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針經節要》~ 十二經穴治證 (3)

回本書目錄

十二經穴治證 (3)

1. 足太陽膀胱經

至陰(井) 通谷(滎) 束骨(俞) 京骨(原) 崑崙(經) 委中(合)

白話文:

至陰(井):足小趾外側末端的穴位。 通谷(滎):足小趾本節前凹陷中的穴位。 束骨(俞):足小趾本節後方,當第五跖骨基底部與骰骨之間的穴位。 京骨(原):第五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際的穴位。 崑崙(經):外踝後方,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穴位。 委中(合):膝後區,腘橫紋中點的穴位。

○至陰二穴金也在足小趾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足太陽脈之所出也,為井,治目生翳、鼻塞、頭重、風寒從足小指起,脈痹上下帶胸脅痛,無常轉筋、寒瘧、汗不出、煩心、足下熱、小便不利、失精,針入二分,可灸三壯。

白話文:

  • 至陰穴:在足部小趾外側,距離趾甲角如韭葉的寬度,是足太陽經脈的起始穴位,屬於井穴。

  • 主治功能:治療眼生翳障、鼻塞、頭部沉重、風寒從足小指開始、脈絡閉塞導致上下胸脅疼痛、無規則的抽筋、寒性瘧疾、汗不出、煩躁、足底發熱、小便不利、遺精等病症。

  • 針灸方法:針刺深度為二分,可灸三壯。

○通谷二穴水也在足小指外本節前陷中,足太陽脈之所流也,為滎,治頭重、目眩、善驚、引鼽衄、頸項痛、目䀮䀮;甄權云結積留飲、胸滿、食不化,可灸三壯,針入二分。

白話文:

○通谷和二穴位於足小指外側,在第一個關節前面有個凹陷處,是足太陽經脈氣血流經的地方,屬於榮穴。主治頭重、頭暈、容易受到驚嚇、鼻子出血、頸部疼痛、眼睛乾澀。甄權說,如果胸中有積塊和積液、胸悶、食物消化不良,可以用艾灸治療三壯,針刺深度為二分。

○束骨二穴木也在足小趾本節後陷中,足太陽脈之所注也,為腧,治腰如折、腨如結、耳聾、惡風寒、目眩、項不可回顧、目內眥赤爛,可灸三壯,針入三分。

白話文:

束骨穴在第二腳趾第二趾骨根部的凹陷中,是足太陽經的穴位,是經絡氣血輸注的地方,可以治療腰痛、大腿肌肉攣縮、耳聾、怕冷、眩暈、脖子無法轉動、眼睛內眥發紅、潰爛等症狀,可以用艾灸的方式治療,灸三壯,針灸深度為三分

○京骨二穴在足外側大骨下赤白肉際陷中,足太陽脈之所過也,為原,治膝痛不可屈伸、目內眥赤爛、發瘧、寒熱、善驚、不欲食、筋攣、足䯒痛、髀樞痛、頸項強、腰背不可俯仰、鼽衄不止、目眩,針入三分,可灸七壯。

白話文:

京骨,兩個穴位在足外側腳踝外突骨頭下赤白的肉邊凹陷處,是足太陽經脈通過的所在,是經脈的來源,治療膝蓋疼痛無法彎曲伸展、眼睛內眼角紅赤潰爛、發瘧疾、冷熱交替、容易受驚、不願意吃東西、筋攣、腳背疼痛、大腿根部疼痛、脖子僵硬、腰背無法俯仰、鼻血不止、眼睛眩暈,針下三分,灸七壯就可以了。

○崑崙二穴火也在外踝後跟骨上陷中,足太陽脈之所行也,為經,治腰尻痛、足端腫、不得履地、鼽衄、腳如結、踝如裂、頭痛、肩背拘急、咳喘、暴滿、陰腫痛、小兒發癇、瘛瘲,炷如小麥大,可灸三壯,針入三分。

白話文:

○崑崙穴:位於腳踝外側,跟骨後方凹陷處,屬於足太陽經。此穴具有治療腰痛、臀部疼痛、腳腫脹、無法站立行走、流鼻血、腳像被綁住、腳踝像裂開、頭痛、肩背部僵硬疼痛、咳嗽、氣喘、腹痛、陰部腫脹疼痛、小兒癲癇、抽搐,灸法:將艾炷搓成小麥大小,可灸三壯。針灸深度:三分。

○委中二穴土也在膕中央約文中動脈,足太陽脈之所入也,為合,治腰俠脊沉沉然、遺溺、腰重不能舉體、風痹、髀樞痛,可出血,痼疹皆愈。委中者血郄也,熱病汗不出、足熱、厥逆、滿膝不得屈伸,取其經血立愈。

白話文:

委中穴位於大腿後側,膝窩中央,動脈搏動處,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經脈入路穴位,具有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治療腰部、背部疼痛、遺尿、腰部沉重無法活動、風濕痹痛、大腿疼痛等症狀。同時,委中穴也是血郄穴,可以治療熱病不出汗、足部發熱、厥逆、膝蓋無法彎曲伸直等症狀,取此穴位放血治療,可以立即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