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二十三 (4)
卷四百二十三 (4)
1. 腳氣
若始覺腳氣。速灸風市三里各一二百壯。以瀉風濕毒氣。若覺悶熱者。不得灸。以本熱。灸之。則大助風。生食物大忌。酒面海鮮及房勞不爾。服藥無益。王氏云。有同合為予言。史載之謂腳氣有風濕二種。宜瀉不宜補。只宜以沉香湯瀉。而不許其灸。千金方乃載灸法。如此其詳。
豈虛人患腳氣方可灸之耶?故指迷方云。若覺悶熱不得灸。蓋有所見也。凡灸腳氣。三里。絕骨。為要穴。而以愛護為第一。予舊有此疾。不履濕。則數歲不作。若履濕。則頻作。自後常忌履濕。凡有水濕。不敢著鞋踐之。或立潤地。亦不敢久。須頻移足。而後無患。此亦愛護之第二義也。
有達官久患腳氣。多服八味丸愈。亦以腳氣衝心。惟此藥能治之。
治腳氣上攻。穴肩井
千金云。腳氣最宜針而不宜灸。灸而不針。非良醫也。針灸不藥。藥不針灸。亦非良醫也。此論甚當。
治腳氣偏風腲腿。腳不隨重。不得履地。刺風痶風腳冷。穴上廉
澹寮方云。蔡元長知開封。日據案視事。忽覺如有蠱。自足心行至腰間。即墜筆暈絕。久之方蘇。椽勵云。此非俞山人不能療。趣使呼而至。視之曰。腳氣也。此當灸風市。為灸一炷。當日安然復常。明日疾如初。再呼俞。俞曰。欲出病根。非千艾不可。從其言。灸五百壯。
自此遂愈。仲冗文安公守姑蘇。署舍卑濕。旋感足痹。痛掣不堪。服藥不效。乃用所聞灸風市肩髃曲池三穴。終身不復作。僧普清。苦此二十年。每發率是兩月。用此法灸二十一壯。即時痛止。其他蒙此利者。不一而足。
治腳氣腎氣。穴陽蹺
白話文:
腳氣
剛開始感覺腳氣時,應立即灸刺風市穴和三里穴,每次灸一百到二百壯,以排出風濕毒氣。但如果感覺悶熱,就不要灸,因為本身就燥熱,灸的話反而會助長風邪。生冷食物絕對忌口,酒、麵食、海鮮以及房事都要節制,否則吃藥也沒用。王氏說,這與我的看法一致,史書記載腳氣有風濕兩種,應該瀉而不是補,只宜用沉香湯來瀉,而不允許灸。千金方卻記載了灸法,所以記載詳略不一。
難道只有虛弱的人患腳氣才能灸嗎?所以《指迷方》說,如果感覺悶熱就不要灸,這是很有道理的。凡是灸治腳氣,三里穴、絕骨穴是重要的穴位,而最重要的還是愛護雙腳。我以前也患過此病,不沾濕水,就能好幾年不發作;如果沾濕水,就容易反復發作。從那以後,我就一直忌諱沾濕,凡是有水濕的地方,都不敢穿鞋踩上去,或者長時間站在潮濕的地面上,都要經常挪動腳步,從此以後就沒再患過。這也是愛護腳部的另一種方法。
有個達官貴人長期患腳氣,服用很多八味丸才治癒,他的腳氣還上衝到心臟,只有這種藥能治好。
治療腳氣上攻,要灸刺肩井穴。
《千金要方》說,腳氣最適合針灸,而不適合單純灸,只灸不針,就不是好醫生;針灸不用藥,用藥不用針灸,也不是好醫生。這個說法非常正確。
治療腳氣導致偏風、腿腳無力、無法站立,腳冰冷刺痛,要灸刺上廉穴。
《澹寮方》記載,蔡元長擔任開封知府,有一天在辦公室處理公務時,突然感覺像被蠱蟲侵蝕一樣,從腳底蔓延到腰部,於是筆掉在地上,暈倒過去,很久才醒過來。幕僚說,只有俞山人才能治療,於是立刻派人去請他。俞山人一看,說這是腳氣,應該灸風市穴,灸了一炷香的時間,當天就恢復正常了。第二天病情又跟以前一樣,於是再次請俞山人。俞山人說,要徹底根治,非要灸五百壯不可。按照他的話去做,灸了五百壯後,病就好了。仲冗文安公在姑蘇做官,辦公場所潮濕,於是得了腳氣,疼痛難忍,吃藥無效,就用聽說的方法灸刺風市、肩髃、曲池三個穴位,從此以後再也沒有復發。僧普清苦患此病二十年,每次發作都要持續兩個月,用這種方法灸了二十一壯,疼痛就立刻消失了。其他受益的人更是不計其數。
治療腳氣導致腎氣虛弱,要灸刺陽蹺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