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二十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四百二十三 (2)

1. 腳氣

宜灸兩足心下當中陷處,各七炷,氣即下。此穴尤為極要,而不數灸,但急極乃灸之七炷耳。以前諸灸法,並經用所試皆驗;灸畢應時即愈,故具錄記之。

凡灸不廢湯藥;藥攻其內,灸泄其外。譬如開門驅賊,賊則易出;若閉門逐之,賊無出路,當反害人耳。世有勤工力學之士,一心注意於事,久坐行立於濕地,不時動轉;冷風來擊,入於經絡,不覺成病。故風毒中人,或先中手足十指,因汗毛孔開,腠理疏通,風如擊箭;或先中足心,或先中足趺,或先中膝以下腨脛表裡者。若欲使人不成病者,初覺即灸所覺處三二十壯,因此即愈,不得發也。

治腳氣灸法:

凡腳氣初得,腳弱宜灸之速,並服竹瀝湯;灸訖,可服八風散,無不瘥者,惟速治之。若人但灸而不能服散,服散而不灸,如此半瘥半死;雖瘥者,或至一二年得復更發動。覺便依此法速灸之,及服散者,治十一愈。此病輕者發時,雖不即愈,惡治之,當根源不除,久久殺人,不可不以為意。(資生經)

初灸風市;次灸伏兔;次灸犢鼻;次灸兩卜膝眼(一云忌灸);次灸三里;次灸上廉;次灸下廉;次灸絕骨。

凡灸八處:

第一風市穴。可令病人起,正身平立,垂兩臂直下,舒十指掩著兩髀,便點當手中央指頭髀大筋上是。灸之百壯,多亦佳;輕者不可減百壯,重者乃至一處五六百壯。勿令頓灸,三報之佳。第二伏兔穴。令病人累股端坐,以病人手掩橫膝上股下傍,與曲膝頭齊上傍側,股際當中央是。灸百壯,亦可五十壯。第三犢鼻穴。在膝頭蓋骨上際外骨邊平處,以手按之,得節解則是。一云在膝頭下,近外三骨箕中踵動腳,以手按之得窟解是。灸之五十壯,可至百壯。第四膝眼穴。在膝骨頭下兩傍陷者宛宛中是。第五三里穴。在膝頭骨節下一夫附脛骨外是。一云:在膝頭骨節下三寸。人長短大小,當以病人手夫度取。灸之百壯。第六上廉穴。在三里下一夫附脛骨外是。灸之百壯。第七下廉穴。在廉下一夫,一云附脛骨外是。灸之百壯。第八絕骨穴。在骨外踝上一夫,一云四寸是。凡此諸穴灸,不必一頓灸盡壯數,可日日報灸之。三日之中,灸令盡壯數為佳。凡病一腳,則灸一腳;兩腳則灸兩腳;病兩腳弱,亦皆灸兩腳。又一方云:如覺腳惡,便灸三里及絕骨各一處;兩腳惡,則合四處灸之。多少隨病輕重,大要隨證,不可減百壯。不瘥,速以次灸之,多益佳。一說灸絕骨最要。人有患此腳弱不即治,及入腹,腫大上氣;於是乃定大法,灸隨諸腧,及諸腕關節腹背,盡灸之,並服八風散,往往得瘥。覺病入腹,若病人不堪痛,不能盡作大灸,但灸胸心腹諸穴,及兩腳穴,亦有得好瘥者。凡量一夫之法:覆手並舒四指,對度四指上中節上,橫過為一夫。夫有兩種,有三指為一夫者。

白話文:

腳氣

治療腳氣,可以在雙腳心下方凹陷處艾灸,每處七壯。氣血就會順利下降,這個穴位尤其重要,但不需要多次艾灸,只有病情非常緊急時才灸七壯。之前記載的各種艾灸方法都經過驗證,灸完之後就能立即痊癒,所以詳細記錄下來。艾灸不能廢除湯藥,藥物內治,艾灸外治,如同開門驅賊,賊就容易出來;如果關門追趕,賊就沒有出路,反而會傷人。有些勤奮好學的人,一心專注於工作,長時間久坐或站立在潮濕的地方,不經常活動,冷風入侵經絡,不知不覺就生病了。所以風毒入侵人體,有時先從手足十指開始,因為汗毛孔張開,肌膚疏鬆,風寒如同利箭般侵入;有時先從腳心開始,有時先從腳背開始,有時先從膝蓋以下的小腿脛骨表裡開始。如果想預防疾病,一開始感覺不適就立刻在患處艾灸三二十壯,就能痊癒,不會發病。

治療方法

治療腳氣的艾灸方法:凡是腳氣初期,腳部虛弱的,應該盡快艾灸,並服用竹瀝湯。艾灸完畢,可以服用八風散,沒有不好的。只要及時治療,如果只艾灸而不服用藥物,或只服用藥物而不艾灸,這樣病情就會好一半死一半,即使痊癒了,也可能在一兩年後復發。如果一開始就按照這個方法快速艾灸和服用藥物,治療十次就能痊癒九次。這種病,輕症發作時,即使不立即痊癒,也應該積極治療,因為如果不徹底根治,久而久之就會危及生命,不可掉以輕心(出自《資生經》)。

首先艾灸風市穴,然後是伏兔穴、犢鼻穴、膝眼穴(有人說忌灸此穴)、三里穴、上廉穴、下廉穴、絕骨穴,共八個穴位。第一個風市穴,可以讓病人站直身體,垂下雙臂,十指併攏遮住大腿,然後在手的中央手指頭與大腿筋膜之間的部位艾灸,灸一百壯,越多越好,輕症不能少於一百壯,重症可以灸到五六百壯,不要一次灸完,分三次灸最好。第二個伏兔穴,讓病人屈腿端坐,以病人自己的手遮住膝蓋上方、大腿下方,與膝蓋頭齊平的側邊,大腿內側中間部位艾灸一百壯,也可以灸五十壯。第三個犢鼻穴,位於膝蓋骨上方外側骨邊平坦處,用手按壓,找到骨節之間的空隙就是,也有人說在膝蓋下方,靠近外側三個骨骼中間,腳踝活動處,用手按壓找到凹陷處就是。灸五十壯,也可以灸到一百壯。第四個膝眼穴,在膝蓋骨下方兩側凹陷處。第五個三里穴,在膝蓋骨下方一寸,脛骨外側,也有人說在膝蓋骨下方三寸,根據個人身高體格,用病人自己的手來丈量。灸一百壯。第六個上廉穴,在三里穴下方一寸,脛骨外側。灸一百壯。第七個下廉穴,在上廉穴下方一寸,脛骨外側。灸一百壯。第八個絕骨穴,在腳踝外側上方一寸,也有人說四寸。這些穴位艾灸,不必一次灸完所有的壯數,可以分幾天灸,三天內灸完最好。如果只有一條腿患病,就灸一條腿;如果兩條腿都患病,就灸兩條腿。還有一種方法說,如果感覺腳不舒服,就灸三里穴和絕骨穴各一個穴位,如果兩條腿都不舒服,就灸四個穴位,灸的多少要根據病情輕重來決定,總之要根據症狀來調整,不能少於一百壯。如果沒有痊癒,就按照順序繼續艾灸,灸得越多越好。有人說灸絕骨穴最重要。有些人患了這種腳部虛弱的疾病而不及時治療,病就會侵入腹部,腹部腫大,氣血上逆。於是就制定了這種大規模的治療方法,艾灸所有相關的穴位,以及手腕關節、腹部和背部,全部艾灸,並服用八風散,往往就能痊癒。如果病情已經侵入腹部,如果病人不能忍受疼痛,不能進行大規模艾灸,就只艾灸胸部、心臟、腹部等穴位以及雙腳穴位,也有可能痊癒。凡是一寸的量度方法,是將手攤開,四指併攏,用四指的中節的橫寬作為一寸的標準。一寸有兩種說法,也有用三指寬作為一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