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二十三 (3)
卷四百二十三 (3)
1. 腳氣
此腳弱。灸四指為一夫也。亦依支法存舊法。梁邱。犢鼻。三里。上廉。下廉。解谿。太衝。陽陵泉。絕骨。崑崙。陰陵泉。三陰交。足太陰復溜。然谷。湧泉。承山。束骨等。凡一十八穴。舊法多灸百會。風府。五臟六腑俞、募。頃來灸者。悉覺引氣向下。所以不取其法。
氣不止者。可用之。其要病已成。恐不救者。悉須灸之。其足指去指奇一分。兩足凡八穴。曹氏名曰。八沖。極下氣有效。足十指端名曰氣端。日灸三壯。並大神要其八沖。可日灸七壯。氣下即止。凡八沖。艾炷須小作之。病者非深相委。勿為灸。
治腳氣。穴陽陵泉,絕骨,風市,崑崙,陽輔,上廉,條口,下廉,太衝,犢鼻,膝眼曲泉,陰陵泉,中都,三陰交,復溜,陽維,三陰交,委中,承筋,承山,湧泉,太陰,上件穴並要。不可總能灸其穴。最要者。有三里。絕骨。承筋。太衝。崑崙。湧泉。有患者可灸。又謹按明堂。
正當以立為正。取穴必須直立。膝臏骨坐立便即移動不定。故立取之。其寸取病人中指上節為一寸。若取尺寸有長短。取穴必不著。又按奉承祖、華佗等取穴並云。三指四指為準。取三里穴。四指指闊六分。四六二十四。只闊二寸四分。取穴如何得著。黃帝為本諸說並可信。
徐同灸風市。三里。絕骨三穴。未效。灸犢鼻。肩髃。膝關日三壯。遇痛深處。針亦效。
治患腳針後四穴。即能起行。穴環跳,陽陵泉,巨虛下廉,陽輔
其灸法孔穴亦甚多。恐人不能悉皆知處。今止疏要者。必先從上始。若直灸腳氣。上不泄則危矣。先灸大椎。在項上大節高起者。其上面一穴是。若腳氣可先灸百會五十壯。在頭頂凹中也。肩井各一百壯。在兩肩小近頭凹處。指掏之安。令正得中穴耳。次灸膻中五十壯。在胸前兩邊對乳胸厭骨解間。指按腳氣。次灸巨闕。在心厭尖處穴凹下一寸。以盡度之。
凡灸以上部五穴。亦足治其腳氣。若能灸百會。風府。胃脘及五臟腧則益佳。視病之寬急耳。諸穴出灸經。不可不具載之。
次灸上廉一百壯。又三里下一夫。次灸下廉一百壯。又在上廉下一夫。次灸絕骨二百壯。在外踝上三寸余。指端取踝骨上際。屈指頭四寸便是。與下廉頗相對分二間穴也。此下一十八穴。並是要穴。余伏兔。犢鼻穴。凡灸此灸壯數不必頓畢。三日中灸合盡。
灸腳氣法,於左右兩腳十指上。用艾柱如麥粒大。各灸七壯。十壯。其效如神。穴在肉甲之間。半著肉。半著甲。
灸腳氣,灸法如前。灸後。瘢色赤白如初風毒盡。色青黑者。毒仍在。更灸勿止。得肢體清利為佳。故人得此多是針灸。最忌用熱藥蒸泡。有僧普清。苦此症二十年。灸風市。肩髃。曲池三穴各二十壯。頓效。又云。若安三里莫教干。患風人宜常灸。蓋三里一穴。為五臟六腑之溝也。
白話文:
腳氣
腳氣症狀表現為腳部虛弱。灸法中,四指寬度為一寸。治療方法可參考舊法,穴位包括:梁丘、犢鼻、三里、上廉、下廉、解溪、太衝、陽陵泉、絕骨、崑崙、陰陵泉、三陰交、足太陰復溜、然谷、湧泉、承山、束骨等,共十八個穴位。舊法多灸百會、風府、五臟六腑的俞穴、募穴,但近來灸這些穴位,都發現會引氣向下,所以不再採用此法。
如果氣血運行不暢,可以使用灸法治療。主要針對病情已成,恐難痊癒的患者,需使用灸法。在每個腳趾末端,各取奇穴一分,兩腳共八個穴位,曹氏稱之為“八沖”,灸此八穴,對於下行之氣非常有效。腳趾十個指尖稱為“氣端”,每日灸三壯,而“八沖”穴則每日灸七壯,氣血下行即停止灸治。灸“八沖”穴時,艾炷需做得小一些。病情不嚴重者,不宜使用灸法。
治療腳氣的穴位包括:陽陵泉、絕骨、風市、崑崙、陽輔、上廉、條口、下廉、太衝、犢鼻、膝眼(曲泉)、陰陵泉、中都、三陰交、復溜、陽維、三陰交、委中、承筋、承山、湧泉、太陰等。但並非所有穴位都需要灸,最主要的穴位有三里、絕骨、承筋、太衝、崑崙、湧泉,有患者可針對這些穴位進行灸治。此外,取穴時應注意,必須直立,因為膝蓋骨在坐立時位置會變動,所以取穴時應直立。以病人的中指上節為一寸,取穴尺寸有長短誤差,則穴位便會不準確。古人如華佗等取穴時,以三指或四指寬度為準,但以這種方法取三里穴,穴位位置會產生偏差,黃帝內經的說法更值得信賴。
徐氏曾灸風市、三里、絕骨三個穴位,但無效,後來灸犢鼻、肩髃、膝關,每日三壯,灸到疼痛處,針灸也有效。
針灸治療腳氣,可在環跳、陽陵泉、巨虛、下廉、陽輔四個穴位進行針刺,即可行走。
灸法穴位很多,為了方便起見,這裡只列出主要的穴位。治療腳氣,應先從上部開始,如果只灸腳部,而上部不疏通,則病情危險。應先灸大椎穴(位於項部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或先灸百會穴(頭頂正中凹陷處)五十壯,再灸肩井穴(兩肩胛骨內側緣與鎖骨外側端連線的中點)各一百壯,接著灸膻中穴(胸部正中,兩乳頭之間)五十壯,然後灸巨闕穴(胸部正中線,劍突下)。
灸以上五個穴位,也足以治療腳氣。如果能灸百會、風府、胃脘以及五臟的俞穴,效果更好,視病情輕重而定。這些穴位都在灸經中記載。
接著灸上廉穴一百壯,然後灸三里穴;再灸下廉穴一百壯,然後灸上廉穴;再灸絕骨穴二百壯(位於外踝上三寸處)。這些穴位共十八個,都是重要穴位。其他穴位如伏兔、犢鼻等,灸的壯數不必一次完成,可以在三天內完成。
治療腳氣,可在左右兩腳十個指尖,用艾炷(如麥粒大小),各灸七到十壯,療效神奇。穴位在指甲與肉之間。
灸腳氣後,如果瘢痕顏色是赤白相間,說明風毒已盡;如果是青黑色,則表示毒素仍在,需繼續灸治,直到肢體清爽為止。很多人治療腳氣都採用針灸,最忌諱用熱藥蒸泡。有個僧人普清,受腳氣困擾二十年,灸風市、肩髃、曲池三穴,每次二十壯,很快就痊癒了。他說,如果能好好灸三里穴,腳氣就不會再犯,患風症的人應該經常灸三里穴,因為三里穴是五臟六腑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