂裹者,心也;脂漫之外,有細筋膜如絲,與心肺引連者,乃心包絡也。此說為是,凡言無形者非。又按:《靈蘭秘典論》有十二官,獨少心包一官,而多「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
」今考心包,臟居膈上,經始胸中,正值膻中之所,位居相火,代君主行事者,實臣使也。此一官者,其即此經之謂歟。
白話文:
根據資料,心包這一個器官,《難經》中提到它沒有具體的形狀。滑伯仁曾說:心包,又名手心主。若從臟器的外觀來看,它位於心臟下方的橫膈膜上方,豎膈膜下方。與橫膈膜緊密相接,且被黃色脂肪包裹的部分,就是心臟;在脂肪周圍,有一層像絲線一樣纖細的筋膜,與心臟和肺部相連的部分,纔是真正的心包絡。
這種說法是正確的,凡是說心包沒有形態的觀點並不準確。再進一步來說,《靈蘭祕典論》中有十二個主要器官,獨獨缺少了心包這一器官,卻多了一個「膻中,這是臣使之官,喜樂由此而出」的描述。
現在仔細考察心包,它位於膈肌上方,經脈起始於胸腔中間,正好位於膻中的位置,處於相火的位置,代替心臟(君主)執行功能,實際上就是臣使的角色。這個器官,可能就是指的心包絡經脈吧。
6. 心包絡經循行主病總歌
手厥陰經心主標(邪之中心,皆在包絡,代君火行事也;以用而言,則曰心主;以經而言,則曰心包絡),心包下膈(歷)絡三焦(包絡為心主之外衛,三焦為臟腑之外衛,故為表裡相絡;三焦有上、中、下,故必下膈而遍歷之也),起自胸中(膻中)支(者)出脅(循胃出脅),下腋三寸(天池穴,經之外行者始此,由此而上抵腋下之天泉)循臑(內)迢,太陰(肺)少陰(心)中間走(手之三陰,厥陰在中也),入肘(中曲澤穴)下臂(行)兩筋(之間)超(掌後兩筋橫紋陷中,內關、大陵等穴),行掌心(勞宮穴)出中指(其出)端(中衝穴而終),支(者別掌中)從小指次指交(自勞宮別行無名指端,而接乎手少陽經也)。
是經少氣原多血,是動則病手心熱,臂肘攣急腋下腫,甚則支滿在胸脅,心中憺憺時大動(以上皆經脈所及),面赤目黃(心之華在面,目者心之使,寒淫所勝,心火受病也)笑不歇(心在聲為笑),是主脈所生病者(心主脈),掌(中)熱心煩心痛掣(皆經脈所過)。
白話文:
[手厥陰心包經的運行與主治病狀總結]
手厥陰心包經,它象徵著心臟的主宰功能(心臟中的異常狀況,都反應在心包上,因為心包代替心臟行使功能;若從功能上來說,我們稱它為心主;若從經絡的角度來看,則稱為心包絡),由心包向下穿膈肌(經過)連接三焦(心包是心臟的外部防護,三焦是臟腑的外部防護,因此心包和三焦互為表裡,相互聯繫;三焦分為上、中、下三部分,所以心包必須穿過膈肌,遍歷整個三焦),起始於胸腔中央(膻中穴處),分支(另一條路線)沿肋骨延伸(循胃部而出肋骨間),到達腋下三寸處(天池穴,這是經絡向外運行的起點,由這裡開始向上至腋下的天泉穴),沿手臂內側下行,位於太陰(肺)和少陰(心)兩條經絡之間(手部的三條陰性經絡中,厥陰經位於中間),進入肘部(曲澤穴),沿前臂(在)兩根肌腱之間前行(掌後兩根肌腱交錯的橫紋凹陷中,有內關、大陵等穴位),穿越掌心(勞宮穴),最終從中指末端(中衝穴)結束,分支(從掌中)延伸至無名指,與手少陽經相交(自勞宮穴分別行至無名指末端,然後接續手少陽經)。
這條經絡的特徵是氣少血多,如果出現異常,可能會導致手心發熱,手臂、肘部肌肉緊繃或抽搐,腋下腫脹,嚴重時胸部和肋骨區域會感到悶脹,心臟跳動劇烈(以上都是經脈影響的範圍),臉色紅潤,眼睛泛黃(心臟的外在表現反映在臉上,眼睛是心臟的使者,當心臟受到寒冷侵襲,心火就會受損),不停笑(心臟在聲音上的表現為笑聲),這些都是心包經脈影響的疾病(心包主管脈絡),掌心熱,心煩意亂,心痛,肌肉抽搐(這些症狀都是經脈經過的部位可能產生的問題)。
7. 心包絡經穴歌
心包九穴天池近,天泉曲澤郄門認,間使內關逾大陵,勞宮中衝中指盡。
白話文:
心包經上有九個穴位,這些穴位靠近天池穴。首先從天池穴開始,接著是天泉穴、曲澤穴和郄門穴。再來是間使穴、內關穴,超過這些後就是大陵穴。最後,勞宮穴、中衝穴都在中指的末端。
這就是心包絡經的穴道順序與位置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