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訣彙辨》~ 自敘
自敘
1. 自敘
余浪遊者三十年,托刀圭以餬口,而無以辭負笈者,顧其中胡能不自愧也。所慨俗醫稱津筏者,則先《難經》、《脈訣》。《難經》出自秦越人,其純駁固未易論。尤怪脈者所以定吉凶,決死生,至淵微也。苟阡陌之不存,又何有於源季。宋之高陽生,一妄庸人,假晉太醫令王叔和之名,著成《脈訣》。
其鄙俚紕繆,取資捧腹,而陰操入室之戈。於是先聖之旨,一旦晦蝕。世之裒然傳業,承訛襲舛,不復有所取裁。譬渴者飲於濁涇之流。呶呶而號於眾曰,天下之水味在是,豈其然乎!余不敏,思有以拯之。乃匯古今之論脈者若干人,參以家學,片言隻字,有當先聖,而結妄庸之舌,則拈之紙。
星霜十易,積成徑寸。門人輩請釐剔成編,乃區為十卷,名曰《脈訣匯辨》,命收之敝簏。客曰:「固矣哉子也。凡書之有作,不藏諸名山,必傳之通邑大都,將以救斯世,詔來者。
君之所結集,何難羽翼經傳而馳海內,僅僅衣缽於及門,似乎靳於問世者,何居?」余起而謝曰:「足下之沾沾於吾者,不虞人之睊睊耶!余嘗皈依古先生,竊聞其教矣,錯下一轉語。墮野狐身五百世。使余所綴集果醍醐也,往乞一玄晏而懸之國門,誰曰不宜?或猶未也,淹博者笑其摭拾,通達者笑其割裂,抱匱守殘之徒,更笑其迂而無當。
將見習高陽生之言者,不必樹旗鼓而實逼處此,即以一丸泥自封,余復奈之何哉!雖然,謹聞命矣,姑付之剞劂氏,以就正長者,徐俟大國之賦,左提右挈,廓清邪說,願以是編為前驅之殳。」
白話文:
[自序]
我這流浪在外行醫的人,三十年來,靠著醫術餬口,但對於那些背著書箱求學的人,我卻無法用語言來辯解,內心深處怎能不感到愧疚呢。令人感慨的是,一般醫生在談到醫學知識時,總是先提及《難經》和《脈訣》。《難經》出自秦越人,其內容的純正與混雜實在不易評論。尤其讓人奇怪的是,脈象可以預測生死吉凶,是極其深奧的。如果連基礎的知識都沒有,那麼更何談深入的理解。北宋的高陽生,不過是一個淺薄平庸之人,他偽造晉代太醫令王叔和的名字,寫成了《脈訣》。
這本書的淺薄錯誤,讓人捧腹大笑,卻暗地裡操縱著進入醫學殿堂的武器。從此,先賢的智慧,一夜之間被矇蔽。世人盲目地傳承這些錯誤,接受錯誤的知識,不再有所判斷。就像渴的人喝了渾濁的河水。然後大聲對眾人說,天下的水的味道就在這裡,這可能嗎?我雖愚鈍,卻想拯救這種情況。於是,我匯集了古今多位討論脈象的學者的觀點,結合我的家族醫學,即使是隻言片語,只要符合先賢的智慧,就能封住那些淺薄平庸之人的嘴,我便將它們記錄在紙上。
十年的時間,這些筆記積累了一寸厚。我的學生們請求我整理成冊,於是分為十卷,命名為《脈訣匯辨》,並命令他們保存好。有客人說:「你真是太堅定了。任何書籍的創作,不是藏在名山,就是傳遍大城市,目的是為了拯救這個世界,指引後人。你所收集的知識,為什麼不能像翅膀一樣幫助經典傳遍海內,只侷限於自己的學生,這是不是太過保守了呢?」我起身道歉說:「您對我的關心,是否擔心他人會對我有怨言呢!我曾經皈依古代的先生,私下聽聞他的教導,錯下了一個轉語,結果墮落為野狐身五百世。如果我所收集的確實是醍醐灌頂的智慧,去懇求一位高人把它掛在城門上,誰會說不適合呢?但如果還不是這樣,學識淵博的人會嘲笑我拾人牙慧,通達事理的人會嘲笑我割裂知識,那些抱殘守缺的人,更會嘲笑我迂腐而不切實際。
我將看到那些學習高陽生的人,不需要樹立旗幟,事實上他們已經處於這種境地,即使我用一塊泥土封住自己,我又該如何呢!雖然如此,我謹慎地接受您的建議,姑且交付給刻版工人,讓長者來校正,慢慢等待大國的賦予,左右提攜,清除邪說,我願以這本書作為開路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