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訣彙辨
《脈訣彙辨》一書,為清代醫家李延是(字期叔)所著,是其畢生心血與廣博學識的結晶,尤其在脈學領域,旨在撥亂反正,重塑診脈準繩。此書問世的時代背景,乃是中國醫學史上脈學認識頗為混亂之際,特別是宋代高陽生假託晉代王叔和之名所作的《脈訣》廣為流傳,卻謬誤叢生,嚴重影響了後世醫者對脈學的正確理解與應用。李延是目睹此狀,深感先聖醫學宗旨被蒙蔽,誤人甚巨,遂發憤著述,力圖廓清邪說,回歸經典正道。
本書的核心目的,正如作者在《自敘》與《凡例》中所強調的,在於「剪除偽訣」,特別是直指高陽生所作的偽《脈訣》其「鄙俚紕繆」之處,認為其如「鴆毒」般危害醫林,導致「先聖之旨,一旦晦蝕」。李延是視糾正這一謬傳為己任,匯集古今論脈大家之說,參以家學所傳,以「辨駁」為主要手段,「洞筋擢髓」,考同伐異,務求明辨真偽,建立精確的脈診體系。他並不諱言這是一項艱鉅的任務,因為偽說已然「家弦戶誦」,「師承既謬,先入為主」,欲矯正談何容易。然而,出於對醫道的執著和救世之心,他仍決定將嘔心瀝血十載(「星霜十易」)積累的成果付梓,以「就正長者」,並願此書成為「前驅之殳」,為後人學習真脈學掃清障礙。
從提供的書前總體介紹來看,本書似乎旨在梳理和整合前代重要的脈學著作。它點出《內經》(如《素問·脈要》、《靈樞·脈度》、《難經·脈法》)、《脈經》與《脈訣》這三類著作在體例上的不同及各自的優劣:《內經》諸篇以脈象為主,論虛實寒熱,但分類不夠詳盡精確;《脈經》(王叔和)以脈理為主,論經絡虛實,然經絡分類與虛實辨別亦有不足;而宋之《脈訣》則以脈法為主,論診脈要領,卻又詳明不足,準確性亦欠佳。因此,總體介紹建議學脈者應「三書並讀,以其長補其短,而後可以得其要領」。這暗示了《脈訣彙辨》的編寫思路,可能包含對這三類傳統脈學體系的融會貫通與辨析糾謬。
雖然本書實際的體例是否完全按照總體介紹所說的「分為三篇:脈象、脈理、脈法」來編排,需要參照全書目錄,但從首卷《多讀書論》和《脈位法天地五行論》的標題,以及《凡例》對內容的描述來看,本書的內容涵蓋了脈的形態、內在生理機制及其在診斷中的應用。
- 脈象:這是診脈的基礎。總體介紹中列舉了大小、浮沉、遲數、滑澀、虛實、寒熱等基本脈象,並簡述了它們與氣血、陰陽、經絡等生理或病理狀態的關係。這部分內容在《凡例》中得到了呼應,提到本書「一遵《正眼》而沐浴所聞,細加簡閱。並附先生晚年未盡之秘」,表明本書對脈象的描述是在李時珍(李瀕湖先生)的二十八脈基礎上,融入了作者家學的獨到見解和補充。
- 脈理:這是理解脈象背後機制的核心。總體介紹提及脈理涉及陰陽、氣血、經絡等。從《多讀書論》和《脈位法天地五行論》的標題可見,本書探討脈診時,會深入到中醫的基礎理論,如人與天地的關係、五行學說在脈位上的體現等,這遠遠超出了單純的脈象描述,而是從整體觀念出發,闡釋脈動的生理與病理意義。
- 脈法:這是具體的診脈技巧和方法。雖然總體介紹提及《脈訣》側重此方面,但詳明準確性不足。本書作為「彙辨」,必然會涉及具體的診脈部位、手法、時間、以及如何綜合判斷等內容,並對錯誤的脈法進行糾正。
李延是撰寫此書,並非閉門造車,而是廣泛吸收各家學說,並結合其豐富的臨床經驗和家學傳承。他在《自敘》和《凡例》中提及了多位影響其醫學思想的先賢與同道。他特別推崇其「家先生」(可能為其父親或師長),其著有《正眼》一書,對李時珍的脈法有所推廣和補充,這些內容被大量融入《脈訣彙辨》中,甚至包含「晚年未盡之秘」。此外,他還得益於「繆慕臺先生遺稿」、「周梅屋先生之獨得編」,並深入研習「會稽張景岳先生之《類經》」(稱「洞若觀火」)。與「西江喻嘉言,武林張卿子、盧子繇」等當代醫家亦有「莫逆」之交,教學相長。他還採集了「潘鄧林之《醫燈續焰》」等著作內容。這種博採眾長的態度,使得《脈訣彙辨》成為一部集大成之作,它不僅是對古代經典的繼承,更是對當代醫學思想的整合與發展。
書中的《多讀書論》一篇,開宗明義地強調了讀書學習的重要性。作者批評當時醫界存在的弊病:或僅憑家傳技藝而不讀書,附會臆見;或初學僅知《難經》、《脈訣》(偽),廣泛學習後又空談劉、李、張、朱等名家,卻不知其學說的淵源及與經典的異同。他痛陳許多醫者不了解《難經》與《靈素》的衝突,《脈訣》(偽)對聖旨的歪曲,甚至認為王叔和的《脈經》雖有貢獻,也存在錯誤被後來者指摘。這種對當時醫風的嚴厲批評,體現了作者對學術嚴謹性的追求,以及對醫者素質下降導致「胥天下而趨邪說」的憂慮。他認為,學醫必須「精求典籍」,「上發金匱玉函之藏,下集專家授受之旨」,通過廣泛閱讀和深入思考,才能真正掌握醫理,避免被謬說誤導。這篇序論,為全書定下了厚重紮實的學術基調。
《凡例》中也透露了一些編排上的巧思和作者的態度。為了便於初學者入門,本書可能模仿了宋代崔紫虛真人《四言脈訣》的體例,先提供簡便記誦的綱領,然後再進行條分縷晰的詳細解釋。這兼顧了學習的層次性,既有助於記憶,又能深入理解。對於脈象所主病症,作者採取了標示「大綱」的方式,而非窮盡細節,認為更深入的辨證需要醫者的「意及之」,體現了中醫診斷靈活運用、觸類旁通的特點,也對醫者的臨床思維提出了要求。在引用方面,本書以《靈、素》為主要依據,即使可能存在「以經釋傳」的嫌疑,也是為了使內容更為明白易懂,方便初學,足見作者的良苦用心。對於近代醫家的引用,有些未一一註明出處,是相信「淹博者自知之」,同時也是表明作者並非掠人之美,而是將這些思想融會貫通於自己的體系之中。
書中提及作者在癸巳年開始「留意診法」,並在槎溪與同門交流,得到鼓勵。又提到家先生的著作經歷兵燹而散佚,甚至被他人冒名,顯示了知識傳承的艱難。作者能夠將家學與外學相結合,並在同門的幫助下「補訂」成書,再付諸剞傋,這本書的出版實屬不易,凝聚了作者對家學的繼承與發揚,以及對醫道薪火相傳的責任感。
總體而言,《脈訣彙辨》是一部批判性與綜合性並重的脈學巨著。它不僅是對當時醫界謬誤(特別是偽《脈訣》)的有力批駁,更是對傳統脈學經典的系統整理和創新性發展。作者李延是憑藉其深厚的學養、廣闊的視野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匯聚眾家之長,融入家學精髓,旨在為後世醫者提供一部真正能夠指導臨床實踐、幫助辨明病情、回歸經典精髓的脈學指南。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其對脈象、脈理、脈法的深入闡述,更在於其正本清源、倡導讀書明理的學術精神,對於理解清代醫學的發展脈絡,以及學習正確的脈診方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儘管原文只提供了部分內容,但從這些前言、凡例和首章片段中,我們已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著書的宏願、嚴謹的態度以及本書作為一部重要脈學著作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