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二十一 (23)
卷四百二十一 (23)
1. 骨疼
療骨疼(資生經)。穴膈俞,紫宮,玉堂
治骨疼。穴上關
治骨痛。穴絕骨。五十壯。
治骨痹煩悶。穴商丘
治皮肉骨痛。穴膈俞
治骨痛。穴太白
治骨寒熱。穴復溜
治骨髓冷疼痛。穴上廉。七十一壯。骨會大杼(禁灸)。骨病治此。髓會絕骨。髓病治此。
此病在骨髓。秦越人以為司命無奈之何者。骨髓有病亦惙矣。八十一難經疏乃云。骨會大杼。骨病治此。髓會絕骨。髓病治此。是尚有針灸法也。可不針灸乎。但明堂上經云。大杼禁灸。而銅人云。可灸七壯。明堂下經云。可灸五壯。素問諸經既同。惟明堂獨異。灸之可也。況明堂經固云。禁穴許灸三壯乎。艾炷若小。一二壯亦可。更灸上廉絕骨等穴尤佳。
白話文:
治療骨疼的方法,根據《資生經》中的描述,可以針灸膈俞、紫宮、玉堂這些穴位。
對於骨疼,可以針灸上關穴。
如果骨頭疼痛,可以針灸絕骨穴,大約五十次。
治療骨痹煩悶,可以針灸商丘穴。
對於皮肉和骨頭的疼痛,可以針灸膈俞穴。
對於骨頭的疼痛,可以針灸太白穴。
如果骨頭感到寒冷和發熱,可以針灸復溜穴。
對於骨髓冷疼痛,可以針灸上廉穴,大約七十一次。大杼穴是骨會,骨病可以在此治療,但禁止灸。而絕骨穴是髓會,髓病可以在此治療。
這疾病在於骨髓,秦越人認為這是司命無能為力的情況,骨髓有病就會使人憔悴。然而,《八十一難經疏》中提到,骨會大杼,骨病可以在此治療;髓會絕骨,髓病可以在此治療。這說明針灸法仍然存在。即使《明堂上經》說大杼穴禁止灸,但《銅人》說可以灸七次,而《明堂下經》說可以灸五次。《素問》和其他經典都同意,只有《明堂》有不同看法。但《明堂經》確實提到,禁穴允許灸三次。如果艾炷很小,一兩次也可以。再加上灸上廉、絕骨等穴位,效果會更好。
2. 腠理痛
治肩背急。風冷客於腠理。頸項強痛。不得顧(資生經)。穴附分
治背腠寒慄。重衣不得溫。穴陽白
治腠中痛。穴肝俞
治背腠寒。穴次髎
治腰下至足不仁。背腠寒。小便赤淋。心下堅脹。穴次髎
史記扁鵲之言曰。疾居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血脈。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雖司命無奈之何也。夫疾之在骨髓。蓋始於居腠理也。使居腠理而能治。雖不如聖人之治於無病。亦如賢者之治將病也。齊桓侯乃以醫為好利。欲治不疾以為功。而卒至於不可救。
不特齊侯為然。人皆然也。吾故志扁鵲之言於腠理之末。以戒之。亦使醫者。當治人於將病焉耳。
白話文:
[肌肉疼痛]
治療肩膀背部緊繃。風寒侵入皮膚組織,導致頸部僵硬疼痛,無法轉頭(出自資生經)。取穴:附分穴。
治療背部肌肉寒冷發抖,即使多穿衣服仍感覺不到暖和。取穴:陽白穴。
治療肌肉中的疼痛。取穴:肝俞穴。
治療背部肌肉寒冷。取穴:次髎穴。
治療腰部到腳部失去知覺,背部肌肉寒冷,小便顏色偏紅且頻尿,胸口有堅硬脹痛感。取穴:次髎穴。
《史記》中扁鵲說過,疾病若只停留在皮膚組織,可用熱敷或藥浴來治療。若已進入血管,則需針灸或砭石來治療。若到了腸胃層面,則可通過飲用藥酒來治療。然而,若疾病已深入骨髓,即使是掌管生命的神明也無能為力。疾病若在骨髓,通常是從皮膚組織開始的。如果能在疾病還在皮膚組織時就進行治療,雖然不如聖人在疾病未發生前就預防,但也像是賢者在疾病即將發生時就進行治療。齊桓公卻認為醫生是為了獲利,想要治療未病的人以顯示自己的功績,最後導致病情無法挽回。
不僅齊桓公如此,一般人也都是這樣。所以我把扁鵲的話記在皮膚組織疾病的結尾,以此作為警示,同時也提醒醫生們,應在病人疾病尚未完全爆發時就進行治療。]
3. 腸痛
治腸痛(資生經)。穴太白
治腸痛。穴陷谷
治腸切痛。穴商曲
治腸中疼。嘔逆上氣。心痛身腫。穴建里
治腸中大熱。穴氣衝
腸痛亦多端。若疼甚者。乃腸癰。急宜服十全大補散等藥。其他宜隨證灸之。有老嫗。大腸中常若裡急後重。甚苦。自言。我必無痊日。此奇疾也。為按其大腸俞疼甚。令歸灸之而愈。
治腸癰為病。小腸重。小便數似淋。或繞臍生瘡。或膿從臍出。或從大便出膿血。穴屈兩肘正。灸肘頭銳骨各百壯。則下膿血立瘥。
白話文:
[腸胃疼痛]
治療腸胃疼痛(根據資生經)。取穴太白
治療腸胃劇烈疼痛。取穴陷谷
治療腸胃切割般的疼痛。取穴商曲
治療腸胃內部疼痛,以及噁心、反胃、上氣、心臟疼痛和身體浮腫。取穴建裏
治療腸胃極度發熱。取穴氣衝
腸胃疼痛的原因很多,如果疼痛非常嚴重,可能是腸炎,應立即服用十全大補散等藥物。其他的症狀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艾灸治療。有一個老太太,她的大腸經常感到緊縮且排便困難,痛苦不堪,她自言:「我恐怕無法康復了」,這是一種罕見的疾病。經檢查發現,她的大腸俞穴位非常疼痛,於是讓她回家對該穴位進行艾灸,結果病情得以康復。
治療腸炎疾病,小腸感覺沉重,頻繁小便類似尿道感染,或者肚臍周圍長出瘡,或者膿液從肚臍流出,或者從大便中排出膿血。雙手彎曲,取穴在肘頭尖銳的骨頭處,各艾灸一百次,就能立即排出膿血,病情會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