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訣彙辨》~
1. 卷一
2. 多讀書論
史稱扁鵲飲上池水,故能洞見臟腑,其所治病無不立起,毋待切脈而後知者也。然扁鵲常有,而上池水不常有,則凡號為醫者,脈之名義,可不講之有素乎!夫經絡府俞,陰陽會通,玄冥幽微,變化極難。上古神農、黃帝、岐伯、鬼臾區等,神明天縱,何可幾及。降至叔世,即有人焉才高識妙,可以仰窺聖域,亦須精求典籍,上發金匱玉函之藏,下集專家授受之旨;學以博而漸通,心以疑而啟悟。如此則借證有資,力省功倍。
所謂將登泰岱,舍徑奚從;欲詣扶桑,非舟莫適。今者各承家伎,不事讀書;附會臆見;展轉相迷。初學則但知《難經》、《脈訣》,氾濫則空談劉、李、張、朱。不知《難經》時與《靈素》相左,《脈訣》明系入室操戈。仲景專法《內經》,余者不無出入。知而不能讀,讀而不能解,解而不能通,其中肯綮,固非淺識所能窺測。
乃如王叔和。晉之名醫也。所撰《脈經》,欲以發靈蘭之秘,建後學之准,斯亦勤矣。而移易穴道,誤決死期,開妄人之簧鼓,遭後來之指摘,況其下焉者乎!近者高陽生之偽訣盛行,比於鴆毒,而家弦戶誦,略不可解。幸蔡西山、戴同父輩,大聲疾呼,明正其罪。乃世猶充耳,奉若典謨。
蓋以師承既謬,先入為主;封己自限,忠告難施。將使五臟六腑之盈虛,血脈營衛之通塞。觸塗成滯,胥天下而趨邪說者,豈非寡學之故,不自登於大道乎?嗟乎!使學者而志慮淵微,機穎明發,溯流窮源,旁收曲採,善讀古今之書,扶絕學於將墜,雖為執鞭。亦所欣慕。曾何待上池之水,侈為異聞也哉!
白話文:
歷史記載扁鵲因為飲用了上池的水,所以能夠清楚地看到人體的臟腑,他治療疾病往往能立即見效,不需要透過診脈就能知道病情。然而,像扁鵲這樣的名醫雖然歷來都有,但是上池的水卻不是隨時都存在的。因此,任何自稱醫生的人,對於脈象的理論和實際應用,怎能不深入研究呢?
人體的經絡、腧穴、陰陽交匯,這些深奧的知識變化萬千,非常難以掌握。古代的神農、黃帝、岐伯、鬼臾區等人,他們的智慧超羣,我們難以達到他們的境界。即使在後世,即使有人才華出眾,見識獨到,能夠接近聖人的領域,也必須深入研究古籍,向上挖掘金匱玉函中的寶藏,向下收集各個流派的教授精髓。學習需要廣泛而逐漸精通,心中有疑問才能啟發智慧。這樣纔能夠有效利用各種證據,事半功倍。
就像要攀登泰山,如果不走正確的路徑,該怎麼辦;想要去扶桑,沒有船隻怎麼可能。現在很多人只是沿襲家族技藝,不去讀書,憑著自己的臆斷,互相誤導。初學者只知道《難經》、《脈訣》,更深入的則是空談劉、李、張、朱的理論。他們不知道《難經》的觀點和《靈樞》、《素問》有矛盾,《脈訣》更是被批評為誤導。張仲景的理論主要基於《內經》,其他理論或多或少都有差異。只知道理論卻不去讀書,讀了書卻不懂,懂了卻不能融會貫通,其中的關鍵,當然不是淺薄的知識所能理解的。
比如王叔和,他是晉朝的名醫。他編寫的《脈經》,想要揭示靈蘭的奧祕,為後學建立標準,這已經是非常勤奮了。然而,他修改了穴位的位置,錯誤地判斷死亡的日期,為那些胡言亂語的人開脫,遭受後人的批評,更不用說那些水平更低的人了!近來,高陽生的偽訣非常流行,就像鴆毒一樣,但每個家庭都在傳誦,根本無法理解。幸好有蔡西山、戴同父等人,大聲疾呼,明確指出其錯誤。然而,世人卻充耳不聞,仍然將其視為典範。
因為師承已經有誤,先入為主的觀念難以改變;自我封閉,忠告難以實行。這使得人體的五臟六腑的盈虧,血脈營衛的通暢或堵塞,都被阻塞,整個社會都在走向邪說,這難道不是因為學識淺薄,無法走上正道嗎?唉!如果學者有深邃的思想,敏銳的洞察力,追溯根源,廣泛吸收,善於閱讀古今的書籍,挽救即將消失的學術,即使只能做一個鞭策者,也會感到欣慰和羨慕。何必等待上池的水,追求奇特的見聞呢!
3. 脈位法天地五行論
人配天地,而稱三才,人身儼然一小天地也。凡兩間之理,無所不應,他不具論,即如脈之合於五行者,粲若指掌請得而陳之。北方為坎,水之位也。南方為離,火之位也。東方為震,木之位也。西方為兌,金之位也。中央為坤,土之位也。試南面而立,以觀兩手之部位。心屬火居寸,亦在南也。
腎屬水居尺,亦在北也。肝屬木居左,亦在東也。肺屬金居右,亦在西也。脾屬土居關,亦在中也。以五行相生之理言之,天一生水,故先從左尺腎水生左關肝木,肝木生左寸心火。心火為君主,其位至高不可下,乃分權於相火。相火寓於右腎,腎本水也,而火寓焉。如龍伏海底,有火相隨。
右尺相火生右關脾土,脾土生右寸肺金,金復生水,循環無端,此相生之理也。更以五行相剋之理言之,相火在右尺,將來剋金,賴對待之左尺,實腎水也。火得水制,則不乘金矣。脾土在右關,將來剋水,賴對待之左關,實肝木也,土得木製,則不侮水矣。肺金在右寸,將來剋木,賴對待之左寸,實心火也,金得火制,則不賊木矣。
右手三部,皆得左手三部制矣,而左手三部竟無制者,獨何歟?右寸之肺金,有子腎水可復母讎。右關之脾土,有子肺金可復母讎。右尺之相火,有子脾土可復母讎。是制於人者仍可制人,相制而適以相成也。此相剋之理也。人誠能體天地之道以保其身,脈何有不調者哉。
白話文:
人的身體與天地相配合,被稱為三才,我們的身體其實就像一個小天地一樣。所有世間的道理,在我們身上都能找到對應。這裡只專注於脈象和五行之間的關係,它們的聯繫就如同清晰地展現在眼前,讓我來陳述一下。
北方代表的是坎卦,是水的位置。南方代表的是離卦,是火的位置。東方代表的是震卦,是木的位置。西方代表的是兌卦,是金的位置。中央代表的是坤卦,是土的位置。假設你面向南方站立,觀察你的雙手脈位。
心臟屬火,位於寸脈位置,也就是南方。 腎臟屬水,位於尺脈位置,也就是北方。 肝臟屬木,位於左手脈位,也就是東方。 肺臟屬金,位於右手脈位,也就是西方。 脾臟屬土,位於關脈位置,也就是中央。
從五行相生的角度來看,天一生水,所以首先從左手尺脈的腎臟水開始,生成左關脈的肝臟木,肝臟木又生成左寸脈的心臟火。心臟火是主宰,它的位置最高,不會下降,於是將權力分配給相火。相火藏於右腎,腎臟本屬水,但是火藏於其中,猶如龍潛海中,有火相伴。
右尺脈的相火生成右關脈的脾臟土,脾臟土生成右寸脈的肺臟金,金又生成水,這樣循環往復,沒有終點,這就是相生的原理。
再從五行相剋的角度來看,相火在右尺脈,會剋制金,但是有對面的左尺脈的腎臟水可以剋制它,火得到水的控制,就不會剋制金了。脾臟土在右關脈,會剋制水,但是有對面的左關脈的肝臟木可以剋制它,土得到木的控制,就不會欺負水了。肺臟金在右寸脈,會剋制木,但是有對面的左寸脈的心臟火可以剋制它,金得到火的控制,就不會傷害木了。
右手的三個脈位,都受到左手三個脈位的剋制,但左手的三個脈位卻沒有受到剋制,這是為什麼呢?右寸脈的肺臟金,有兒子腎臟水可以幫忙報仇。右關脈的脾臟土,有兒子肺臟金可以幫忙報仇。右尺脈的相火,有兒子脾臟土可以幫忙報仇。所以被剋制的人仍然可以剋制他人,互相剋制反而促成了彼此的平衡。這就是相剋的原理。
如果人們真的能體悟天地的運行之道,來保護自己的身體,那麼脈象怎麼會不和諧呢?
4. 提綱論
經曰:「調其脈之緩急大小滑澀,而病變定矣。」蓋謂六者足以定諸脈之綱領也。又曰:「小大滑澀浮沉。」《難經》則曰:「浮沉長短滑澀。」仲景曰:「弦緊浮沉滑澀,此六者名為殘賊,能為諸脈作病。」滑伯仁曰:「提綱之要,不出浮沉遲數滑澀之六脈。夫所謂不出於六者,亦其足統表裡陰陽、虛實冷熱、風寒濕燥、臟腑血氣之病也。
浮為陽為表診為風為虛。沉為陰為里,診為濕為實。遲為在臟,為寒為冷。數為在腑,為熱為燥。滑為血有餘。澀為氣獨滯。」此諸說者,詞雖稍異,義實相通。若以愚意論之,不出表裡寒熱虛實六者之辨而已。如浮為在表,則散大而芤可類也。沉為在裡則細小而伏可類也。
遲者為寒則徐緩澀結之屬可類也。數者為熱,則洪滑疾促之屬可類也。虛者為不足,則短濡微弱之屬可類也。實者為有餘,則弦緊動革之屬可類也。此皆大概,人所易知。然即六者之中,復有相懸之要,則人或不能識,似是而非誤非淺矣。
夫浮為表矣而凡陰虛者,脈必浮而無力,因真陰脫於下,而孤陽浮於上,是浮不可以概言表,而可升散乎!沉為里矣,而凡表邪初感之盛者,陰寒束於皮毛,陽氣不能外達,則脈必先沉緊,是沉不可以概言里,而可攻下乎!遲為寒矣,而傷寒初退,餘熱未清,脈多遲滑,是遲不可以概言寒,而可溫中乎!數為熱矣,而凡虛損之候,陰陽俱虧,氣血敗亂者,脈必急數,愈數者愈虛,愈虛者愈數,是數不可以概言熱,而可寒涼乎!微細類虛矣,而痛極壅閉者,脈多伏匿,是伏不可以概言虛,而可驟補乎!洪弦類實矣,而真陰大虧者,必關格倍常,是弦不可以概言實,而可消之乎!乃知診法於綱領之中,而復有大綱領者存焉。設不能以四診相參,而欲孟浪任意,未有不覆人於反掌間者。
白話文:
經典上說:「調整脈搏的緩急、大小、滑澀,疾病的情況就能確定。」這意思是,這六種特徵足以概括所有脈象的重點。又提到:「小、大、滑、澀、浮、沉。」《難經》則說:「浮、沉、長、短、滑、澀。」仲景說:「弦、緊、浮、沉、滑、澀,這六種稱為惡性脈象,能導致各種脈象的疾病。」滑伯仁說:「掌握脈象重點,不離浮、沉、遲、數、滑、澀這六種脈象。所謂的不超出六種,也足以統括表裡、陰陽、虛實、冷熱、風寒濕燥、臟腑血氣的病態。
浮代表陽性、表面,診斷為風邪、虛弱。沉代表陰性、內在,診斷為濕邪、實證。遲代表在臟器,為寒、冷。數代表在腑,為熱、燥。滑代表血液過剩。澀代表氣血滯留。」這些解釋,詞彙雖然有些許差異,但本質意義相通。如果依我的看法,不離表裡、寒熱、虛實六大區別。像浮代表表面,那麼散開、大、芤的脈象都能歸類在這裡。沉代表內部,那麼細小、伏脈的類型都能歸類在這裡。
遲緩代表寒冷,那麼徐緩、澀結的類型都能歸類在這裡。數代表熱,那麼洪、滑、急、促的類型都能歸類在這裡。虛代表不足,那麼短、濡、微、弱的類型都能歸類在這裡。實代表過剩,那麼弦、緊、動、革的類型都能歸類在這裡。這些都是大致的歸類,人們容易理解。然而,在六大類別中,又有重要的差異,人們或許無法辨認,容易誤判。
浮代表表面,但是對於陰虛的人,脈象一定會浮而無力,因為真陰從下部流失,孤陽飄浮在上,所以浮不可一概而論為表面,並非都可以用升散治療!沉代表內部,但對於初次感染邪氣強烈的人,陰寒束縛在皮毛,陽氣無法外發,脈象必然先緊沉,所以沉不可一概而論為內部,並非都可以用攻下治療!遲代表寒冷,但在傷寒初退,餘熱未清,脈象多遲滑,所以遲不可一概而論為寒冷,並非都可以用溫中治療!數代表熱,但對於虛損的人,陰陽都虧損,氣血混亂,脈象一定急數,越數越虛,越虛越數,所以數不可一概而論為熱,並非都可以用寒涼治療!微細類型看似虛弱,但劇烈疼痛、壅塞的人,脈象多隱藏,所以伏脈不可一概而論為虛弱,並非都可以用急補治療!洪弦類型看似實證,但真陰大虧的人,必然關格比平常加倍,所以弦脈不可一概而論為實證,並非都可以用消解治療!由此可知,在診法的重點中,還存在更大的重點。如果不能以四診互相參考,而輕率任意,沒有不造成反效果的。
5. 因形氣以定診論
逐脈審察者,一成之矩也。隨人變通者,圓機之用也。比如浮沉遲數,以定表裡寒熱,此影之隨形,復何論哉!然而形體各有不同,則脈之來去因之亦異,又不可執一說以概病情也。何則?肥盛之人,氣居於表,六脈常帶浮洪;瘦小之人,氣斂於中,六脈常帶沉數。性急之人,五至方為平脈;性緩之人,四至便作熱醫。
身長之人,下指宜疏;身短之人,下指宜密。北方之人,每見實強;南方之人,恆多軟弱。少壯之脈多大;老年之脈多虛。醉後之脈常數;飲後之脈常洪。室女尼姑多濡弱。嬰兒之脈常七至。故經曰:「形氣相得者生,三五不調者死。」其可不察於此乎!而更有說焉:肥盛之人,雖曰氣居於表,浮洪者是其常也。
然使肌肉過於堅厚,則其脈之來也,勢將不能直達於皮膚之上,反欲重按乃見,若徒守浮洪易見之說,以輕手取之,則模糊細小,本脈竟不能測;瘦小之人,雖曰氣斂於中,沉數者是其常也,然使肌肉過於淺薄,則其脈之來也,勢將即呈於皮膚之間,反可浮取而知。性急之人,脈數是其常也,適當從容無事,亦近舒徐,性緩之人,脈遲是其常也,偶值倥傯多冗,亦隨急數。
北人脈強,是其常也,或累世膏粱,或母系南產,亦未必無軟弱之形;南人脈弱,是其常也,或先天稟足,或習耐勞苦,亦間有實強之狀。少壯脈大,是其常也,夭促者多見虛細;老年脈虛,是其常也,期頤者更為沉實。室女尼姑,濡弱者是其常也,或境遇優遊,襟懷恬憺,脈來亦定沖和。
嬰兒氣稟純陽,急數者是其常也,或質弱帶寒,脈來亦多遲慢。以此類推,則人身固有一定之形氣,形氣之中,又必隨地為之轉移,方能盡言外之妙也。
白話文:
[根據體型氣質來確定診斷理論]
逐一脈絡審視檢查,這是固定的診斷標準。但隨個人狀況靈活變通,這纔是運用診斷技巧的精髓。例如透過脈象的浮、沉、遲、數,來判斷表裡、寒熱的情況,這就像影子跟隨著形體,還有什麼好辯論的呢!然而,人的體型各不相同,脈象的出現也會因此而有所差異,我們不能單一化的解釋所有病情。
為何如此?體型壯碩的人,氣血通常在體表,六脈通常會顯現出浮洪的脈象;瘦小的人,氣血較內斂,六脈常呈現沉數的脈象。性情急躁的人,五至的脈率纔算是正常的脈象;性格溫和的人,四至的脈率就會被視為發燒。
身材高大的人,觸診時指距應放寬;身材矮小的人,觸診時指距應縮小。北方人,脈象多強壯;南方人,脈象多柔弱。青壯年的脈象多粗大;老年人的脈象多虛弱。醉酒後脈象常快速;飲酒後脈象常洪大。室女及尼姑的脈象多濡弱。嬰兒的脈象常七至。因此古籍記載:「形體與氣質相配合者生存,三五脈象不調者死亡。」這一點怎能不加以留意!
再進一步來說,體型壯碩的人,雖然氣血通常在體表,浮洪的脈象是常態。但如果肌肉過於厚實,脈象的到達可能無法直接穿透到皮膚表面,反而需要重按才能感知,如果只是堅持浮洪易見的說法,以輕手法觸診,脈象會顯得模糊細小,真正的脈象反而難以判斷;瘦小的人,雖然氣血較內斂,沉數的脈象是常態,但如果肌肉過於淺薄,脈象的出現可能直接在皮膚上呈現,可以透過浮取而知。
性情急躁的人,脈數是常態,但在心情平靜時,脈象也會趨於平緩;性格溫和的人,脈遲是常態,偶爾遇到緊張忙碌的情況,脈象也會隨之加快。
北方人的脈象強壯是常態,但如果世代富裕,或母親來自南方,也可能出現柔弱的脈象;南方人的脈象柔弱是常態,但如果先天體質良好,或習慣忍受勞苦,也可能出現強壯的脈象。青壯年脈象粗大是常態,但早逝的人多見虛細的脈象;老年人脈象虛弱是常態,但壽命長的人脈象更沉實。室女及尼姑脈象濡弱是常態,但如果心境悠閒,心態恬淡,脈象也會穩定和平。
嬰兒體質純陽,脈數急是常態,但如果體質虛弱或帶寒,脈象也會多遲慢。由此類推,人體確實有固定的體型氣質,但在氣質中,必然會因環境因素而有所變化,這樣才能全面掌握診斷的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