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脈圖考》~ 卷二 (7)
卷二 (7)
1. 心臟經文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著於脊之第五椎。是經常少血多氣,其合脈也,其榮色也,開竅於耳,又曰舌。《難經》曰:心重十二兩,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心象尖圓,形如蓮蕊,其中有竅,多寡不同,以導引天真之氣。下無透竅,上通乎舌,共有四系,以通於四臟。
心外有赤黃裹脂,是為心包絡。心下有膈膜,與脊脅周迴相著,遮蔽濁氣,使不得上熏心肺,所謂膻中之虛谷也。
白話文:
心臟,是人體的主宰,負責管理我們的精神活動。它位於肺部下方,橫膈膜上方,並附著在脊椎的第五節上。心臟通常含氣多於血,它與脈搏相關,影響面色,並且通過耳朵和舌頭與外界溝通。根據《難經》所述,心臟的重量約為十二兩,內部有七個孔洞和三根細毛,能儲存三合的精汁,主要功能是藏神。
心臟的形狀尖圓,像蓮子蕊一樣,內有數量不一的孔洞,用以引導純淨的生命之氣。下方沒有穿透的孔洞,上方則與舌頭相通,共有四條連結,分別與其他四個臟器相連。
心臟外部被紅黃色的脂肪包裹,這稱為心包絡。心臟下方有橫膈膜,與脊椎及肋骨環繞相連,用以阻隔濁氣,防止其上升污染心肺,這就是所謂的膻中空腔。
2. 心經循行主病總歌
手少陰脈起心經,(心當五椎之下,其繫有五,上系連肺,肺下繫心,心下三系連脾肝腎,故心通五臟之氣,而為之主也。)下膈直絡小腸承,(當臍上二寸,下脘之分,絡小腸也。)支者挾咽系目系,(支者,從心系出任脈之外,上行挾咽,系目系,以合於內眥。)直(者)從心系上肺騰,下腋(其正脈自前心系復上肺,由足少陽淵腋之分,出腋下,行極泉,本經之外行者始此。)循臑後廉(青靈穴)出,太陰心主之後行,(手之三陰,少陰居太陰、厥陰之後。
)下肘循臂(內後廉)抵掌後,銳骨之端(手腕下踝為銳骨,即神門穴也)。小指停。(入掌內後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手少陰經止此,乃交小指外側,而接乎大腸經也。滑氏曰:心為君主之官,尊於他臟,故其交經受授,不假支別云。)此經少血而多氣,是動咽乾心內疼,(本經支脈,從心系上挾咽。
)目黃脅痛(系目,出腋。)渴欲飲,(心火炎,則心液津耗。)臑臂痛厥(脈行臑臂內後廉)。掌熱蒸。(脈入掌內後廉。)
白話文:
手少陰心經起始於心臟,心臟位於第五胸椎下方,心臟有五條聯繫,上方連結肺部,肺部下方再連接到心臟,心臟下方有三條聯繫分別連接脾臟、肝臟和腎臟,所以心臟可以溝通五臟之氣,並且主管五臟。
往下穿過橫膈膜,直接連接小腸,位置在肚臍上方兩寸,下脘的位置,連接到小腸。分支沿著咽喉連接到眼睛的組織,從心臟的聯繫處開始,向上行進,夾住咽喉,連接到眼睛的組織,最後匯合到內眼角。
主脈從心臟的聯繫處往上到肺部,然後由腳少陽經的淵腋部分出腋下,行走至極泉,這就是本經的外部行進的開始。沿著上臂後緣,即青靈穴的位置出來,在手太陰肺經和手厥陰心包經後方行走。
往下經過肘部沿著手臂內後緣抵達手掌後方,即手腕下端的尖骨,也就是神門穴。最後停留在小指末端。進入手掌內後緣,沿著小指的內側,出現在小指末端,手少陰心經到這裡結束,接著交接到小指外側,並與手太陽小腸經相接。滑伯仁說:心臟是君主的器官,比其他臟器尊貴,因此在交接經絡時,不需要通過分支。
此經絡的特徵是血液較少,氣較多。如果此經絡運作失常,會出現咽喉乾燥,心臟內部疼痛,眼睛發黃,脅肋疼痛,口渴想喝水,因為心火旺盛,導致心液消耗。上臂和手臂內後緣會感到疼痛或麻木,手掌也會感覺熱氣蒸騰。
3. 心經穴歌
手少陰心起極泉,青靈少海靈道全,通里陰郄神門下,少府少衝小指邊。
白話文:
手少陰心經的穴道起始於極泉穴,接著是青靈穴、少海穴、靈道穴,這些都是完整的路線。然後通往通裏穴、陰郄穴,這兩穴在神門穴下方。最後到達少府穴和少衝穴,這兩個穴道位於小指邊緣。
4. 取穴分寸
極泉:在臂內腋下筋間,動脈入胸中。
青靈:在肘上三寸,伸肘舉臂取之。滑氏曰:自極泉下循臑內後廉,行太陰、心主兩經之後,歷青靈穴。《甲乙經》:無此穴。
少海:(一名曲節。)在肘內廉,節後陷中。又云:肘內大骨下,去肘端五分,肘內橫文頭,屈肘向頭取之。手少陰所入為合。
靈道:在掌後一寸五分,一曰一寸。手少陰所行為經。
通里:在腕側後一寸陷中。手少陰絡,別走手太陽經。
陰郄:(一曰手少陰郄。)在掌後脈中,去腕五分,當小指之後。
神門:(一名兌沖,一名中都。)在掌後銳骨端陷中,當小指後。手少陰所注為輸。
少府:在小指本節後,骨縫陷中,直勞宮。手少陰所溜為滎。(此穴灸三壯,主治痎瘧久不愈,振寒,煩滿,少氣,胸中痛,悲恐畏人,臂酸,肘腋攣急,陰挺出,陰癢,陰痛,遺尿,偏墜,小便不利。)
少衝:(一名經始。)在手小指內側端,去爪甲角如韭葉。手少陰所出為井。(《乾坤生意》云:此為十井穴,治同手太陰。)
白話文:
[穴位定位]
極泉穴:位於手臂內側的腋下,筋肉之間,有動脈通往胸腔。
青靈穴:在肘關節上方約三寸的位置,當手臂伸直抬起時可找到。根據滑氏的描述,從極泉穴開始,沿著上臂內側後緣行走,在手太陰肺經和手厥陰心包經後方,經過青靈穴。然而,《甲乙經》並未記載此穴。
少海穴:又名曲節。在肘關節內側,關節後方凹陷處。另一種說法是,在肘部的大骨下方,距離肘尖約五分,即肘關節內側的橫紋頭端,當手臂彎曲朝頭部方向時可以找到。這是手少陰心經進入身體的穴位。
靈道穴:位於手掌後方約一寸五分或一寸的位置。這是手少陰心經行經的路徑。
通裏穴:在手腕側後方一寸的凹陷中。這是手少陰心經的絡穴,連接手太陽小腸經。
陰郄穴:又稱手少陰郄穴。位於手掌後方脈搏處,距離手腕約五分,就在小指後方。
神門穴:又名兌沖或中都。位於手掌後方尖骨末端的凹陷中,就在小指後方。這是手少陰心經注入的穴位。
少府穴:在小指根部後方,骨縫凹陷處,正對勞宮穴。這是手少陰心經流經的穴位。
少衝穴:又名經始。位於手小指內側尖端,距離指甲角約如一張韭菜葉的寬度。這是手少陰心經起始的穴位。根據《乾坤生意》記載,這是十個井穴之一,治療方式與手太陰肺經相同。
5. 正筋別本標
手少陰之正,別入於淵腋兩筋之間,屬於心,上走喉嚨,出於面,合目內眥。(手少陰之正,自腋下三寸,足少陽淵腋之次,行兩筋之間,內屬於心與手太陽,入腋走心者合,乃上行挾於咽,出於面,合於目內眥,是當與足太陽睛明相會矣。)
手少陰之筋,起於小指之內側,結於銳骨(神門),上結肘內廉(少海),上入腋(極泉),交太陰,挾乳里,(此經自指至腋,入腋而交手太陰之筋,斜絡挾乳內行以上,皆剛筋也。)結於胸中,循賁,下繫於臍。(自乳里內行,結於胸中,與三陰之筋合。蓋心主、少陰之筋,皆與太陰合於賁,而下行也。)
手少陰之別,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別而上行,(走手太陽。)循經入於心中,系舌本,屬目系。其實則支膈,虛則不能言,取之掌後一寸,別走太陽也。(本經入心,下膈,故邪實則支膈,謂膈間若有所支而不暢也;其支者上系舌本,故虛則不能言;當取通里以治之也。)
手少陰之本,在銳骨之端;(神門穴也。)標在背輸也。(心輸也。)
白話文:
【正筋別本標】
手少陰經脈的正經,從腋下的淵腋穴位,兩根大筋之間穿入,直接與心臟相連,再向上行走至喉嚨部位,最後出現在面部,與眼睛內角會合。
手少陰的筋脈,起始於小指內側,先結於銳骨(神門穴),再上行至肘內側(少海穴),然後進入腋窩(極泉穴),與太陰經脈交匯,沿着胸部兩側,最終在胸中形成結點,沿賁部向下,連至臍部。
手少陰的分支,名爲通裏,位於手腕後方約一寸半處,此分支向上行走,沿經脈路徑進入心臟,連接舌根,與眼神經相連。當這條經脈實證時,可能導致膈肌受阻,虛證則可能使言語功能受損,治療時可在手掌後一寸處進行,此位置可影響太陽經脈。
手少陰的起始點,在銳骨末端(即神門穴);它的終點,則在背部的心輸穴(即心經的背輸穴)。
6. 小腸經循行圖
7. 小腸經循行經文
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筋之間,上循臑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腫,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䪼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
白話文:
小腸的手太陽經脈,起源於小指的末端,沿著手的外側向上,經過手腕穿出位於手腕背面的踝中位置,再直接向上沿著手臂骨的下方,穿出在肘部內側的兩條肌腱之間,再向上沿著上臂的外後方,穿出肩膀的關節,繞過肩胛骨,交錯過肩部上方,進入鎖骨窩,連繫到心臟,然後沿喉嚨而下,穿越橫膈膜,到達胃部,最後歸屬於小腸;其分支,從鎖骨窩開始,沿著脖子上行到面頰,直至眼睛的外角,然後回轉進入耳朵中;另一分支,則是分離上面的頰部,上行至鼻旁,到達眼睛的內角,斜向連接至顴骨。
8. 小腸經穴圖
(左右共三十八穴,脈長五尺)
白話文:
「小腸經穴圖總共有三十八個穴位,左右兩側身體各包含這些穴位,而小腸經的整條脈絡全長為五尺。」
9. 小腸經腑象圖
10. 小腸經文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腸後附於脊,前附於臍,上左回疊,積十六曲,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小腸上口,在臍上二寸近脊,水穀由此而入。復下一寸,而外附於臍,為水分穴,當小腸之下口,至是而泌別清濁,水液滲入膀胱,滓穢流入大腸。是經常多血少氣。
《難經》曰:小腸重二斤十四兩。
白話文:
小腸是身體裡負責接收和盛裝食物的器官,它會將食物進行消化吸收。小腸位於脊椎後方,前方則貼著肚臍,其形狀在左側呈現迴旋疊加的狀態,總共有十六個彎曲的部分,直徑約為二寸半,內徑則是八分,再細分一點來說,是八分中的較小部分,全長有三丈二尺,可以容納二斗四升的穀物,以及六升三合的水分,其中六升三合是總量的大半。
小腸的上端入口位置在肚臍上方二寸且靠近脊椎的地方,這是水和穀物進入的通道。再往下約一寸,小腸的外側就會與肚臍相連,這個點就是所謂的水分穴,同時也是小腸的下端出口。在這點,小腸會將食物中的清和濁進行分離,水分會被滲入到膀胱,而食物殘渣則會流進大腸。因此,小腸常常是血液豐富,但氣體較少。
根據《難經》記載,小腸的重量約為二斤十四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