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cient Disease Acupuncture Treatment
中醫古典籍記載「恍惚」的經絡穴道清單(附原文)
恍惚是中醫的一個病症,主要表現為精神恍惚、思維不清、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等。
恍惚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 先天稟賦不足:如果先天不足,則會導致元神不充,而出現恍惚的症狀。
- 後天失養:如果後天飲食不節,勞逸失度,則會導致精氣耗損,而出現恍惚的症狀。
- 情志不遂:如果長期情志不遂,則會導致肝氣鬱結,而出現恍惚的症狀。
- 外感六淫:如果外感六淫,則會導致邪氣侵襲,而出現恍惚的症狀。
恍惚的治療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 滋補肝腎:如果是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失養所導致的恍惚,則可以通過滋補肝腎的方法來治療。
- 疏肝解鬱:如果是情志不遂所導致的恍惚,則可以通過疏肝解鬱的方法來治療。
- 清熱解毒:如果是外感六淫所導致的恍惚,則可以通過清熱解毒的方法來治療。
恍惚的預防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
-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飲食有節,勞逸適度。
- 保持良好的情緒,避免情緒激動。
- 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受寒。
- 定期進行體檢,早發現早治療。
恍惚是中醫的一個病症,如果出現了相關症狀,一定要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耽誤病情。相關經絡穴道清單及中醫典籍原文如下:





天井
- 1.《針灸聚英》:「嗜臥不言膈俞應。不得臥兮治太淵。公孫隱白陰陵泉。並治三陰交穴上。通宵得寢期安然。支滿不食治肺俞。振寒不食衝陽宜。胃熱不食下廉穴。胃脹不食水分宜。心中恍惚天井上。再兼巨闕與心俞。心喜笑兮陽谿中。陽谷神門大陵同。列缺魚際復溜上。再兼肺俞與勞宮。胃痛太淵與魚際。」
- 2.《針灸資生經》:「心俞、天井、神道、(明上下同。)治悲愁恍惚。(千見悲愁。)狂驚恍惚。灸足陽明。狂癲恍惚。灸腦戶等。狂言恍惚。灸天樞。(並見狂。)卒中邪魅恍惚。(見邪癲。)左手關後尺中陰實者、腎實也。若恍惚健忘。目視䀮䀮。耳聾悵悵善鳴。刺足少陰治陰。巨闕、治恍惚不知人。」
- 3.《針灸資生經》:「漏谷、主心悲。(千見腸鳴)商丘、(見腸鳴。)治心悲。(銅)靈道、治悲恐。(見心痛。)神道、治恍惚悲愁。(見頭痛。)天井、心俞、(明下同。)神道、主悲愁恍惚。悲傷不樂。天井、主大風默默不知所痛。悲傷不樂。明下云、療驚悸悲傷。大橫、治大風逆氣。多寒善悲。」
- 4.《普濟方·針灸》:「治悲愁恍惚(資生經)。穴心俞,天井,神道」


心俞
- 1.《針灸聚英》:「嗜臥不言膈俞應。不得臥兮治太淵。公孫隱白陰陵泉。並治三陰交穴上。通宵得寢期安然。支滿不食治肺俞。振寒不食衝陽宜。胃熱不食下廉穴。胃脹不食水分宜。心中恍惚天井上。再兼巨闕與心俞。心喜笑兮陽谿中。陽谷神門大陵同。列缺魚際復溜上。再兼肺俞與勞宮。胃痛太淵與魚際。」
- 2.《針灸資生經》:「心俞、天井、神道、(明上下同。)治悲愁恍惚。(千見悲愁。)狂驚恍惚。灸足陽明。狂癲恍惚。灸腦戶等。狂言恍惚。灸天樞。(並見狂。)卒中邪魅恍惚。(見邪癲。)左手關後尺中陰實者、腎實也。若恍惚健忘。目視䀮䀮。耳聾悵悵善鳴。刺足少陰治陰。巨闕、治恍惚不知人。」
- 3.《針灸資生經》:「漏谷、主心悲。(千見腸鳴)商丘、(見腸鳴。)治心悲。(銅)靈道、治悲恐。(見心痛。)神道、治恍惚悲愁。(見頭痛。)天井、心俞、(明下同。)神道、主悲愁恍惚。悲傷不樂。天井、主大風默默不知所痛。悲傷不樂。明下云、療驚悸悲傷。大橫、治大風逆氣。多寒善悲。」
- 4.《普濟方·針灸》:「治悲愁恍惚(資生經)。穴心俞,天井,神道」


巨闕
- 1.《針灸聚英》:「嗜臥不言膈俞應。不得臥兮治太淵。公孫隱白陰陵泉。並治三陰交穴上。通宵得寢期安然。支滿不食治肺俞。振寒不食衝陽宜。胃熱不食下廉穴。胃脹不食水分宜。心中恍惚天井上。再兼巨闕與心俞。心喜笑兮陽谿中。陽谷神門大陵同。列缺魚際復溜上。再兼肺俞與勞宮。胃痛太淵與魚際。」
- 2.《針灸資生經》:「心俞、天井、神道、(明上下同。)治悲愁恍惚。(千見悲愁。)狂驚恍惚。灸足陽明。狂癲恍惚。灸腦戶等。狂言恍惚。灸天樞。(並見狂。)卒中邪魅恍惚。(見邪癲。)左手關後尺中陰實者、腎實也。若恍惚健忘。目視䀮䀮。耳聾悵悵善鳴。刺足少陰治陰。巨闕、治恍惚不知人。」
- 3.《針灸資生經》:「(見恍惚。)心忪少力。灸大橫五十。(見驚。)百會、(見風癇。)巨闕、(見驚癇。)療無心力。(明)上管、療心中悶。(明見心煩。)委陽、(見屍厥。)治失志。(銅)秦承祖云、中衝療神氣不足失志。(明下)內關、主失志。(千見心痛。)通谷、主心中憒憒。」
- 4.《針灸資生經》:「巨闕、治熱病胸中痰飲。腹脹暴痛。恍惚不知人。(銅)通谷、治結積留飲。胸滿。食不化。不容、治痰癖。(見痃癖。)少衝、治痰冷。(見傷寒。)率谷、治鬲胃寒痰。傷酒風發。腦兩角強痛。不能飲食。煩滿吐不止。浮白、治痰沫胸中滿。不得喘息。本神、治癲疾吐涎沫。」
- 5.《普濟方·針灸》:「_巨闕_(在鳩尾下一寸。任脈氣所發。灸五壯。主心痛不可按。煩心。熱病胸中澹澹。腹滿暴痛。恍惚不知人。手清少腹滿。瘛瘲。病心疝滿。不得息。息賁時唾血。心腹脹滿。心噫煩熱善嘔。膈中不通利。霍亂。狂妄言怒恐。惡火善罵詈。狐疝驚悸少氣。胸脅支滿。瘛瘲引少腹痛。短氣煩亂。嘔吐心脹)。」
- 6.《普濟方·針灸》:「治熱病。胸中澹澹。腹滿暴痛。恍惚不知人。手清小腹滿。瘛瘲。心疝滿不得息。穴巨闕」
- 7.《普濟方·針灸》:「治熱病。胸中痰飲。腹脹暴痛。恍惚不知人(資生經)。穴巨闕」
- 8.《針方六集》:「巨闕一穴,主胸滿氣痛痞塞,驚悸恍惚,吐逆不食,喜嘔發狂,膈中不利,翻胃,五臟氣相干,卒心痛,屍厥。妊娠子上衝心昏悶,先刺巨闕,昏悶除,次補合谷,瀉三陰交,應針而產矣。」
- 9.《針方六集》:「通谷二穴,主失欠食不下,善嘔喉痹,暴喑不能言,結積留飲,痃癖胸滿,心中恍惚,目赤內眥始者。」


肺俞
- 1.《針灸聚英》:「嗜臥不言膈俞應。不得臥兮治太淵。公孫隱白陰陵泉。並治三陰交穴上。通宵得寢期安然。支滿不食治肺俞。振寒不食衝陽宜。胃熱不食下廉穴。胃脹不食水分宜。心中恍惚天井上。再兼巨闕與心俞。心喜笑兮陽谿中。陽谷神門大陵同。列缺魚際復溜上。再兼肺俞與勞宮。胃痛太淵與魚際。」
- 2.《針灸資生經》:「治狂走。目注視。)肺俞、主狂走欲自殺。筋縮、曲骨、陰谷、行間、主驚癇狂走癲疾。絡卻、聽會、身柱、主狂走瘛瘲。恍惚不樂。攢竹、小海、後頂、強間、主癲發瘛瘲。狂走不得臥。衝陽、豐隆、主狂妄行。登高而歌。棄衣而走。天柱、臨泣、主狂易。多言不休。目上反。」
- 3.《針灸資生經》:「肺風之證。視目下鼻上兩邊下行至口色白者尚可治。急灸肺俞百壯。服續命湯。小兒減之。若急黃者、此為肺已傷。化為血。不可復治。若為急風邪所中。便迷漠恍惚。妄言狂語。或少氣惙惙不能復言。若不求師即治。宿昔而死。即覺、便灸肺俞及膈俞肝俞數十壯。急服續命湯可救。」
- 4.《普濟方·針灸》:「資生經。王氏云。若急黃者。此為肺已傷。化為血。不可復治。若為急風邪所中。便迷漠恍惚。妄言狂語。或少氣惙惙。不能復言。若不求師即治。宿夕而死。即覺。便灸肺俞及膈俞肝俞數十壯。急服續命湯可救。若涎唾出不收者。即灸當立與湯也。諸陽受風亦恍惚妄言。與肺病相似。然若緩。可經久而死。」







膈俞
- 1.《針灸聚英》:「嗜臥不言膈俞應。不得臥兮治太淵。公孫隱白陰陵泉。並治三陰交穴上。通宵得寢期安然。支滿不食治肺俞。振寒不食衝陽宜。胃熱不食下廉穴。胃脹不食水分宜。心中恍惚天井上。再兼巨闕與心俞。心喜笑兮陽谿中。陽谷神門大陵同。列缺魚際復溜上。再兼肺俞與勞宮。胃痛太淵與魚際。」
- 2.《針灸資生經》:「肺風之證。視目下鼻上兩邊下行至口色白者尚可治。急灸肺俞百壯。服續命湯。小兒減之。若急黃者、此為肺已傷。化為血。不可復治。若為急風邪所中。便迷漠恍惚。妄言狂語。或少氣惙惙不能復言。若不求師即治。宿昔而死。即覺、便灸肺俞及膈俞肝俞數十壯。急服續命湯可救。」
- 3.《普濟方·針灸》:「資生經。王氏云。若急黃者。此為肺已傷。化為血。不可復治。若為急風邪所中。便迷漠恍惚。妄言狂語。或少氣惙惙。不能復言。若不求師即治。宿夕而死。即覺。便灸肺俞及膈俞肝俞數十壯。急服續命湯可救。若涎唾出不收者。即灸當立與湯也。諸陽受風亦恍惚妄言。與肺病相似。然若緩。可經久而死。」


隱白
- 1.《針灸聚英》:「嗜臥不言膈俞應。不得臥兮治太淵。公孫隱白陰陵泉。並治三陰交穴上。通宵得寢期安然。支滿不食治肺俞。振寒不食衝陽宜。胃熱不食下廉穴。胃脹不食水分宜。心中恍惚天井上。再兼巨闕與心俞。心喜笑兮陽谿中。陽谷神門大陵同。列缺魚際復溜上。再兼肺俞與勞宮。胃痛太淵與魚際。」
- 2.《針灸甲乙經》:「屍厥,死不知人,脈動如故,隱白及大敦主之。恍惚屍厥,頭痛,中極及僕參主之。屍厥暴死,金門主之。」
- 3.《針灸資生經》:「百會、玉枕、主卒起僵仆。惡見風寒。(千)通天、(明同。)絡卻、主暫起僵仆。大杼、主僵仆不能久立。煩滿裡急。身不安席。隱白、大敦、主卒屍厥不知人。脈動如故。金門、主屍厥暴死。中極、僕參、主恍惚屍厥。煩痛。內庭、主四厥。手足悶者。久持之。厥熱腦痛。」

天府
- 1.《針灸甲乙經》:「風汗出身腫喘喝,多睡恍惚善忘,嗜臥不覺,天府主之,在腋下三寸臂內動脈之中。風熱善怒,中心喜悲,思慕歔欷,善笑不休,勞宮主之。兩手攣不收伸及腋偏枯不仁,手瘈偏小筋急,大陵主之。頭身風,善嘔怵,寒中少氣,掌中熱,胕急腋腫,間使主之。足不收,痛不可以行,天泉主之。」
- 2.《針灸資生經》:「依此灸一壯。炷如夢。陽谿、僕參、溫溜、治狂言見鬼。(見狂言。)狂邪鬼語。灸天窗九壯。或伏兔百壯。(千)悲泣鬼語。灸天府五十。悲泣邪語。鬼忙歌哭。灸慈門五十。卒中邪魅。恍惚振噤。灸鼻下人中。及兩手足大指爪甲本節。令艾丸半在爪上。半在肉上。各七壯。」
- 3.《普濟方·針灸》:「_天府_(在腋下三寸。臂臑內廉動脈。手太陰肺氣所發。禁不可灸。使人逆氣。主咳上氣喘不得息。暴瘴內逆。肝肺相搏。口鼻出血。身脹逆息。不能臥風。汗不出。身腫。喘喝。多睡。恍惚善忘。嗜臥不覺。甄權千金揚操同。也)。」




中極
- 1.《針灸甲乙經》:「屍厥,死不知人,脈動如故,隱白及大敦主之。恍惚屍厥,頭痛,中極及僕參主之。屍厥暴死,金門主之。」
- 2.《針灸資生經》:「(銅)中脘、治因讀書得奔豚氣上攻。伏梁心下。狀如覆杯。寒癖結氣。(明云。賁豚氣如悶。伏梁氣如覆杯。)歸來、治小腹賁豚。千云、主賁豚。(並見陰痛。)中極、治賁豚搶心。甚則不得息。恍惚屍厥。關元、療賁豚。寒氣入小腹。(千同。)時欲嘔。溺血。小便黃。」
- 3.《針灸資生經》:「百會、玉枕、主卒起僵仆。惡見風寒。(千)通天、(明同。)絡卻、主暫起僵仆。大杼、主僵仆不能久立。煩滿裡急。身不安席。隱白、大敦、主卒屍厥不知人。脈動如故。金門、主屍厥暴死。中極、僕參、主恍惚屍厥。煩痛。內庭、主四厥。手足悶者。久持之。厥熱腦痛。」
- 4.《普濟方·針灸》:「治賁豚搶心。甚則不得息。恍惚屍厥。穴中極」
- 5.《普濟方·針灸》:「主恍惚屍厥。煩痛。穴中極,僕參」


僕參
- 1.《針灸甲乙經》:「屍厥,死不知人,脈動如故,隱白及大敦主之。恍惚屍厥,頭痛,中極及僕參主之。屍厥暴死,金門主之。」
- 2.《針灸資生經》:「依此灸一壯。炷如夢。陽谿、僕參、溫溜、治狂言見鬼。(見狂言。)狂邪鬼語。灸天窗九壯。或伏兔百壯。(千)悲泣鬼語。灸天府五十。悲泣邪語。鬼忙歌哭。灸慈門五十。卒中邪魅。恍惚振噤。灸鼻下人中。及兩手足大指爪甲本節。令艾丸半在爪上。半在肉上。各七壯。」
- 3.《針灸資生經》:「百會、玉枕、主卒起僵仆。惡見風寒。(千)通天、(明同。)絡卻、主暫起僵仆。大杼、主僵仆不能久立。煩滿裡急。身不安席。隱白、大敦、主卒屍厥不知人。脈動如故。金門、主屍厥暴死。中極、僕參、主恍惚屍厥。煩痛。內庭、主四厥。手足悶者。久持之。厥熱腦痛。」
- 4.《普濟方·針灸》:「主恍惚屍厥。煩痛。穴中極,僕參」


神道
- 1.《針灸資生經》:「心俞、天井、神道、(明上下同。)治悲愁恍惚。(千見悲愁。)狂驚恍惚。灸足陽明。狂癲恍惚。灸腦戶等。狂言恍惚。灸天樞。(並見狂。)卒中邪魅恍惚。(見邪癲。)左手關後尺中陰實者、腎實也。若恍惚健忘。目視䀮䀮。耳聾悵悵善鳴。刺足少陰治陰。巨闕、治恍惚不知人。」
- 2.《針灸資生經》:「漏谷、主心悲。(千見腸鳴)商丘、(見腸鳴。)治心悲。(銅)靈道、治悲恐。(見心痛。)神道、治恍惚悲愁。(見頭痛。)天井、心俞、(明下同。)神道、主悲愁恍惚。悲傷不樂。天井、主大風默默不知所痛。悲傷不樂。明下云、療驚悸悲傷。大橫、治大風逆氣。多寒善悲。」
- 3.《普濟方·針灸》:「治寒熱頭痛。進退痎瘧。恍惚悲愁。健忘驚悸。穴神道」
- 4.《普濟方·針灸》:「治悲愁恍惚(資生經)。穴心俞,天井,神道」
- 5.《普濟方·針灸》:「治恍惚悲愁。穴神道」






















絡卻
- 1.《針灸資生經》:「治狂走。目注視。)肺俞、主狂走欲自殺。筋縮、曲骨、陰谷、行間、主驚癇狂走癲疾。絡卻、聽會、身柱、主狂走瘛瘲。恍惚不樂。攢竹、小海、後頂、強間、主癲發瘛瘲。狂走不得臥。衝陽、豐隆、主狂妄行。登高而歌。棄衣而走。天柱、臨泣、主狂易。多言不休。目上反。」
- 2.《針灸資生經》:「百會、玉枕、主卒起僵仆。惡見風寒。(千)通天、(明同。)絡卻、主暫起僵仆。大杼、主僵仆不能久立。煩滿裡急。身不安席。隱白、大敦、主卒屍厥不知人。脈動如故。金門、主屍厥暴死。中極、僕參、主恍惚屍厥。煩痛。內庭、主四厥。手足悶者。久持之。厥熱腦痛。」
- 3.《普濟方·針灸》:「治狂走瘛瘲。恍惚不樂。穴絡卻,聽會,身柱」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