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疇

《經脈圖考》~ 卷二 (4)

回本書目錄

卷二 (4)

1. 正筋別本標

足少陽之正,繞髀入毛際,合於厥陰;別者,入季脅之間,循胸裡屬膽,散之上肝貫心,以上挾咽,出頤頷中,散於面,系目系,合少陽於外眥也。(此膽肝二經為表裡經脈,相為一合也。

足少陽繞髀陽,入毛際,與足厥陰合其內行;而別者,乃自季脅入胸屬膽,散之上肝,由肝之上系貫心,上挾咽,自頤頷中出散於面,上系目系,復合少陽之本經於目外眥瞳子髎也。)

足少陽之筋,起於小指次指,上結外踝,上循脛外廉,結於膝外廉;(小指次指,即第四指竅陰之次也;外踝,邱墟之次;脛外廉,外邱、陽交之次;膝外廉,陽陵泉、陽關之次;此皆剛筋也。

)其支者,別起外輔骨,上走髀,前者結於伏兔之上,後者結於尻;(膝下支自外輔骨上走於髀,分為二岐,前結於陽明之伏兔,後結於督脈之尻,至此剛柔相制,所以聯臀膝而運樞機也。

)其直者,上乘䏚季脅,上走腋前廉,繫於膺乳,結於缺盆;(季脅下兩旁軟處曰䏚,胸上兩旁高處曰膺,此直者,自外輔骨走髀,由髀樞上行乘䏚,循季脅上走腋,當手太陰之下出腋前廉,橫繫於胸乳之分,上結於缺盆,與手太陰之筋相合,皆剛筋也。䏚,音秒,《五音篇》曰:少也。

)直者,上出腋,貫缺盆,出太陽之前,循耳後,上額角,交巔上,下走頷,上結於頄;(此直者,自上走腋處,直上出腋,貫於缺盆,與上之結於缺盆者相合,乃行足太陽經筋之前,循耳上額角,交太陽之筋於巔上,復從足陽明頭維之分走耳前,下腮頷,復上結於頄。)支者,結於目眥為外維。

(此支者,從顴上斜趨結於目外眥,而為目之外維。凡人能左右盼視者,正以此筋為之伸縮也。)

足少陽之別,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別走厥陰,下絡足跗。實則厥,虛則痿躄,坐不能起,取之所別也。(足少陽之絡名光明,在外踝上五寸,別走足厥陰者也。此經下絡足跗,故為厥、為痿躄,治此者,當取所別之光明也。)

足少陽之本,在竅陰之間;(在小指次指之端。)標在窗籠之前。窗籠者,耳也。(即手太陽聽宮穴。)

白話文:

【正筋別本標】

足少陽經脈的正行路線,繞過大腿側面進入陰毛邊緣,與足厥陰經脈會合;其分支則深入季脅部位,沿着胸部內部連接膽腑,向上散佈至肝臟,穿過肝臟上部貫穿心臟,再向上夾着咽喉,從下巴處出來散佈於面部,上連着眼睛的神經,最後在眼眶外側與足少陽經脈會合。

足少陽的筋脈,始於小指旁邊的次指,向上結於外踝,再沿小腿外側上升,結於膝關節外側;其分支從外輔骨開始,向上行至大腿,前面的結於大腿肌肉豐隆處,後面的則結於臀部;主幹則上行經過側腹部,再上行至腋窩前緣,連於胸部和乳房,最後結於鎖骨窩。

另一路直接上行出腋窩,穿過鎖骨窩,行於太陽經前,沿耳後上至額角,與太陽經在頭頂交叉,再下行至頜部,上結於顴骨。其分支則結於眼眶外側,形成眼睛的外部支撐。

足少陽的分支絡脈名爲光明,位於外踝上五寸處,分別走向足厥陰經,向下聯絡足背。實證時會腳冷,虛證時會肌肉無力,坐着無法起身,治療時應取光明穴。

足少陽的根本部位在竅陰穴間,也就是小指旁邊的次指尖端;其標示部位在窗籠前,窗籠指的是耳朵,即手太陽經聽宮穴的位置。

2. 肝經循行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