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經節要

《針經節要》是一部成書於金元之際的針灸著作,作者佚名。此書後被收錄於元代著名的醫學叢書《濟生拔萃》中,足見其在當時已具備一定的影響力與實用價值。顧名思義,本書乃節錄自《針經》(即《黃帝內經靈樞》)的核心內容,特別聚焦於十二經脈及其相關理論,並加以闡發,旨在為針灸臨床提供一份精煉的指導。

全書共一卷,結構清晰,內容涵蓋了理解與應用十二經脈的多個重要面向。首部分為「總論」,討論十二經脈氣血的盛衰多少。書中引述岐伯與黃帝的問答,將經脈氣血的度量類比於溪谷的深淺遠近,強調了氣血在不同經脈中的分佈差異,並論述了應如何根據氣血多少來運用針灸補瀉。書中具體列出了十二經脈各自的氣血特點,例如,肝經『少氣多血』、心經『少血多氣』、脾經『少血多氣』、肺經『少血多氣』、腎經『少血多氣』、膽經『少血多氣』、小腸經『多血少氣』、胃經『多血多氣』、大腸經『多血多氣』、膀胱經『多血少氣』、心包絡經『多血少氣』、三焦經『多氣少血』。雖然部分經脈的氣血描述與流傳的其他經典版本或理解略有差異,但這是本書所採用的特定觀點。此外,總論中還包含了通過觀察浮絡顏色診斷寒熱風痹疼痛等病症的方法,以及論述虛邪留滯筋骨所致病變的醫理,豐富了診斷層面的內容。

接著是「十二經是動所生之病」部分,這是《靈樞.經脈篇》的經典內容。《是動病》(亦作「是動」)描述了邪氣侵犯經脈,影響經脈功能所引起的病症,其病候多發生在經脈的循行部位及其相關聯的臟腑或組織,常為經脈氣血運行不暢的反應。《所生病》則是指與該經脈所屬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的病症,反映了臟腑本身的病理變化或經脈與臟腑之間內在聯繫的病理表現。本書節錄了十二經脈各自的是動病與所生病,為臨床辨證提供了重要的經脈病候依據。例如,肺經的是動病表現為『肺脹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所生病則有『咳嗽,上氣喘喝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掌中熱』等;胃經的是動病為『悽悽然振寒,善神數欠,顏黑...腹脹』,所生病則涵蓋『狂瘧溫,淫汗出,鼽衄,口喎唇胗,頸腫,喉痹,大腹水腫...』等廣泛症狀。這些描述精練地概括了各經脈的典型病候,便於醫者快速辨識。

本書的另一核心部分是「十二經穴治證」,此部分詳細闡述了十二經脈共計六十六個穴位的治療功用。雖然書中提到六十六穴,但從節錄內容可見,其重點是圍繞各經脈的五輸穴(井、滎、俞、經、合)展開。五輸穴是經脈學中的重要概念,被認為是經氣流註的關鍵部位,自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各有其特定的治療屬性與適應病症(如井穴多治神志病、滎穴多治熱病、俞穴多治體重節痛、經穴多治喘咳寒熱、合穴多治逆氣泄瀉等)。本書對這類核心穴位進行了系統整理與詳細描述。

以書中節錄的「手太陰肺經」為例,明確列出了其五輸穴:少商(井)、魚際(滎)、太淵(俞)、經渠(經)、尺澤(合)。對每個穴位,書中都提供了其歸經(與五行相對應,如少商屬木)、具體位置描述、主治病症列表,以及針刺方法(如針入深度、留針時間)、是否適宜或禁忌艾灸等實用信息。更為可貴的是,部分穴位描述中還穿插了臨床應用案例,如少商穴治癒『腮頷腫大如升,喉中閉塞,水粒不下』的記載,這類實際病例的加入,不僅增加了內容的說服力,也為後學者提供了更直觀的學習參考。這種對核心穴位的系統整理與具體應用指導,極大地提高了本書的實用性,使讀者能夠直接將理論知識轉化為臨床操作。雖然書中提及六十六穴的具體涵蓋範圍(是僅五輸穴加少量他穴,還是包含其他常用穴位)需要查閱全書才能確定,但可以推斷其選穴標準是基於《靈樞》對經脈與特定穴位治療作用的論述,並可能結合了當時醫家的臨床經驗。

《針經節要》的臨床應用價值較高。它提供了一個基於十二經脈系統的辨證論治框架:首先從是動病和所生病來辨識疾病所屬的經脈或臟腑,然後根據病症的性質和部位,在相應的經脈上選取包括五輸穴在內的特定穴位進行治療。書中對每個穴位的主治病症和操作方法給出了明確指引,這對於臨床醫生來說是一份直接有效的參考資料。例如,對於肺經的是動病症狀如氣喘、胸痛,或所生病症狀如咳嗽、胸滿,醫者可以根據書中的指導,選用太淵、魚際、尺澤等肺經穴位,參考其記載的針刺方法進行治療。

總的來看,《針經節要》並非一部全新的針灸理論創造,而是對《靈樞》中與臨床針灸最為密切的十二經脈及其常用穴法進行的精煉與再組織。它剔除了原書中部分相對深奧的理論探討,直指核心,將經脈的氣血分布、病候表現與具體穴位的治療作用緊密結合,形成一個實用性強的體系。這種「節要」的形式,使其成為一部便於攜帶、易於查閱的實用手冊,特別適合當時或後世的醫家在臨床工作中快速參考。現存的涵芬樓影印本,為後人研究這部著作及其所代表的金元時期針灸學術思想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因此,本書在針灸學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意義,是理解經典精髓並指導臨床實踐的一部重要文獻,體現了中醫學術經典在流傳與應用過程中不斷被整理、簡化、實用化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