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脈圖考》~ 卷二 (13)
卷二 (13)
1. 正筋別本標
足太陰之正,上至髀,合於陽明,與別俱行,上結於咽,貫舌中。(足太陰之正,上股內,合於足陽明,與別者俱行,上咽貫舌。)
足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端內側,上結於內踝;(自隱自循核骨而上,結於內踝下商邱穴。)其直者,結於膝內輔骨,(陰陵泉)上循陰股,結於髀,(箕門)聚於陰器,(自箕門乃上橫骨兩端,與足厥陰會於衝門,橫繞曲骨,並足少陰、陽明之筋,而聚於陰器,皆剛筋也。)上腹,結於臍,循腹裡,結於肋,散於胸中;其內者,著於脊。
(其前行者,自陰器上腹,會手少陰之筋,結於臍,循腹裡,由大橫、腹哀之次,結於肋,乃散為柔細之筋,上行布於胸中胸鄉、大包之次;其內行者,由陰器、宗筋之間,並陽明、少陰之筋,而上著於脊。)
足太陰之別,曰公孫,去本節之後一寸,別走陽明;其別者,入絡腸胃。厥氣上逆則霍亂,實則腸中切痛,虛則鼓脹,取之所別也。(厥氣者,脾氣失調而或寒或熱,皆為厥氣逆而上行,則為霍亂;本經入腹,屬脾絡胃,故為如此之病;治此者,當取所別之公孫也。)
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腋下三寸,布胸脅。實則身盡痛,虛則百節盡皆縱,此脈若羅絡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絡脈也。(脾之大絡,名大包,在淵腋下三寸,布胸脅,出九肋間,總統陰陽諸絡,由脾灌溉五臟者也,故其為病如此;羅絡之血者,言此大絡包羅諸絡之血,故皆取脾之大絡,以去之大絡,即大包也。)
足太陰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中封,足厥陰經穴,前上四寸之中,當是三陰交也。)標在背俞與舌本也。(背腧即脾俞也,舌本,舌根也。)
白話文:
【正筋別本標】
足太陰經脈的正經,向上到達大腿內側,與足陽明經脈會合,兩者並行而上,結於咽喉,貫穿舌頭中間。
足太陰經的筋,從大腳趾內側開始,向上結於內踝。其直行部分,結於膝蓋內側的輔骨,向上沿大腿內側,結於大腿,聚集於生殖器官,然後上行腹部,結於肚臍,沿腹裏,結於肋骨,分散於胸中。其中部部分,附着於脊柱。
足太陰經的分支,稱爲公孫,位於腳踝後一寸處,與足陽明經相交。其另一分支,進入並聯絡腸胃。如果氣血逆亂則可能引起霍亂,實證時腸中劇烈疼痛,虛證時可能出現鼓脹,治療時應取公孫穴。
脾臟的大絡,稱爲大包,位於淵腋下三寸,分佈於胸脅。實證時全身疼痛,虛證時全身關節鬆弛無力,這些症狀都可從脾的大絡中找到關聯,治療方法在於調整脾臟的大絡。
足太陰經的“本”,位於中封穴前上方四寸的中點;“標”位於背部的脾俞穴和舌根。
注:中封是足厥陰肝經的一個穴位,前上方四寸的中點,應該是三陰交穴。背俞指的是脾俞穴,舌本指的是舌根。
2. 心經循行圖
3. 心經循行經文
心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內後廉,行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循臂內後廉,抵掌後銳骨之端,入掌內後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
白話文:
心經,也就是手少陰心經,起源於我們的心臟,然後離開心臟連接到與心臟相關的組織結構,接著穿過橫膈膜,連接至小腸。其中一分支,從與心臟相關的組織結構往上夾著咽喉部位,然後連接到眼睛的組織結構;而主幹部分,則是從與心臟相關的組織結構向上到達肺部,再從腋下穿出,沿著上臂內側的後緣行進,位於手太陰肺經和手厥陰心包經的後方,然後向下延伸到肘部內側,再沿著前臂內側的後緣,直到手掌後面尖骨的末端,進入手掌內側的後緣,沿著小指的內側,最終止於小指的指尖。
4. 心經穴圖
(左右共十八穴,脈長三尺五寸)
白話文:
(左右兩側共有十八個穴位,心經的脈絡總長為三尺五寸)這句古代中醫文字,以現代白話文翻譯即為:(在身體的左側和右側加起來,一共有十八個心經相關的穴位,而整條心經的脈絡長度大約是三尺五寸。)
5. 心經臟象圖
四臟皆繫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