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資生經》~ 針灸資生經第六 (15)
針灸資生經第六 (15)
1. 頸項強(急腫)
腕骨、陽谷,治頸項腫、寒熱。(銅) 丘墟,治頸腫。(見腋腫) 大迎,治寒熱頸痛、瘰癧。消濼(見風痹)。 竅陰,治項痛。(見癰疽) 風門,治傷寒頸項強。(見傷寒雜病) 京骨(見足麻)。 大杼,治頸項強,不可俯仰。(見瘧明同) 魄戶(見勞瘵)。 肩井,治頸項不得顧。(見肩痛)
天牖、後谿,治項強不得顧。完骨(見偏風)。 頷厭,治頸項痛。 本神,治頸項強痛。(見目眩) 風池,治痎瘧、頸項痛、不得顧。 通天,治頸項轉側難。 頰車、大椎、氣舍(見咳逆)。 腦空,治頸項強,不得顧。 天柱,治頸項筋急,不得顧。 人迎,治項氣悶腫,食不下。 後頂、外丘,治頸項痛、惡風寒。 齦交、風府,治頸項急,不得顧。(見目眩) 臂臑(見瘰癧)。 強間,治頸項強。(見頭痛) 少澤(明同)。 前谷、後谿、陽谷、完骨、崑崙、小海、攢竹,主項強急痛,不可顧。(千) 消濼、本神、通天、強間、風府、喑門、天柱、風池、齦交、天衝、陶道、外丘、通谷、玉枕,主項如拔,不可左右顧。
明云:天柱(見目眩)、強間(見頭痛),療項如拔。 下云:天柱,療項如拔(見腦痛)。 天容、前谷、角孫、腕骨、支正,主頸項腫,療不可顧。 天容,主頸項癰,不能言。 飛揚、湧泉、頷厭、後頂,主頸項疼、歷節汗出。 角孫,主頸項柱滿。 浮白,療頸項癰腫(銅同)、不能言、及癭、肩不舉。(明) 曲差,療心煩滿、汗不出、頭項痛、身熱、目視不明。 通天,療項痛重,暫起僵仆。 喑門,療項強不得顧。 玉枕(見目痛)。 完骨(見風眩),療項痛。 風府,療頭(明有痛)、項急,不可傾側。 陽谷,療脅痛頸腫、寒熱。 天突,療身寒熱、頸腫、喉中鳴翕翕、胸中氣鯁鯁。(下) 天井,療頸項及肩背痛。(見千肘) 曲鬢,療頸項強、不得顧、引牙齒痛、口噤不能言。
白話文:
[頸部僵硬(急性腫脹)]
腕骨穴、陽谷穴能治療頸部腫脹。對於冷熱交替的症狀,可針灸銅丘墟穴來緩解頸部腫脹。(同時適用於腋下腫脹)大迎穴可以治療因冷熱交替導致的頸部疼痛和瘰癧。消濼穴(用於風濕麻痹)竅陰穴可治療頸部疼痛。(適用於膿瘍)風門穴能治療因感冒引起的頸部僵硬。(適用於感冒綜合症)京骨穴(適用於腳部麻木)大杼穴可治療頸部僵硬,使你無法前後彎腰。(適用於瘧疾)魄戶穴(適用於勞力過度)肩井穴能治療頸部轉動困難。
(同樣適用於肩痛)天牖穴、後谿穴能治療頸部僵硬和轉動困難。完骨穴(適用於半身不遂)頷厭穴可治療頸部疼痛。本神穴能治療頸部僵硬疼痛。(適用於眼花)風池穴可治療寒熱交錯、頸部疼痛和轉動困難。通天穴能治療頸部轉側困難。頰車穴、大椎穴、氣舍穴(適用於咳嗽)腦空穴能治療頸部僵硬和轉動困難。天柱穴能治療頸部肌肉緊張和轉動困難。人迎穴能治療頸部氣悶和腫脹,以及吞嚥困難。
後頂穴、外丘穴能治療頸部疼痛和畏寒。齦交穴、風府穴能治療頸部肌肉緊張和轉動困難。(適用於眼花)臂臑穴(適用於瘰癧)強間穴能治療頸部僵硬。(適用於頭痛)少澤穴(與明穴相同效用)前谷穴、後谿穴、陽谷穴、完骨穴、崑崙穴、小海穴、攢竹穴主要治療頸部肌肉緊張疼痛和轉動困難。(千)消濼穴、本神穴、通天穴、強間穴、風府穴、喑門穴、天柱穴、風池穴、齦交穴、天衝穴、陶道穴、外丘穴、通谷穴、玉枕穴主要治療頸部像被拉扯一樣的疼痛,無法左右轉動。
明確指出,天柱穴(適用於眼花)強間穴(適用於頭痛)可治療頸部像被拉扯一樣的疼痛。下方記載,天柱穴可治療頸部像被拉扯一樣的疼痛。(適用於腦痛)天容穴、前谷穴、角孫穴、腕骨穴、支正穴主要治療頸部腫脹,使你無法轉動頸部。天容穴主要治療頸部膿瘍,導致說話困難。飛揚穴、湧泉穴、頷厭穴、後頂穴主要治療頸部疼痛和多汗症。角孫穴主要治療頸部腫脹。浮白穴能治療頸部膿瘍和腫脹。(銅同)
無法說話以及甲狀腺問題。肩膀無法抬起。(明)曲差穴能治療心煩意亂、汗液不出、頭頸疼痛、身體發熱和視力模糊。通天穴能治療頸部劇烈疼痛,導致突然倒地。喑門穴能治療頸部肌肉緊張和轉動困難。玉枕穴(適用於眼痛)完骨穴(適用於風眩)能治療頸部疼痛。風府穴能治療頭痛(明有痛)和頸部肌肉緊張,使你無法傾斜。陽谷穴能治療脅痛和頸部腫脹,以及冷熱交替。天突穴能治療身體冷熱交替,頸部腫脹,喉嚨中有聲音,胸部氣悁。
天井穴能治療頸部和肩背疼痛。(見千肘)曲鬢穴能治療頸部肌肉緊張和轉動困難,引發牙齒疼痛和口啞無法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