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是

《脈訣彙辨》~ 卷四 (3)

回本書目錄

卷四 (3)

1. 濡脈(陰中之陰)

體象,濡脈細軟,見於浮分;舉之乃見,按之即空。

濡者,即軟之象也。必在浮候見其細軟,若中候沉候,不可得而見也。叔和比之「帛浮水面」,時珍比之「水上浮漚」,皆狀其隨手而沒之象也。

主病,濡主陰虛,髓竭精傷。左寸濡者,健忘驚悸。濡在左關,血不榮筋。左尺得濡,精血枯損。右寸濡者,腠虛自汗。濡在右關,脾虛濕侵。右尺得濡,火敗命傾。

按浮主氣分,浮取之而可得,氣猶未敗;沉主血分,沉按之而如無,此精血衰敗。在久病老年之人,尚未至於必絕,為其脈與證合也;若平人及少壯及暴病見之,名為無根之脈,去死不遠。叔和言「輕手相得,按之無有。」偽訣反言「按之似有舉之無。」悖戾一至於此耶!且按之則似有,舉之則還無,是弱脈而非濡脈矣。

濡脈之浮軟,與虛脈相類,但虛脈形大而濡脈形小也。濡脈之細小,與弱脈相類,但弱在沉分而濡在浮分也。濡脈之無根,與散脈相類,但散脈從浮大而漸至於沉,濡脈從浮小而漸至於不見也;從大而至沉者全凶,從小而之無者為吉凶相半也。又主四體骨蒸,蓋因腎氣衰絕,水不勝火耳。

白話文:

標題:[濡脈(陰中之陰)]

內容: 濡脈的特徵是細而柔軟,只出現在脈搏表層的部分;輕輕觸碰就能感受到,但稍微用力就會感覺不到。

濡,就是柔軟的意思。必須在脈搏表層才能感受到它的細軟,如果在中間層或深層,就感受不到這種特性了。叔和將它比喻為「絲綢漂浮在水面上」,時珍則比喻為「水面上的泡沫」,都是在描述它一觸即沒的特性。

濡脈所反應的疾病,主要跟陰虛、髓竭、精傷有關。左手寸部出現濡脈,可能代表有健忘、驚悸的情況。左手關部出現濡脈,可能是血液無法充分滋養筋絡。左手尺部出現濡脈,則可能表示精血乾涸。右手寸部出現濡脈,可能是皮膚腠理虛弱,容易自汗。右手關部出現濡脈,可能是脾虛且受濕邪侵犯。右手尺部出現濡脈,可能是火衰,影響生命活力。

浮脈反應氣分的狀態,輕輕觸碰就能感受到,表示氣機尚未衰敗;沉脈反應血分的狀況,需用力按壓才感應得到,這表示精血已衰敗。對於長期病患或老年人,出現濡脈未必馬上致命,因為脈象和病症相符。但如果健康人、青壯年或是急病患者出現濡脈,這被稱為無根脈,預示離死亡不遠。叔和說「輕輕一碰就能感受到,用力按壓就感受不到。」有些錯誤的診斷方法卻反過來說「用力按壓似乎有,輕輕一碰反而沒有。」這樣的矛盾到達這種程度!而且,用力按壓有感覺,輕輕一碰就感受不到,這是弱脈而不是濡脈。

濡脈的浮而軟弱,與虛脈相似,只是虛脈形狀較大而濡脈形狀較小。濡脈的細小,與弱脈相似,只是弱脈在深層部分,濡脈在表層部分。濡脈的無根,與散脈相似,只是散脈從浮大漸漸變沉,濡脈則從表層細小漸漸至無形;從大轉沉的脈象非常兇險,從細小至無形的脈象則兇吉參半。此外,濡脈也可能指示四肢發熱,這通常是因為腎氣衰竭,水不能克火所致。

2. 弱脈(陰)

體象,弱脈細小,見於沉分;舉之則無,按之乃得。

沉而且細且小,體不充,勢不鼓也。

主病,弱為陽陷,真氣衰弱。左寸弱者,驚悸健忘。弱在左關,木枯攣急。左尺得弱,涸流可徵。右寸弱者,自汗短氣。弱在右關,水穀之疴。右尺得弱,陽陷可驗。

夫浮以候陽,陽主氣分,浮取之而如無,則陽氣衰微,確然可據。夫陽氣者,所以衛外而為固者也;亦以運行三焦,熟腐五穀者也。柳氏曰:「氣虛則脈弱。寸弱陽虛,尺弱陰虛,關弱胃虛。弱脈呈形,而陰霾已極,自非見睍,而陽何以復耶?」《素問·玉機真藏論》曰:「脈弱以滑,是有胃氣。脈弱以澀,是為久病。

」愚謂弱堪重按,陰猶未絕;若兼澀象,則氣血交敗,生理滅絕矣。仲景云:「陽陷入陰,當惡寒發熱,久病及衰年見之,猶可維援;新病及少壯得之,不死安待!」

按《脈經》曰:「弱脈極軟而沉細,按之乃得,舉手無有。」何其彰明詳盡也。偽訣謂「輕手而得」,明與叔和相戾,且是濡脈之形,而非弱脈之象。因知偽訣誤以濡脈為弱,弱脈為濡,其鹵莽特甚。即黎氏浮漚之譬,亦踵高陽之弊,不可不詳加考據也。

白話文:

[弱脈(陰)]

脈象特性:弱脈呈現細小狀,主要出現在深層脈象中;輕輕觸摸時感覺不到,需用力按壓才能感知。

特性描述:弱脈深度隱藏,且細小,脈搏的力度與幅度皆不足。

相關疾病:弱脈象顯示的是身體內的陽氣下陷,代表體內真氣衰弱。左手寸部出現弱脈,可能患有心悸、健忘症狀。弱脈在左手關部出現,可能是肝臟功能衰弱,有肌肉抽搐緊張的情況。左腳部脈象弱,可能是血液循環不良。右手寸部弱脈,可能有自汗、氣短的問題。弱脈在右手關部出現,可能是消化系統的疾病。右手尺部弱脈,可能是陽氣下陷。

浮脈象用來探測陽氣,陽氣主要影響身體氣分,如果浮脈象無法感知,則代表陽氣衰弱,這是確定的診斷依據。陽氣是保護身體免受外邪侵襲的重要力量,同時也是運行三焦、消化食物的能量。柳氏說:「氣虛則脈弱。寸部弱表示陽虛,尺部弱表示陰虛,關部弱表示胃虛。弱脈象的出現,顯示體內陰氣已經極度旺盛,如果不立即補充陽氣,如何恢復健康呢?」《素問·玉機真藏論》提到:「脈象弱而滑,表示有胃氣。脈象弱而澀,表示長時間的疾病。」

我認為,弱脈象可以經由重按感知,表示陰氣尚未完全消失;如果脈象同時有澀的現象,則表示氣血都已衰弱,生命跡象已近終結。仲景說:「陽氣陷入陰氣中,會有惡寒發熱的症狀,長期疾病患者或老年人出現這種脈象,還可以治療;但如果是新病或年輕人出現這種脈象,還能活多久呢!」

根據《脈經》記載:「弱脈象非常軟弱且細小,需用力按壓才能感知,輕輕觸摸是無法感知的。」描述得非常清楚詳細。有些錯誤的口訣認為「輕輕一碰就能感知」,明顯與王叔和的觀點不同,並且這更像是濡脈的特徵,而非弱脈象的特徵。由此可知,這些錯誤的口訣誤將濡脈當作弱脈,將弱脈當作濡脈,非常粗心大意。即使是黎氏的浮漚比喻,也沿襲了高陽的缺點,我們不能不詳細地加以考證。

3. 散脈(陰)

體象,散脈浮亂,有表無里;中候漸空,按則絕矣。

自有漸無之象,亦散亂不整之象也。當浮候之,儼然大而成其為脈也;及中候之,頓覺無力而減其十之七八矣;至沉候之,杳然不可得而見矣。

主病,散為本傷,見則危殆。左寸散者,怔忡不臥。散在左關,當有溢飲。左尺得散,北方水竭。右寸散者,自汗淋漓。散在右關,脹滿蠱壞。右尺得散,陽消命絕。

按漸重漸無,漸輕漸有,明乎此八字,而散字之象恍然矣。故叔和云:「散脈大而散,有表無里。」字字斟酌。崔氏云:「渙漫不收。」蓋渙漫即浮大之義,而不收即無根之義;雖得其大意,而未能言之鑿鑿也。柳氏云:「無統紀,無拘束,至數不齊,或來多去少,或去多來少,渙散不收,如楊花散漫之象。」夫楊花散漫,即輕飄而無根之說也。

其言至數不齊,多少不一,則散亂而不能整齊嚴肅之象也。此又補叔和未備之旨,深得散脈之神者也。戴同父云:「心脈浮大而散,肺脈短澀而散,皆平脈也。心脈軟散為怔忡,肺脈軟散為汗出,肝脈軟散為溢飲,脾脈軟散為胻腫,皆病脈也。腎脈軟散,諸病脈代散,皆死脈也。

」古人以代散為必死者,蓋散為腎敗之徵,代為脾絕之徵也。腎脈本沉,而散脈按之不可得見,是先天資始之根本絕也。脾脈主信,而代脈歇至不愆其期,是後天資生之根本絕也。故二脈獨見,均為危殆之候;而二脈交見,尤為必死之符。

白話文:

[散脈(陰)]

身體狀況表現上,散脈呈現浮動紊亂的特徵,只有表面脈象而無內部脈象;中等力度按壓時脈象漸漣消失,深度按壓則完全無法觸及。

這種脈象呈現從有到無的過程,也顯現出一種散亂不規則的狀態。當輕輕地按在皮膚表面,會發現脈象清晰且強壯;但當以中等力度按壓,就會突然感到脈力衰弱,脈象減弱了七、八成;到了深度按壓時,脈象就完全消失無蹤。

疾病預示方面,散脈是原本受損的徵兆,一旦出現,病情可能十分危險。如果左寸部位出現散脈,可能有心悸失眠的症狀。若左關部位出現散脈,可能是體內有過多的水份。左尺部位出現散脈,可能代表腎功能衰竭。右寸部位出現散脈,可能伴隨大量出汗。右關部位出現散脈,可能是腹部脹滿或惡性腫瘤。右尺部位出現散脈,可能代表陽氣耗盡,生命垂危。

進一步說明,當以較大力度按壓脈搏,脈象逐漸消失;以較輕力度按壓,脈象又重新出現。理解這八個字,就能對散脈的特徵有更清楚的認識。所以叔和曾經提到:「散脈大而散,有表無裏。」每一個字都需細細品味。崔氏指出:「脈象廣泛而不收斂。」廣泛就是指脈象浮大,不收斂就是沒有根柢的意思;雖然他已經掌握散脈的主要特點,但描述上還不是那麼精確。柳氏進一步說明:「沒有組織,不受約束,跳動次數不規律,有時來得多去得少,有時去得多來得少,脈象散亂不收斂,就像楊花飄散的樣子。」楊花飄散,正是輕飄而無根柢的寫照。

他所說的跳動次數不規律,來去次數不一,正呈現出散脈的紊亂且無法整齊嚴肅的特性。這又補充了叔和未完整表達的意思,深刻地描繪出散脈的神韻。戴同父認為:「心臟的脈象浮大且散,肺臟的脈象短小且散,這些都是正常的脈象。但心臟的脈象柔軟且散,可能是心悸失眠;肺臟的脈象柔軟且散,可能是大量出汗;肝臟的脈象柔軟且散,可能是水份過多;脾臟的脈象柔軟且散,可能是腳部腫脹;這些都是病態的脈象。腎臟的脈象柔軟且散,以及所有病態脈象的替代散脈,都是死亡的脈象。」

古人認為替代散脈是必死的徵兆,因為散脈是腎臟衰竭的跡象,而替代脈是脾臟機能停止的跡象。腎臟的脈象本來應該深沉,然而散脈在深度按壓時卻無法觸及,代表人體先天的根本能量已經枯竭。脾臟掌管信用,而替代脈在每次心跳之間的間隔固定,代表後天供應生命力的根本能量已經枯竭。因此,當這兩種脈象單獨出現時,都代表著病情危險;而兩種脈象同時出現時,更是死亡的鐵證。

4. 細脈(陰)

體象,細直而軟累累縈縈;狀如絲線,較顯於微。

小也,細也,狀如絲也。比之於微,指下猶尚易見,未至於舉按模糊也。

主病,細主氣衰,諸虛勞損。左寸細者,怔忡不寐。細在左關,肝血枯竭。左尺得細,泄痢遺精。右寸細者,嘔吐氣怯。細在右關,胃虛脹滿。右尺得細。下元冷憊。

細脈、微脈俱為陽氣衰殘之候。夫氣主昫之,非行溫補,何以復其散失之元乎?常見虛損之人,脈已細而身常熱,醫者不究其元,而以涼劑投之,何異於惡醉而強酒?遂使真陽散敗,飲食不進,上嘔下泄,是速之使斃耳。《素問·陰陽別論》云:「壯火食氣,少火生氣。」人非少火,無以運行三焦,熟腐五穀。

未徹乎此者,安足以操司命之權哉!然虛勞之脈,細數不可並見,並見者必死。細則氣衰,數則血敗,氣血交窮,短期將至。叔和云:「細為血少,亦主氣衰。有此證則順,無此證則逆。」故吐利失血,得沉細者生。憂勞過度之人,脈亦多細,為自戕其氣血也。春夏之令,少壯之人,俱忌細脈。

謂其不與時合,不與形合也。秋冬之際,老弱之人,不在禁忌之例。

按絲之質最柔,絲之形最細,故以形容細脈。王啟玄曰:「狀如莠蓬。」正於柔細之態,善摩巧擬,恍在目前。偽訣失其柔軟之意,而但云極細則可移於微脈,而豈能獨標細脈之體象乎!微、細二脈,或有單指陽衰,或有單指陰竭,或有兼陰陽而主病,則非畫一之論矣。大都浮而細者屬之陽分,則見自汗、氣急等證;沉而細者屬之陰分,則見下血、血痢等證。

白話文:

[細脈(陰)]

脈象表現:細脈呈現直且軟,綿綿不斷,宛如纖細的絲線,比微脈更為明顯。

特性說明:它細小,像絲一樣纖細。雖然比微脈稍微容易察覺,但尚未達到輕觸即模糊不清的程度。

主病解析:細脈顯示氣力衰退,多種虛弱及勞損病狀。左寸部位出現細脈,代表心悸難眠。左關處細脈,反映肝血枯竭。左尺部細脈,可能伴隨腹瀉或遺精問題。右寸細脈,常見於噁心膽怯。右關細脈,胃虛且有脹滿感。右尺細脈,下焦寒涼疲乏。

細脈與微脈皆是陽氣衰弱的徵兆。氣息主導溫煦,若非進行溫補調理,如何恢復流失的元氣呢?常見虛弱患者,脈象已細,卻體溫偏高,醫生未能深入探究原因,反以寒涼藥物治療,這與嗜酒者再飲烈酒有何不同?導致真陽散失,食慾不振,上吐下瀉,加速了死亡的步伐。《素問·陰陽別論》提到:「壯火消耗氣力,微火滋養氣力。」人體若無微火,無法運行三焦,消化五穀。

未能理解此理者,怎能掌握生命的主宰權呢?然而,虛弱勞損的脈象,細脈與數脈不宜同時出現,若同時出現,預示病情危急。細脈代表氣力衰退,數脈意味血液虧虛,氣血雙亡,生命期限逼近。叔和指出:「細脈顯示血量不足,也是氣力衰退的象徵。若有相關症狀則順應病情,否則病情逆轉。」因此,嘔吐、腹瀉或失血,若脈象沉細,仍有生存希望。長期過度勞累者,脈象也多細弱,這是自我耗損氣血所致。春夏季節,年輕壯年人應忌諱細脈。

因為這與季節不符,與體態不相稱。秋冬季節,年老體弱者,則不受此限。

絲的質地最柔軟,形狀最細緻,因此用來描述細脈。王啟玄認為:「狀似莠蓬。」恰當地描繪出細脈柔韌細緻的特徵,彷彿就在眼前。偽訣忽略了細脈的柔軟特性,僅指出極細的脈象,這種描述適用於微脈,但如何獨特地描繪細脈的特徵呢!微脈和細脈,有的專指陽氣衰弱,有的專指陰氣耗盡,有的結合陰陽兩方面來診斷疾病,不能一概而論。一般來說,浮而細的脈象屬於陽性範疇,可能伴隨自汗、呼吸急促等症狀;沉而細的脈象屬於陰性範疇,可能出現下血、血痢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