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二十三 (1)
卷四百二十三 (1)
1. 卷四百二十三
2. 針灸門
3. 腳氣
(附論)
凡腳氣,發有陰陽表裡,當隨狀療之,不可妄依古方。患陰療陽,病表救里,皆為重虛實,危殆之甚也。若病從陰發起,兩大指內側上循脛內,及膝里,頑痹不仁,或腫先發於此者,皆須隨病灸復溜、中都、陰陵泉等諸穴。灸者,先從上始向下引其氣,便各灸二十壯,向後隔七日,灸七壯,取瘥止,余穴皆依此。
若病從陽起,兩小指外側,向上循脛外從骨至風市,頑痹不仁,或腫起於此者,須灸陽絕骨、陽陵泉、風市等諸穴。灸數及上向下,皆依前法。若氣毒兼行表裡者,乃可量其輕重隨灸膏以磨之,上下遍發表里,各灸一二處,以此通泄之。其用藥內攻,各量病投藥也。逐偏若處,常使灸瘡不瘥為佳。風氣都除,乃隨瘡瘥。瘥後,瘢色赤者,風、卜毒已盡;青黑者,猶有毒氣,仍灸勿止,待身體輕利,然後可休矣。
又一本云:「常須灸三里、絕骨,勿令瘡瘥,佳。」
腳氣初發轉筋者,灸承山、承筋二穴。噦逆者,灸湧泉。若頭連臂痛,寒熱如瘧,及腰痛者,灸委中。頭項背痛,隨身痛,即灸不在正穴也。又云:「若腳氣盛發時,自腰以上,並不得針灸,當引風氣上則殺人。氣歇以後,有餘病者,灸無妨。准冬月得灸,春夏不可灸,自風市以下,固宜灸耳。」
又云:「若氣上擊心不退,急灸手心三七壯,氣即便退。若未退,即兼悶者,豉酒熱飲,逐以即瘥。不去,即取烏卜卜㹀牛尿一大升,暖服,以利為止,緣至三服五服彌佳。又若已灸腳,而胸中氣尤不下滿悶者,宜灸間使五十炷,兩手掌橫紋後三寸兩筋間是也。又若胸中氣散,而心下有脈,洪大跳其數向下分入兩脾股內,令人心急,忪悸者,宜以手按攝小腹下兩傍,接脾大斜文,有脈跳動,便當文上灸,跳三七壯即定。灸畢,皆須用灸三里二十炷,以引其氣下也。又若心腹氣既定,而兩髀外連膫服悶者,宜灸膫服七炷,在膫頭骨下,相接處,在筋之外陷中是。若後更發,復灸五炷。」
又凡人雖不患腳氣,但若髀膫疼悶,灸此無不應手即愈,極為要穴。然不可不灸,亦不可多針,唯只灸七炷以下。又若腳十指痠疼悶漸入跗上者,宜灸指頭正中,甲肉際三炷即愈。又若大指或小指傍側疼悶,覺內有脈如流水,上入髀腹者,隨指傍處灸三炷即愈。
患腳氣,皆春發夏甚,秋輕冬歇,大法。春秋宜灸,冬差可行,夏都不可灸。既瘡敗,又不得覆,風冷因入,反更增疴。冬時血凝,又逆天理,爭不得已,無藥處可灸一二要穴,不可遍身多灸。腳氣病大論,毒從下上,亦有從上向下者。或云灸上毒氣便上,繆矣。此見毒氣攻處,疼痛如刺,隨病即灸,火徹便瘳,不拘上下。凡毒氣所沖,如賊欲出,得穴即出,豈在門也。風毒所攻,亦復如是,此皆經試,萬不失一,必不為誤耳(蘇同)。
若手指本節間,疼稍入臂者,宜灸指間疼處七炷即定。又若心胸氣滿,已灸身脛諸血,及服湯藥而氣猶不可煩,急欲死者,
白話文:
關於腳氣的論述(附論)
凡是腳氣病,它的發病有陰陽、表裡的區別,應當根據具體情況來治療,不可以盲目地依照古代的方子。如果患的是陰性腳氣卻用陽性藥來治療,病在表卻用內治的方法,這都是虛實不分,病情會非常危險。如果疾病是從陰經發起的,病症在腳大拇趾內側沿著小腿內側向上,到膝蓋內側這一帶,會出現麻木不仁,或者腫脹先從這裡開始。這種情況,就必須根據病情,灸復溜穴、中都穴、陰陵泉穴等穴位。灸的時候,先從上面的穴位開始,向下引導氣,每個穴位灸二十壯,之後隔七天,每個穴位再灸七壯,直到痊癒為止。其他穴位也是這樣灸。如果疾病是從陽經發起的,病症在腳小拇趾外側,沿著小腿外側的骨頭向上,到風市穴這一帶,會出現麻木不仁,或者腫脹從這裡開始。這種情況,就必須灸陽絕骨穴、陽陵泉穴、風市穴等穴位。灸的次數以及從上向下的順序,都和之前說的方法一樣。如果氣毒同時在表裡之間運行,就應該根據輕重情況,塗抹藥膏,然後在上下表裡各灸一兩個穴位,來疏通邪氣。至於內服藥,也要根據病情來用藥。對於偏重於哪一部位的,要常讓灸瘡不要癒合,這樣效果更好。等到風邪都消除了,再讓灸瘡癒合。癒合後,如果疤痕是紅色的,表示風邪和毒素都已經清除乾淨;如果是青黑色的,表示還有毒氣,要繼續灸,不要停止,直到身體感覺輕鬆舒適,才可以停止。另外有一本書說,要經常灸足三里穴、絕骨穴,不要讓灸瘡癒合,這樣效果更好。
腳氣剛發作的時候,出現腿腳抽筋的,要灸承山穴和承筋穴;出現打嗝不止的,要灸湧泉穴;如果頭部連帶手臂疼痛,出現像瘧疾一樣的寒熱症狀,以及腰痛的,要灸委中穴;頭部、脖子、背部疼痛,或者全身疼痛的,就要在疼痛的部位灸,不拘泥於固定的穴位。還有人說,如果腳氣病正盛的時候,腰部以上的部位都不可以針灸,如果引導風氣向上,會導致死亡。等氣息平穩之後,如果還有其他剩餘的病症,灸穴位就沒有妨礙了。按照常理,冬天可以灸,春夏則不可以灸。從風市穴以下的部位,可以適宜灸。還有人說,如果氣向上衝擊心臟,難以消退,要趕快灸手心,灸二十一次,氣馬上就會消退。如果沒有消退,而且兼有胸悶的症狀,可以喝熱的豆豉酒,症狀很快就會好。如果還不好,就取烏鴉糞和牛尿一大升,溫熱服用,直到排泄出來才停止。如果服用三到五次,效果更好。還有,如果已經灸了腳,但是胸中的氣還是難以向下,感覺滿悶的,應該灸間使穴五十壯。間使穴在手掌橫紋後三寸,兩條筋的中間。又如果胸中的氣已經散開,但是心下有脈搏,跳動洪大且頻繁,脈搏的跳動向下分散到兩條腿的脾經之內,導致心悸、驚慌的,應該用手按住小腹兩旁,靠近脾經的大斜紋的地方,這裡有脈搏跳動。就應該在跳動的部位灸,灸二十一次就會安定下來。灸完之後,都要用足三里穴灸二十壯,來引導氣向下走。又如果心腹的氣已經安定,但是大腿外側到膝蓋附近感到悶脹的,應該灸膫服穴七壯。膫服穴在膝蓋骨頭下面,相接的地方,在筋的外側凹陷處。如果之後又發作,再灸五壯。還有,一般人即使沒有患腳氣病,如果大腿附近感到疼痛悶脹,灸這個穴位都會立即見效,這個穴位非常重要。但是不可以不灸,也不可以多針刺,只能灸七壯以下。另外,如果腳趾頭感到痠痛悶脹,逐漸蔓延到腳背,應該灸腳趾頭的正中間,指甲和肉交界的地方,灸三壯就會好。又如果腳大拇趾或小拇趾的旁邊感到疼痛悶脹,感覺裡面有脈搏像流水一樣,向上蔓延到大腿和腹部的,就應該在疼痛的腳趾旁邊灸三壯就會好。
患腳氣病,多在春天發作,夏天最嚴重,秋天減輕,冬天消停。總體來說,春秋兩季適宜灸,冬天病情減輕後可以灸,夏天則都不可以灸。如果灸瘡破潰,又沒有遮蓋,風寒就會趁機侵入,反而會加重病情。冬天血液凝滯,又違背了天道,萬不得已,沒有其他藥物可用的情況下,可以灸一兩個重要的穴位,不可以全身都灸。關於腳氣病的大論,毒氣有從下往上的,也有從上往下的。有人說灸上面會使毒氣向上走,這是錯誤的。這是因為毒氣侵襲的部位,會有刺痛感,應該根據病情來灸,讓熱力透徹,病就好了,不必拘泥於上下部位。凡是毒氣侵襲的地方,就像賊要出來一樣,找到了穴位就會出來,難道一定要從門出來嗎?風邪侵襲的情況也一樣。這些都是經過驗證的,萬無一失,絕對不會有錯(蘇同)。如果手指本節之間疼痛,並且稍微蔓延到手臂,就應該在手指疼痛的地方灸七壯就會好。還有,如果胸中氣悶,已經灸了腿部的穴位,也服用了湯藥,但是氣仍然很煩躁,快要死了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