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訣彙辨》~ 卷一 (2)
卷一 (2)
1. 運氣論
嘗讀《內經》,至《天元紀論》七篇,推申運氣,玄蘊難窺,未嘗不廢書三嘆也。夫是天地之綱紀,變化之淵源,非通於大易洪範、曆元律法之說者,其敢橫心以解,矢口而談哉!無惑乎當今之人置而弗講久矣!先哲有言曰:「不明五運六氣,簡遍方書何濟。」如經文所載,尺寸反,左右交,指下稍爾不明,生死何從臆斷。
白話文:
曾經讀過《黃帝內經》,到達《天元紀論》這七篇文章,它們推演天地運氣,奧妙難以理解,我常常讀到放棄而嘆息。這些文章是天地運行的綱領,變化之道的源頭,如果不通曉《易經》、《洪範》、《曆元》、《律法》等典籍,怎麼敢大膽地去解讀,張口便談論呢!難怪當今的人長期以來都不去學習它了!古人說過:「不懂五行六氣,遍讀醫書又有什麼用呢?」就像經文中記載的那樣,尺寸錯了,左右顛倒了,稍稍不理解,生死問題怎麼能隨便判斷呢?
業已志醫,可不沉思力索乎?總其大綱,在五運之太過不及;而勝復所以生也。太過者其氣勝,勝而無制,則傷害甚矣。不及者其氣衰,衰而無復,則敗亂極矣。此勝復循環之道,出乎自然者也。故其在天則有五星運氣之應,在地則有萬物盛衰之應,在人則有臟腑疾病之應。
白話文:
既然立志於醫學,怎能不深入思考與探究醫理呢?總而言之,疾病的根本原因在於五運過盛或不足,而人體的康復則取決於勝復循環。
過盛者表示某一臟腑機能亢奮,如果沒有適當的抑制,就會造成嚴重的傷害。不足者表示某一臟腑機能衰弱,如果沒有適當的調補,就會導致極端的紊亂。
這種勝復循環的規律是出自於自然界的。因此,在天象上會對應五星運氣的變化,在地球上會對應萬物的興衰,在人體上會對應臟腑的疾病。
如木強勝土,則歲星明而鎮星暗,土母受侮,子必復之,故金行伐木以救困土,則太白增光,歲星反晦也。凡氣見於上,則災應於下,宿屬受傷,逆犯必甚,五運互為勝復,其氣皆然。在病如木勝肝強,必傷脾土,肝勝不已,燥必復之,而肝亦病矣;燥勝不已,火必復之,而肺亦病矣。此五臟互為盛衰,其氣亦皆然也。
白話文:
如果木氣旺盛勝過土氣,則歲星(木星)明亮而鎮星(土星)昏暗。土作為母親受到欺凌,其子孫(木)必然反過來報復它。所以金(金星)會伐木以拯救受困的土,這時太白星(金星)會增光,而歲星(木星)反而會暗淡。
所有在人體上部出現的症狀,都由下部出現的病災所引起。比如,宿氣(指臟腑之氣)受到傷害,違逆相犯的現象就非常嚴重。五運(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剋,其氣勢都是這樣。
在疾病中,如果木氣旺盛,肝臟強盛,必定會傷害脾土。如果肝氣一直旺盛,燥氣必定反過來剋制它,而肝臟也會生病;如果燥氣一直旺盛,火氣必定反過來剋制它,而肺臟也會生病。這就是五臟互相興衰,其氣勢也都是這樣。
夫天運之有太過不及,即人身之有虛實也。惟其有虛而後強者勝之,有勝而後承者復之。無衰則無勝矣,無勝則無復矣。無勝無復,其氣和平,焉得有病?恃強肆暴,元氣泄盡,焉得無虛?故曰,有勝則復,無勝則否。勝微則復微,勝甚則復甚。勝復之微甚,繇變化之盛衰。
白話文:
自然界的運轉有過度和不足,就像人體的虛弱和強盛。有了虛弱,強盛者才能戰勝;有了戰勝,繼承者才能恢復。沒有衰弱就不會有戰勝,沒有戰勝就不會有恢復。沒有戰勝和恢復,氣血就會平和,哪會有疾病?如果過度逞強,元氣就會耗盡,哪能不虛弱?所以說,有戰勝就有恢復,沒有戰勝就沒有恢復。戰勝微弱,恢復也微弱;戰勝嚴重,恢復也嚴重。戰勝和恢復的程度,取決於變化盛衰的程度。
故經之所載天時地化人事,至詳至備,蓋以明其理之有合也。即如周易三百八十四爻,乃開明易道之微妙而教人。因易以求理,因象以知變。故孔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此其大義,正與本經相同。夫天道玄微,本不易測。及其至也,聖人有所不知。故凡讀易者,當知易道有此變,不當曰變止於此也。
白話文:
因此在《黃帝內經》中記載的天時、地質、人事都非常詳盡備至,這是為了說明這些道理之間的相互吻合。就像周易的384卦,是用來揭示易道的奧妙並教化人們。通過易經探求道理,通過卦象預知變化。所以孔子說:「文字無法表達完備的道理,語言無法表達所有的意思。」這與《黃帝內經》表達的大道理是一致的。天道的奧祕深不可測,即使是聖人也難以完全洞悉。因此,閱讀易經的人應該知道易道是有變化的,不應該認為變化僅限於此。
讀運氣者,當知天道有是應,不當曰應盡於是也。今姑舉其大略。或疫氣遍行,而一方皆病風溫。或清寒傷臟,則一時皆犯瀉利。或痘疹盛行,而多凶多吉,期各不同。或疔毒遍生,而是陰是陽,每從其類。或氣急咳嗽,一鄉並興。或筋骨疼痛,人皆道苦。或時下多有中風。
白話文:
對於疾病流行規律的研究,必須知道自然界有它的規律,不能說它應合全部,但確實應合其中大部分。現在暫且舉出一些大略的例子。假如瘟疫流行,一方的人都會得風熱病。假如寒氣傷及內臟,這一段時間的人都會拉肚子。假如出痘疹的疫情嚴重,兇險的和吉利的數量會不同。假如生瘡毒的疫情普遍,陽性或陰性的瘡毒,每個人的發病會傾向於同類。假如氣喘咳嗽的疫情一起發生,一個鄉裡的人都患有此病。假如筋骨疼痛的疫情一起發生,大家都覺得苦惱。假如某一時期中風的患者很多,那就表明中風的疫情較重。
或前此盛行痰火。諸如此者,以眾人而患同病,謂非運氣之使然歟!至其精微,則人多陰受,而識者為誰。夫人殊稟賦,令易寒暄,利害不侔,氣交使然。故凡以太陽之人,而遇流衍之氣,以太陰之人,而逢赫曦之紀,強者有制,弱者遇扶,氣得其平,何病之有!或以強陽遇火,則炎烈生矣。陰寒遇水,則冰霜至矣。
白話文:
以前流行痰火。像這樣的情況,許多人同時患上相同的疾病,難道不是氣運的作用嗎?至於其中微妙之處,大多數人都暗中受到影響,但又有誰能識破呢?
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有人容易受寒,有人容易受熱,利害不同,這是氣候交替造成的。所以,如果是陽氣盛的人遇到了溫暖的氣候,陰氣盛的人遇到了炎熱的時期,強者被剋制,弱者得到扶持,氣息平和,沒有什麼疾病!如果強陽遇到了火氣,就會產生炎烈之症;陰寒遇到了水氣,就會產生冰霜之疾。
天有天符,歲有歲會,人得無人和乎!能先覺預防者,上智也。能因機辨理者,明醫也。既不能知而且云烏有者,下愚也。然運氣亦有不可泥者,如肝木素虛,脾氣太盛,而運值太角,肝氣稍實,脾氣方平。五臟類然。又內外兩因,隨時感觸,雖當太過之運,亦有不足之時;不及之運,亦多有餘之患。
白話文:
上天有天符神運,一年有歲會星象,人體豈能沒有同應的徵兆呢?能事先覺察並防範的,是聰明有智慧的人。能根據時機徵象來辨證施治的,是高明的醫生。既不能認識到這些徵兆又說沒有的,是愚笨無知的人。但運勢也有不可拘泥的地方,比如肝木本虛,脾氣太盛,而運勢值太角,肝氣稍實,脾氣才平衡。其他臟腑也是這樣。還要注意內外兩因,隨時感觸,即使在運勢旺盛的時候,也有不足的情況;運勢衰弱的時候,也可能有過盛的毛病。
倘執而不通,能無損不足而益有餘乎!況歲氣之在天地,亦有反常之時。故冬有非時之溫,夏有非時之寒,春有非時之燥,秋有非時之暖,犯之者病。又如春氣西行,秋氣東行,夏氣北行,冬氣南行;卑下之地,春氣常存;高阜之境,冬氣常在;天不足西北而多風,地不滿東南而多濕。又況百里之內,晴雨不同千里之外,寒暄各別;則方土不同而病亦因之,此皆法外之道也。
白話文:
如果拘泥於某些原則而不靈活變通,真的會不損減不足,而增加有餘嗎?況且天地之間的季節變化,也會出現反常的時候。所以冬天有反常的溫暖,夏天有反常的寒冷,春天有反常的乾燥,秋天有反常的溫暖。遇到這種反常天氣,就會生病。此外,春季之氣往西走,秋季之氣往東走,夏季之氣往北走,冬季之氣往南走;低窪的地方,春季之氣常存;高地的境地,冬季之氣常存;天地的西北方向不足而多風,東南方向不充實而多雨。此外,方圓百里之內,晴雨情況不同,千里之外,寒暖狀況各異;因此,不同地區氣候不同,疾病的類型也會因此而不同。這些都是超脫於一般原則的特殊情況。
若不知常變之道,盛衰之理,主客承製之位,每每鑿經文以害經意,徒欲以有限之年辰,概無窮之天道,隱微幽顯,誠非易見,管測求全,誠亦陋矣。復有不明氣化,如馬宗素之流,假仲景之名,而為《傷寒鈐法》等書,用氣運之更遷,擬主病之方治,拘滯不通,斯為大謬。又有偏執己見,不信運氣,蓋亦未精思耳。
白話文:
如果不懂得時常變化的法則、興盛衰落的天理、主客虛實的變化位置,就常常斷章取義來曲解經文的意思,徒勞地想用有限的人生時光,概括無窮無盡的天道運行規律。事物顯微幽深變化莫測,的確不容易看清楚;試圖管中窺豹卻欲追求全面,這的確是見識淺陋了。還有不瞭解氣運變化的人,像馬宗素之流,假借張仲景的名義,寫出《傷寒鈐法》等書,用氣運的變化來推測主病的方劑治療,拘泥死板不知變通,這是大錯特錯。另外還有一些人固執己見,不相信氣運,這也是因為思考不周全的緣故。
是以通於運氣者,必當順天以察運,因變以求氣,如杜預之言歷曰:「治歷者當順天以求合,非為合以驗天。」知乎此而後可以言歷。運氣之道,獨不然哉。若徒爾紛紜,執有執無,且疑且信,罕一成之見、圓機之用者,未足與議也。
白話文:
因此,精通運氣之道的人,一定要順應天時來探察運勢,因應變化來尋求吉氣。如同杜預在《歷日》中所說:「研究曆法的人應順應天時來求取配合,而不是用符合天時來驗證曆法。」明白這個道理後,才能談論曆法。運氣的道理也正是如此。如果只是紛紛擾擾,執著於有氣或無氣,又懷疑又相信,很少有統一的見解和通圓的運用,這樣的人不足以與之探討。
2. 太素脈論
嘗讀太素脈而知其偽也。夫脈法創自軒岐,用以測病情,決死生而已,安得徵休徵咎,比於師巫,甚矣楊上善之好誕也。每求其故而不得。後見華佗擬病人於十年之後,以為病去亦十年死。病存亦十年死,病不能為人死生,因勸其人勿治。佗固漢之異人也。此以脈論耶,抑以脈中之數論耶?意此病所患既深,雖藥無效,又非急證,可以遷延,計其短期,至久乃驗,即如《內經》所云,某病某日篤,某日死者是也。但佗決之於十年之前,故後人遂吒為神,反至略病而重數。
白話文:
我曾經讀過《太素脈診》後,就認為它有偽造的成分。脈診是由軒轅氏和岐伯所創,目的是用來診斷病情,決定生死而已,怎麼可以用來預測吉凶禍福,就像巫師一樣,楊上善太會胡編亂造了。我一直尋找其中的原因,卻始終一無所獲。後來看到華佗根據病人脈象,預測十年之後病癒而死。如果病人存活,也會在十年後死亡。疾病並不能決定人的生死,因此華佗勸病人不要治療。華佗確實是漢朝的奇人。這到底是根據脈象來判斷的,還是根據脈象中的數字來判斷的?我想,這個病人的病情已經很嚴重,即使用藥也無濟於事,而且也不是急症,可以拖延一段時間。如果從短時間來計算,時間久了才能驗證,就像《內經》中所說的那樣,某個疾病某天會發作,某天會死亡之類的。但是華佗早在十年前就推斷出來,所以後人就把華佗吹捧為神醫,反而忽視了病情而重視數字。
上善特有小慧,見佗之行事,托之太素,陰祖其意而暢其說。學者喜其新奇,互相附和,妄謂塵埃識天子,場屋決元魁。好事之流更從而和之,欺世盜名,所從來久矣。就中亦有可錄之句。如曰:「脈形圓淨,至數分明。謂之清。脈形散澀,至數模糊。謂之濁。質清脈清,富貴而多喜。
白話文:
上善只具備一些小聰明,看到別人的做法,託付給太虛無為的道理,暗暗揣摩其中含意,並暢談其說法。學習的人因其新奇而喜愛,互相附和,妄稱能透過塵埃識別天子,也能在考場中決定魁首。一些喜歡湊熱鬧的人更進一步附和,欺騙世人,盜取名聲,這種情況已經長久。其中也有一些可以記錄的句子,例如:
「脈象圓潤清晰,至數明確。稱為清脈。脈象散亂澀滯,至數模糊。稱為濁脈。體質清淨又有清脈,富貴多喜。」
質濁脈濁,貧賤而多憂。質清脈濁,此謂清中之濁,外富貴而內貧賤。質濁脈清,此謂濁中之清,外貧賤而內富貴。若清不甚清濁不甚濁,其得失相半,而無大得喪也。富貴而壽,脈清而長。貧賤而夭,脈濁而促。清而促者,富貴而夭。濁而長者,貧賤而壽。」予嘗以此驗人,百不失一。
白話文:
身體狀況差,脈象也不好,會貧苦、憂愁多。身體狀況好,脈象卻不好,說明外表富貴顯赫,但內心貧賤。身體狀況差,脈象卻好,說明外表貧賤,但內心富裕高貴。如果脈象既不太好也不太壞,得失參半,人生不會有大起大落。富貴長壽的人,脈象清澈細長。貧賤短命的人,脈象混濁細短。脈象清澈但細短的人,富貴但短命。脈象混濁但細長的人,貧賤但長壽。」我用這個方法來檢驗人,一驗一個準。
然考其底蘊,總不出乎風鑑,使風鑑精則太素無漏義矣。至其甚者,索隱行怪,無所不至,並且詆呵正業,以為不能窮造化之巧,操先知之術。孔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其太素脈之謂夫!或曰。
白話文:
仔細探究其本源,總的來說不出「風鑑」理論的範圍。如果把「風鑑」理論運用得精妙,那麼「太素無漏」的理論就會顯得毫無意義了。到了極端的程度,有些人就會追求奇異怪異的理論,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他們還會貶低正統的學說,認為正統學說不能窮究造化的奧妙,不能掌握先知先覺的技巧。孔子說:「攻擊異端邪說,這纔是危害呢!」這句話說的正是「太素脈」理論啊!有人說:
上善不足論,而佗亦有遺義耶?夫佗之技甚精,而其說又安能無弊乎?天下而盡守佗之說也,則將使病淺者日深,病深者日殆,視岐黃為贅疣,而藥餌可盡廢,臨病不治,但委於命,弛慎疾之心,趨夭枉之路,豈不哀乎!故以病之不可治而勉求治,未必無稍延之歲月;以病之或可治而不求治,勢將有坐失之機宜;須善通佗之意而一笑上善之術,斯得之矣。
白話文:
最完美的方法不足以論述,但張仲景的學說中也有遺漏之處嗎?張仲景的醫術非常高明,不過他的理論難道就沒有不足之處嗎?如果天下人都遵守張仲景的學說,那麼輕病將日益加重,重病將日益危險,把《黃帝內經》和《神農本草經》當成累贅,藥物可以全部廢除,遇到疾病不去治療,只聽天由命,放鬆對疾病的警惕,走向夭折和痛苦的道路,豈不可悲嗎!所以,認為疾病無法治療而勉強求治,不一定不能稍稍延長壽命;認為疾病可能可以治療而不求治,必然會失去治療的時機;必須通曉張仲景的思想精髓,同時對最完美的治療方法會心一笑,這樣才能得其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