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是

《脈訣彙辨》~ 卷四 (5)

回本書目錄

卷四 (5)

1. 代脈(陰)

體象,代為禪代,止有常數;不能自還,良久復動。

代亦歇止之脈。但促、結之止,內有所礙,雖止而不全斷,中有還意;代則止而不還,良久復止,如四時之禪代,不愆其期也。又促、結之止,止無常數;代脈之止,止有定期。

主病,代主藏衰,危惡之候。脾土敗壞,吐利為咎。中寒不食,腹疼難救。

止有定期者,蓋脾主信也。故《內經》以代脈一見,為藏氣衰微,脾氣脫絕之診。

按代脈之義,自各不同。如《素問·宣明五氣篇》曰:「脾脈代。」《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曰:「黃者其脈代。」皆言藏氣之常候,非謂代為止也。《素問·平人氣象論》曰:「長夏胃微軟弱曰平,但代無胃曰死」者,蓋言無胃氣而死,亦非以代為止也。若脾王四季,而隨時更代者,乃氣候之代,即《宣明五氣》等篇所云者是也。

若脈平勻,而忽強忽弱者,乃形體之代,即《宣明五氣》等篇所云者是也。脈無定候,更變不常,則均為之代,須因變察情。如雲五十動而不一代者,是乃至數之代。大抵脈來一息五至,則肺、心、脾、肝、腎五臟之氣皆足,故五十動而不一止,合大衍之數,謂之平脈。反此則止乃見焉。

腎氣不能至,則四十動一止;肝氣不能至,則三十動一止;脾氣不能至,則二十動一止;心氣不能至,則十動一止;肺氣不能至,則四五動一止。至當自遠而近,以次而短,則由腎及肝,由肝及脾,由脾及心,由心及肺。故凡病將死者,必氣促以喘,僅呼於胸中數寸之間。此時真陰絕於下,孤陽浮於上,氣短已極,醫者猶欲平之散之,未有不隨撲而滅者。

戴同父云:「三部九候,候必滿五十動,出自《難經》,而偽訣五臟歌中,皆以四十五動准,乖於經旨。又云:『四十一止一藏絕,卻後四年多命沒。』荒疵尤甚。夫人豈有一藏既絕,尚活四年。叔和亦曰:『脈來四十動而一止者,一藏無氣,卻後四歲春草生而死。』未知《靈樞·根結篇》但言動止之數,以診五臟無氣之候,何嘗鑿言死期耶?」滑伯仁曰:「無病而羸瘦、脈代者,危候也。有病而氣血乍損,只為病脈。

」此伯仁為暴病者言也。若久病而得代脈,冀其回春,萬不得一矣。傷寒心悸,有中氣虛者,停飲者,汗下後者。中氣虛則陽陷,陽受氣於胸中,陽氣陷則不能上充於胸中,故悸。停飲者,飲水多而停於心下也。水停心下,水氣上凌,心不自安,故悸。汗後則裡虛矣。況汗乃心液,心液耗則心虛,心虛故悸。

諸悸者,未必皆脈代;若脈代者,正指汗後之悸,以汗為心液,脈為心之合耳。女胎十月而產,腑臟各輸真氣資以培養。若至期當養之經虛實不調,則胎孕為之不安,甚則下血而墮矣。當三月之時,心包絡養胎。《靈樞·經脈篇》云:「心包主脈。」若分氣及胎,脈必虛代。

在《靈樞·五臟生成篇》曰:「心合脈。」蓋心與心包,雖分二經,原屬一藏故耳。代脈主病,但標脾臟虛衰,而不及他症,故附列焉。

白話文:

標題:[代脈(陰)]

內容:代脈,象徵著交替更新,脈搏會有固定間隔的停止,不會自動恢復,要經過一段較長時間才會再次跳動。

代脈也是會暫停的脈象。但促脈、結脈的停止,是由於內部有障礙,雖然停止但並非完全中斷,脈搏仍會有恢復的跡象;而代脈則是停止後不再恢復,需過一段長時間才會再次停止,就像四季的更替,準時無誤。此外,促脈、結脈的停止,沒有固定的模式;而代脈的停止,有固定的週期。

疾病方面,代脈顯示臟器功能衰退,是病情嚴重的徵兆。脾臟功能失調,易導致嘔吐或腹瀉。中焦寒冷,食慾不振,腹痛難治。

脈搏有固定的停止週期,這與脾臟主管誠信有關。因此,《黃帝內經》指出,一旦出現代脈,代表臟器機能衰弱,脾氣瀕臨崩潰。

然而,對於代脈的解釋,各有不同。如《素問·宣明五氣篇》說「脾脈代」,《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說「黃色脈代」,都是描述臟器正常狀態下的脈象,而非指脈搏停止。《素問·平人氣象論》說「長夏胃微軟弱曰平,但代無胃曰死」,指的是缺乏胃氣的狀況,也並非把代脈當作脈搏停止。

若脈象平穩,突然變得強弱不一,這就是身體狀況的反映。脈象沒有固定模式,變化不定,都可視為代脈,需根據變化來判斷病情。如脈搏跳動五十次而沒有一次停止,這就是代數的代脈。通常,脈搏在一息間跳動五次,表示五臟功能良好,所以五十次不停,符合大衍數,稱為正常的脈象。反之,則會出現脈搏停止。

腎氣無法到達,則每四十次跳動就停一次;肝氣無法到達,則每三十次跳動就停一次;脾氣無法到達,則每二十次跳動就停一次;心氣無法到達,則每十次跳動就停一次;肺氣無法到達,則每四五次跳動就停一次。這種情況,從遠端開始,逐漸向近端縮短,由腎及肝,由肝及脾,由脾及心,由心及肺。因此,當病人接近死亡,呼吸會變得急促且喘,僅在胸口幾寸的地方。此時,真陰在下方消失,孤陽在上方飄蕩,氣息短促至極,醫生若再想平息或疏散,很可能就會加速病人的死亡。

戴同父提到:「三部九候,必須達到五十次跳動,出現在《難經》中,但在偽造的五臟歌中,都以四十五次為準,違背了經典的意義。又說:『每四十一跳就停一次,代表一個臟器失去功能,四年後死亡。』這種說法非常荒謬。人怎麼可能一個臟器已經失去功能,還能活四年呢?王叔和也說:『脈搏每四十次跳動就停一次,代表一個臟器失去功能,四年後的春天,草木重生時就會死亡。』但《靈樞·根結篇》只是講述脈搏跳動和停止的次數,用來診斷五臟失去功能的情況,何曾明確地預測死亡時間呢?」滑伯仁說:「無病而體重減輕,脈象為代脈,這是危險的徵兆。有病而氣血突然損失,則是病脈。

」這是滑伯仁對急性病患者的描述。如果長期病患出現代脈,希望他們能康復,機率微乎其微。感冒心悸,可能是中氣虛弱,或是飲水過多,或是汗下後。中氣虛弱,則陽氣下沉,陽氣在胸中接受氣息,陽氣下沉則無法向上充盈胸中,因此會心悸。飲水過多,水停在心下,水氣上衝,心臟受到影響,因此心悸。出汗後,體內虛弱,況且汗液是心臟的液體,心液消耗過多,心臟虛弱,因此心悸。

各種心悸的情況,不一定都會出現代脈;但如果出現代脈,則是指汗後的心悸,因為汗液是心臟的液體,脈象是心臟的反映。女性懷孕十個月生產,臟腑各自提供真氣來培育胎兒。如果在預定的養胎期,負責養胎的經絡虛實失調,胎兒就會不安,甚至出血流產。在懷孕三個月時,心包絡負責養胎。《靈樞·經脈篇》說:「心包主脈。」如果心包絡的氣息到達胎兒,脈象必然虛弱且有停止現象。

在《靈樞·五臟生成篇》中說:「心合脈。」心臟和心包絡,雖然分別屬於兩個經絡,但實際上屬於同一臟器。代脈主要顯示脾臟虛弱,並未涉及其他病症,因此在此列出。

2. 疾脈(陽)

體象,疾為疾急,數之至極;七至八至,脈流薄疾。

六至以上,脈有兩稱,或名曰疾,或名曰極。總是急速之形,數之甚者也。

主病,疾為陽極,陰氣欲竭。脈號離經,虛魂將絕。漸進漸疾,旦夕殞滅。毋論寸尺,短期已決。陰陽相等,脈至停均。若脈來過數而至於疾,有陽無陰,其何以生!是惟傷寒熱極,方見此脈,非他疾所恆有也。若癆瘵虛憊之人,亦或見之,則陰髓下竭,陽光上亢,可與之決短期矣。

陰陽易病者,脈常七八至,號為離經,是已登鬼籙者也。至夫孕婦將產,亦得離經之脈,此又非以七八至得名。如昨浮今沉,昨大今小,昨遲今數,昨滑今澀,但離於平素經常之脈,即名為離經矣。心肺諸證,總之真陰消竭之兆。譬如繁弦急管,樂作將終,烈焰騰空,薪傳欲盡。

夫一息四至,則一晝一夜約一萬三千五百息,通計之當五十周於身,而脈行八百一十丈,此人身經脈流行之常度也。若一息八至,則一日一夜周於一身者,當一百營,而脈遂行一千六百餘丈矣,必至喘促聲嘶,僅呼吸於胸中數寸之間,而不能達於根蒂,真陰極於下,孤陽亢於上,而氣之短已極矣。夫人之生死由於氣,氣之聚散由乎血,凡殘喘之尚延者,只憑此一線之氣未絕耳。

一息八至之候,則氣已欲脫,而猶冀以草木生之,何怪其不相及也。

白話文:

[疾病脈象(陽極)]

脈象特徵:疾脈代表著極度的緊急與快速,脈搏跳動達到每息七到八次,流動迅速且力道薄弱。

若脈搏每息超過六次,有兩種稱呼,可能被命名為疾脈,也可能被稱為極脈。總的來說,它們都是表現出一種急速的形態,脈搏跳動速度非常快。

疾病主述:疾脈表示人體處在陽極狀態,陰氣瀕臨耗盡。這種脈象被視為遠離正常範疇,象徵生命活力即將耗竭。病情隨著時間推移逐漸惡化,患者可能在日落之前就會死亡。無論是在手部的寸關尺部位,都顯示出患者生命週期已經進入尾聲。如果陰陽平衡,脈搏應當穩定。然而,如果脈搏跳動過速達到疾脈,這表示只有陽氣,缺乏陰氣,生命如何得以維持?一般而言,只有在傷寒熱度極高時,才會出現這種脈象,並非其他疾病常見的現象。然而,對於患有肺結核或極度疲憊的人,也可能出現疾脈,這表示陰髓已瀕臨耗竭,陽氣過剩,預示著生命週期已接近終點。

對於陰陽失調的疾病,脈象通常呈現每息七到八次的跳動,被稱為離經脈,這通常是瀕臨死亡的跡象。對於即將分娩的孕婦,也可能出現離經脈,但這種情況並非因每息跳動七到八次而得名。比如昨天的脈象是浮動,今天卻轉為下沉;昨天的脈象強壯,今天卻變得微弱;昨天的脈象緩慢,今天卻變得快速;昨天的脈象圓滑,今天卻變得粗糙,只要脈象脫離了平時的常態,就可稱為離經脈。心臟、肺部等各類症狀,總的來說,都是真陰即將耗盡的徵兆。這就像音樂演奏到最後,弦樂急促,或是火焰騰空,柴火即將燃盡。

如果每息脈搏跳動四次,那麼一天一夜大約有一萬三千五百次的呼吸,脈搏循環五十次,行走八百一十丈,這是人體血液循環的正常速率。但如果每息脈搏跳動八次,那麼一天一夜脈搏循環全身將達到一百次,行走距離將超過一千六百丈。這必然導致呼吸困難,聲音嘶啞,只能在胸部狹窄空間內呼吸,無法深入肺部,真陰在下部達到極限,孤獨的陽氣在上部過剩,氣息已短到極點。人的生死取決於氣息,氣息的聚集和分散取決於血液,那些苟延殘喘的生命,只憑藉那一絲未斷的氣息。

如果脈搏每息跳動八次,則表明氣息即將耗盡,即便嘗試用藥物來挽留,效果往往難以達到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