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疇

《經脈圖考》~ 卷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

1. 取穴分寸

商曲:在石關下一寸,去中行五分。衝脈、足少陰之會。

石關:在陰都下一寸,去中行五分。衝脈、足少陰之會。

陰都:(一名食宮。)在通谷下一寸,夾中脘相去五分。衝脈、足少陰之會。

通谷:在幽門下一寸陷中,夾上脘相去五分。衝脈、足少陰之會。

幽門:(一名上門。)夾巨關兩旁各五分陷中。衝脈、足少陰之會。

步廊:在神封下一寸六分陷中,去中行二寸,夾中庭仰而取之。

神封:在靈墟下一寸六分,去中行二寸,仰而取之。

靈墟:在神藏下一寸六分,去中行二寸陷中,仰而取之。

神藏:在彧中下一寸六分陷中,去中行二寸,仰而取之。

彧中:在俞府下一寸六分陷中,去中行二寸,仰而取之。

俞府:在巨骨下,夾璇璣旁二寸陷中,仰而取之。

白話文:

取穴分寸

商曲穴位於石關穴下1寸,距離身體正中線0.5寸。它是衝脈和足少陰經的交會穴。

石關穴位於陰都穴下1寸,距離身體正中線0.5寸。它是衝脈和足少陰經的交會穴。

陰都穴(又名食宮穴)位於通谷穴下1寸,距離中脘穴(肚臍上方)0.5寸。它是衝脈和足少陰經的交會穴。

通谷穴位於幽門穴下1寸的凹陷處,距離上脘穴(肚臍上方)0.5寸。它是衝脈和足少陰經的交會穴。

幽門穴(又名上門穴)位於巨關穴兩側各0.5寸的凹陷處。它是衝脈和足少陰經的交會穴。

步廊穴位於神封穴下1.6寸的凹陷處,距離身體正中線2寸,仰臥取穴,在中庭穴(胸部)上方尋找。

神封穴位於靈墟穴下1.6寸,距離身體正中線2寸,仰臥取穴。

靈墟穴位於神藏穴下1.6寸,距離身體正中線2寸的凹陷處,仰臥取穴。

神藏穴位於彧中穴下1.6寸的凹陷處,距離身體正中線2寸,仰臥取穴。

彧中穴位於俞府穴下1.6寸的凹陷處,距離身體正中線2寸,仰臥取穴。

俞府穴位於巨骨穴下方,距離璇璣穴(胸部)兩側各2寸的凹陷處,仰臥取穴。

2. 正筋別本標

足少陰之正,至膕中,別走太陽而合,上至腎,當十四顀,(椎同)出屬帶脈;直者,系舌本,復出於項,合於太陽,此為一合。成以諸陰之別,皆為正也。(足少陰之正,自膕中合於太陽,內行上至腎,當十四椎旁腎俞之次,出屬帶脈;其直者,上系舌本,復出於項,合於太陽,是為六合之一也。

然有表必有里,有陽必有陰,故諸陽之正必成於諸明之別,此皆正脈相為離合,非旁通交會之謂也,余仿此。)

足少陰之筋,起於小指之下,並足太陰之筋,邪走內踝之下,結於踵,與太陽之筋合而上結於內輔之下,(足少陰之筋,起小指下,邪趨足心,又邪趨內側上然骨,並足太陰商邱之次,走內踝之下,結於跟踵之間,與太陽之筋合,由踵內側上行,結於內輔骨下陰谷之次。)並太陰之筋而上循陰股,結於陰器,(自內輔並太陰之筋,上循陰股,上橫骨,與太陰、厥陰、陽明之筋合而結於陰器,皆剛筋也。)循脊內挾膂,上至項,結於枕骨,與足太陽之筋合。

(自陰器內行,由子宮上系腎間,並衝脈,循脊兩旁,挾膂上至項,與足太陽之筋合結於枕骨內,屬髓海。膂,音旅。)

足少陰之別,名曰大鐘,當踝後繞跟,別走太陽;其別者,並經上走於心包,下外貫腰脊。其病氣逆則煩悶,實則閉癃,虛則腰痛,取之所別也。(足少陰之絡,名大鐘,在足跟後骨上兩筋間,別走足太陽者也。按:十二經脈言本經從肺出絡心,此言上走心包下,外貫腰脊,故其為病如此。)

足少陰之本,在內踝下上三寸中;(踝上二寸,復溜、交信也,踝下一寸,照海也。)標在背俞與舌下兩脈也。(背俞,腎俞也;舌下兩脈,廉泉也。)

白話文:

【正筋別本標】

腳少陰經脈的正氣,到達膝窩中部後,分出一條支脈走向太陽經脈併合流,向上至腎臟,位於第十四椎骨旁邊,也就是腎俞穴的位置,然後從這裏出發連接帶脈;另一條直行的支脈,與舌根相連,再從頸部出頭,與太陽經脈會合,這就是所謂的“六合”之一。也就是說,所有陰經的分支,都可視爲正脈。

腳少陰經脈的筋絡,起始於小指下方,與腳太陰經脈的筋絡並行,斜向內踝下方,結於足跟,與太陽經脈的筋絡匯合後向上結於內輔骨下方。它與太陰經脈的筋絡並行,沿着大腿內側上行,結於生殖器官,接着沿脊柱內側,挾着脊骨向上至頸部,結於枕骨,與腳太陽經脈的筋絡匯合。

腳少陰經脈的分支,稱爲大鐘,繞過腳跟後方,分出一條支脈走向太陽經脈;另一條則並行主經脈向上至心包,向下則貫穿腰部和脊椎。如果這股氣流逆行,則會導致煩悶感,如果實證則會有排尿困難,虛證則可能引起腰痛,治療時需針對這條分支進行。

腳少陰經脈的根本位置,在內踝上方三寸的地方;其標的位置,則在背俞穴以及舌下的兩條脈絡。

腳少陰經脈的分支,名爲大鐘,在腳跟後方骨頭上方的兩筋之間,分出一條支脈走向足太陽經脈。這條分支如果出現氣逆的問題,會出現煩悶感,實證時則會有排尿困難,虛證時則可能引發腰痛,治療時應針對這條分支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