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脈圖考》~ 卷三 (1)
卷三 (1)
1. 膽經腑象圖
《六節臟象論》曰:凡十二臟,皆取決於膽也。
白話文:
根據《六節臟象論》所述:所有的十二個臟腑,其運作都與膽有著密切的關係,可說是受到膽的影響或調控。
2. 膽腑經文
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難經》曰:膽在肝之短葉間,重三兩三銖,長三寸,盛精汁三合。是經常多氣少血。華元化曰:膽者中清之腑,號曰將軍。主藏而不瀉。《六節臟象論》曰:凡十二臟,皆取決於膽也。
白話文:
膽,是一個公正的器官,負責做決定。根據《難經》的描述,膽位於肝臟的短葉之間,重量大約是三兩三銖,長度約三寸,能儲存三合的精汁。這個器官通常含氣較多而血液較少。華元化曾說,膽是一個負責保持身體清潔的器官,被稱作將軍。它的主要功能是儲藏而不是排泄。《六節臟象論》提到,所有的十二個臟器,其運作都要依賴膽的判斷和決定。
3. 膽經循行主病總歌
足少陽脈膽經傳,起於兩目銳眥邊(瞳子髎穴),上抵頭角下耳後(自目銳眥由聽會客主人上抵頭角,循頷厭,下懸顱、懸釐,從耳上髮際入曲鬢、率谷,歷手陽明之角孫,外折下耳後,行天衝、完骨等穴,又自完骨外折上行,循本神前至陽白,復內折上行,循臨泣、腦空等穴,由風池而下行也),循頸(過手少陽之天牖)行手少陽前,(下)至肩(上肩井)卻(交)出(手)少陽後(過督脈之大椎,會於手太陽之秉風,則前行),陽明缺盆之外旋。
支者耳後(顳顬之次,過手少陽之翳風穴)入耳中(過手太陽之聽宮),出走耳前(復自聽會至目)銳眥逢,支別銳眥下大迎(足太陽穴,在頷前一寸三分動脈陷中),合手少陽(絲竹、和髎之次而下)抵䪼宮,下加頰車下頸行,合於缺盆胸中承(其下於足陽明者合於下關,乃自頰車下頸,循本經之前,與前之入缺盆者相合,內行而下入胸中),貫膈絡肝原屬膽(自胸中手厥陰天池之分,貫膈足厥陰期門之分,絡肝本經日月之分,屬膽而為表裡也),脅裡(出)氣街毛際縈(循脅裡,由足厥陰之章門下行足陽明之氣街,繞毛際合於足厥陰),入髀厭中(環跳穴)脈來橫,直者缺盆下腋(循)胸。
(過)季脅(肝經章門)下合髀厭中(直下而行於外者,從缺盆下腋,循胸,歷淵液、輒筋、日月過季脅,循京門、帶脈等穴下行,由居髎入足太陽之四髎,下行復與前之入髀厭者相合於環跳穴也),下循髀陽(髀之外側出)膝外廉,下於外輔骨(膝下兩旁高骨)之前(由髀陽行太陽、陽明之中,歷中瀆、陽關出膝外廉,下外輔之前,自陽陵泉以下陽交等穴也),直(下)抵絕骨(之端)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間(外踝上骨際曰絕骨,其端即陽輔穴,下懸鐘,循足面上之丘墟、臨泣等穴入足小指次指之間,抵竅陰穴而終也),支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岐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足厥陰經於此連(足大指次指本節後骨縫為岐骨,大指爪甲後二節間為三毛)。
此經多氣而少血,是動口苦(膽病則液泄而上溢)善太息(木鬱不舒),心脅疼痛轉側難(本經之別貫心、循脅裡),甚則面(微有)塵體無(膏)澤(本經之別散於面,膽木病則鬱而不能生榮,燥金勝之也),足外反熱為陽厥(本經行足之外,木病從火故為陽厥),骨所生病剛氣失(膽味苦,苦走骨,故膽主骨所生病。又骨為幹,其質剛;膽為中正之官,其氣亦剛;膽病則失其剛,故病及於骨。
凡驚傷膽者,骨必軟,即其明證),目之銳眥及頭頷,缺盆腋下腫痛慘,馬刀(瘰癧也)俠癭(夾頸瘤屬)頸腋生,汗出振寒瘧疾成(少陽居三陽之中,半表半裡,故陽盛則汗出,風勝則振寒為瘧),胸脅肋髀膝至脛,絕骨外踝諸節疼(皆本經之脈所及)。
白話文:
【膽經運行與主導疾病總結歌】
足少陽膽經的脈絡,源自兩眼外側的瞳子髎穴,向上延伸至頭頂角落並向下至耳後(從眼睛外側沿著聽會、客主人穴到頭頂角落,再沿頷厭穴下行,經過懸顱、懸釐穴,從耳上方的髮際線進入曲鬢、率谷穴,穿過手陽明經的角孫穴,向耳後彎曲,經過天衝、完骨等穴位,再從完骨穴向外彎曲上行,沿著本神穴前至陽白穴,再向內彎曲上行,沿著臨泣、腦空等穴位,再由風池穴下行)。
沿頸部行走,穿過手少陽經的天牖穴,行走在手少陽經的前方,直至肩部的肩井穴,然後交錯至手少陽經的後方,經過督脈的大椎穴,匯合在手太陽經的秉風穴,然後再向前行,繞過陽明經的缺盆穴外側。
有一分支經脈從耳後(顳顬部位,穿過手少陽經的翳風穴)進入耳朵中,再從耳朵前部出來,回到眼睛外側,分支另一路從眼睛外側向下至大迎穴(足太陽穴,在下巴前方一寸三分的動脈陷中),再與手少陽經的絲竹、和髎穴交匯,抵達䪼宮穴,再向下至頰車穴下方,沿頸部行進,匯合在缺盆穴,再進入胸中。
穿過膈肌,絡肝,屬膽,膽與肝互為表裡。沿脅裡(出氣街,繞毛際,沿脅裡,由足厥陰經的章門穴下行至足陽明經的氣街穴,繞過毛際,再與足厥陰經交匯)進入髀厭中穴(環跳穴),脈絡橫向行進,沿大腿外側直下至膝蓋外側,再向下至外輔骨(膝蓋下方兩側的高骨)前方,直接抵達絕骨穴(腳踝前方),沿著腳背進入小指與次指間的竅陰穴,終止於此。另一分支沿著腳背進入大指間。
沿著大指的岐骨(內部)出現在其末端,再回到爪甲,穿出三毛,足厥陰經在此與之連接(足大指次指本節後的骨縫為岐骨,大指爪甲後的二節間為三毛)。
這條經絡多氣少血,因此,當膽經發生問題時,會有口苦(膽汁上溢)、易嘆息(木鬱不暢)、心脅疼痛、轉側困難(膽經的分支貫穿心臟,沿脅裡行進)、面色灰暗、身體缺乏光澤(膽經的分支分散在面部,膽木病發時,鬱悶無法生榮,被燥金剋制)、腳外側反常發熱(陽厥),骨骼生病(膽味苦,苦影響骨骼,膽主管骨骼生病。又因骨質堅硬,膽為中正之官,其氣亦剛,膽病發時失去其剛性,所以病及骨骼。例如,受驚嚇影響膽,骨骼必然變軟,這是明確的證據)。
疾病可能影響到眼睛外側、頭部、頷部、缺盆、腋下、馬刀(淋巴結核)、頸部、腋窩、出汗、震顫、寒戰、瘧疾(少陽經位於三陽經的中間,半表半裡,所以陽氣旺盛時出汗,風勝時震顫,導致瘧疾)、胸部、脅部、肋骨、大腿、膝蓋至小腿,以及絕骨、外踝等各個關節的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