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脈圖考》~ 卷二 (12)
卷二 (12)
1. 取穴分寸
隱白:在足大指內側端,去爪甲角如韭葉。足太陰所出為井。(刺一分,留三呼,灸三壯。主治小兒客忤,驚風。)
大都:在足大指本節後,內側骨縫,白肉際陷中。足太陰所溜為滎。
太白:在足大指後,內側核骨下,赤白肉際陷中。足太陰所注為輸,即原也。
公孫:在足大指內側,本節後一寸,內踝前陷中,正坐,合足掌相對取之。太陰絡,別走陽明。(主治寒瘧不食,癇氣,好太息,多寒熱,汗出,喜嘔,卒面腫,心煩,多飲,膽虛,腹虛,水腫,腹脹如鼓,脾冷胃痛。刺四分,留七呼,灸三壯。《截法》云:能治心肝脾肺腎胃膽俱瘧,及諸黃疸。)
商邱:在內踝下微前陷中。前有中封,後有照海,此穴居中。內踝下有橫文如偃口形。足太陰所行為經。(灸三壯《百證賦》云:專治痔漏,最良。)
三陰交:在內踝上,除踝三寸,骨下陷中。足三陰之交會。(刺此穴能落死胎,妊娠不可刺。灸五十壯,主喉痹,項頸滿,腸痔,氣逆,痔血,陰急,鼻衄,夢泄,腳氣。)
漏谷:(一名太陰絡。)在內踝上六寸,骨下陷中。
地機:(一名脾舍。)在膝下五寸,內側骨下陷中,伸足取之。一曰在別走上一寸,孔在膝下五寸。足太陰郄。(灸五壯。主治腰痛不可俯仰,溏泄,腹脹,水腫,不嗜食,精不足,小便不利,足痹痛,女子癥瘕。)
陰陵泉:在膝下,內輔骨下陷中,伸足取之,或曲膝取之;與少陽經陽陵泉內外相對,一曰稍高一寸。足太陰所入為合。(《天星秘訣》云:若是小腸連臍痛,先刺陰陵後湧泉。)
血海:(一名百蟲窠。)在膝臏上一寸,內廉白肉際陷中。一云在膝內輔骨上,橫入五分。
箕門:在魚腹上,越兩筋間,陰股內廉,動脈應手。一云股上起筋間。《甲乙經》曰:太陰內市。
衝門:(一名慈宮。)上去大橫五寸,在府舍下,橫骨兩端約文中動脈,去腹中行三寸半。足太陰、厥陰之會。
府舍:在腹結下三寸,去腹中行三寸半。足厥陰、太陰、陰維之會。《甲乙經》曰:此脈上下入腹,絡胸結心肺,從脅上至肩,此太陰郄,三陰、陽明支別。
腹結:(一名腹屈。)在大橫下一寸三分,去腹中行三寸半。(灸五壯。主治咳逆,繞臍腹痛,中寒,瀉痢,心痛。)
大橫:在腹哀下三寸五分,平臍,去腹中行三寸半。足太陰、陰維之會。
腹哀:在日月下一寸五分,去腹中行三寸半。足太陰、陰維之會。
食竇:在天溪下一寸六分陷中,舉臂取之。
天溪:在胸鄉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
胸鄉:在周滎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
周滎:在中府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
大包:在淵腋下三寸。脾之大絡,布胸脅中,出九肋間及季脅端。總統陰陽諸絡,由脾灌溉五臟。(刺三分,灸三壯。主治胸中喘痛,腹有大氣不得息,實則其身盡寒,虛則百節皆縱。)
白話文:
[取穴位置]
隱白:位於腳大拇指內側末端,距離指甲邊緣的位置約像一片韭菜葉的寬度。這是足太陰脾經的起始點,被稱為"井穴"。(針刺深度為一分,保持三呼,灸療三次。主要治療小兒驚嚇、驚風。)
大都:位於腳大拇指關節後方,內側骨縫,白肉和紅肉交界處的凹陷中。這是足太陰脾經的過渡點,被稱為"滎穴"。
太白:位於腳大拇指後方,內側骨頭下方,紅白肉交界處的凹陷中。這是足太陰脾經的主要流通點,被稱為"輸穴",也就是"原穴"。
公孫:位於腳大拇指內側,關節後方一寸,內踝前方的凹陷中,當你正坐,雙腳掌相對時可以找到這個穴位。這是太陰絡穴,會影響到陽明經。(主要治療寒性瘧疾、食慾不振、癲癇、常感嘆息、寒熱交替、出汗、易嘔吐、突然臉部腫脹、心煩、口渴、膽虛、腹部虛弱、水腫、腹部膨脹如鼓、脾冷胃痛。針刺深度為四分,保持七呼,灸療三次。《截法》提到:能治療心、肝、脾、肺、腎、胃、膽的瘧疾,以及各種黃疸。)
商邱:位於內踝稍微前方的凹陷中。前面有中封穴,後面有照海穴,此穴位於中間。內踝下方有一條橫紋像嘴巴閉合的形狀。這是足太陰脾經的行進路徑,被稱為"經穴"。(灸療三次,《百證賦》提到:專門治療痔瘡和漏瘡,效果最好。)
三陰交:位於內踝上方,除去踝骨後三寸,骨頭下方的凹陷中。這是足三陰經的交匯點。(針刺此穴能導致胎兒死亡,懷孕期間不可針刺。灸療五十次,主要治療喉嚨痛、頸部腫脹、腸痔、氣逆、痔出血、陰部緊縮、鼻出血、夢遺、腳氣。)
漏谷:(又名太陰絡。)位於內踝上方六寸,骨頭下方的凹陷中。
地機:(又名脾舍。)位於膝蓋下方五寸,內側骨頭下方的凹陷中,伸直腳可找到。另一說是在別走往上一寸,孔在膝蓋下方五寸。這是足太陰脾經的郄穴。(灸療五次。主要治療腰痛無法彎腰,腹瀉,腹部脹大,水腫,食慾不佳,精氣不足,小便不暢,腳部麻痺疼痛,女性癥瘕。)
陰陵泉:位於膝蓋下方,內側輔骨下方的凹陷中,伸直腳或彎曲膝蓋都能找到;與少陽經的陽陵泉穴相對,一說是比陽陵泉穴稍高一寸。這是足太陰脾經的進入點,被稱為"合穴"。(《天星祕訣》提到:如果是小腸連著肚臍痛,應先針刺陰陵泉穴,再針刺湧泉穴。)
血海:(又名百蟲窩。)位於膝蓋骨上方一寸,內側紅白肉交界處的凹陷中。另一說是在膝蓋內側輔骨上方,橫向進入五分。
箕門:位於大腿上方,跨過兩條肌肉之間,內側大腿根部,能摸到動脈。另一說是在大腿上方肌肉之間。《甲乙經》提到:這是太陰經的內市。
衝門:(又名慈宮。)位於大橫穴上方五寸,在府舍穴下方,橫骨兩端的約文中動脈,離腹部中線三寸半。這是足太陰脾經和足厥陰肝經的交會點。
府舍:位於腹結穴下方三寸,離腹部中線三寸半。這是足厥陰肝經、足太陰脾經和陰維脈的交會點。《甲乙經》提到:這條脈上下進入腹部,絡胸,結心肺,從脅部上至肩膀,這是太陰郄穴,也是足三陰、足陽明經的分支。
腹結:(又名腹屈。)位於大橫穴下方一寸三分,離腹部中線三寸半。(灸療五次。主要治療咳嗽、繞肚臍的腹痛、寒冷、腹瀉、心痛。)
大橫:位於腹哀穴下方三寸五分,與肚臍平行,離腹部中線三寸半。這是足太陰脾經和陰維脈的交會點。
腹哀:位於日月下穴下方一寸五分,離腹部中線三寸半。這是足太陰脾經和陰維脈的交會點。
食竇:位於天溪穴下方一寸六分的凹陷中,舉臂可找到。
天溪:位於胸鄉穴下方一寸六分的凹陷中,仰躺可找到。
胸鄉:位於周滎穴下方一寸六分的凹陷中,仰躺可找到。
周滎:位於中府穴下方一寸六分的凹陷中,仰躺可找到。
大包:位於淵腋穴下方三寸。這是脾的大絡穴,分佈於胸部和脅部中間,從九根肋骨間和季脅端出發。總管陰陽各絡,由脾臟滋養五臟。(針刺深度為三分,灸療三次。主要治療胸部喘息和疼痛,腹部有大氣無法呼吸,實證時全身冰冷,虛證時全身關節鬆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