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脈圖考》~ 卷一 (5)
卷一 (5)
1. 合面
腦後骨,乘枕骨:左、右。婦人無左右。《金鑑》名後山骨。其骨形狀不同,或如品字,或如山字,或如川字,或圓尖,或月芽形,或偃月形,或雞子形,皆屬枕骨。兩耳後骨:《金鑑》名壽臺骨,即完骨;在耳後,接於耳之玉樓骨者也。項骨:《金鑑》名旋臺骨,又名玉柱骨,即頸骨三節也。
一名天柱骨。脊骨連項骨共二十四節,兩琵琶骨:亦名髀骨,即胛骨也。兩肋骨共二十四條:即釵骨,婦人多四條。《金鑑》又有鳧骨,即胸下之邊肋也,上下二條,左右共四。自項骨以下至七節兩旁橫出髖骨:按,髖骨,即胯骨,此言髖骨,恐系訛其名耳。至六節為脊背骨,至十二節為脊膂骨,至十九節為腰眼骨:腰眼骨,即腰門骨與命門骨也。
命門當在十四椎下,以此言腰不合。方骨胯後骨左右尾蛆骨:男九竅,女六竅。《金鑑》言背骨,自後身大椎以下、腰以上之通稱也。其骨一名脊骨,一名膂骨,俗呼脊梁骨。其形一條居中,其二十一節下,盡尻骨之端,上載兩肩,內系臟腑;其兩旁諸骨附接橫疊,而彎合於前,則為胸脅也。腰骨即脊骨十四椎、十五椎、十六椎間之骨也。
羞秘骨:產門上,男子無;另有架骨一塊,與尾蛆骨相連,橫於小腹之下,名橫骨,男子同。
白話文:
內容翻譯如下:
腦後的骨頭,也就是枕骨,分左邊和右邊兩側。女性不分左右。在《金鑑》一書中,這種骨頭被稱為後山骨。枕骨的形狀各異,有的像「品」字,有的像「山」字,有的像「川」字,有的是圓尖形,有的像月牙,有的呈偃月形,還有的像雞蛋形,這些都屬於枕骨。兩耳後的骨頭,《金鑑》稱為壽臺骨,也就是完骨,位於耳朵後方,緊鄰耳朵的玉樓骨。
頸部的骨頭,《金鑑》稱為旋臺骨,也叫玉柱骨,即頸骨的前三節,又被稱為天柱骨。脊椎骨連同頸骨共有二十四節。兩側的琵琶骨,也被稱為髀骨,即是肩胛骨。兩側的肋骨總共二十四根,又稱為釵骨,女性比男性多四根。《金鑑》裡提到的鳧骨,就是胸下側的肋骨,上下各兩根,左右共有四根。從頸骨到第七節,兩側橫向突出的是髖骨。髖骨,即胯骨,這裡所說的髖骨,可能是誤稱。第六節是脊背骨,第十二節是脊膂骨,第十九節是腰眼骨,腰眼骨即是腰門骨和命門骨。
命門應在第十四節椎骨下,所以這裡所說的腰的位置不正確。方形的胯後骨,男女尾骨孔數不同,男性有九個,女性有六個。《金鑑》所說的背骨,是指從後背上大椎以下,腰部以上的部分。這類骨頭,一種稱為脊骨,另一種稱為膂骨,通俗地叫做脊樑骨。脊樑骨一條居中,從第一節到第二十一節,直至骶骨的末端,上方承託雙肩,內部連接臟腑;兩側的多個骨頭相互連接疊加,彎曲並在前方匯合,形成胸腔。腰骨是位於脊骨第十四、十五、十六節之間的骨頭。
羞祕骨,位於產道上方,男性沒有。另外有一塊架骨,與尾骨相連,橫跨在小腹下方,稱為橫骨,男性也有。
2. 仰人經脈圖
3. 伏人經脈圖
4. 十二經歌
太陽小腸足膀胱,陽明大腸足胃當,少陽三焦足膽配,太陰手肺足脾鄉,少陰心經足為腎,厥陰包絡足肝方。(此歌上者為手,太少陰陽為經。)
白話文:
在十二經脈中,手太陽經與小腸相連,足太陽經則對應膀胱;手陽明經與大腸相關,足陽明經則連結胃部;手少陽經與三焦相呼應,足少陽經則配搭膽囊;手太陰經通向肺部,足太陰經則到達脾臟;手少陰經連結心臟,足少陰經則通往腎臟;手厥陰經與心包絡相連,足厥陰經則對應肝臟。
(這段歌訣中,上半部分指的是手部的經脈,下半部分指的是腳部的經脈。而「太少陰陽」中的「太」、「少」、「陰」、「陽」,則是指經脈的不同屬性。)
5. 十二經納甲歌(此歌諸腑配陽,諸臟配陰)
甲膽乙肝丙小腸,丁心戊胃己脾鄉,庚屬大腸辛屬肺,壬屬膀胱癸腎臟,三焦陽腑須歸丙,包絡從陰丁火旁。
舊云:三焦亦向壬中寄,包絡同歸入癸方。雖三焦為決瀆,猶可言壬;而包絡附心主,安得云癸。且二臟表裡,皆相火也,今改正之。
白話文:
甲對應的是膽,乙對應肝,丙對應小腸,丁對應心,戊對應胃,己則對應脾,庚代表大腸,辛代表肺,壬代表膀胱,癸則對應腎臟。三焦作為陽性腑器,應該對應丙,而包絡,作為陰性臟器,應與丁相連。
過去有人說:三焦也能在壬中找到,包絡同樣歸屬於癸。雖然三焦具有疏通水道的功能,因此可以說它對應壬;但是包絡緊密地附著於心臟,怎麼可能說它對應癸呢?況且心包和心臟,都是相火的表現,因此這裡我們對其進行了修正。
以上就是十二經納甲歌的現代解釋,其中講述了人體十二臟腑與天干的對應關係。
6. 十二經氣血多少歌
多氣多血惟陽明,少氣太陽同厥陰,二少太陰常少血,六經氣血須分明。
白話文:
內容翻譯為:在人體的十二經脈中,陽明經的氣血最為充沛;而太陽經和厥陰經則是氣多於血;二少(指的是少陰與少陽)以及太陰經脈,其特徵則是血量相對較少。對於人體六經的氣血多寡,我們必須要有清楚的認識和理解。
7. 十二經營行次序逆順歌
肺大胃脾心小腸,膀腎包焦肝膽續,手陰臟手陽手頭,足陰足腹陽頭足。(後二句言:凡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也。)
白話文:
內容翻譯為:在人體的經絡循環中,其順序是從肺經開始,接著是大腸經、胃經、脾經、心經、小腸經,然後是膀胱經、腎經、心包經、三焦經、肝經和膽經。此外,所有的手部陰脈都是從內臟流向手部,手部的陽脈則是由手部流向頭部。足部的陽脈由頭部流向腳部,而足部的陰脈則是由腳部流向腹部。
這就是人體十二經絡的流動順序。
8. 經絡次序(出《十四經發揮》)
十二經絡始於手太陰,其支者從腕後出次指端,而交於手陽明。手陽明之支者,從缺盆上挾口鼻,而交於足陽明。足陽明之支者,從跗上出大指端,而交於足太陰。足太陰之支者,從胃別上膈,注心中,而交於手少陰。手少陰無支者,直至本經少衝穴,而交於手太陽。手太陽之支者,別頰上至目內眥,而交於足太陽。
足太陽之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合膕中下至小指外側端,而交於足少陰。足少陰之支者,從肺出注胸中,而交於手厥陰。手厥陰之支者,從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而交於手少陽。手少陽之支者,從耳後出至目銳眥,而交於足少陽。足少陽之支者,從跗上入大指爪甲,出三毛,而交於足厥陰。
足厥陰之支者,從肝別貫膈上注肺,入喉嚨之後,上額循巔,行督脈,絡陰器,過毛中,行任脈,入缺盆,下注肺中,而復交於手太陰也。
白話文:
十二條經絡的起點是手太陰肺經,它的一個分支從手腕後方延伸到食指末端,然後與手陽明大腸經相交。手陽明大腸經的分支,則從鎖骨窩處向上夾著口鼻,並與足陽明胃經相交。足陽明胃經的分支,從腳背上升到大拇指末端,再與足太陰脾經相交。足太陰脾經的分支,從胃部分出向上穿膈肌,注入心臟,然後與手少陰心經相交。手少陰心經沒有分支,直接到達本經的少衝穴,然後與手太陽小腸經相交。手太陽小腸經的分支,則分出臉頰向上到達眼內角,再與足太陽膀胱經相交。
足太陽膀胱經的分支,從背部內側左右分別向下,會合在膝窩中再下降至小指外側末端,與足少陰腎經相交。足少陰腎經的分支,從肺部出來注入胸腔中,再與手厥陰心包經相交。手厥陰心包經的分支,從手掌中延伸沿著小指和無名指到達指尖,再與手少陽三焦經相交。手少陽三焦經的分支,從耳後延伸到眼外角,再與足少陽膽經相交。足少陽膽經的分支,從腳背進入大拇趾的指甲,再從足大趾旁邊的毫毛處出來,最後與足厥陰肝經相交。
足厥陰肝經的分支,從肝臟分出穿透膈肌向上注入肺部,進入喉嚨後方,再向上到額頭,沿著頭頂行走督脈,連接生殖器官,經過毛髮中間,沿著任脈行走,進入鎖骨窩,下降注入肺中,然後再次與手太陰肺經相交。
9. 十二經脈起止歌
經始太陰,而厥陰最後;穴先中府,而終則期門。
原夫肺脈,胸中始生;出腋下而行於少商,絡食指而接乎陽明。
大腸起自商陽,終迎香於鼻外;胃厲承泣而降,尋厲兌於足經。
脾自足之隱白,趨大包於腋下;心由極泉而出,注小指之少衝。
小腸兮起端於少澤,維肩後上絡乎聽宮;膀胱穴自睛明,出至陰於足外。
腎以湧泉發脈,通俞府於前胸;心包起乳後之天池,絡中衝於手中指。
三焦始名指之外側,從關衝而絲竹空;膽從瞳子髎穴,連竅陰於足之四指。
肝因大敦而上至期門,而復於太陰肺經。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人體十二經脈的起點和終點。
起始是手太陰肺經,而手厥陰心包經則是最後結束的;穴位開始於中府穴,而最終則到達期門穴。
肺經從胸中開始,從腋下穿過,延伸到少商穴,再繞行食指,連接到手陽明大腸經。
大腸經起自商陽穴,最終在鼻旁的迎香穴結束;胃經從承泣穴開始,沿著臉頰向下,最終在腳上的厲兌穴找到結尾。
脾經則從腳底的隱白穴開始,向上趨向腋下的大包穴;心經從腋下的極泉穴開始,注入小指的少衝穴。
小腸經從小指的少澤穴起始,繞過肩部後方,聯繫到聽宮穴;膀胱經則從睛明穴開始,在腳趾的至陰穴結束。
腎經從湧泉穴開始,通往前胸的俞府穴;心包經則起自乳後的天池穴,聯繫到中指的中衝穴。
三焦經從無名指的外側開始,從關衝穴延伸至絲竹空穴;膽經從瞳子髎穴開始,連接到腳趾第四趾的竅陰穴。
肝經則從大敦穴開始,向上延伸至期門穴,再回到最初的太陰肺經,完成循環。
這樣,十二經脈的起始和終點便清楚地呈現出來了。
10. 周身經絡部位歌
脈絡周身十四經,六經表裡督和任,陰陽手足經皆六,督總諸陽任總陰。
諸陽行外陰行里,四肢腹背皆如此,督由脊骨過齦交,臍腹中行任脈是。
足太陽經小指藏,從跟入膕會尻旁,上行夾脊行分四,前系睛明脈最長。
少陽四指端前起,外踝陽關環跳里,從脅貫肩行曲鬢,耳前耳後連眥尾。
大指次指足陽明,三里天樞貫乳行,腹第三行通上齒,環唇俠鼻目顴迎。
足有三陰行內廉,厥中少後太交前,腎出足心從內踝,俠任胸腹上廉泉。
太厥兩陰皆足拇,內側外側非相聯,太陰內側衝門出,腹四行兮挨次編。
厥陰毛際循陰器,斜絡期門乳肋間。手外三陽誰在上,陽明食指肩髃向。
頰中鑽入下牙床,相逢鼻外迎香傍。三焦名指陽明後,貼耳周迴眉竹湊。
太陽小指下行低,肩後盤旋耳顴遘。還有三陰行臂內,太陰大指肩前配。
厥從中指腋連胸,極泉小內心經位。手足三陽俱上頭,三陰穴止乳胸遊。
唯有厥陰由顙後,上巔會督下任流。經脈從來皆直行,絡從本部絡他經。
經凡十四絡十六,請君切記須分明。
十六絡者,自十五絡之外,復有胃之大絡,名曰虛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