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訣彙辨》~ 劉敘
劉敘
1. 劉敘
云間期叔李先生,無所不通,醫特其緒餘也。醫中之著述甚富,《匯辨》特其一斑也。憶數年前《匯辨》將脫稿,先子節欲付梓,先生曰,請姑俟之。以後先生客湘江、客天中客濟上,如冥鴻絕影,慕者無從。凡習岐黃家言者。以僕父子與先生交契,索《匯辨》者踵相接,不得而去,則誤以為有所秘惜。
至庚戌春,先生始南還。僕聞之大喜,迎至敝廬,邀諸騷人酒徒酣飲徹晝夜。見先生之貌益腴,氣益斂,退然如不能出言詞。僕外父仲謀彭先生語人曰:「吾見期叔者數矣,每一引滿,慷慨而談,信心沖口,一歸於行誼之正。雖老生宿儒,無不斂手而聽。他若十洲洞冥、杜陽諾皋之書,又於見聞之表,自闢天地,乃今何以遂懸絕也,是蓋必有所進矣。」暇日先生偶出其詩文若干卷,外父字字稱賞,既為序而藏之。
最後得其《匯辨》稿十卷,而愈見仁人用心之勤也,蓋自高陽之偽訣興,中材之士,不知有叔和,更何知有靈素,而脈始不可問矣。先生乃為詮次古今辨駁之語,類成是編,折衷一理,彌淪萬言,讀之不啻千門萬戶,五花八陣,初見者不無心怵目眩,至徐察焉次第秩然,剪除謬種,俾天下後世復見先聖之旨,其功詎不大哉。嗟乎!輸般之巧,孫吳之奇,實非徑庭,要在習與不習耳。
先生家有賜書,手不釋卷,兼之姿悟非常,其遊屐幾遍海內,需以歲月之久,得成專書,然後問世,其耽玩道真,承接聖緒,誠非淺人所能喻者;寧惟收撮漂零,隨世裒掇而已哉。是書也先子每贊成之,至光夏遂睹厥成。敢不慫恿流布,公諸同好。行見子云藻翰,獨留千金。
聊復識數言於簡端,一以慰曏者索書諸君子之誠,亦以成先子未竟之志云耳。
康熙丙午竹醉日,武原劉光夏頓首拜題於岩綠居
白話文:
【劉敘】
雲間的李期叔先生,學識淵博,無所不通,醫術只是他眾多才華中的一小部分。他在醫學上的著作極為豐富,《匯辨》只是其中之一。回憶幾年前,《匯辨》即將完成,父親打算付梓印刷,但先生說,請暫時等待。後來,先生遊歷湘江、天中、濟上等地,宛如隱匿的鴻鵠,讓人無法尋覓。所有學習中醫的人,因為我和父親與先生有深厚的交情,紛紛向我們索要《匯辨》,然而,他們得不到書就離開,誤以為我們有所保留。
直到庚戌年的春天,先生終於從南方返回。我聽聞此消息,欣喜若狂,將他迎接到我家,邀請了詩人和酒友,與他日夜暢飲。我看到先生的面容更加豐潤,氣質更加內斂,彷彿不善言辭。我的岳父彭仲謀先生告訴人們:“我見過期叔很多次,每次他舉杯暢飲,慷慨陳詞,坦率直言,他的言行都歸於正義。即使是老學究,也會恭敬地傾聽。其他像十洲洞冥、杜陽諾皋這樣的書籍,又在他的見聞之外,開創了新的視野。現在為什麼會如此深藏不露,這必定是他有所進步了。”在閒暇的日子裡,先生偶然拿出他的若干卷詩文,岳父對每一個字都讚賞有加,並為它寫了序言,珍藏起來。
最終,我得到了《匯辨》的十卷草稿,更加體會到仁者用心的辛勤。從高陽的偽訣興起,中等才能的人,不知道有叔和,更不用說靈素,於是,脈象開始無法理解。先生於是整理了古今的辯論和駁斥,編纂成此書,他以一種公正的態度,整理了萬千言語,讀來猶如走進千門萬戶,五花八陣,初看時,不免有些心驚目眩,但仔細品味,卻發現條理分明,他剔除了錯誤的觀念,讓後世能再次見到先賢的智慧,他的貢獻豈不是巨大?
嘆息啊!魯班的巧思,孫吳的奇策,其實並非遙不可及,關鍵在於是否去學習。先生家中藏有御賜的書籍,他手不釋卷,加上他超凡的領悟力,他的足跡幾乎遍及海內,經過漫長的時間,他完成了專書,然後公之於世,他沉迷於真理,繼承了聖人的智慧,這確實不是普通人所能理解的;豈止是收集散落的知識,隨波逐流而已呢?這本書,父親一直支持,直到我,才得以完成。我怎敢不鼓勵廣泛傳播,公開分享給有共同愛好的人。不久,李子雲的才華,將獨佔千金。
在此,我簡單寫下這些話,一方面慰藉那些曾經索書的君子們的誠意,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實現父親未竟的心願。
康熙丙午年竹醉日,武原劉光夏,在巖綠居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