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疇

《經脈圖考》~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取穴分寸

湧泉:(一名地衝。)在足心陷中,屈足卷指宛宛中。足少陰所出為井。(《史記》:漢北齊王阿母患足下熱,喘滿,淳于意曰:熱厥也,刺足心立愈。《千金》云:鼻衄不止,灸二百壯。)

(然谷:一名龍淵,一名然骨。)在足內踝前起大骨下陷者中,別於足太陰之郄。足少陰所溜為滎。(刺三分,留三呼,灸三壯。一曰刺不宜見血。治喘,煩滿,咳血,喉痹,消渴,舌縱,心恐,氣少,涎出,小腹脹,痿厥,寒疝,足跗腫,胻酸,寒熱,不久立,男子遺精,婦陰挺,月經不調,難成孕,初生小兒臍風動撮口,洞泄,此穴瀉。《百證賦》云:此穴易醒臍風。

太谿:(一名呂細。)在足內踝後五分,跟骨上動脈陷中。男子、婦人病,有此脈則生,無此脈則死。足少陰所注為輸,即原也。(《神農經》云:治牙疼,可灸七壯。)

大鐘:在足跟後沖中,大骨上兩筋間。《水熱穴論注》曰:在足內踝後沖中。足少陰絡,別走太陽。

水泉:在足內踝下,太谿下一寸。足少陰郄。

照海:在足內踝下一寸陷中,容爪甲。一云在內踝下四分,微前高骨陷中,前後有筋,上有踝骨,下有軟骨,其穴居中。《神農經》云:在內踝直下白肉際是穴。陰蹺所生。(《攔江賦》云:治噤口喉風,用三稜針出血即安。)

復溜:(一名昌陽,一名伏白。)在足內踝後上,除踝二寸陷者中。前傍骨是復溜,後傍筋是交信二穴,止隔一筋。足少陰所行為經。(刺三分,留三呼,灸五壯、七壯。《靈光賦》云:治腫如神。)

交信:在足內踝上二寸,少陰前、太陰後筋骨間。陰蹺之郄。

築賓:在足內踝後上腨分中。陰維之郄。(刺三分,灸五壯,主治小兒胎疝,癲疾,吐舌,發狂,罵詈,腹痛,嘔吐涎沫,足腨痛。)

陰谷:在膝下內輔骨後,大筋下,小筋上,按之應手,屈膝乃得之。足少陰所入為合。

橫骨:(一名下極。)在大赫下一寸,肓俞下五寸,宛曲如仰月中央,去任脈之中行旁開五分,陰上橫骨中。按:少腹下尖自橫骨上行,不可概用腹中分寸,當以太陰之衝門起,自橫骨兩端以至陽明之氣衝,少陰之橫骨,至中行之曲骨穴,通計折量,始得其準。凡上至腹中,皆當以此類推。衝脈、足少陰之會。

大赫:(一名陰維,一名陰關。)在氣穴下一寸,去中行五分。衝脈、足少陰之會。

氣穴:(一名胞門,一名子戶。)在四滿下一寸,去中行五分。衝脈、足少陰之會。

四滿:(一名髓海。)在中注下一寸,去中行五分。衝脈、足少陰之會。

中注:在肓俞下一寸,去中行五分。衝脈、足少陰之會。

肓俞:在商曲下一寸,(當作二寸,)直臍旁去臍中五分。衝脈、足少陰之會。

白話文:

[穴位定位]

湧泉穴:又名地衝。位於腳底中心凹陷處,當腳趾彎曲時在腳心明顯凹陷中。這是足少陰腎經的起始點,像井一樣。(根據《史記》記載:漢朝北齊王的母親患有足部發熱和呼吸困難,淳于意認爲這是熱厥,刺足心即可治癒。《千金方》提到:如果鼻血不止,可以灸此穴二百次。)

然谷穴:又名龍淵、然骨。位於內踝前的大骨頭下凹陷處,與足太陰脾經的郄穴相連。這是足少陰腎經的流注點,像河流一樣。(針刺深度爲三分,留針三次呼吸的時間,灸三壯。還有一種說法是不宜見血。主治喘息、煩滿、咳血、喉嚨堵塞、消渴、舌伸長、心慌、氣短、口水分泌、小腹脹、癱瘓、寒疝、足跗腫、小腿痠痛、寒熱交替、站立不穩、男性遺精、女性陰道脫垂、月經不調、難以懷孕。對於新生兒臍風引起的口角歪斜和腹瀉,此穴可進行瀉法治療。《百證賦》指出:此穴可迅速緩解臍風。)

太溪穴:又名呂細。位於內踝後五分處,跟骨上方動脈凹陷中。男女病患,若有此脈則生存,無此脈則死亡。這是足少陰腎經的注入點,也就是原穴。(《神農經》記載:可用於治療牙痛,可灸七壯。)

大鐘穴:位於足跟後方的衝中,大骨上兩根筋之間。《水熱穴論注》說:位於內踝後的衝中。這是足少陰絡脈,另走向太陽經。

水泉穴:位於內踝下方,太溪穴下的一寸處。這是足少陰的郄穴。

照海穴:位於內踝下一寸的凹陷處,足以容納指甲。另一種說法是在內踝下四分,微微向前的高骨凹陷中,前後有筋,上方有踝骨,下方有軟骨,穴位位於中間。《神農經》說:位於內踝直下的白肉邊緣是此穴。屬於陰蹺脈的起點。(《攔江賦》指出:可用於治療噤口喉風,使用三棱針放血即可緩解。)

復溜穴:又名昌陽、伏白。位於內踝後上方,從踝骨算起二寸的凹陷處。前方靠近骨頭的是復溜穴,後方靠近筋的是交信穴,兩者僅隔一根筋。這是足少陰腎經的運行點,稱爲經穴。(針刺深度爲三分,留針三次呼吸的時間,灸五壯或七壯。《靈光賦》指出:治療腫脹非常有效。)

交信穴:位於內踝上二寸,少陰經前、太陰經後的筋骨之間。這是陰蹺脈的郄穴。

築賓穴:位於內踝後上方的腿肚分界處。這是陰維脈的郄穴。(針刺深度爲三分,灸五壯,主要用於治療小兒胎疝、癲癇、吐舌、發狂、罵人、腹痛、嘔吐涎沫、小腿疼痛等。)

陰谷穴:位於膝蓋下方內側輔骨後方,大筋下方、小筋上方,按壓時能感覺到,只有在膝蓋彎曲時才能找到。這是足少陰腎經的進入點,稱爲合穴。

橫骨穴:又名下極。位於大赫穴下一寸,盲俞穴下五寸,形狀如同仰月的中央部分,距離任脈的中行線旁開五分,位於陰部的橫骨中。按壓:從小腹下部尖端沿橫骨向上,不應統一應用腹部的定位標準,應從太陰經的衝門穴開始,從橫骨兩端到陽明經的氣衝穴,再到少陰經的橫骨穴,直至中行線的曲骨穴,整體計算和測量,才能得到準確的位置。凡是上至腹部的穴位,都應按照這種方法來確定位置。這是衝脈和足少陰腎經的會合點。

大赫穴:又名陰維、陰關。位於氣穴下一寸,距離中行線五分。這是衝脈和足少陰腎經的會合點。

氣穴:又名胞門、子戶。位於四滿穴下一寸,距離中行線五分。這是衝脈和足少陰腎經的會合點。

四滿穴:又名髓海。位於中注穴下一寸,距離中行線五分。這是衝脈和足少陰腎經的會合點。

中注穴:位於肓俞穴下一寸,距離中行線五分。這是衝脈和足少陰腎經的會合點。

肓俞穴:位於商曲穴下一寸,應當是二寸,正對臍旁,距離臍中五分。這是衝脈和足少陰腎經的會合點。

商曲穴:位於石關穴下一寸,距離中行線五分。這是衝脈和足少陰腎經的會合點。

石關穴:位於陰都穴下一寸,距離中行線五分。這是衝脈和足少陰腎經的會合點。

陰都穴:又名食宮。位於通谷穴下一寸,與中脘穴相距五分。這是衝脈和足少陰腎經的會合點。

通谷穴:位於幽門穴下一寸的凹陷處,與上脘穴相距五分。這是衝脈和足少陰腎經的會合點。

幽門穴:又名上門。位於巨關兩側各五分的凹陷處。這是衝脈和足少陰腎經的會合點。

步廊穴:位於神封穴下一寸六分的凹陷處,距離中行線二寸,夾着中庭穴,需仰臥取穴。

神封穴:位於靈墟穴下一寸六分,距離中行線二寸,需仰臥取穴。

靈墟穴:位於神藏穴下一寸六分,距離中行線二寸的凹陷處,需仰臥取穴。

神藏穴:位於彧中穴下一寸六分的凹陷處,距離中行線二寸,需仰臥取穴。

彧中穴:位於俞府穴下一寸六分的凹陷處,距離中行線二寸,需仰臥取穴。

俞府穴:位於巨骨穴下方,夾着璇璣穴旁二寸的凹陷處,需仰臥取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