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是

《脈訣彙辨》~ 卷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

1. 卷五

小序,病有不盡憑於脈者,然憑脈以斷者,十居其九,乃取其宜忌者而標示焉,使不啻影之隨形,以戒世之僥倖於萬一,遺師其咎者也。

白話文:

小序:疾病不一定全憑脈象來診斷,但憑脈象判斷的,佔了十之八九。因此,本文取其應當注意的方面標示出來,使之猶如影子隨形,以警戒世人不要僥倖,留給醫者一個可諉過的地方。

脈之主病,有宜不宜;陰陽順逆,吉凶可知。

有是病則有是脈,與病相宜則順,不相宜則逆。逆之與順,何從區別,是又在陰陽耳。如表病見表脈,里病見里脈,實病見實脈,虛病見虛脈,陽病見陽脈,陰病見陰脈之類,皆順而相宜者也。反此則逆。逆順一分,而病之吉凶從可推矣。

白話文:

出現某種疾病,就會有相應的脈象。與疾病相符合的脈象就是「順脈」,不符合的脈象就是「逆脈」。如何區分「逆脈」和「順脈」,關鍵在於陰陽。例如,表證表現出表脈,裡證表現出裡脈,實證表現出實脈,虛證表現出虛脈,陽證表現出陽脈,陰證表現出陰脈等,這些都是「順脈」和「相宜」的表現。與這些相反的就是「逆脈」。「順脈」和「逆脈」一線之差,可以推測出疾病的吉凶。

中風之脈,卻喜浮遲;數大急疾,兼見難支。

中風之脈,各有所兼。蓋新風挾舊邪,或外感,或內傷,其脈隨之忽變。兼寒則脈浮緊,兼風則脈浮緩,兼熱則脈浮數,兼痰則脈浮滑,兼氣則脈沉澀,兼火則脈盛大,兼陽虛則脈微亦大而空,兼陰虛則脈數亦如細絲,陰陽俱虛則微數或微細。虛滑為頭中痛,緩遲為營衛衰。

白話文:

中風的脈象會隨著不同因素而改變。當新發病症疊加舊有的疾病時,或受到外來病邪侵入,或因內傷所致,脈象就會隨之突然改變。中風併發寒邪,脈象會浮緊;併發風邪,脈象會浮緩;併發熱邪,脈象會浮數;併發痰濕,脈象會浮滑;併發氣滯,脈象會沉澀;併發火熱,脈象會盛大;併發陽氣虛衰,脈象會微弱,但脈身寬大而空虛;併發陰血虧虛,脈象會數而細,如絲線般;陰陽兩虛,脈象會呈現微弱而數,或微弱而細微。脈象虛滑表示頭痛;脈象緩慢而遲滯表示營衛功能衰弱。

大抵陽浮而數,陰濡而弱,浮滑沉滑,微虛散數,皆為中風。風性空虛,中之於表,虛浮遲緩,雖為正氣不足,猶可補救。急大數疾,邪不受制,必死無疑。可見大數而猶未至急疾者,尚不可謂其必死也。

白話文:

大致上,陽氣浮動而脈搏頻數,陰氣濕潤而虛弱,脈象浮滑沉滑,略虛散數,這些都是中風的徵兆。風的性質是空虛的,若中風於表層,則表現為脈虛浮遲緩。盡管這表示正氣不足,但仍可醫治。如果脈搏異常急促、數疾,表明邪氣不受制約,患者必死無疑。因此,僅僅脈搏頻數而尚未達到急疾程度,還不能斷定患者一定會死亡。

傷寒熱病,脈喜浮洪;沉微澀小,證反必凶,汗後脈靜,身涼則安;汗後脈躁,熱甚必難。陽證見陰,命必危殆;陰證見陽,雖困無害。

白話文:

傷寒熱病

  • **浮洪脈:**表示病邪熱盛,脈氣外浮。
  • **沉微澀小脈:**表示病邪困擾,脈氣虛弱。出現此脈象,病勢兇險。
  • **出汗後脈搏平靜,身體涼爽:**病情好轉的徵兆。
  • **出汗後脈搏躁動,發熱加重:**病情惡化的徵兆。

陰陽證候

  • **陽證出現陰證的脈象:**病情危急。
  • **陰證出現陽證的脈象:**雖然病情嚴重,但性命無礙。

《素問·熱論》曰:「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又曰:「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觀此則知傷寒雖是陰寒之邪襲人,正氣與之抗拒,鬱蒸成熱,亦理勢之必然者。抗拒在表故脈浮,鬱蒸成熱故脈洪。熱病得此陽脈,知正氣不陷縮而能鼓發,勝邪必矣,故喜焉。

白話文:

《素問·熱論篇》說:「現在發熱的疾病,通常都是由寒邪侵襲造成的。」又說:「人體被寒邪侵襲,就會產生熱症,雖然熱症嚴重,但也不會因此致命。」由此可見,雖然寒邪是陰寒之氣侵犯人體,但人體的正氣與之抵抗,鬱積成熱,也是必然的。抵禦寒邪在體表,所以脈象浮起,鬱積成熱,所以脈象洪大。發熱的病人有這樣的陽脈,說明正氣並沒有萎縮,反而能夠鼓動發揚,戰勝邪氣是肯定的,所以才會有喜色。

若沉微澀小,是皆陰類,證陽脈陰,表病見里,證與脈反,邪盛正衰,凶之兆也。至若汗後邪解正復,此時脈躁盛者亦應寧靜,身體自然涼和。設脈仍躁而熱加甚,是正氣已衰,邪氣更進,必難乎其為生矣。即《素問·評熱論》所謂「有病溫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陰陽交」也。陽證見陰者,見陰脈也,即上文所云熱病而得沉微澀小之類,言證與脈反,故亦危殆。

白話文:

如果脈搏沉細遲緩微弱,都屬於陰脈類,說明陽氣不足陰氣過剩,表面的病症反映在身體內部,症狀和脈象相反,表示邪氣旺盛正氣衰弱,是不祥的預兆。

如果出汗後邪氣散去,正氣恢復,此時脈搏急促劇烈的也應該變為平穩,身體自然涼爽舒適。但是,如果脈搏仍然急促,發熱加重,說明正氣已經衰弱,邪氣進一步加重,康復就非常困難了。

就像《素問·評熱論》中說的:「有溫熱病的人,出汗後發熱仍然不退,而且脈搏急促跳動,不因為出汗而減弱,還會胡言亂語,不能進食,此病名為陽證見陰,也就是上面所說的熱病出現沉細遲緩微弱等陰脈,症狀和脈象相反,所以也很危險。

陰證見陽者,見陽脈也,亦似與證相反,惟傷寒則不然。傷寒自表入里,從陽之陰,刻刻侵搏,層層漸入。今陰病得陽脈,是轉寒凜而變溫和,起深沉而出浮淺,死陰忽作生陽,病雖困篤,自當無害。故仲景云:「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

白話文:

陰證之病症呈現陽性脈象,一見到陽脈,似乎與病症相反,但傷寒卻不同。傷寒由表及裏,從陽轉陰,逐漸深入,一層接著一層侵蝕。現在陰證的病症出現陽脈,表示寒氣轉為溫和,從深層轉為淺層,死氣忽轉為生氣,雖然病勢沉重,但終究不會有危險。因此仲景說:「陰證出現陽脈者為生,陽證出現陰脈者為死。」

傷暑脈虛,弦細芤遲;若兼滑實,別證當知。

經曰:「脈虛身熱,得之傷暑。」《甲乙經》曰:「熱傷氣而不傷形,所以脈虛者是也。」若《難經·四十九難》曰:「其脈浮大而散。」殊有未然。夫脈大而散,乃心之本脈,非病脈也。故仲景不言,但補其偏曰:「弦細芤遲。」芤即虛豁也。弦、細、遲即熱傷氣之應也。

白話文:

《黃帝內經》中說:「脈搏虛弱,身體發熱,是由於暑邪所傷。」《甲乙經》中說:「熱邪會傷害氣而不會傷害形體,所以脈搏虛弱。」然而,《難經·四十九難》中說:「脈搏浮大而散亂。」這並非事實。脈搏大而散亂,是心臟的正常脈搏,而不是病態脈象。因此,仲景沒有提到這種脈象,而是補充了偏脈的描述,說:「脈弦細、芤遲。」芤就是虛弱、空虛的意思。弦、細、遲是熱邪傷氣所導致的徵兆。

統而言之曰虛,分而言之曰弦、細、芤、遲,其不以浮大之脈混入虛脈之中,稱為病暑之脈,慮何周耶。若面垢身熱,傷暑之證已見,而脈反滑實,將兼痰與食矣。

白話文:

總的來說,脈搏無力都是虛症,但細分為弦、細、芤、遲等不同類型。為了避免將浮大脈混入虛脈中,通常稱為中暑之脈。

如果面容晦暗,身體發熱,說明已經有中暑的證據,但脈搏卻反常地滑動有力,則可能是同時伴有痰和食積。

勞倦內傷,脾脈虛弱;汗出脈躁,死證可察。

動而生陽,身固不宜太逸。東垣論升陽益胃湯方後云:「小役形體,使胃氣與藥得以轉運升發。」此即動而生陽之義也。若煩擾而過於勞,則肢體轉旋,四肢舉動,陽氣張亂,無往非脾氣之傷,故脾脈虛弱為順也。如汗出而脈反躁疾,則為逆矣,安得不死。

白話文:

運動能生發陽氣,但身體也不能過於安逸。東垣在論述升陽益胃湯方後說:「適當的勞動身體,讓胃氣和藥物得以運轉升發。」這就是動而生陽的意思。但如果過度操勞,就會導致四肢過度運動,陽氣張亂,對脾氣造成傷害,從而導致脾脈虛弱。如果出汗後脈搏反而跳動急促,那就變成逆證了,此時如果不治療,恐怕會危及性命。

瘧脈自弦,弦數者熱,弦遲者寒,代散者絕。

《素問·瘧論》曰:「夫痎瘧皆生於風。」故瘧因風暑之邪,客於風木之府,木來乘土,脾失轉輸,不能運水穀之精微,遂多停痰留飲。弦應風木,又主痰飲,無痰不成瘧,故曰「瘧脈自弦」。數熱、遲寒,自然之理。獨見代散之脈,則正氣虛脫,不續不斂之象,邪盛正衰,定主凶折。

白話文:

《素問·瘧疾篇》中提到:「瘧疾都是由風邪引起的。」因此,瘧疾是由於風暑之邪侵入肝膽等風木之臟腑,肝木乘脾土,脾胃運化失常,無法運送水穀精微,於是痰飲停滯。肝膽脈絡與風木對應,又主管痰飲,沒有痰飲就不會形成瘧疾,所以說「瘧疾脈象以弦脈為主」。發熱次數多、發冷次數少是自然規律。如果只見脈象散亂,則表示正氣虛脫,無法收斂固定,邪氣盛而正氣衰,預後將會兇險。

泄瀉下痢,沉小滑弱;實大浮洪,發熱則惡。

泄痢見於下部,無論因之內外,總屬傷陰耗里之虛證,沉小滑弱,乃為相宜。若實大浮洪則惡矣。實大與虛反,浮洪與里反,邪盛正衰,不言可喻。再加發熱,則陰氣彌傷,而裡氣彌耗,不至躁亡不已。嘔吐反胃,浮滑者昌;弦數緊澀,結腸者亡。

白話文:

腹瀉出現在下腹部,不論原因是內因還是外因,總歸是身體受損虛弱的表現,脈象沉細滑弱,是最合適的。如果脈象實大浮洪,那就很糟糕。脈象實大與虛弱相反,脈象浮洪與身體內部狀況相反,表明邪氣強盛正氣衰弱,不用多說也能明白。如果再出現發熱,那麼陰氣會更加受損,而身體內部能量會更加消耗,不至於煩躁而死。嘔吐反胃,脈象浮滑的會好一些;脈象弦細緊澀,腸結不通的會死。

嘔吐反胃,上焦之病也。浮為虛,滑為痰,是其正象,可以受補,故曰昌也。脈弦者,虛也。木來乘土,胃氣無餘,土將奪矣。數則為熱,熱當消穀,而反吐谷,乃知數為虛數,虛則不運,數則氣促,嘔吐不止,胃將漸敗。《金匱要略》云:「陽氣微,膈氣虛,脈乃數。」緊則為寒,無陽以運,故上出而嘔吐。

白話文:

嘔吐和反胃,都是上焦的疾病。浮脈表示虛弱,滑脈表示痰多,這是嘔吐的典型症狀,可以進補治療,所以說「昌」。脈弦表示虛弱。肝氣侵犯脾胃,脾胃之氣不足,脾胃即將衰敗。脈搏快表示有熱,熱量會消耗脾胃,卻反而嘔吐食物,因此知道脈搏快是一種虛弱的脈象。虛弱就會導致運化功能障礙,脈搏快就會氣促,嘔吐不止,脾胃將逐漸衰敗。《金匱要略》中說:「陽氣微弱,膈氣虛弱,脈搏才會快。」脈搏緊表示有寒,陽氣不足以運化,所以向上逆而嘔吐。

澀脈枯澀,吐亡津液之所致。水穀之海枯,遂致糞如羊屎,必死不治。

霍亂之候,脈代勿訝;厥逆遲微,是則可嗟。

霍亂之證,揮霍撩亂,不能自持,因一時清濁混亂,卒吐暴下,暫時不能接續,非死脈也。厥逆而舌卷囊縮,脈至遲微,陽衰陰盛,真元漸絕之象。暴脫者能漸生,而漸絕者又何能暴起哉!

白話文:

霍亂的症狀(發作時)非常猛烈混亂,讓人無法控制。這是因為體內清濁(津液和濁氣)一時混亂,所以突然嘔吐和腹瀉,這時身體無法維持正常運作,這並不代表死亡徵兆。如果出現手腳冰冷、舌頭捲曲、脈搏極度微弱等症狀,說明陽氣衰弱、陰氣過盛,是真元逐漸衰竭的表現。突然出現霍亂症狀的人可能逐漸好轉,但是真元逐漸衰竭的病人怎麼可能突然痊癒呢?

嗽脈多浮,浮濡易治;沉伏而緊,死期將至。

嗽乃肺疾,脈浮為宜。兼見濡者,病將退也。沉則邪已入里,緊則寒邪不散,均主病危。

喘息抬肩,浮滑是順;沉澀肢寒,皆為逆證。

喘證無非風與痰耳。浮為陽,為表,為風;滑為陽中之陰,而為痰,為食。若能散其邪,則機關可利;推其物,則否塞可通;故曰順。脈沉為陰,為里,為下部;澀為陰,為虛。乃元氣不能接續,豈能充四肢乎?是以喘息抬肩,而四肢又寒也。若更見散脈,則元真將隨喘而散,死亡必矣,故曰逆。

白話文:

氣喘無非是由風邪和痰液引起。浮脈屬於陽,為表證,主風邪;滑脈屬於陽中的陰,為痰濕,主食積。如果能夠驅散邪氣,則身體的氣機通暢;如果排出痰食,則阻塞不通的地方就能暢通,所以稱為「順症」。脈沉屬於陰,為裡證,主下部虛寒;澀脈屬於陰,為虛證。這是元氣不能通達,怎麼能充盈四肢呢?因此,病人會氣喘抬肩,而四肢又冰冷。如果脈象更加散亂,則元氣將隨著氣喘而逸散,病人必定死亡,所以稱為「逆症」。

火熱之證,洪數為宜;微弱無神,根本脫離。

病熱而有火證,火則脈應洪數。若得沉微之陰脈,是無火矣。無火而仍病熱則知為無根之陽,虛見熱象也。故主危殆。

白話文:

如果患者有發熱症狀,並且有火熱的徵象,脈象應該是洪大且數。如果診斷出脈象沉細且微弱,就表示沒有火熱了。沒有火熱,但仍然發燒,說明是沒有根基的虛陽,虛假呈現出發熱的現象。所以病情危重。

骨蒸發熱,脈數為虛;熱而澀小,必殞其軀。

骨蒸者,腎水不足,壯火僭上,虛、數二脈,是其本然。蒸熱而見澀小之脈,澀則精血少,小則元氣衰,真陰日損,邪火日增,所謂發熱脈靜,不可救藥耳。

白話文:

骨蒸就是腎臟的水分不足,強壯的火氣往上衝,脈象虛弱、跳動快速,這是它的根本特徵。如果出現蒸熱但脈象澀小,澀就表示精血不足,小就表示元氣虛弱,真正的陰氣一天天減少,邪火一天天增強,這就所謂的發燒但脈搏靜止,無藥可救了。

勞極諸虛,浮軟微弱;土敗雙弦,火炎則數。

勞極損傷,氣血日耗,形體漸衰,所見之脈,隨病呈象,如空虛之浮,不鼓之軟,欲絕之微,無力之弱,雖云病脈,然與病猶相宜也。至若雙弦乃知土敗,急數定為火炎。蓋弦為肝木,雙弦則木太盛,久病之土,何堪其侮,故知其必敗也。數已為熱,急數則躁疾直強,略無半點和柔,邪火炎炎,真陰自絕,六至以上,便不可治。

白話文:

過度勞累會損傷身體,氣血逐漸消耗,身體機能衰退。此時檢查脈象,會發現脈象隨疾病的不同而呈現不同的特徵,例如:

  • 空虛虛浮的脈象,表示氣血不足。
  • 不跳動的軟脈,表示氣血極度虛弱。
  • 若有若無的微弱脈象,表示氣血瀕臨枯竭。
  • 無力虛弱的脈象,表示氣血不足。

雖然這些脈象是病脈,但這些脈象與疾病的症狀相符。

如果發現雙弦脈,表示肝木過於旺盛,而長期患病的身體無法承受這種過度旺盛的狀態,因此肝木必敗。

如果脈象跳動得很頻繁,表示患者有熱症,如果脈搏跳動得很快很急促,表示熱邪非常嚴重,邪火旺盛,真陰極度虛弱,如果脈博每分鐘超過六次以上,則病情難治。

失血諸證,脈必現芤;緩小可喜,數大堪憂。

芤有中空之象,失血者宜爾也。緩小脈順為可喜。脈數而大,邪盛正衰,為火爍真陰,誠為可憂。蓄血在中,牢大卻宜;沉澀而微,速愈者希。

白話文:

芤(脈象)有中空之象,表示失血過多,需要補充。如果脈搏緩慢而微小,且脈順平和,則預後良好。反之,如果脈搏又數又大,表示邪氣旺盛,正氣虛弱,由於火邪耗傷了真陰,情況令人擔憂。如果瘀血蓄積在體內,脈象牢固有力,且脈象遲緩而澀滯,預後會比較好。但如果脈象微弱低沉,表示病情危急,痊癒的希望渺茫。

血蓄於內,瘀凝不行,瘀凝則脈大,不行則脈牢,亦因病呈象也。逐之使去,巢穴一空,而致新不難矣。設脈沉小澀微,是病有餘而脈反不足,病有物而脈若無物,既不能自行其血,又難施峻猛之劑,安望其速愈耶?

白話文:

當血液在體內積聚淤塞不通暢時,脈象就會變得粗大,不通暢就會變得堅硬,這也是疾病的表現。只要驅除淤血,讓血管暢通無阻,就能輕易地治療疾病。但是,如果脈象微弱細小,感覺澀滯,說明體內淤血過多,脈象卻顯示不足。這種情況下,既無法自行疏通淤血,又難以使用強力藥物,怎麼還能指望疾病快速痊癒呢?

三消之脈,浮大者生,細微短澀,形脫堪驚。三消皆燥熱太過,惟見浮大之脈為吉耳。若脈細微短澀,則氣血之虛衰枯槁,不言可知。再加身體瘦悴,是謂形脫,即戴人所云燔木則為炭,燔金則為液,燔石則為灰,煎海水則為鹽,鼎水形氣兩敗,豈直可驚已哉!

白話文:

三消的脈象:脈浮大者生機盎然,脈細微短澀,形體消瘦,令人擔憂。三消都是由於過於燥熱造成的,只有脈浮大才是吉兆。如果脈細微短澀,說明氣血虛衰枯竭,不言而喻。再加上身體消瘦,就是所謂的形脫,就像人們所說的火燒木頭會變成炭,火燒金屬會變成液體,火燒石頭會變成果灰,煎熬海水會變成鹽,鍋中水的身形和氣息雙雙消亡,豈止令人擔憂而已!

小便淋閉,鼻色必黃;數大可療,澀小知亡。

熱乘津液,則水道不利。水道不利而有熱,必鬱蒸而外發黃色,見於鼻者,以鼻為肺竅耳。數大為火象,火證見之,又何妨乎?若逢澀小,為精血敗壞,死亡將亟矣。

白話文:

當體內熱氣侵犯津液時,會導致水道運行不暢。水道不暢,再加上熱氣侵襲,必定造成鬱悶蒸發,而發出黃色的症狀。黃色症狀若表現在鼻子上,是因為鼻子是肺部的宣洩孔道。脈象大而數,是火熱的徵兆。出現這樣的徵兆,也無妨。但如果脈象細小澀滯,表示精血受到嚴重損傷,死亡的危險將迫在眉睫。

癲乃重陰,狂乃重陽;浮洪吉象,沉急凶殃。

癲狂既分陰陽,而脈皆取浮洪者,蓋浮洪者屬陽,在陽狂者得之,固與證相宜;即陰癲者得之,亦將從陰轉陽,自里達表之象,故均為吉兆。若沉而急,沉則入陰迫里,急則強急不柔,是無胃氣之脈也。不論狂癲,凶殃立至。

白話文:

癲狂症可分為陰陽兩型,但脈象都是浮而洪大的。浮洪脈屬陽,對於陽性癲狂來說,是很符合症狀的。對於陰性癲狂來說,出現浮洪脈,也表示會從陰轉陽,由內部病變轉到外部,所以都是好兆頭。

如果脈象沉而急,沉表示氣血陷入陰部內部,急表示脈搏強勁而急促,這不是胃氣充足的脈象。無論是陽性還是陰性癲狂,出現這種脈象,都預示著兇險將至。

癇宜虛緩;沉小急實,或但弦急,必死不失。

癇本虛痰,脈來虛緩,自應然也。若沉小急實,或虛而弦急者,肝之真藏脈見矣,安望其生耶?

疝屬肝病,脈必弦急。牢急者生,弱急者死。

疝為肝病,弦急,肝脈之常也。況弦斂急直,氣不鼓暢者,咸主痛脹,疝則未有不痛不脹者,故弦急而牢,見積聚之有根,亦見原本之壯實。疝系陰寒之咎,牢主裡寒之脈,最為相合。若急則邪盛,弱則正衰,必有性命之憂矣。

白話文:

疝氣是因為肝臟出了問題。肝脈通常是弦緊的,如果肝脈特別弦緊、僵硬、直立,氣血運行不暢,就會導致疼痛和腫脹。而疝氣患者一定會出現疼痛和腫脹的症狀。因此,肝脈弦緊而硬,說明疝氣已經根深蒂固,也說明患者身體的底子原本就很強壯。疝氣是由於陰寒造成的,肝脈硬表示體內有寒氣,這兩者非常吻合。如果肝脈又急又弦,說明邪氣旺盛;如果肝脈虛弱,說明正氣衰弱,這時就可能危及生命。

脹滿之脈,浮大洪實;細而沉微,岐黃無術。

脹滿屬有餘之證,宜見有餘之脈,浮大洪實是也。沉細而微,知元氣已衰,證實脈虛,無復他望矣。心腹之痛,其類有九;細遲速愈,浮大延久。

白話文:

腹脹滿屬於「有餘」的症狀,應該會出現「有餘」的脈象,也就是浮脈、大脈、洪脈和實脈。如果脈象沉細而微弱,表明元氣已經衰弱,症狀雖然嚴重但脈象虛弱,已經沒有其他指望了。心腹疼痛,其類型有九種;脈象細而遲緩的,病情會痊癒得較快;脈象浮而大的,病情會延續較久。

心腹痛而脈見細遲,是氣減舒徐,厥邪欲退,理應從吉。設或浮大,重則邪氣方張,里證而得表脈,大非所宜;輕亦為中虛之證,不能收捷得之效也。

白話文:

如果心腹疼痛,脈象細而緩慢,說明邪氣逐漸減退,病情應該好轉。但如果脈象浮大,嚴重時表示邪氣正盛,內科疾病表現出外感脈象,這是很不好的。輕微時也表示中氣虛弱,治療時無法收到迅速的效果。

頭痛多弦,浮緊易治;如呈短澀雖救何及。

弦為陰脈,乃陽虛不能張大,或致外邪所乘。況頭乃諸陽之府,而為邪束於外,使陽氣遏郁,故脈多近弦。或浮或緊,不出風寒,初起者散之則愈。若短則陽脫於上,澀則陰衰於下,至於手足厥寒至節者,與真心痛無異,必死不治。

白話文:

弦脈是一種陰脈,表示陽氣虛弱無法充盈,或受到外邪侵襲。況且頭部是諸陽彙集之地,若邪氣束縛於外,就會導致陽氣鬱結,所以脈象大多接近弦脈。弦脈或浮或緊,只要不是因風寒所致,初期使用散寒藥物治療即可痊癒。如果弦脈短小,表示陽氣脫離上方;如果弦脈澀滯,表示陰氣衰弱於下方;如果手腳冰冷至關節,與真心痛的症狀相似,極難治癒。

腰痛沉弦,浮緊滑實;何者難療,兼大者失。

足三陰從足入腹,脈來沉弦者,沉為在裡,弦為主痛。然何以又兼浮象乎?乃沉弦者,中有泛泛欲上之勢,因風厥陰所謂腰中如張弓弦者是也。故狀其風邪虛浮之性,非言在表之浮也。緊則兼寒,滑為痰聚,實因閃挫,本乎外因,雖困無害。如房室過度,煩勞不節,以致精力耗竭,腰膂空虛。

白話文:

足三陰經脈從足部進入腹部,脈象表現為沉而弦緊。沉主裡證,弦主疼痛。為什麼還會兼有浮脈的象徵呢?這是因為沉弦脈象裡有一種泛泛欲上的趨勢,就像風厥陰所說的那樣,感覺腰部像拉滿的弓弦。所以,這是描述風邪虛浮的性質,而不是說病邪在體表。脈象緊還伴有寒證,脈象滑代表痰液聚集,脈象實是因為扭傷挫傷,根源於外因。雖然脈象不好,但如果身體沒有出現不適,也不必擔心。如果過度房事,勞累過度,導致精氣耗竭,腰背虛弱,也會出現沉弦脈象。

夫腰者,腎之府,力出於膂,而腰者膂所繫,其為痛也,轉側呻吟,屈伸不得,膝酸脛冷,腰寒面黑,行則傴僂,不能久立,此腎臟虛衰之極,無可收斂,反見空松,故按之豁然而大,自不作靖,咎將誰執。壯盛者猶可挽回,中年以後,最為難治。

白話文:

腰部是腎臟的居所,力量來自脊椎,而腰部是脊椎的依附。腰痛時,翻身和呻吟,彎曲和伸展都感到疼痛,膝蓋痠痛小腿發冷,腰部寒冷麪色發黑,走路時彎腰駝背,不能長時間站立。這是腎臟虛弱衰竭的極致,無法收斂,反而顯得空虛鬆弛,所以按壓腰部時感覺空曠,無法自我調節,責任在於誰呢?年輕強壯的人還可以恢復,中年之後,治療起來最為困難。

腳氣有四,遲數浮濡;脈空痛甚,何可久持。

腳氣發於三陽者輕,發於三陰者重。以三陰屬臟,經絡居里,若非藏氣大虛,邪不易及。陳無擇謂風寒暑濕四邪,皆能成病,則遲數浮濡,猶與證合。痛則日盛而脈乃空虛,邪盛正衰,比之傷寒身涼脈躁,勢則相反,而咸非吉兆,總以病脈背馳耳。

白話文:

腳氣病發作於三陽經者較輕,發作於三陰經者較重。這是因為三陰經屬於臟腑,經絡深入體內,若非臟腑之氣極度虛衰,邪氣不易侵襲。陳無擇說風寒暑濕四種邪氣都能導致腳氣病,這時脈象遲緩、數快、浮緩等,還與證候相符。如果腳氣病患者出現疼痛,隨著病情加重,脈象反而更加虛弱,說明邪氣旺盛而正氣衰弱。這與傷寒病患者的身體發涼、脈搏急促的情況正好相反。無論是腳氣病還是傷寒病,脈象與病情相反,都不是好兆頭。

五臟為積,六腑為聚;實強可生,沉細難愈。

積也,聚也,皆實證也。實脈強盛,邪正相搏,一以徵元本之壯實,從府從陽,故曰可生。其脈沉細者,陰脈也,一以徵邪氣之深入,故曰難愈。

白話文:

,指堆積聚集,都是實證。實脈強盛,說明邪氣與正氣正在激烈衝突,這表示患者的體質強壯,從表症來看,從陽經來看,所以說可以生治。而脈象沉細的,是陰脈,表示邪氣已經深入身體,所以說難以痊癒。

中惡腹脹,緊細乃生;浮大維何,邪氣已深。

人之正氣。自內達表,自胸腹而達四肢者,其常也。卒中外邪,則正氣不能達外,而反退縮於中,則氣機斂實,而緊細之脈象見矣,腹安得不脹?藥力一助,正氣必張,邪氣必散,緊者仍舒,細者仍充,而本來之面目可還也,故知其生。若脈浮大,則正先散越,散越於外則里更虛,里更虛則邪必深入,而欲為之治,不亦難乎?

白話文:

一個人的正常狀態下,正氣從身體內部傳達至體表,從胸腹傳達至四肢。如果突然受到外邪侵襲,正氣不能傳達至體外,反而退縮到身體內部,導致氣機凝滯實熱,脈象會顯得細而緊。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治療,腹脹是必然的。如果使用藥力協助,正氣必定會振奮,邪氣必定會消散,緊脈會重新舒展,細脈會重新充實,本來健康的狀態就可以恢復,所以得知患者會康復。如果脈象浮大,說明正氣已經外散,外散則內部更虛,內部更虛則邪氣勢必深入。如果想對這種情況進行治療,豈不是很困難嗎?

鬼祟之脈,左右不齊;乍大乍小,乍數乍遲。鬼祟犯人,左右二手脈象不一,忽大忽小,忽數忽遲,無一定之形也。

白話文:

鬼祟之脈,指左右手脈象不一致,時而強盛,時而微弱,時而快速,時而緩慢,變化無常。如果遇到這種脈象,說明身體中可能有鬼魅邪祟作祟。

五疸實熱,脈必洪數;過極而亢,渴者為惡。

五疸實熱,濕與熱鬱,外不得通,內不得泄,酓蒸成黃,故曰實熱。脈來固應洪數,然洪數太過,則必發渴。黃為表蒸,渴為裡熱,表裡亢熱,陰何以堪?況疸為濕鬱,而汗溺不通,渴則更加之飲,愈增其病矣。水病之狀,理必兼沉;浮大出厄,虛小可驚。

白話文:

如果黃疸病情嚴重,表現在體內濕熱鬱結,體外無法流通,體內無法排泄,濕熱蒸發變黃,所以稱之為實熱。這種情況下,脈象本應強而快,但如果太強太快,就必定會口渴。黃色的表現是表面的蒸發,口渴是體內的鬱熱,表裡都極度燥熱,怎麼受得了?況且黃疸是濕氣鬱結所致,而汗液和小便不能排出,口渴後又喝更多的水,會讓病情更加嚴重。水腫的症狀,脈象通常會同時兼有沉和浮。浮大而超過正常的範圍,是虛弱的徵兆;虛小到令人驚訝的地步,則表示病情嚴重。

水病有陰有陽,諸種不一,而沉則在在皆兼,即氣水、風水之在表,而脈應浮者,亦必有沉沉欲下之勢。蓋沉下者,水之性也。此則專以狀言。如指浮者,則以位言耳。水脈浮大,知水氣漸散,災厄將出之象。若脈虛小,則正衰邪存,誠可驚也。

白話文:

水腫有陰陽之分,種類繁多。但其中沉脈的症狀,無論是氣水還是風水,在表證的脈象應浮,但同時也必然有沉沉欲下的趨勢。因為沉降是水的特性。這只是以脈象來描述水腫的症狀。如果脈象浮大,表示水氣逐漸消散,是一種病情將好的徵兆。但如果脈象虛小,則說明正氣衰弱,邪氣未除,這就令人擔憂了。

癰疽之脈,浮數為陽,遲則屬陰,藥宜酌量。癰疽未潰,洪大為祥;若其已潰,仍舊則殃。其脈浮數者,以血泣而氣復從之,邪與正郁,鬱則化熱,故數也。在表、在陽,故浮也。正為邪搏,則宣暢外衛之力薄,故復惡寒。據脈證似與傷寒表證無異,但傷寒雖有痛,或在頭,或在身體,或在骨節,未有痛止於一處者。今痛止一處而脈數,此處必化熱為膿,正癰疽所發之處也。

白話文:

癰疽的脈象:浮數主陽證,遲緩主陰證,用藥時應根據脈象而定。癰疽未潰破時,脈象宏大而數實為吉兆;如果已經潰破,脈象仍然宏大而數實,則為凶兆。脈浮數的人,由於血氣受阻,導致氣血瘀滯,正邪相搏,鬱積生熱,所以脈象數實。由於病邪在皮膚表層,屬於陽證,所以脈象浮。由於正氣受邪氣阻遏,疏通表衛的力量微弱,所以又會出現惡寒的症狀。從脈象和症狀來看,與傷寒的表證似乎沒有區別。但是,傷寒雖然有疼痛,但疼痛的位置不定,可能在頭部,也可能在身體其他部位,或在骨節處,沒有疼痛只固定在某一處的情況。而現在疼痛只固定在某一處,且脈象數實,說明這一處已經化熱化膿,正是癰疽發作的地方。

即《傷寒論·辨脈法》所謂「諸脈浮數,當發熱而灑淅惡寒,若有痛處,飲食如常者,蓄積有膿」是也。如此者,乃為陽毒。若脈不數,身不熱,所患之處不疼,是邪客陰分,不能鼓發,多致內陷;然必兼有煩懊嘔逆、胸膈不安等證,否則不熱不疼,脈又不數,是一不病人也,何得謂之陰瘡,而反重於陽證耶?方癰疽之未潰也。無論成膿與否,熱邪郁蓄,外不疏通,脈之鼓湧洪大,是其宜也。

白話文:

《傷寒論》中《辨脈法》說到的「所有脈象都浮而數,發熱並怕冷而汗出,如果有疼痛部位,但飲食正常,表示體內聚有膿」,就是這個意思。這種情況是陽毒。如果脈搏不數,身體不發熱,疼痛部位也不疼,說明邪氣侵犯陰分,不能發作,多會向內發展;但必定同時有煩躁、嘔吐、胸膈不安等症狀,否則不發熱、不疼痛,脈搏也不數,這是一個健康人,怎麼能說是陰瘡,反而比陽證更嚴重呢?這是指癰疽還沒有潰破的時候。無論有沒有成膿,熱邪鬱積在內,不能疏通到外面,脈搏的鼓動就會洪大,這是正常現象。

至於已潰,則熱泄邪解,而洪大之脈宜衰矣。潰而不衰,一派熱邪,正從何復,誠為大可懼者。與《素問·評熱病論》所謂「病溫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病名陰陽交」而陽飛越,雖治無益。

白話文:

如果膿瘡已經潰破,表示熱氣已散出,邪氣已解除,此時強勁的脈搏應該會減弱。如果膿瘡潰破後脈搏不減弱,表示熱邪仍在體內,正氣從何恢復?這確實令人十分擔憂。

這與《素問·評熱病論》中所說的「病溫的人,出汗後仍然發熱,脈搏躁動快速,不出汗脈搏也不減弱,這種病證稱為陰陽交互,而陽氣過度旺盛」,即使治療也無濟於事。

肺癰已成,寸數而實;肺痿之形,數而無力。肺癰色白,脈宜短澀,浮大相逢,氣損血失。腸癰實熱,滑數可必;沉細無根,其死可測。

白話文:

**肺癰(肺化膿):**已發展成膿腫,脈搏尺寸長而有力。

肺痿(肺結核): 萎縮虛弱,脈搏細小無力。

肺癰: 膿液呈白色,脈象宜短促、澀滯,若脈象又浮大,則氣血虧損。

腸癰(腸化膿): 熱盛實證,脈象滑數有力。

沉細無根: 脈象沉細、無力,預後兇險,恐有生命危險。

肺癰而寸口數實,知膿已成矣。肺葉焦痿,火乘金也,是以數而無力。肺癰既作,則肺氣虛損;白者西方本色,所謂一臟虛則一臟之本色見也。短澀者,秋金之素體;若逢浮大,是謂火來乘金,克我者為賊邪,血氣敗壞之證也。腸癰,實也。沉細,虛也。證實脈虛,死期將至矣。

白話文:

肺部化膿時,寸口脈跳動快速而有力,表示膿液已經形成。肺葉乾枯萎縮,這是火氣過旺剋制金氣造成的,因此脈搏跳動雖然快速卻沒有力道。肺部化膿形成後,肺氣就會虛弱。白色是西方肺臟的本色,所謂一臟虛弱,就會出現該臟器的本色。脈象短促乾燥,是秋天金氣的正常特性;如果同時出現浮大脈象,表示火氣來剋制金氣,也就是邪氣勝過正氣,是血氣衰敗的徵兆。腸癰表示實證。脈象沉細表示虛證。虛證出現實證脈象,表示死亡即將來臨。

喉痹之脈,遲數為常;纏喉、走馬,微伏則難。

十二經脈與經別多過於此,即不然亦在其前後左右。其脈多數,數則為熱故耳。間遲脈者,乃是外邪襲經,經氣不利,鬱滯於所過之處,故亦為痹。脈來或遲,亦與病合。若腫痛麻癢之纏喉風,須臾閉絕之走馬疳,二者俱火中挾風,凶暴急烈,脈應浮大洪數,而反見微伏,是正衰邪盛,補瀉罔從,不亦難乎?中毒之候,尺寸數緊;細微必危,旦夕將殞。

白話文:

人體經脈不止十二條,即使不是十二條,也一定在這些經脈的附近。經脈數量多,表示身體發熱。脈搏間歇遲緩,表示外邪入侵經脈,經氣運行不暢,鬱積在經脈所經過的地方,因此也會造成痹症。脈搏來得緩慢,也和病症相符。如果喉嚨腫痛麻癢伴隨著纏喉風,或在短時間內閉絕的走馬疳,這兩種疾病都是由火氣挾帶著風氣造成,病情兇猛急烈,脈象應該浮大洪數,但反而微弱隱伏,表示正氣衰弱,邪氣旺盛,補瀉療法都無法奏效,難道不難治療嗎?中毒時,寸關尺部的脈象數而緊;脈搏細微必危,朝不保夕。

數緊者,因毒氣盤鬱而搏擊也。一見細微,知其正氣已虛,毒邪深入,其能久乎?

金瘡出血,脈多虛細,急實大數,垂亡休治。受創血去已多,脈空自宜沉細,而反見急數,陰欲盡矣,治之何用。

白話文:

外傷出血,脈搏微弱且頻率快,這種情況非常危急,需要立即治療。如果傷口出血嚴重,脈搏會虛弱無力,然而卻出現脈搏頻率快的反常現象,說明體內的陰液已經將要耗盡,此時治療也無濟於事。

婦人之脈,以血為本;血旺易胎,氣旺難孕。少陰動甚,謂之有子;尺脈滑利,妊娠可喜。滑疾不散,胎必三月;但疾不散,五月可別。左疾為男,右疾為女;女腹如箕,男腹如釜。

白話文:

女人的脈象,是以血氣為根本;血氣旺盛容易懷孕,氣血不足難以受孕。少陰脈跳動得很厲害,表示可能懷孕;尺脈滑利順暢,表示已經懷孕,令人喜悅。尺脈滑利而且脈搏很快,懷孕時間一定會超過三個月;如果脈搏只快不滑,懷孕時間會到五個月。如果左邊的尺脈跳動很快,表示胎兒是男孩;如果右邊的尺脈跳動很快,表示胎兒是女孩;懷女孩的肚子像簸箕一樣凸起,懷男孩的肚子像鍋一樣圓鼓。

此言女人胎前之脈也。女為陰,陰主血,故女人以血為本,本足而成胎亦易;氣旺則血反衰,是為本不足,未有理失常而能孕者也。少陰動甚者,心手少陰之脈動甚也。心主血,動甚則血旺,血旺易胎,故云有子,即《素問·平人氣象論》所謂「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心臟主血,故胎結而動甚,乃往來流利之義,非厥厥如豆之動也。

白話文:

這句話指的是女性懷孕前的脈象。女性屬陰,陰主血,所以女性以血為根本,根本充足則成胎也容易。如果氣旺盛,則血氣會衰弱,這就屬於根本不足了,沒有脈象失常卻能懷孕的情況。少陰脈動得很厲害,指的是心手少陰脈動得厲害。心主血,動得厲害則血旺,血旺容易懷孕,所以說有孩子,也就是《素問·平人氣象論》中所說的「婦人手少陰脈動得很厲害的會有孩子」。心臟主血,所以當胎結而脈動得很厲害時,是氣血流通順暢的意思,而不是像豆子一樣一跳一跳的動。

尺脈者,左右腎脈也。腎為天一之水,主子宮以系胞,孕胎之根蒂也。滑利則不枯澀,而且有替替含物之象,故喜其妊娠,即《素問·陰陽別論》所謂「陰搏陽別,謂之有子。」蓋寸為陽,尺為陰,言尺陰之脈搏指而動,與寸陽之脈迥然分別也。即此滑利之脈,應指滑而不散,滑為血液疾,而不散乃血液斂結之象,是為有胎三月矣。

白話文:

尺脈指的是左右腎臟的脈象。腎臟是人體內水液的源泉,掌管子宮和胎兒的孕育,是孕育胎兒的根本。尺脈滑利,則不會乾澀,並且有脈動有力、包容的感覺,因此可以根據尺脈判斷女性是否懷孕,《素問·陰陽別論》中說「陰搏陽別,謂之有子」。這裡提到的「寸」為陽脈,「尺」為陰脈,說的是尺脈的陰脈脈象跳動有力,與寸脈的陽脈脈象明顯區別。而且,這種滑利的脈象應該是滑而不散,滑代表血液流動快,而不散則代表血液凝聚,這說明懷孕已超過三個月。

若但疾而不散,是從虛漸實,從柔漸剛,血液堅凝,轉為形體,故不滑耳,此妊娠五月之脈。其疾左勝於右,是為男孕,以男屬陽居左,胎氣鍾於陽,故左勝。右勝於左,是為女孕,以女屬陰居右,胎氣鍾於陰,故右勝。勝者,甚不甚之謂,非左疾右不疾也。更視其腹如箕者為女胎,如釜者為男胎。

白話文:

如果脈象持續緊疾而不擴散,表示從虛弱漸漸轉為實熱,從柔軟漸漸轉為堅硬,血液凝聚凝固,化為形體,所以脈象不滑利,這是懷孕五個月時的脈象。

如果脈象左手邊比右手邊強盛,表示懷的是男胎,因為男子屬陽,居於左側,胎氣聚集在陽性的一邊,所以左手邊脈象強盛。反之,如果脈象右手邊比左手邊強盛,表示懷的是女胎,因為女子屬陰,居於右側,胎氣聚集在陰性的一邊,所以右手邊脈象強盛。

「強盛」是指脈象強弱的差別,而不是左邊脈象緊疾,右邊脈象不緊疾。另外,還可以觀察孕婦的腹部形狀,像箕一樣的是女胎,像釜一樣的是男胎。

蓋男女之孕於胞中,女則面母腹,男則面母背,雖各肖父母之形,亦陰陽相抱之理。女面腹則足膝抵腹,下大上小故如箕;男面背則背脊抵腹,其形正圓故如釜。按男女之別,叔和《脈經》曰:「左疾為男,右疾為女。」又曰:「左手沉實為男,右手浮大為女。」又曰:「尺脈左偏大為男,右偏大為女。

白話文:

懷孕在子宮中,如果是女胎,則面向母親的腹部,如果是男胎,則面向母親的背部。雖然男胎女胎都遺傳了父母的相貌,但也體現了陰陽相抱的道理。女胎面向腹部,那麼她的腿膝會抵住腹部,上半身小下半身大,所以形狀像簸箕;男胎面向背部,那麼他的脊背會抵住腹部,形狀圓正,所以像鍋。根據男女的差異,《脈經》中記載:「左側脈沉穩有力為男,右側脈浮大為女。」又說:「左手脈沉穩有力為男,右手脈浮大為女。」還說:「尺脈左側脈搏有力為男,右側脈搏有力為女。」

」又曰:「得太陰脈為男,得太陽脈為女。太陰脈沉。太陽脈浮。」自後凡言妊脈者,總不出此。及滑伯仁則曰:「左手尺脈洪大為男,右手沉實為女。」近代徐東皋則曰:「男女之別,須審陰陽。右脈盛,陰狀多,俱主弄瓦。左尺盛,陽狀多,俱主弄璋。」備察諸義,固已詳盡;然多彼此矛盾,難為憑據;若其不易之理,則在陰陽二字。

白話文:

另有人說:「脈象拘緊的是男孩,脈象浮的是女孩。脈象拘緊,脈象浮。」從此以後凡是說懷孕脈象的,都不會超出這兩種。到了滑伯仁就說:「左手尺脈強而有力的是男孩,右手脈象沉穩的是女孩。」到了近代,徐東皋則說:「判斷男女需看陰陽。右脈旺盛,陰象多,都主生女。左尺盛,陽象多,都主生子。」仔細考察各位的說法,的確很詳細;但很多是互相矛盾的,難以作為依據;若要說不變的道理,就在「陰陽」兩個字上。

以左右分陰陽,則左為陽,右為陰。以脈體分陰陽,則鼓搏沉實為陽,虛浮沉澀為陰。諸陽實者為男,諸陰虛者為女,乃為一定之論。更當察孕婦之強弱老少,及平日之偏左偏右,尺寸之素強素弱,斯足以盡其法耳。

白話文:

從身體左右側來區分陰陽,左側為陽,右側為陰。從脈搏的狀態來區分陰陽,脈搏有力、有力度為陽,脈搏虛弱、微弱為陰。陽氣充實的為男性,陰氣虧虛的為女性,這是固定的道理。此外,還要觀察孕婦的身體狀況、年齡、平時的左右偏向以及寸關尺脈的原有強弱,才能充分掌握這套理論。

欲產之脈,散而離經。新產之脈,小緩為應;實大弦牢,其凶可明。

此言產中之脈也,其脈與十月懷妊平常見者忽異。假如平日之脈原浮,臨產則脈忽沉;平日之脈遲,臨產則脈忽數;至如大小滑澀,臨產皆忽然而異。蓋十月胎氣安定,一旦欲落,氣血動盪,胞胎迸裂,自與經常離異,而脈亦非平昔之狀貌矣。及其已產也,氣血兩虛,其脈宜緩滑。

白話文:

這句話指的是分娩時的脈象,這種脈象和懷孕十個月期間通常看到的脈象截然不同。例如,如果平時脈象浮,分娩時脈象可能會突然變沉;平時脈象遲,分娩時脈象可能會突然變數;至於脈象的大小、滑澀程度,分娩時也會突然發生變化。這是因為懷孕十個月胎氣平穩,一旦要分娩時,氣血就會波動,子宮破裂,自然會與平時不一樣,而脈象也會失去平時的狀態。分娩之後,氣血兩虛,脈象應該是緩和滑順的。

緩則舒徐,不因氣奪而急促;滑則流利,不因血去而澀枯;均吉兆也。若脈實大弦牢,非產後氣血俱虛者所宜。實為邪實,大為邪進,弦為陰斂而宣布不能,牢為堅著而瘀凝不解,是皆相逆之脈,設外有證,又豈能順乎?

白話文:

脈搏舒緩緩慢,不會因為氣虛而急促;脈搏流動順暢,不會因為血虛而乾澀凝滯;這些都是吉兆。但是,如果脈搏強勁有力、弦急牢固,則不適合產後氣血虛弱的人。脈搏強勁有力表示邪氣過剩,脈搏弦急表示陰氣過剩,脈搏牢固表示血瘀凝滯。這些都是與產後氣血虛弱相悖的脈象。如果出現這樣的脈象,再加上其他症狀,怎麼能安然度過?

小兒之脈,全憑虎口;風、氣、命關,三者細剖。

虎口者,食指內側連大指作虎口形,故曰虎口。此處肌皮嫩薄,文色顯明,即肺手太陰經脈之盡處,諸脈大位之地也。雖無五部之分,而有三關之別。指初節曰風關,二節曰氣關,三節曰命關,男左女右側看之。文色見風關者輕;再進則上氣關為重;再進則直透命關為最重,甚則主死。由風邪而干正氣,正氣不能勝而迫及於命,漸進漸深之象也。

白話文:

虎口指的是食指內側與大拇指之間,形似虎口,故而得名。這裡的皮膚肌肉薄嫩,紋路顏色清晰,是肺經和手太陰經脈的末梢,也是許多主要經絡匯聚之地。雖然這裡沒有像其他部位一樣分為五部,但有三個關卡之分。手指的第一個關節稱為風關,第二個關節稱為氣關,第三個關節稱為命關,男性看左手,女性看右手。如果紋路顏色出現在風關,病情較輕;如果再深一些,出現於氣關,病情較重;如果再深,直達命關,病情最重,甚至會致命。這是因為外來的風邪侵犯人體正氣,正氣不敵而逐漸侵及性命,病情逐漸加重所致。

其色維何?色赤為熱,在脈則數;色白為寒,在脈則遲;色黃為積,在脈則緩;色青黑痛,在脈沉弦。

三歲以下小兒,純陽之體,形質小,脈之周行駃而應指疾;故若大法則以七至為平,其太過為數為熱,不及為遲為寒,此其大較矣。然而脈至七八,來往速而數息難,恐醫者一時不能得病之情狀。在五臟之列於面,各有定部,如左腮屬肝,右腮屬肺,額上屬心,鼻屬脾,頦屬腎是已。諸邪之見於三關,亦各有定色,如上所列。識本知源,錯綜體認,存乎其人耳。

白話文:

三歲以下的小孩子,身體純陽,體型小,脈搏運行緩慢且容易觸及;所以,若脈搏跳動符合規律,以每分鐘跳動七到八次為正常,跳動次數過多表示有熱症,跳動次數不足表示有寒症,這是大原則。然而,脈搏跳動達到每分鐘七八次,來回快速且呼吸困難,恐怕醫生一時難以確定病症。五臟在臉上的位置各有定處,例如左臉頰對應肝臟,右臉頰對應肺臟,額頭對應心臟,鼻子對應脾臟,下巴對應腎臟。各種邪氣在三關(上關、中關、下關)的表現也有固定的顏色,如上所列。識別根本,瞭解源頭,融會貫通、體悟其中的奧妙,端看個人的能力了。

紫熱傷寒。青則驚風。白為疳病。黃乃脾困。黑多赤痢,有紫相兼,口必加渴。虎口紋亂,氣不調和。紅黃隱隱,乃為常候;無病之色,最為可喜。至夫變態,由乎病甚。因而加變,黃盛作紅,紅盛作紫,紫盛作青,青盛作黑,黑而不雜,藥又何及!

白話文:

舌頭呈紫色,是熱性傷寒。

呈青色,則為驚厥風。

呈白色,是疳病。

呈黃色,是脾氣虛弱。

呈黑色,多為赤痢,若同時帶有紫色,口必口渴。

舌頭邊緣紋路雜亂,表示氣血不調和。

呈紅色或黃色,是常見的舌象;若無病態顏色,最為值得慶幸。

一旦舌象發生變化,多半是病情加重。

若病情加重,黃色變為紅色,紅色變為紫色,紫色變為青色,青色變為黑色,最後舌頭全黑無雜色,這時藥物也無效了。

此以色合病也。

三歲以上,便可憑脈。獨以一指,按其三部;六至七至,乃為常則。增則為熱,減則為寒。脈來浮數,乳癇風熱。虛濡驚風。緊實風癇。弦緊腹痛。弦急氣逆。牢實便秘。沉細為冷。乍大乍小,知為祟脈。或沉或滑,皆由宿食。脈亂身熱,汗出不食,食已即吐,必為變蒸。浮則為風。伏結物聚。單細疳勞。氣促脈代。散亂無倫,此所最忌,百難必一。

白話文:

三歲以上的小孩,可以根據脈搏來診斷疾病。

只用一個手指按壓孩子的三個部位:寸、關、尺。一般來說,脈搏在每分鐘六至七次之間。

如果脈搏次數增加,表示有發熱;如果脈搏次數減少,表示寒氣侵襲。

如果脈搏浮數,可能是乳癇風熱;如果脈搏虛弱濕潤,可能是虛濡驚風;如果脈搏緊實有力,可能是緊實風癇;如果脈搏弦緊,可能是腹痛;如果脈搏弦急,可能是氣逆;如果脈搏牢實有力,可能是便祕;如果脈搏沉細,表示有寒氣;如果脈搏忽大忽小,可能是邪氣作祟;如果脈搏忽沉忽滑,可能是因為飲食停滯;如果脈搏混亂且發熱,出汗不止,進食後即吐,一定是變蒸。如果脈搏浮起,可能是風邪;如果脈搏沉伏,可能是聚集了痰飲;如果脈搏單細,可能是疳勞;如果脈搏氣促且代脈,可能是氣虛;如果脈搏散亂無章,這是最忌諱的,表示病情嚴重。

三歲以上,便可切脈斷證。但小兒正屬純陽,陽盛必數,故以六七至為常也。小兒三部狹小,故以一指診之。

所有死證,雖治無成;眼上赤脈,下貫瞳神。

赤脈屬心,瞳神屬腎,乃心火勝腎水,水乾則不生木,致腎肝皆絕也。囟門腫起,兼及作坑。

顱囟者,精神之門戶,關竅之橐籥,氣實則合,氣虛則開。諸陽會於首,外生風邪而乘諸陽,所以腫起。風氣乘於陽,陽極則散,散則絕。所以陷者死。

白話文:

頭頂的囟門,是精神的門戶,也是氣機出入的要道。氣血充足時,囟門就會閉合,氣血不足時,囟門就會張開。頭部匯聚了身體的所有陽氣,外來的風邪如果侵入,就會侵襲陽氣,導致頭部腫脹。風邪侵襲陽氣,陽氣達到極限就會消散,消散後就會斷絕。因此,囟門陷下去的人會死亡。

鼻乾黑燥。

鼻者肺之竅,肺金燥則不能生腎水,故鼻乾黑燥則死。

大青筋。

土被木克,以致脾虛而欲絕,故腹脹現青筋者死。

目多直視,睹不轉睛。

戴眼者,精不轉而返視,此是太陽已絕。

指甲青黑。

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爪甲乃肝之華,肝絕而不能榮,故色黑。

忽作鴉聲。

人之言語出於肺,肺屬金,扣之則響。肺金既絕,故欲語而不成聲,但如鴉鳥之啞啞而已。

虛舌出口。

舌者,心之苗。心氣已絕,故舌縱而不收。

齧齒咬人。

齒者,骨之餘也。腎臟精而主骨。腎氣已絕,齒多咬齧。心為陽,腎為陰,陰陽相離,安得不死。魚口氣急,啼不作聲。

白話文:

牙齒是骨頭的殘餘部分。腎臟精氣充足,則主掌骨骼。當腎氣枯竭時,牙齒容易咬合不全。心屬陽,腎屬陰,陰陽分離,人怎麼能活得長久。魚口氣急,啼叫無聲。

魚口,張而不合也,是謂脾絕。氣急作喘,哭而無聲,是謂肺絕。

蛔蟲既出,必是死形。

蛔蟲生於胃,藉穀食以養。胃絕而穀食不食,蟲乃出也。

按《素問·通評虛實論》:「帝曰:『乳子而病熱,脈懸小者,何如?』岐伯曰:『手足溫則生,寒則死。』(此統言小兒之內外證也。病熱脈懸小者,陽證陰脈,本為大禁。但小而緩者,陽之微也,其愈則易;小而急者,邪之甚也,為可慮耳。脈雖小而手足溫者,以四肢為諸陽之本,陽猶在也,故生;若四肢寒冷,則邪勝其正,元陽去矣,故死。)帝曰:『乳子中風熱,喘鳴肩息者,脈何如?』岐伯曰:『喘鳴肩息者,脈實大也。

白話文:

《素問·通評虛實論》記載:

皇帝問:「小嬰兒發燒,脈搏細弱浮動,這是什麼情況?」

岐伯答:「手腳溫暖就生,手腳冰冷就會死亡。」(這句話概括了小兒的內外證。發燒脈搏細弱浮動的,是陽證陰脈,本是大忌。但脈搏雖然細弱,卻緩慢平穩的,說明陽氣微弱,容易痊癒;如果脈搏既細弱又急促的,表明邪氣很盛,令人擔憂。脈搏雖然細弱,但手腳溫暖的,是因為四肢是諸陽之本,陽氣還在,所以能生。如果四肢又冷又僵,說明邪氣勝過正氣,元陽已經離體,所以會死亡。)

皇帝又問:「小嬰兒中風發熱,喘鳴氣促,這是什麼脈象?」

岐伯答:「喘鳴氣促的,脈象應當是實大有力的。」

緩則生,急則死。』」(此言小兒之外感也。風熱中於陽分,為喘鳴肩息者,脈當實大。但大而緩,則胃氣存,邪漸退,故生;實而急,則真藏見,病日進,故死。)

白話文:

病症發展緩慢的可以存活,發展急促的就伴隨著死亡的危險。

(這句話是說小兒的外感病。風熱侵襲陽分,出現氣喘、肩部起伏的症狀,脈象應當實大。但如果脈象大且緩和,說明胃氣尚存,邪氣逐漸消退,所以能存活;如果脈象實且急促,說明正氣受損,病情會迅速惡化,所以會有死亡的危險。)

經文二節之義,可見古人之診小兒者,未嘗不重在脈,即雖初脫胞胎,亦自有脈可辨。何後世幼科,如《水鏡訣》及《全幼心鑑》等書,別有察三關之說。及遍考《內經》並無其名,惟《靈樞·經脈篇》有察手魚之色者,若乎近之,乃概言診法,非獨為小兒也。然則三關之說,特後世之別名耳。

白話文:

這兩節經文說明,古人在診治小兒時,非常重視脈象,即使是剛出生的嬰兒,也能辨脈。後世的兒科醫書,例如《水鏡訣》和《全幼心鑑》,提出了檢察三關的說法。然而,遍查《內經》,並沒有「三關」的名稱。只有《靈樞·經脈篇》提到觀察手上的魚際色,這與三關之說相似,但它是概括性的診斷方法,並非專門針對小兒。因此,三關之說只是後世醫家另起的別稱。

夫三關又為手陽明之浮絡,原不足以候臟腑之氣;且凡在小兒,無論病與不病,此脈皆紫白而兼乎青紅,雖時有濃淡之異,而四色常不相離,何以辨其紫為風,紅為寒,青為驚,白為疳,又何以辨其為雷驚、人驚、水驚、獸驚之的確乎?此說自正。但余見富貴之家,兒女嬌弱,一見醫者,動輒喊哭,若將握手診視,勢必推阻百端,宛轉悲啼,汗流浹背。父母姑息,惟恐因哭受傷,不覺從旁蹙額。

白話文:

三關穴又是手陽明經的表皮脈絡,從三關脈的變化還不足以判斷臟腑的氣息。而且,所有小孩子的三關脈,不論是否生病,都是紫色、白色加上青色和紅色,雖然濃淡時有不同,但這四種顏色經常同時存在。這樣,怎麼能區分紫色的脈搏代表風邪,紅色的代表寒邪,青色的代表驚嚇,白色的代表疳病呢?又怎麼能確切區分是雷驚、人驚、水驚還是獸驚呢?這個說法也對。

不過,我見過富貴人家的孩子,身材嬌弱,看到醫生就動不動大哭大鬧。如果要握手診脈,他們必定會拼命反抗,哭得傷心欲絕,汗水直流。父母姑息遷就,唯恐哭鬧會傷到身體,不自覺地在一旁皺著眉頭。

況因近來止看虎口一法,相沿成俗,則病家反以診脈為迂。總之幼科大者,曰痘、曰痧,雜證曰吐、瀉、驚、疳之類,其發也莫不先有昭然之形證可據,不須布指切脈,而用藥未致懸殊,則虎口一說,原可借用,正不以古今為限也。因備錄虎口之說,以通診法旁門云耳。

白話文:

現在因為只觀看虎口脈象的方法流行起來,大家慣常使用,導致病人反而認為診脈是多餘的。總而言之,兒科常見的疾病,像天花、麻疹,以及吐、瀉、驚風、疳積等其他症狀,它們的發作必定先有明顯的徵兆可以依據,不需要把手指按在脈搏上切脈,用藥也不至於相差太多。所以,這個有關虎口脈象的說法原本是可以借用的,不應以古今不同而有所限制。因此,我特別記載虎口脈象的說法,作為診治方法的補充。

脈之指趣,吉凶先定;更有圓機,活潑自審。從證舍脈,從脈舍證;兩者畫然,藥無不應。脈之合證,是其常也。又有不當執者,更不可不知,於傷寒尤為吃緊。如脈浮為表,治宜汗之,是其常也,而亦有宜下者焉。仲景云:「若脈浮大,心下硬,有熱,屬臟者,攻之,不令發汗」是也。

白話文:

脈象的變化提示著預後吉凶,更重要的是醫生能有圓融通達的見解,自己活潑地判斷。從症狀來推測脈象,從脈象來推測症狀;兩者相互印證,用藥才能奏效。脈象與症狀相互對應,這是常見的情況。但也有不按常理出牌的情況,這一點不可不知,尤其在治療傷寒時尤為重要。比如脈象浮浮的,提示病在體表,治療應該發汗,這是常見的,但也有應該用瀉下藥的。仲景說:「如果脈象浮大,心窩硬,有熱,屬於臟腑的病,就該攻邪,不要發汗。」就是這個意思。

脈沉為里,治宜下之,是其常也,而亦有宜汗者焉。「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而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微汗之」是也。脈促為陽,當用葛根芩連清之矣。若脈促厥冷為虛脫,非灸非溫不可,此又非促為陽盛之脈也。脈遲為寒,當用乾薑附子溫之矣。若陽明脈遲,不惡寒,身體濈濈汗出,則用大承氣。

白話文:

沉脈:表示病邪在身體深層,治療時適宜用瀉下法。

促脈 :表示陽氣亢盛,治療時適宜用葛根、黃芩、連翹等清熱藥物。

但有例外情況:

  • 沉脈:如果少陰病(寒邪內盛)發病初期,高熱伴有沉脈,此時可用麻黃、附子、細辛等藥物微微發汗。
  • 促脈:如果促脈伴有厥冷(手腳冰冷),表示虛脫,需要用灸療法或溫補藥物,而不是用清熱藥物。
  • 遲脈:表示陽虛寒盛,需要用乾薑、附子等溫熱藥物。
  • 陽明脈遲:如果陽明經(胃腸道)脈遲,但沒有惡寒,反而身體虛弱出汗,則需要使用大承氣湯(瀉下藥物)。

此又非遲為陰寒之脈矣。四者皆從證不從脈也。世有切脈而不問證,其失可勝言哉!表證汗之,此其常也。仲景曰:「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身體疼痛,當救其里,用四逆湯。」此從脈之沉也。里證下之,此其常也。「日晡發熱者,屬陽明,脈浮虛者,發汗,用桂枝。」此從脈之浮也。

白話文:

這並不能說明是陰寒之脈。四者都是根據症狀而不是脈象來判斷的。世間有些人只切脈而不管症狀,他們的錯誤能說得完嗎?表證就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這是常規。仲景說:「發熱頭痛,脈反而沉,身體疼痛,應該救治他的內裡,使用四逆湯。」這是根據脈沉來判斷的。裡證就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這是常規。「下午發熱的,是陽明經的問題,脈象浮而虛的,發汗治療,使用桂枝湯。」這是根據脈浮來判斷的。

結胸證具,當以大小陷胸下之矣。「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則死。」是宜從脈而治其表也。身疼痛者,當以桂枝麻黃解之矣。然「尺中遲者,不可汗,以營血不足故也。」是宜從脈而調其營矣。此皆從脈不從證也。世有問證而忽脈者,得非仲景之罪人乎?

白話文:

關於「結胸」這種疾病,應該按照胸大、胸小的情況分別用藥。如果「脈象浮而大,不能用瀉法,否則會死亡。」這時應該根據脈象調理體表。身體疼痛的,應該用桂枝、麻黃來緩解。但是,「尺脈遲緩者,不能發汗,這是因為營血不足。」所以要根據脈象來調理營氣。這些都是根據脈象,而不是根據病情來治療的。世間有人探求病情,卻忽視脈象,難道他們不是仲景的罪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