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是

《脈訣彙辨》~ 卷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

1. 運氣論

嘗讀《內經》,至《天元紀論》七篇,推申運氣,玄蘊難窺,未嘗不廢書三嘆也。夫是天地之綱紀,變化之淵源,非通於大易洪範、曆元律法之說者,其敢橫心以解,矢口而談哉!無惑乎當今之人置而弗講久矣!先哲有言曰:「不明五運六氣,簡遍方書何濟。」如經文所載,尺寸反,左右交,指下稍爾不明,生死何從臆斷。

業已志醫,可不沉思力索乎?總其大綱,在五運之太過不及;而勝復所以生也。太過者其氣勝,勝而無制,則傷害甚矣。不及者其氣衰,衰而無復,則敗亂極矣。此勝復循環之道,出乎自然者也。故其在天則有五星運氣之應,在地則有萬物盛衰之應,在人則有臟腑疾病之應。

如木強勝土,則歲星明而鎮星暗,土母受侮,子必復之,故金行伐木以救困土,則太白增光,歲星反晦也。凡氣見於上,則災應於下,宿屬受傷,逆犯必甚,五運互為勝復,其氣皆然。在病如木勝肝強,必傷脾土,肝勝不已,燥必復之,而肝亦病矣;燥勝不已,火必復之,而肺亦病矣。此五臟互為盛衰,其氣亦皆然也。

夫天運之有太過不及,即人身之有虛實也。惟其有虛而後強者勝之,有勝而後承者復之。無衰則無勝矣,無勝則無復矣。無勝無復,其氣和平,焉得有病?恃強肆暴,元氣泄盡,焉得無虛?故曰,有勝則復,無勝則否。勝微則復微,勝甚則復甚。勝復之微甚,繇變化之盛衰。

故經之所載天時地化人事,至詳至備,蓋以明其理之有合也。即如周易三百八十四爻,乃開明易道之微妙而教人。因易以求理,因象以知變。故孔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此其大義,正與本經相同。夫天道玄微,本不易測。及其至也,聖人有所不知。故凡讀易者,當知易道有此變,不當曰變止於此也。

讀運氣者,當知天道有是應,不當曰應盡於是也。今姑舉其大略。或疫氣遍行,而一方皆病風溫。或清寒傷臟,則一時皆犯瀉利。或痘疹盛行,而多凶多吉,期各不同。或疔毒遍生,而是陰是陽,每從其類。或氣急咳嗽,一鄉並興。或筋骨疼痛,人皆道苦。或時下多有中風。

或前此盛行痰火。諸如此者,以眾人而患同病,謂非運氣之使然歟!至其精微,則人多陰受,而識者為誰。夫人殊稟賦,令易寒暄,利害不侔,氣交使然。故凡以太陽之人,而遇流衍之氣,以太陰之人,而逢赫曦之紀,強者有制,弱者遇扶,氣得其平,何病之有!或以強陽遇火,則炎烈生矣。陰寒遇水,則冰霜至矣。

天有天符,歲有歲會,人得無人和乎!能先覺預防者,上智也。能因機辨理者,明醫也。既不能知而且云烏有者,下愚也。然運氣亦有不可泥者,如肝木素虛,脾氣太盛,而運值太角,肝氣稍實,脾氣方平。五臟類然。又內外兩因,隨時感觸,雖當太過之運,亦有不足之時;不及之運,亦多有餘之患。

倘執而不通,能無損不足而益有餘乎!況歲氣之在天地,亦有反常之時。故冬有非時之溫,夏有非時之寒,春有非時之燥,秋有非時之暖,犯之者病。又如春氣西行,秋氣東行,夏氣北行,冬氣南行;卑下之地,春氣常存;高阜之境,冬氣常在;天不足西北而多風,地不滿東南而多濕。又況百里之內,晴雨不同千里之外,寒暄各別;則方土不同而病亦因之,此皆法外之道也。

若不知常變之道,盛衰之理,主客承製之位,每每鑿經文以害經意,徒欲以有限之年辰,概無窮之天道,隱微幽顯,誠非易見,管測求全,誠亦陋矣。復有不明氣化,如馬宗素之流,假仲景之名,而為《傷寒鈐法》等書,用氣運之更遷,擬主病之方治,拘滯不通,斯為大謬。又有偏執己見,不信運氣,蓋亦未精思耳。

是以通於運氣者,必當順天以察運,因變以求氣,如杜預之言歷曰:「治歷者當順天以求合,非為合以驗天。」知乎此而後可以言歷。運氣之道,獨不然哉。若徒爾紛紜,執有執無,且疑且信,罕一成之見、圓機之用者,未足與議也。

白話文:

我曾經閱讀《黃帝內經》,當讀到《天元紀大論》這七章時,對於其中闡述的運氣學說,其深奧的理論讓我每次放下書卷都不禁感慨萬千。這是天地運行的規則,一切變化的根本來源,除非你精通易經、洪範、曆法、音樂法則,否則怎敢輕易揣測,隨便解釋呢!這也就是為什麼當代的人們長期忽視這個學問的原因吧!古人曾言:「如果不明白五運六氣,就算把所有的醫書讀完又有什麼用?」正如經典所記載的,脈象反常,左右脈象相交錯,若對這些徵兆理解不清,又怎能武斷地判斷生死?

既然選擇了醫學這條路,豈能不深入研究,努力探索?總結其核心,在於五運的過度或不足,由此產生了剋制與反克的現象。運氣過度,其力量就強大,如果沒有被剋制,就會造成嚴重的傷害。運氣不足,其力量就薄弱,如果沒有反克,就會導致極端的失調。這種剋制與反克的循環,是出自於自然界的規律。因此,在天體上有五星的運氣反應,在地上有萬物的盛衰反應,在人身上有臟腑疾病的反應。

例如,木氣過強剋制土氣,那麼歲星(木星)的亮度就會增加,而鎮星(土星)的亮度就會減弱。作為土的母親受到欺凌,兒子必然會報復,因此金行(金星)就會削減木氣來解救受困的土氣,這樣太白星(金星)的亮度就會增加,而歲星的亮度就會降低。大氣的表現於天上,那麼地上的災害就會應運而生,受到影響的星宿,如果受到逆向侵犯,災害必然會更加嚴重。五運相互剋制與反克,其原理都是一樣的。在疾病上,如果木氣過盛,肝氣就會過強,必然會傷害脾土,如果肝氣一直強盛,那麼燥氣必然會反克,這樣肝也會受病;如果燥氣一直強盛,火氣必然會反克,這樣肺也會受病。這就是五臟之間的相互盛衰,其原理也都是一樣的。

天體運行的過度或不足,就如同人體的虛實一樣。只有虛弱了,強大的才會佔優勢;有優勢了,承受的一方就會反擊。沒有虛弱就不會有優勢,沒有優勢就不會有反擊。沒有優勢和反擊,氣運就會和平,怎麼可能會生病?如果恃強凌弱,元氣就會耗盡,怎麼可能不會虛弱?因此,有優勢就會有反擊,沒有優勢就不會有反擊。優勢小,反擊也會小;優勢大,反擊也會大。優勢和反擊的大小,是由於變化程度的不同。

因此,經典所記載的天時、地理、人際關係,都描述得非常詳細,這是為了表明其中的道理是相通的。比如《周易》中的三百八十四爻,就是為了闡明易經之道的微妙之處,並教育人們。通過易經來探尋道理,通過象徵來瞭解變化。因此,孔子曾說:「書寫無法完全表達言語,言語無法完全表達意思。」這個大義,正好與我們現在討論的運氣學說相吻合。天道的微妙,本來就不是容易理解的。即使到了極致,聖人也有不懂的地方。因此,凡是讀易經的人,應該知道易經之道有這種變化,但不能認為變化僅限於此。

同樣地,學習運氣學說的人,應該知道天道有這樣的反應,但不能認為反應僅限於此。現在,我們暫且提出一些大概的例子。或許有一種瘟疫在某個地區廣泛傳播,導致整個地區的人都患上了風溫。或者,清寒傷及臟腑,使得一時間許多人患上了腹瀉。或者,痘疹流行,其結果可能好也可能壞,每個時期的情況都不同。或者,疔毒在全身各處生長,有的是陰性的,有的是陽性的,通常會根據其類型而定。或者,突然間,一個地方的很多人都開始出現呼吸困難和咳嗽。或者,筋骨疼痛,人人都在抱怨。或者,某一時期,很多人中風。或者,之前,痰火症狀十分普遍。像這樣的情況,許多人患上了相同的疾病,難道不是因為運氣的作用嗎?然而,對於那些更精微的運氣學說,大多數人都沒有注意到,又有誰能夠真正理解呢?

人有不同的體質,天氣的冷暖變化也會有所不同,因此對人的影響也會有所不同,這是由氣候交換所引起的。因此,對於那些具有太陽體質的人來說,如果遇到流衍之氣,他們的體質就會變得更強壯;對於那些具有太陰體質的人來說,如果遇到赫曦之氣,他們的體質就會得到滋養。對於那些體質強壯的人來說,他們會受到控制;對於那些體質虛弱的人來說,他們會得到幫助。如果氣運平衡,那麼就不會有疾病。但是,如果一個具有強壯太陽體質的人遇到了火氣,那麼他可能會感到非常熱;如果一個具有陰寒體質的人遇到了水氣,那麼他可能會感到非常冷。

天有其運行的規律,歲有其運行的週期,人難道沒有其運行的和諧嗎?能夠提前察覺並預防的人,纔是真正的智慧者。能夠根據情況辨析道理的人,纔是真正的良醫。對於那些既不瞭解運氣學說,又不相信它存在的人,他們只是愚昧的下等人。然而,運氣學說也有一些例外情況。例如,如果肝臟木氣本來就虛弱,而脾氣卻過於旺盛,那麼在運氣學說中,如果遇到太角的運氣,肝氣就會稍微實一點,脾氣就會稍微平衡一點。其他臟器的情況也是如此。另外,內部和外部因素也會隨時影響人體,即使在運氣過度的時期,也可能存在不足的情況;在運氣不足的時期,也可能存在過剩的問題。如果一味固執己見,不去通盤考慮,豈不是會使不足的更加不足,有餘的更加有餘嗎?

更何況,歲氣在天地之間,也會有反常的時候。因此,冬天有可能出現不合時節的溫暖,夏天有可能出現不合時節的寒冷,春天有可能出現不合時節的乾燥,秋天有可能出現不合時節的暖和,如果違反了這些規律,就會生病。此外,春季氣候向西移動,秋季氣候向東移動,夏季氣候向北移動,冬季氣候向南移動;低窪地區春季氣候常常存在;高海拔地區冬季氣候常常存在;天不足西北,風會比較多;地不足東南,濕氣會比較重。此外,即使是相隔百里之內,晴雨天氣也可能不同;千里之外,冷暖氣候也會有很大的差異。因此,由於地勢不同,疾病也會有所不同,這都是運氣學說之外的規律。

如果不知道運氣學說中的常態和變態,盛衰的原則,主客承製的地位,往往會死板地套用經文,反而會損害經文的本意。試圖用有限的年份來概括無窮的天道,隱藏的微妙和明顯的現象,確實不容易被發現,管中窺豹地追求全面,確實有些狹隘。還有一些人不明白氣化學說,像馬宗素之流,偽造張仲景的名字,寫出了《傷寒鈐法》等書籍,用氣運的更替來預測疾病的治療方案,這種觀點過於死板,這是極大的錯誤。此外,還有一些人堅持自己的觀點,不相信運氣學說,這也是因為他們沒有深入思考。

因此,對於那些理解運氣學說的人來說,必須順應天道,觀察運氣,根據變化尋找氣運。就像杜預所說的那樣,治理歷法的人應該順應天道,尋找符合的規律,而不是為了符合天道而去驗證它。明白了這個道理,然後才能談論歷法。運氣學說的原理,難道不是這樣嗎?如果只是胡亂討論,執著於有或無,半信半疑,缺乏統一的見解和靈活的應用,這樣的人不足以參與討論。

2. 太素脈論

嘗讀太素脈而知其偽也。夫脈法創自軒岐,用以測病情,決死生而已,安得徵休徵咎,比於師巫,甚矣楊上善之好誕也。每求其故而不得。後見華佗擬病人於十年之後,以為病去亦十年死。病存亦十年死,病不能為人死生,因勸其人勿治。佗固漢之異人也。此以脈論耶,抑以脈中之數論耶?意此病所患既深,雖藥無效,又非急證,可以遷延,計其短期,至久乃驗,即如《內經》所云,某病某日篤,某日死者是也。但佗決之於十年之前,故後人遂吒為神,反至略病而重數。

上善特有小慧,見佗之行事,托之太素,陰祖其意而暢其說。學者喜其新奇,互相附和,妄謂塵埃識天子,場屋決元魁。好事之流更從而和之,欺世盜名,所從來久矣。就中亦有可錄之句。如曰:「脈形圓淨,至數分明。謂之清。脈形散澀,至數模糊。謂之濁。質清脈清,富貴而多喜。

質濁脈濁,貧賤而多憂。質清脈濁,此謂清中之濁,外富貴而內貧賤。質濁脈清,此謂濁中之清,外貧賤而內富貴。若清不甚清濁不甚濁,其得失相半,而無大得喪也。富貴而壽,脈清而長。貧賤而夭,脈濁而促。清而促者,富貴而夭。濁而長者,貧賤而壽。」予嘗以此驗人,百不失一。

然考其底蘊,總不出乎風鑑,使風鑑精則太素無漏義矣。至其甚者,索隱行怪,無所不至,並且詆呵正業,以為不能窮造化之巧,操先知之術。孔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其太素脈之謂夫!或曰。

上善不足論,而佗亦有遺義耶?夫佗之技甚精,而其說又安能無弊乎?天下而盡守佗之說也,則將使病淺者日深,病深者日殆,視岐黃為贅疣,而藥餌可盡廢,臨病不治,但委於命,弛慎疾之心,趨夭枉之路,豈不哀乎!故以病之不可治而勉求治,未必無稍延之歲月;以病之或可治而不求治,勢將有坐失之機宜;須善通佗之意而一笑上善之術,斯得之矣。

白話文:

曾經閱讀了《太素脈論》,並意識到其內容的虛假性。脈診方法起源自黃帝與岐伯,其主要用途在於判斷疾病情況,預測生死,怎麼可能進一步預示吉凶,像巫師那樣呢?這顯示了楊上善的過分誇張。

在後面的篇章中,我看到華佗對一個病人進行了十年的預測,無論疾病是否痊癒,他都認為病人會在十年後死亡。華佗認為疾病並不能決定人的生死,因此他勸病人不必治療。華佗確實是漢朝的一位奇才。這是以脈診理論為基礎嗎?還是根據脈搏的節奏呢?我猜測,這個病人的病情已經非常嚴重,即使服藥也無法有效,但又不是急症,所以可以拖很久,計算其短期的影響,要經過很長時間才能驗證,就像《內經》所說,某種疾病在某一天會加重,某一天會導致死亡。只是華佗在十年前就做出了這樣的判斷,所以後人把他視為神人,反而忽略了疾病的本質,只看重脈象的變化。

楊上善只有小聰明,他看到了華佗的行為,託辭於《太素》,暗中模仿華佗的想法,進一步闡述他的理論。學習者喜歡這種新奇的觀點,相互附和,妄稱能夠識別出普通人中的天子,或者在考試中選出優秀的人。一些好事的人更是跟隨,欺騙世人,盜取名聲,這種現象由來已久。其中也有一些值得記載的句子,例如:「如果脈象圓潤清晰,節奏分明,這叫做清。如果脈象散亂,節奏模糊,這叫做濁。如果身體健康,脈象也健康,這個人通常會富貴且快樂。

如果身體不佳,脈象也混亂,這個人通常會貧窮且憂鬱。如果身體健康,脈象混亂,這叫做清中之濁,外表看似富貴,但內心卻貧窮。如果身體不佳,脈象健康,這叫做濁中之清,外表看似貧窮,但內心卻富貴。如果脈象既不清也不濁,那麼這個人的得失相當,不會有大的損失或收穫。如果一個人富貴且長壽,他的脈象應該是清而長的。如果一個人貧窮且短命,他的脈象應該是濁而短的。如果脈象清而短,這個人雖然富貴但短命。如果脈象濁而長,這個人雖然貧窮但長壽。」我曾經用這些理論來驗證,沒有一次失誤。

然而,考察其根本,總歸不出風水命理的範疇,如果風水命理精通,那麼《太素脈論》的理論也就毫無漏洞了。至於那些極端的觀點,他們追求奇怪的理論,無所不用其極,甚至詆毀正統的醫學,認為它們不能窮究自然界的奧妙,掌握預知未來的技術。孔子曾說:「專攻異端,這就是危害啊!」這大概就是在說《太素脈論》吧!

有人可能會說,楊上善的理論不值得討論,但華佗難道也存在問題嗎?華佗的技術非常高超,但他的理論又怎能沒有缺陷呢?如果所有人都遵循華佗的理論,那麼輕微的疾病可能會變得更嚴重,嚴重的疾病可能會變得更危險,岐黃之道將被視為無用,藥物將被完全拋棄,面對疾病時不採取治療措施,只將一切都歸咎於命運,放棄防病治病的心態,走向早逝的道路,這不是很悲哀嗎!因此,對於無法治癒的疾病,我們仍應努力尋找治療方法,這樣或許還能延長一些壽命;對於有可能治癒的疾病,我們更應積極尋求治療,否則可能會錯失良機;我們需要理解華佗的真正意圖,並對楊上善的理論付之一笑,這樣才能真正領悟其中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