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訣彙辨》~ 卷四 (4)
卷四 (4)
1. 伏脈(陰)
體象,伏為隱伏,更下於沉;推筋著骨,始得其形。
伏之為義,隱伏而不見之謂也。浮中二候,絕無影響;雖至沉候,亦不可見;必推筋至骨,方始得見耳。
主病,伏脈為陰,受病入深。左寸伏者,血鬱之愆。伏在左關,肝血在腹。左尺得伏,疝瘕可驗。右寸伏者,氣鬱之殃。伏在右關,寒凝水穀。右尺得伏,少火消亡。
其主病多在沉陰之分,隱深之地,非輕淺之劑所能破其籓垣也。諸證莫非氣血結滯,惟右關、右尺責其無火。蓋火性炎上,推筋至骨而形始見,積衰可知。更須以有力無力細為分辨,則伏中之虛實燎然矣。
按《傷寒論》中以一手脈伏為單伏,兩手脈伏曰雙伏,不可以陽證見陰脈為例也。火邪內郁,不得發越,乃陽極似陰。故脈伏者,必有大汗而解,正如久旱將雨,必先六合陰晦一回,雨後庶物咸蘇也。又有陰證傷寒,先有伏陰在內,而外復感冒寒邪,陰氣壯盛,陽氣衰微,四肢厥逆,六脈沉伏,須投薑、附及灸關元,陽乃復回,脈乃復出也。若太谿、衝陽皆無脈者,則必死無疑。
劉玄賓云:「伏脈不可發汗。」為其非表脈也,亦為其將自有汗也。乃偽訣云:「徐徐發汗。」而潔古欲以附子細辛麻黃湯發之,皆非伏脈所宜也。偽訣論形象則妄曰「尋之似有,定息全無」,是於中候見形矣,於伏之名義何居乎?
白話文:
[伏脈(陰)]
脈象特徵:伏脈,象徵著隱藏潛伏,比沉脈的位置更深入;必須推開肌肉觸摸到骨頭,才能感知其存在。
伏脈的意義,在於它隱藏不顯,無法在表層探知。在輕推或中等力度觸診時,完全沒有反應;即使使用重手法,也難以察覺。必須要推開肌肉,直到接觸到骨頭,才能發現其存在。
疾病主導:伏脈代表陰性病症,表示病邪深入體內。左寸部出現伏脈,可能與血液瘀滯有關。左關部的伏脈,反映肝臟或腹部的問題。左尺部出現伏脈,可能提示有疝氣或腫塊。右寸部的伏脈,可能與氣滯相關。右關部的伏脈,顯示寒氣凝滯,影響消化系統。右尺部出現伏脈,可能是體內的微弱火力已消失。
伏脈主導的病症,多發生在身體的深層,屬於陰性區域,一般的輕淺藥物很難達到這些部位。所有病症都與氣血淤滯有關,特別是右關和右尺部的伏脈,表明體內缺乏熱力。通常,需要進一步判斷脈象是否有力度,這樣就能明確區分伏脈中的虛實狀態。
根據《傷寒論》記載,當只有一手的脈象呈現伏脈,稱為單伏;兩手都出現伏脈,稱為雙伏。這並不符合陽性症狀卻出現陰性脈象的情況。當體內火邪過盛,無法正常散發,就會表現為陽極似陰的現象。因此,當脈象呈現伏脈時,往往伴隨大汗淋漓,病情隨之緩解,就像久旱逢甘霖,萬物得以重生。此外,對於陰性體質的傷寒患者,如果體內已有寒邪潛伏,又遭受外感寒邪,導致陰氣過盛,陽氣衰退,四肢冰冷,脈象沉伏,必須使用薑、附子等溫熱藥物以及艾灸關元穴,才能恢復陽氣,使脈象重新顯現。然而,如果太谿和衝陽兩處都無脈象,則預示病情極為嚴重,很可能無法治癒。
劉玄賓提到:「伏脈不可發汗。」因為伏脈並非表面的病症,且患者將自行出汗。然而,偽訣中卻錯誤地提出:「應緩慢發汗。」而張潔古想要使用附子細辛麻黃湯來治療,這些方法都不適合伏脈的病情。偽訣在描述脈象特徵時,錯誤地說:「尋之似有,定息全無」,這是在中等力度觸診時的表現,與伏脈的定義完全不符。
2. 動脈(陽)
體象,動無頭尾,其形如豆,厥厥動搖,必兼滑數。
動脈厥厥動搖,急數有力,兩頭俯下,中間突起,極與短脈相類。但短脈為陰,不數、不硬、不滑也;動脈為陽,且數、且硬、且滑也。
主病,動脈主痛,亦主於驚。左寸動者,驚悸可斷。動在左關,驚及拘攣。左尺得動,亡精失血。右寸動者,自汗無疑。動在右關,心脾疼痛。右尺得動,龍火奮迅。
陰陽不和,氣搏擊則痛,氣攛迸則驚。動居左寸,心主受侮,驚悸至矣。肝膽同居,肝主筋而膽主震定,動則皆病。人之根蒂在尺,動則陽不能衛,陰不能守,亡精失血,可立而待。肺家主氣。動則外衛不密,汗因之泄。陰陽相搏,心脾不安,動乃痛作。右尺真陽潛伏之所,而亦見動象,則陽氣不得蟄藏,必有非時奮迅之患。
按關前為陽,關後為陰。故仲景云:「陽動則汗出。」分明指左寸之心,汗為心之液;右寸之肺,肺主皮毛而司腠理,故汗出也。又曰:「陰動則發熱。」分明指左尺見動,為腎水不足;右尺見動,謂相火虛炎,故發熱也。因是而知舊說言動脈只見於關上者,非也。且《素問》曰:「婦人手少陰心脈動甚者,為妊子也。
」然則手少陰明隸於左寸矣,而謂獨見於關可乎?成無己曰:「陰陽相搏而虛者動。故陽虛則陽動,陰虛則陰動。以關前為陽主汗出,關後為陰主發熱。」豈不精妥。而龐安常強為之說云:「關前三分為陽,關後二分為陰,正當關位半陰半陽,故動隨虛見。」是亦泥動脈只見於關之說也。
偽訣云:「尋之似有,舉之還無。」是弱脈而非動脈矣。又曰:「不離其處,不往不來,三關沉沉。」含糊謬妄無一字與動脈合義矣。詹氏曰:「如鉤如毛。」則混於浮大之脈,尤堪捧腹。
王宇泰曰:「陽生陰降,二者交通,上下往來於尺寸之內,方且沖和安靜,焉睹所謂動者哉!惟夫陽欲降而陰逆之,陰欲升而陽逆之,兩者相搏,不得上下,擊鼓之勢,隴然高起,而動脈之形著矣。」此言不啻與動脈寫照。
白話文:
[動脈(陽)]
身體狀況表現,這種脈象沒有明顯的起點和終點,它的形狀就像一顆豆子,持續地抖動,並且一定會伴有滑和快速的特性。
動脈抖動,急速而有力,兩端低垂,中間突出,這和短脈非常相似。但是,短脈屬於陰性,它不會快速跳動,不會堅硬,也不會光滑;動脈屬於陽性,它會快速跳動,堅硬,而且光滑。
疾病預示,動脈主要預示疼痛和驚嚇。如果左寸的位置出現動脈,可以判斷為驚嚇或心悸。如果動脈出現在左關,可能有驚嚇或肌肉緊張。如果左尺的位置出現動脈,可能是精氣或血液流失。如果右寸的位置出現動脈,可能會有自汗的情況。如果動脈出現在右關,可能是心臟或脾臟疼痛。如果右尺的位置出現動脈,可能是龍火(一種中醫理論中的火熱症狀)突然爆發。
當陰陽失去平衡,氣血相互撞擊,就會感到疼痛;如果氣血奔騰,就會感到驚嚇。如果動脈出現在左寸,心臟功能可能受到影響,驚嚇和心悸就可能發生。肝臟和膽囊在人體中的位置相近,肝臟控制肌肉,膽囊控制震動和平穩,一旦出現動脈,這些部位都可能患病。人的根基在尺脈,如果出現動脈,陽氣無法保護,陰氣無法守住,精氣和血液的流失就在所難免。肺部主管氣息,如果出現動脈,外部防禦就會變得脆弱,導致汗水洩漏。如果陰陽相互衝突,心臟和脾臟就會感到不安,疼痛就可能發生。右尺是真陽潛藏的地方,如果這裡出現動脈,陽氣就無法蟄伏,必然會有非時節性的爆發問題。
根據中醫理論,關前為陽,關後為陰。所以,張仲景曾說:「陽動則出汗。」他明確指出,左寸的心臟主管汗水,右寸的肺部主管皮毛和腠理,所以會出汗。他又說:「陰動則發熱。」他明確指出,左尺的腎水不足,右尺的相火虛炎,所以會發熱。由此可知,舊說認為動脈只會出現在關脈上的說法是錯誤的。《黃帝內經》曾說:「婦女手少陰心脈動得很厲害,是懷孕的徵兆。」既然手少陰明確歸屬於左寸,那麼我們怎能說動脈只會出現在關脈呢?
成無己曾說:「陰陽相搏,虛者動。所以,陽虛則陽動,陰虛則陰動。關前為陽,主管出汗,關後為陰,主管發熱。」這個說法非常精確。然而,龐安常卻堅持自己的觀點,他說:「關前三分為陽,關後二分為陰,正好在關位,一半陰一半陽,所以動脈會在虛弱時出現。」這也是基於動脈只會出現在關脈的說法。
有些錯誤的診斷方法說:「尋找時好像有,舉起手指卻又找不到。」這是描述弱脈,而不是動脈。又有人說:「不會離開原地,不會往前或後移動,三個關脈都深深地沉下去。」這種模糊不清的說法,完全不符合動脈的特徵。詹氏曾說:「像鉤子一樣,像毛髮一樣。」這將動脈混同於浮大脈,讓人啼笑皆非。
王宇泰曾說:「陽氣上升,陰氣下降,這兩種力量在手腕的尺寸範圍內交匯,原本應該平和安靜,但為什麼會出現動脈呢?只有當陽氣想要下降,卻被陰氣阻擋,或者陰氣想要上升,卻被陽氣阻擋,兩者互相搏鬥,無法上下移動,就像打鼓一樣,脈搏顯得格外突出,動脈的形狀也就顯現出來了。」這段話幾乎就是對動脈的生動描繪。
3. 促脈(陽)
體象,促為急促,數時一止;如趨而蹶,進則必死。
促之為義,於急促之中,時見一歇止,為陽盛之象也。黎氏曰:「如蹶之趨,徐疾不常。」深得其義。叔和云:「促脈來去數,時一止,復來。」亦頗明快。
主病,促因火亢,亦因物停。左寸促者,心火炎炎。促在左關,血滯為殃。左尺得促,遺滑堪憂。右寸促者,肺鳴咯咯。促在右關,脾宮食滯。右尺得促,灼熱為定。
按人身之氣血貫注於經脈之間者,刻刻流行,綿綿不息,凡一晝夜當五十營,不應數者,名曰狂生。其應於脈之至數者,如鼓應桴,罔或有忒也。藏氣乖違,則稽留凝泣,阻其運行之機,因而歇止者,其止為輕;若真元衰憊,則陽弛陰涸,失其揆度之常,因而歇止者,其止為重。然促脈之故,得於藏氣乖違者十之六七,得於真元衰憊者十之二三。
或因氣滯,或因血凝,或因痰停,或因食壅,或外因六氣,或內因七情,皆能阻遏其運行之機,故雖當往來急數之時,忽見一止耳。如止數漸稀,則為病瘥;止數漸增,則為病劇。所見諸症,不出血凝氣滯,更當與他脈相參耳。促脈隨病呈形,偽訣但言「並居寸口」,已非促脈之義;且不言時止,猶為瞶瞶矣。
白話文:
[促脈(陽)]
身體狀況上,促脈表示心跳急促,在頻繁跳動中偶爾會停止一下,就像跑步時突然絆倒一樣,如果這種情況越來越嚴重,病情可能會惡化甚至致命。
促脈的意義是,在心跳急促的情況下,偶爾會有一個暫停,這代表了陽氣過盛的現象。有學者曾描述為,如同跑步時絆倒一樣,心跳的速度時快時慢。這個描述非常貼切。也有學者指出,促脈的特徵就是心跳頻繁,偶爾會停止,然後再恢復,這樣的解釋非常清晰。
疾病方面,促脈通常由火氣旺盛或食物積滯引起。如果左寸部位出現促脈,可能是心臟火氣過旺。如果促脈出現在左關部位,可能因為血液淤滯。如果左尺部位出現促脈,可能有尿頻或性功能問題。如果右寸部位出現促脈,可能是肺部有問題,會有咳嗽的症狀。如果促脈出現在右關部位,可能是脾臟食物消化不良。如果右尺部位出現促脈,可能是體內有高熱。
人體的氣血在經脈間流動,時刻不停,一天內應該流動五十次,如果超過這個頻率,就被稱為過度活躍。正常的心跳頻率,像打鼓一樣,有規律地跳動。如果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運行就會受阻,導致心跳暫停,但這種情況通常比較輕微;如果體內的元氣衰弱,陽氣消退,陰氣乾涸,失去平衡,導致心跳暫停,這種情況就比較嚴重。然而,大約百分之六七十的促脈是由臟腑功能失調引起的,百分之二三十是由元氣衰弱引起的。
促脈可能是因為氣滯、血凝、痰多、食滯、外部環境因素或情緒影響等多種原因造成的,這些因素都會阻礙氣血的正常運行,因此即使在心跳頻繁的時候,也會突然出現一次停止。如果停止的次數逐漸減少,病情可能在好轉;如果停止的次數逐漸增加,病情可能在惡化。促脈所呈現的症狀,通常都與血凝氣滯有關,需要和其他脈象一起分析。有些書籍只提到促脈在寸口部位,並沒有真正理解促脈的含義;而且他們還沒有提及心跳暫停的現象,這是他們的不足之處。
4. 結脈(陰)
體象,結為凝結,緩時一止;徐行而怠,頗得其旨。
結而不散,遲滯中時見一止也。古人譬諸徐行而怠,偶羈一步,可為結脈傳神。
主病,結屬陰寒,亦由凝積。左寸結者,心寒疼痛。結在左關,疝瘕必現。左尺得結,痿躄之疴。右寸結者,肺虛氣寒。結在右關,痰滯食停。右尺得結,陰寒為楚。
熱則流行,寒則停凝,理勢然也。夫陰寒之中,且挾凝結,喻如隆冬天氣嚴肅,流水冰堅也。少火衰弱,中氣虛寒,失其乾健之運,則血氣痰食,互相糾纏,浮結者外有痛積,伏結者內有積聚。故知結而有力者,方為積聚;而無力者,是真氣衰弱,違其運化之常,惟一味溫補為正治。
越人云:「結甚則積甚,結微則氣微。」是知又當以止歇之多寡,而斷病之重輕也。
按運行之機緘不利,則脈應之而成結。仲景云:「累累如循長竿,曰陰結。藹藹如車蓋,曰陽結。」叔和云:「如麻子動搖,旋引旋收,聚散不常為結。」則結之體狀,有非淺人所領會也。夫是三者,雖同名為結,而義實有別。浮分得之為陽結;沉分得之為陰結;止數頻多,三五不調,為不治之症。
由斯測之,結之主症,未可以一端盡也。偽訣云:「或來或去,聚而卻還。」律以緩時一止之義,全無相涉。豈欲彷彿叔和旋引旋收之狀,而詞不達意乎?此著述之所以不可易易也。
白話文:
[結脈(陰)]
身體狀況上,結脈象徵著血液在體內凝結,脈搏間歇緩慢,偶爾會有一下停頓,就像行走中偶爾停下腳步,這就是結脈的特徵。
結脈的特點是脈搏凝結不散,而且在脈搏遲滯的過程中偶爾會出現停頓。古人用緩慢行走時偶爾停頓一步來比喻結脈的情況,形象生動。
在疾病方面,結脈通常和陰寒有關,也可能是血液凝結造成的。如果左寸位置出現結脈,可能表示心臟受寒導致的疼痛。結脈出現在左關,可能會有疝瘕的病症。左尺位置出現結脈,可能會有萎縮、跛行等問題。右寸位置的結脈,可能代表肺部虛弱,氣候寒冷。右關位置出現結脈,可能是痰液滯留,飲食停滯。右尺位置的結脈,可能表示陰寒引起身體不適。
熱量能促進血液流動,寒冷則會讓血液凝固,這是自然規律。在陰寒的環境下,血液更容易凝結。就像冬天天氣嚴寒,水會結冰一樣。如果體內的陽氣不足,中氣虛弱,無法正常運作,那麼血液、氣、痰、食物就會在體內糾纏不清,浮在表面的結脈會有疼痛感,深層的結脈則會有積聚的問題。所以,有力的結脈,通常代表有積聚的問題;無力的結脈,則可能表示體內的真氣已經衰弱,無法正常運作,這種情況下,溫補是最佳的治療方法。
有古語說:「結脈嚴重,病症也會嚴重;結脈輕微,病症也會輕微。」因此,我們可以根據脈搏停頓的頻率,來判斷病情的輕重。
如果身體的運轉機制受到影響,脈搏就可能形成結脈。張仲景曾說:「脈搏像沿著長桿移動,這是陰結;像車蓋一樣厚重,這是陽結。」王叔和則說:「脈搏像麻子一樣搖晃,不斷的聚集又散開,這是結脈。」由此可見,結脈的形態並不是一般人能夠理解的。雖然都叫結脈,但意義上確實有差別。在體表形成的結脈是陽結;在體內形成的結脈是陰結;如果脈搏停頓頻繁,節奏不協調,這就是無法治療的病症。
從這裡可以看出,結脈相關的病症,不能單靠一個症狀來判斷。有古語說:「結脈來去不定,聚集後又散開。」但如果按照脈搏偶爾停頓的定義,兩者完全沒有關聯。難道是想描述王叔和所說的「不斷聚集又散開」的狀態,但詞語無法表達清楚嗎?這就是為什麼寫作不容易的原因。
以上內容純粹根據古代中醫理論,請在專業醫師指導下參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