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是

《脈訣彙辨》~ 卷四 (3)

回本書目錄

卷四 (3)

1. 濡脈(陰中之陰)

體象,濡脈細軟,見於浮分;舉之乃見,按之即空。

濡者,即軟之象也。必在浮候見其細軟,若中候沉候,不可得而見也。叔和比之「帛浮水面」,時珍比之「水上浮漚」,皆狀其隨手而沒之象也。

白話文:

濡,就如同柔軟的樣子。一定要在浮脈中看到它那細軟的徵象,如果在中候或沉候中,就無法看到。叔和將它比喻為「絲帛浮在水面上」,時珍將它比喻為「水面上漂浮的泡沫」,這都是描繪它隨手按壓而消失的樣子。

主病,濡主陰虛,髓竭精傷。左寸濡者,健忘驚悸。濡在左關,血不榮筋。左尺得濡,精血枯損。右寸濡者,腠虛自汗。濡在右關,脾虛濕侵。右尺得濡,火敗命傾。

白話文:

主要病症:

濡脈: 表示陰虛,髓液枯竭,精氣受損。

具體狀況:

  • **左寸濡:**健忘驚悸。
  • **左關濡:**血氣不足,無法滋養筋脈。
  • **左尺濡:**精血極度虧損。
  • **右寸濡:**腠理虛弱,容易自汗。
  • **右關濡:**脾虛,受濕氣侵襲。
  • **右尺濡:**火氣衰敗,生命垂危。

按浮主氣分,浮取之而可得,氣猶未敗;沉主血分,沉按之而如無,此精血衰敗。在久病老年之人,尚未至於必絕,為其脈與證合也;若平人及少壯及暴病見之,名為無根之脈,去死不遠。叔和言「輕手相得,按之無有。」偽訣反言「按之似有舉之無。」悖戾一至於此耶!且按之則似有,舉之則還無,是弱脈而非濡脈矣。

白話文:

按脈浮起,表示病氣在氣分表層,輕輕按壓就可以摸到脈搏,說明氣血尚存,病情未到惡化階段。按脈沉隱,說明病氣深入血分,重按都摸不到脈搏,表明精血衰竭。如果是久病的老年人,脈象沉隱並不一定意味著病情絕望,因為其脈象與症狀相符。但如果是身體健康的人、年輕人或突發疾病的人出現沉隱脈象,稱為「無根之脈」,預示著生命垂危。孫思邈說:「輕輕按壓就能摸到脈搏,但仔細按壓卻沒有。」而偽書《脈決》卻說:「按壓時感覺有脈搏,但抬起手指後又沒有。」這種說法完全錯誤。正確的脈象應該是按壓時感覺有脈搏,抬起手指後脈搏消失,這叫做「弱脈」,而非「濡脈」。

濡脈之浮軟,與虛脈相類,但虛脈形大而濡脈形小也。濡脈之細小,與弱脈相類,但弱在沉分而濡在浮分也。濡脈之無根,與散脈相類,但散脈從浮大而漸至於沉,濡脈從浮小而漸至於不見也;從大而至沉者全凶,從小而之無者為吉凶相半也。又主四體骨蒸,蓋因腎氣衰絕,水不勝火耳。

白話文:

濡脈的浮軟,和虛脈很像,但是虛脈脈形較大,而濡脈脈形較小。濡脈的細小,和弱脈很像,但是弱脈在沉脈部分,而濡脈在浮脈部分。濡脈的無根,和散脈很像,但是散脈由浮大逐漸變到沉弱,而濡脈由浮小逐漸到消失不見;由大變沉的脈象完全不吉利,由小變不見的脈象則吉凶參半。濡脈還主治四肢骨蒸病,這是因為腎氣衰竭,水不能勝過火所致。

2. 弱脈(陰)

體象,弱脈細小,見於沉分;舉之則無,按之乃得。

沉而且細且小,體不充,勢不鼓也。

主病,弱為陽陷,真氣衰弱。左寸弱者,驚悸健忘。弱在左關,木枯攣急。左尺得弱,涸流可徵。右寸弱者,自汗短氣。弱在右關,水穀之疴。右尺得弱,陽陷可驗。

白話文:

主體疾病:

陽氣虛弱,真氣衰退。

左寸脈虛弱:

容易受驚嚇、健忘。

左關脈虛弱:

筋骨乾癟、攣縮。

左尺脈虛弱:

津液不足、口渴。

右寸脈虛弱:

容易出汗、氣短。

右關脈虛弱:

飲食不規律,腹瀉或便祕。

右尺脈虛弱:

陽氣虛衰。

夫浮以候陽,陽主氣分,浮取之而如無,則陽氣衰微,確然可據。夫陽氣者,所以衛外而為固者也;亦以運行三焦,熟腐五穀者也。柳氏曰:「氣虛則脈弱。寸弱陽虛,尺弱陰虛,關弱胃虛。弱脈呈形,而陰霾已極,自非見睍,而陽何以復耶?」《素問·玉機真藏論》曰:「脈弱以滑,是有胃氣。脈弱以澀,是為久病。

白話文:

當脈象浮在表面,表示陽氣旺盛。陽氣掌管氣的分散,如果浮脈按起來很弱,甚至感覺不到,說明陽氣衰弱,這是可以確定的。陽氣的作用是保護外邪侵犯、固護身體,並且運行三焦,幫助消化食物。

柳氏說:「氣虛則脈弱。寸脈弱代表陽氣虛,尺脈弱代表陰氣虛,關脈弱代表胃氣虛。脈弱的現象已經很明顯,陰氣已經極度虛弱,如果不是陽氣嚴重虛衰,怎麼會出現這樣的脈象呢?」

《素問·玉機真藏論》中說:「脈弱而滑,說明胃氣尚在。脈弱而澀,表示久病傷氣。」

」愚謂弱堪重按,陰猶未絕;若兼澀象,則氣血交敗,生理滅絕矣。仲景云:「陽陷入陰,當惡寒發熱,久病及衰年見之,猶可維援;新病及少壯得之,不死安待!」

白話文:

我認為若觸診時還能按壓,表示陰氣尚未完全消失;但若同時還伴有澀痛感,則代表氣血已經敗壞,生命垂危。仲景說:「陽氣陷入陰氣,就會出現惡寒發熱的症狀,這種情況在久病或年老體衰的人身上出現,還可能搶救一下;如果是新發疾病或年輕人出現這種情況,如果不趕快治療就難以活命!」

按《脈經》曰:「弱脈極軟而沉細,按之乃得,舉手無有。」何其彰明詳盡也。偽訣謂「輕手而得」,明與叔和相戾,且是濡脈之形,而非弱脈之象。因知偽訣誤以濡脈為弱,弱脈為濡,其鹵莽特甚。即黎氏浮漚之譬,亦踵高陽之弊,不可不詳加考據也。

白話文:

《脈經》中說:「弱脈極為柔軟且沉細,按壓時才能察覺,放手後消失不見。」多麼明確詳盡。

自稱有祕訣的人說「輕輕觸摸就能感受到」,這明顯和《脈經》所言相矛盾。而且這種脈象是濡脈的表現,而不是弱脈的徵兆。由此可知,偽訣誤把濡脈當成了弱脈,把弱脈又當成了濡脈,其荒謬程度實在令人吃驚。

黎氏用浮漚(水泡)打比方的說法,也沿襲了高陽子的錯誤觀點。因此,我們必須仔細考證,才能避免這些謬誤。

3. 散脈(陰)

體象,散脈浮亂,有表無里;中候漸空,按則絕矣。

自有漸無之象,亦散亂不整之象也。當浮候之,儼然大而成其為脈也;及中候之,頓覺無力而減其十之七八矣;至沉候之,杳然不可得而見矣。

白話文:

這種脈象從有逐漸走向無的現象,如同散亂不齊的樣子。當浮按的時候,脈象似乎很強大;到中按的時候,突然感覺無力,強度減少了十分之七八;等到沉按的時候,就完全摸不到了。

主病,散為本傷,見則危殆。左寸散者,怔忡不臥。散在左關,當有溢飲。左尺得散,北方水竭。右寸散者,自汗淋漓。散在右關,脹滿蠱壞。右尺得散,陽消命絕。

白話文:

主要的疾病,散脈為主,出現了就會很危險。左手寸脈散亂,會神智不清,失眠。散脈在左手關脈,會有水飲停滯。散脈在左手尺脈,北方腎水枯竭。右手寸脈散亂,會大汗淋漓。散脈在右手關脈,會腹脹腹痛,腸胃功能紊亂。散脈在右手尺脈,陽氣衰竭,生命垂危。

按漸重漸無,漸輕漸有,明乎此八字,而散字之象恍然矣。故叔和云:「散脈大而散,有表無里。」字字斟酌。崔氏云:「渙漫不收。」蓋渙漫即浮大之義,而不收即無根之義;雖得其大意,而未能言之鑿鑿也。柳氏云:「無統紀,無拘束,至數不齊,或來多去少,或去多來少,渙散不收,如楊花散漫之象。」夫楊花散漫,即輕飄而無根之說也。

白話文:

脈象逐漸加重又逐漸消失,逐漸減輕又逐漸出現,明白這八個字,散脈的徵象便一目瞭然了。所以《素問》的作者毓和說:「散脈的脈形大而散,有表象而無裏象。」(表象指皮膚下的脈,裏象指內在臟腑的脈)每一個字都經過斟酌揣摩。崔氏說:「(散脈)渙散不收。」「渙散」就是浮大而無力的意思,「不收」就是沒有根源的意思;雖然抓住了它的主要特徵,但還不能準確地描述出來。柳氏說:「(散脈)沒有統一的規律,沒有約束性,跳動的次數不齊,有時來得多去得少,有時去得多來的少,渙散不收,就像楊花飄散的樣子。」楊花飄散,就是說它飄忽不定、沒有根基。

其言至數不齊,多少不一,則散亂而不能整齊嚴肅之象也。此又補叔和未備之旨,深得散脈之神者也。戴同父云:「心脈浮大而散,肺脈短澀而散,皆平脈也。心脈軟散為怔忡,肺脈軟散為汗出,肝脈軟散為溢飲,脾脈軟散為胻腫,皆病脈也。腎脈軟散,諸病脈代散,皆死脈也。

白話文:

這些脈像的描述中,脈搏次數和力度都有所不同,這表明脈象紊亂而不整齊,這是沒有規律的標誌。這是補叔和沒有論述到的要點,但是他深刻地理解了脈象紊亂的精髓。戴同父說:「心脈浮大而且紊亂,肺脈短促澀滯而且紊亂,這些都是正常的脈象。心脈柔軟而紊亂表示心悸,肺脈柔軟而紊亂表示出汗,肝脈柔軟而紊亂表示腹水,脾脈柔軟而紊亂表示浮腫,這些都是病理脈象。腎脈柔軟而紊亂,各種病理脈象交替出現而紊亂,這些都是死亡的脈象。

」古人以代散為必死者,蓋散為腎敗之徵,代為脾絕之徵也。腎脈本沉,而散脈按之不可得見,是先天資始之根本絕也。脾脈主信,而代脈歇至不愆其期,是後天資生之根本絕也。故二脈獨見,均為危殆之候;而二脈交見,尤為必死之符。

白話文:

古代人認為出現代脈和散脈的人必死無疑,因為代脈表示脾臟機能衰竭,散脈表示腎臟功能衰竭。腎臟脈絡本來就比較深沉,而散脈按下去也找不到,說明先天的根本已經沒了。脾臟脈絡主掌信用,而代脈會準時出現、消失,說明後天的根本也已經沒了。因此,單獨出現代脈或散脈都表示病情很危急;而同時出現代脈和散脈,那就更是必死無疑的徵兆了。

4. 細脈(陰)

體象,細直而軟累累縈縈;狀如絲線,較顯於微。

小也,細也,狀如絲也。比之於微,指下猶尚易見,未至於舉按模糊也。

主病,細主氣衰,諸虛勞損。左寸細者,怔忡不寐。細在左關,肝血枯竭。左尺得細,泄痢遺精。右寸細者,嘔吐氣怯。細在右關,胃虛脹滿。右尺得細。下元冷憊。

白話文:

主要的疾病:體質虛弱,氣血不暢,各種虛損。

左寸脈:

  • 細而無力:心神不寧,失眠。
  • 細在關脈:肝血不足,枯竭。
  • 細在尺脈:腹瀉,遺精。

右寸脈:

  • 細而無力:嘔吐,氣虛。
  • 細在關脈:胃氣虛弱,脹滿。
  • 細在尺脈:陽氣不足,腎氣虛弱。

細脈、微脈俱為陽氣衰殘之候。夫氣主昫之,非行溫補,何以復其散失之元乎?常見虛損之人,脈已細而身常熱,醫者不究其元,而以涼劑投之,何異於惡醉而強酒?遂使真陽散敗,飲食不進,上嘔下泄,是速之使斃耳。《素問·陰陽別論》云:「壯火食氣,少火生氣。」人非少火,無以運行三焦,熟腐五穀。

白話文:

脈搏細弱或微弱都代表陽氣衰退。氣血本應溫暖身體,如果不溫補,如何恢復已散失的精氣呢?經常看到體虛的人,脈搏已經細弱,但身體卻常常發熱。醫生不探究病因,反而用寒涼藥物治療,這不就像已經喝醉了還被人灌酒嗎?結果導致真陽耗散、飲食不進、上吐下瀉,這是讓他更快死去的做法。《素問·陰陽別論》說:「強大的火氣能消耗氣血,微弱的火氣能生發氣血。」人如果沒有微弱的火氣,就不能運行三焦,也不能消化食物。

未徹乎此者,安足以操司命之權哉!然虛勞之脈,細數不可並見,並見者必死。細則氣衰,數則血敗,氣血交窮,短期將至。叔和云:「細為血少,亦主氣衰。有此證則順,無此證則逆。」故吐利失血,得沉細者生。憂勞過度之人,脈亦多細,為自戕其氣血也。春夏之令,少壯之人,俱忌細脈。

白話文:

不明白這一點,怎能掌握生命的生死大權!但是,虛勞的脈象細而數,如果同時出現,必死無疑。脈細則氣衰,脈數則血敗,氣血交替衰竭,壽命將盡。叔和說:「脈細是因為血少,也說明氣衰。出現這種脈象的,病情會順利發展;沒有這種脈象的,病情會惡化。」因此,吐血或出血後,脈象沉穩細微的能活。過度憂慮勞累的人,脈象也多細,這是因為他們自己損害了氣血。在春夏季節,年輕力壯的人也忌諱脈象細小。

謂其不與時合,不與形合也。秋冬之際,老弱之人,不在禁忌之例。

按絲之質最柔,絲之形最細,故以形容細脈。王啟玄曰:「狀如莠蓬。」正於柔細之態,善摩巧擬,恍在目前。偽訣失其柔軟之意,而但云極細則可移於微脈,而豈能獨標細脈之體象乎!微、細二脈,或有單指陽衰,或有單指陰竭,或有兼陰陽而主病,則非畫一之論矣。大都浮而細者屬之陽分,則見自汗、氣急等證;沉而細者屬之陰分,則見下血、血痢等證。

白話文:

絲的質地最柔軟,形狀最細緻,因此可以用來形容細脈。王啟玄說:「細脈的形狀就像莠蓬草。」這種比喻很貼切,生動地描繪出細脈柔細的形態。偽訣失去了細脈的柔軟特徵,只說它極細,這種說法不僅適用於細脈,同樣適用於微脈,這樣如何能獨特地描述細脈的形態特徵呢?

微脈和細脈有時候單獨指陽氣不足,有時候單獨指陰液耗竭,有時候兼指陰陽兩虛而出現疾病,不能一概而論。總的來說,浮而細的脈象屬於陽分,會出現自汗、氣急等症狀;沉而細的脈象屬於陰分,會出現下血、血痢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