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名介紹
僕參。僕參者奴僕參拜也。僕參名意指膀胱經的水濕之氣在此有少部分吸熱上行。本穴所在為膀胱經,穴內物質為寒濕水氣,水為主,火為僕,穴外傳來的火熱之氣僅能使較少部分的水濕之氣氣化上行於天,火熱之氣相對於本穴的寒濕水氣來說就如奴僕一般,故名僕參。
安邪。安,安定也。邪,邪氣也。安邪名意指穴內的火熱之為弱小之勢。本穴物質為寒濕水氣,穴外傳入穴內的火熱之氣是為邪氣,但穴外傳入的火熱之氣不足以改變穴內氣血的寒濕之性,故名安邪。安耶、安邦名意與安邪同。
解剖位置
- 此穴位置相關的血管為腓動脈與靜脈的跟骨外側分支。
- 穴位周圍的神經分布,是由腓腸神經的跟骨外側分支所負責。
針刺方法
直刺0.3-0.5寸
穴道介紹
穴道配伍
僕參穴,位於足小趾外側,當小趾本節後方赤白肉際處。其經絡屬膀胱經,具有舒筋活絡、止痛、醒神開竅等功效。以下針對提供的配伍進行詳細分析:
1. 僕參穴配太溪穴治足跟痛:
- 原理: 僕參穴位於足少陰腎經的循行路線附近,而太溪穴則是腎經原穴,具有滋補腎陰、強壯筋骨的作用。足跟痛常與腎虛、肝經經氣瘀滯有關,腎虛則筋骨失養,肝經瘀滯則氣血不通,導致疼痛。 僕參穴與太溪穴配合,一則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緩解疼痛;一則補益腎陰,強健筋骨,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此配伍標本兼治,效果顯著。
2. 僕參穴配陽陵泉穴、承山穴治足跟痛:
- 原理: 陽陵泉穴為膽經穴位,承山穴為足太陽膀胱經穴位。此配伍針對足跟痛的病因更加廣泛。陽陵泉穴具有疏通膽經、利膽退黃、舒筋通絡的作用;承山穴則能瀉熱通經,舒筋活絡,尤其針對腿後部的經絡問題。與僕參穴配合,三穴共同作用於下肢經絡,達到舒筋活絡、通經止痛的效果,尤其適合因經絡不通、氣血瘀滯引起的足跟痛。
3. 僕參穴配人中穴、十宣穴治癲癇、暈厥:
- 原理: 此配伍主要針對急症。人中穴為急救要穴,具有開竅醒神、回陽救逆的作用;十宣穴為十個手指尖的出血點,具有瀉熱開竅、活血通絡的功效。僕參穴在這裡輔助起到疏通經絡、協同其他穴位的作用。癲癇、暈厥多屬氣血運行失常,神志昏迷,此配伍通過刺激人中、十宣穴迅速開竅醒神,僕參穴則輔助疏通經氣,加速恢復意識。
Youtube影片
載入中...
穴道主治疾病
內分泌、營養與新陳代謝疾病
- 高血脂
神經系統疾病
- 癲癇
- 半身不遂
- 梅尼爾氏病
耳與乳突疾病
- 耳鳴
- 耳聾
- 暈眩
循環系統疾病
- 腦中風
- 心律不整
消化系統疾病
- 慢性肝炎
肌肉骨骼系統與結締組織疾病
- 類風濕性關節炎
- 膝蓋痛
- 肩關節痛
- 顳顎關節痛
- 背痛
- 腰痛
泌尿生殖系統疾病
- 尿道炎
艾灸刮痧
艾灸或遠紅外線加熱「僕參穴」方法:
艾灸:
- 準備:
- 選擇品質良好的艾條或艾柱。
- 清潔僕參穴周圍皮膚,保持乾燥。
- 使用艾灸盒或艾灸筒保護皮膚,避免燙傷。
- 施灸:
- 將艾條或艾柱點燃,並將其靠近僕參穴。
- 保持約2-3釐米的距離,以溫熱感為宜,不可灼痛。
- 每次施灸10-15分鐘,可每日或隔日灸1次。
- 結束:
- 施灸結束後,用清水清洗皮膚,保持乾淨。
- 觀察皮膚是否有紅腫或其他不良反應,如有則停止施灸。
遠紅外線加熱 (神燈):
- 準備:
- 使用專業的遠紅外線加熱神燈。
- 清潔僕參穴周圍皮膚,保持乾燥。
- 將神燈調至適當溫度,避免過熱灼傷。
- 加熱:
- 將神燈照射在僕參穴上,保持溫熱感,但不可灼痛。
- 每次加熱10-15分鐘,可每日或隔日加熱1次。
- 結束:
- 加熱結束後,觀察皮膚是否有紅腫或其他不良反應,如有則停止加熱。
注意事項:
- 體質敏感者,需謹慎使用艾灸或遠紅外線加熱,如有任何不適請立即停止。
- 避免施灸或加熱過久,以免燙傷。
- 孕婦及經期女性應避免艾灸或遠紅外線加熱僕參穴。
- 糖尿病患者及皮膚有傷口者應避免使用艾灸或遠紅外線加熱。
- 如有任何疑問,請諮詢專業醫師或針灸師。
按摩推拿
按摩僕參穴方法:
重點程序:
- 準備工作:
- 用溫水浸泡雙腳約10-15分鐘,使雙腳放鬆。
- 選擇適當的按摩油或乳液,塗抹於腳部。
- 定位:
- 找到外踝後下方,崑崙穴直下2寸處。
- 沿著跟部外側面的赤白肉際處,即可找到僕參穴。
- 按摩手法:
- 以拇指指腹按壓僕參穴,力度適中,以感到酸脹為宜。
- 沿著僕參穴上下滑動按摩,每次約3-5分鐘,左右腳交替進行。
- 可配合揉捏、點按等手法,增強按摩效果。
- 持續時間:
- 每天按摩2-3次,每次按摩10-15分鐘。
- 注意事項:
- 按摩時應避免過度用力,以免造成疼痛或傷害。
- 若有腳部疾病或傷口,請勿自行按摩,應諮詢專業醫師。
- 按摩後可適當休息,促進血液循環。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