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是

《脈訣彙辨》~ 卷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

1. 弦脈(陽中之陰)

體象,弦如琴絃,輕虛而滑;端直以長,指下挺然。

弦之為義,如琴絃之挺直而略帶長也。弦脈與長脈皆主春令,但弦為初春之象,陽中之陰,天氣猶寒,故如琴絃之端直,而挺然稍帶一分之緊急也。長為暮春之象,純屬於陽,絕無寒意,故如木干之迢直以長,純是發生氣象也。

主病,弦為肝風,主痛主瘧,主痰主飲。左寸弦者,頭痛心勞。弦在左關,痰瘧癥瘕。左尺得弦,飲在下焦。右寸弦者,胸及頭疼。弦在右關,胃寒膈痛。右尺得弦,足攣疝痛。

膽為甲木,肝為乙木。自北而東,在肝為厥陰而陰盡,在膽為少陽而陽微。初春之象,逗氣尚少,升如一縷,有弦義焉。風屬木而應春,弦是其本脈,生於風則象風,故脈自弦。弦寒斂束,氣不舒暢,故又主痛瘧之作也。邪正交爭,或寒而熱,熱而寒,寒熱往來,正邪出入,樞主於中。

《素問·陰陽離合論》曰:「少陽為樞」,故脈亦當弦。飲者,痰之類也。弦直而斂,無鼓盪之力,故飲留焉。頭乃六陽所聚,陽虛不能張大,或致外邪所乘,安得不痛。瘧疾寒熱往來,常在少陽經,故曰「瘧脈自弦」,又曰「無痰不成瘧」。癥瘕處於其地,則邪正不敵,小腹沉陰之位,受寒乃痛。

肺家陽氣衰微,更受陰寒,或右邊頭痛,或胸次作疼。木來乘土,胃寒不化,真火不足,無以溫暖肝木,攣痛之自來也。

兼脈,浮弦支飲,沉弦懸飲。弦數多熱,弦遲多寒。陽弦頭疼,陰弦腹痛。單絃飲癖,雙弦寒痼。

飲停在上不在胃,而支留於心胸;飲停在下不在胃,而懸留於腹脅。故一弦而浮,一弦而沉也。數則為熱,弦而兼數者,病亦兼熱。遲則為寒,弦而兼遲者,病亦兼寒。陽弦者,寸弦也。邪在三陽,三陽走頭,故頭疼。陰弦者,尺弦也。邪在三陰,三陰走腹,故腹痛。單絃則止為飲癖。若脈見雙弦,已具純陰之象,若不能食,為木來剋土,必不可治。

按弦脈在八卦為震,在五行為木,在四時為春,在五臟為肝。《素問·玉機真藏論》曰:「春脈,肝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氣來軟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故曰弦。反此者病。其氣來而實強,此為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實而微,此為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善怒,忽忽眩冒而巔疾;不及則令人胸脅痛引背,兩脅胠滿。

」《素問·平人氣象論》曰:「平肝脈來,軟弱招招,如揭長竿末梢,曰肝平。春以胃氣為本。病肝脈來,盈實而滑,如循長竿,曰肝病。死肝脈來,急益勁,如新張弓弦,曰肝死。」戴同父云:「弦而軟,其病輕。弦而硬,其病重。」深契《內經》之旨。《素問·玉機真藏論》云:「端直以長。

」叔和云:「如張弓弦。」巢氏云:「按之不移,察察如按琴瑟弦。」戴同父云:「從中直過,挺然指下。」諸家之論弦脈,可謂深切著明。而偽訣乃言「時時帶數」,又言「脈緊狀繩牽」,則是緊脈之象,安在其弦脈之義哉!弦亦謂其主痰。然以飲較痰尚未結聚,所以弦不似滑之累累替替之有物形也。

白話文:

標題:弦脈(陽中的陰)

內容:弦脈的形象,就像琴絃一樣,輕柔而滑順,且筆直而長,手指觸摸時感覺挺立。

弦脈的意義,就如同琴絃那樣挺直並略帶一些長意。弦脈與長脈都與春季的氣候有關,不過弦脈象徵着早春,即陽中有陰,天氣還帶有寒意,所以像琴絃一樣筆直,卻帶有一絲緊繃感。而長脈則是晚春的象徵,完全屬於陽,沒有寒意,因此像樹木乾枝一樣挺直且長,呈現出生長的氣息。

弦脈主病,通常表示肝風,代表疼痛、瘧疾、痰症和水飲。左手寸脈出現弦脈,可能是頭痛或心臟疲勞;弦脈出現在左關,則可能有痰症、瘧疾、癥瘕等疾病;左尺處的弦脈,表示下焦有水飲。右手寸脈出現弦脈,可能是胸痛或頭疼;弦脈出現在右關,可能是胃寒或膈痛;右尺處的弦脈,表示腳部痙攣或疝痛。

膽屬甲木,肝屬乙木。從北向東,肝臟處於厥陰位置,陰氣盡收,膽則處於少陽位置,陽氣微弱。早春時節,生氣尚少,如同細線般上升,具有弦的意義。風屬木,對應春季,弦脈是其基本脈象,因風而生,故脈象爲弦。弦脈寒冷緊縮,氣息不通暢,因此也主疼痛和瘧疾。邪正兩力交戰,或寒或熱,寒熱交替,正是邪正力量在體內進退的過程。

《素問·陰陽離合論》說:“少陽爲主樞”,所以脈象也應呈弦狀。水飲,是痰的一種。弦脈直而收斂,缺乏波動的力量,所以水飲會滯留。頭部聚集了六陽,如果陽氣虛弱,不能充分張開,或者受到外部邪氣侵襲,怎麼會不痛呢?瘧疾寒熱交替,常見於少陽經,因此說“瘧疾脈象自弦”,也說“無痰不成瘧”。癥瘕位於此處,正邪力量不均衡,小腹是陰冷的位置,受寒則痛。

肺部陽氣衰弱,再受陰寒侵襲,可能導致右邊頭疼或胸痛。木克土,胃寒消化不良,真火不足,無法溫暖肝木,導致痙攣疼痛。

兼脈方面,浮弦脈可能表示支飲,沉弦脈可能表示懸飲。弦數脈多表示熱症,弦遲脈多表示寒症。陽弦脈表示頭疼,陰弦脈表示腹痛。單絃脈可能表示水飲或癖症,雙弦脈可能表示寒痼。

弦脈在八卦中對應震卦,在五行中對應木,在四季中對應春季,在五臟中對應肝臟。《素問·玉機真藏論》說:“春季脈象反映肝臟狀態,對應東方的木,萬物開始生長的季節。因此,其脈象軟弱、輕虛而滑順,筆直而長,故稱爲弦。與這相反的情況則表示病症。如果脈象實而強,這是太過,病在外;如果脈象不實而微弱,這是不及,病在內。太過會導致人易怒,感到頭暈目眩,甚至出現顛狂症狀;不及會導致胸部和肋骨疼痛,背部牽扯,兩側肋骨下方滿脹。”

《素問·平人氣象論》說:“正常的肝臟脈象,軟弱而連續,就像輕輕抬起長竿的末端,這表示肝臟正常。春季以胃氣爲基礎。疾病肝臟脈象,充實而滑順,如同沿着長竿滑行,表示肝臟疾病。死亡肝臟脈象,急促而強勁,如同新拉緊的弓弦,表示肝臟功能喪失。”戴同父說:“弦而柔軟,病情輕微。弦而堅硬,病情嚴重。”這深刻符合《內經》的理論。《素問·玉機真藏論》提到:“筆直而長”。王叔和說:“像拉緊的弓弦”。巢氏說:“按壓時不移動,感覺像是按在琴絃上”。戴同父說:“從中直過,挺立在手指下”。各家對弦脈的描述,可謂深入淺出。然而僞訣卻說“時常伴有數脈”,又說“脈象緊繃如繩索”,這是緊脈的特徵,哪裏能體現弦脈的意義呢!弦脈也主痰症。但是相比於痰,水飲尚未凝聚,所以弦脈不像滑脈那樣有明顯的物質形態。

2. 革脈(陽中之陰)

體象,革大弦急,浮取即得;按之乃空,渾如鼓革。

恰如鼓皮,外則繃急,內則空虛也。故浮取於鼓面而已即得,若按之則虛而無物矣。

主病,革主表寒,亦屬中虛。左寸革者,心血虛痛。革在左關,疝瘕為祟。左尺得革,精空可必。右寸革者,金衰氣壅。革在右關,土虛而疼。右尺得革,殞命為憂。女人得之,半產漏下。

脈如皮革,表邪有餘,而內則不足。惟表有寒邪,故弦急之象先焉;惟中虧氣血,故空虛之象顯焉。男人諸病,多由精血不足之故。女人半產漏下者,亦以血驟去,故脈則空也。

按革者,皮革之象也。浮舉之而弦急,非繃急之象乎?沉按之而豁然,非中空之象乎?仲景曰:「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為革。」此節正革脈之註腳也。革如皮革,急滿指下。今云「脈弦而大」,只此四字可以盡革脈之形狀矣。

「弦則為減」以下,又發明所以為革之義也。叔和云:「三部脈革,長病得之死,新病得之生。」時珍云:「此芤、弦二脈相合,故為亡精失血之候。諸家脈書皆以為即牢脈也。故或有革無牢,或有牢無革,混淆莫辨。不知革浮牢沉,革虛牢實,形與證皆異也。」《甲乙經》曰:「渾渾革革,至如湧泉,病進而色弊;綿綿其去如弦絕者死。

」謂脈來渾濁革變,急如泉湧,出而不返也。觀其曰「湧泉」,則浮取之不止於弦大,而且數、且搏、且滑矣。曰「弦絕」,則重按之不止於豁然,而且絕無根蒂矣。故曰「死」也。王貺以為溢脈者,因《甲乙經》有「湧泉」之語,而附會其說也。不知溢脈者,自寸而上貫於魚際,直衝而上,如水之沸而盈溢也,與革脈奚涉乎?丹溪曰:「如按鼓皮。」其於中空外急之義,最為切喻。

伯仁以革為變革之義誤矣。若曰變革,是怪脈也,而革果怪脈乎?則變革之義何居耶?

白話文:

[革脈(陽中之陰)]

革脈的特徵,呈現大且緊繃的弦象,輕輕地在皮膚表面一摸就可以感觸到;然而當你用力去按壓它,卻發現裡面空空如也,感覺就像在敲擊鼓面的皮革一樣。

就如鼓皮,外面緊繃,內部卻空虛。所以當我們在鼓面上輕輕一觸即可感受到它的存在,但若用力去按,則會感到空洞無物。

革脈主要顯示的病症是表層寒症,同時也反應出體內虛弱的情況。在左手寸部出現革脈,代表心血虛弱,可能伴有心痛。若革脈出現在左手關部,可能預示著疝瘕之疾。在左手尺部出現革脈,則極有可能是精氣空虛。右手寸部出現革脈,代表肺氣衰弱,氣血不暢。革脈在右手關部,可能是脾胃虛弱且有疼痛。在右手尺部出現革脈,則需擔心生命危機。女性若出現革脈,可能會有小產或月經失調的情況。

脈象如皮革般,表示體表邪氣過剩,但體內卻能量不足。因為體表有寒邪入侵,所以脈象呈現出弦急的特徵;由於體內氣血不足,因此脈象顯現出空虛的狀態。男性多種疾病,往往源於精血不足。女性的小產或月經失調,也是因為血液驟然流失,導致脈象空虛。

革脈,如同皮革的象徵。輕輕一摸,弦急的特徵立刻顯現,這不正是緊繃的象徵嗎?用力一按,卻突然感覺空洞,這不正是中空的象徵嗎?仲景曾言:「脈象弦且大,弦象代表能量減少,大則象徵虛弱;能量減少代表寒氣,虛弱象徵氣血不足;寒氣與氣血不足相互作用,這種脈象被稱為革脈。」這段描述正是革脈的註釋。革脈如皮革般,緊繃且充滿力量。而「脈象弦且大」,僅這四個字,已足以描述革脈的形狀了。

「弦象代表能量減少」以下的描述,進一步解釋了為何會形成革脈。叔和曾說:「在寸、關、尺三部脈象均呈現革脈,長期病患出現這種脈象,預示死亡;新病患者出現這種脈象,則代表生存的希望。」李時珍認為:「這是芤脈與弦脈兩者結合的結果,因此是精血耗損的徵兆。各大家的脈學著作都認為革脈就是牢脈,所以有的脈象只有革脈而無牢脈,有的脈象只有牢脈而無革脈,兩者混淆不清,難以辨別。然而,革脈浮動,牢脈深沉;革脈虛弱,牢脈堅實,兩者的形狀與病症都有所不同。」《甲乙經》提到:「脈象渾濁,如皮革般堅硬,脈搏強烈如湧泉,病勢加重,面色晦暗;脈象綿綿細弱,如弦斷一般,則意味著死亡。」

這句話所描述的是脈象渾濁且發生革變,脈搏急促如泉水湧出,卻無法迴流。所謂「湧泉」,表示輕輕一摸不僅能感覺到弦大,而且還有數脈、搏脈、滑脈等特徵。所謂「弦斷」,則表示用力一按,不僅會感到空洞,而且脈象完全消失,毫無根基。因此,這才會說「死亡」。王貺認為這是溢脈,因為《甲乙經》中有「湧泉」的描述,他以此附會自己的理論。然而,溢脈是指從寸部向上貫穿魚際,直衝而上,猶如沸騰的水溢出,這與革脈有何關聯呢?丹溪曾說:「革脈就像按擊鼓皮一樣。」對於脈象中空外急的意義,這是最貼切的比喻。

伯仁認為革脈的「革」是變革的意思,這是錯誤的理解。如果將「革」理解為變革,那麼革脈就是怪脈,然而革脈真的是怪脈嗎?如果這樣的話,那麼「變革」的意思又是什麼呢?

3. 牢脈(陰中之陽)

體象,牢在沉分,大而弦實;浮中二候,了不可得。

深居在內之象也。故樹本以根深為牢,蓋深入於下者也;監獄以禁囚為牢,深藏於內者也。仲景曰:「寒則牢固。」又有堅固之義也。

主病,牢主堅積,病在乎內。左寸牢者,伏梁為病。牢在左關,肝家血積。左尺得牢,奔豚為患。右寸牢者,息賁可定。牢在右關,陰寒痞癖。右尺得牢,疝瘕痛甚。

牢脈所主之證,以其在沉分也,故悉屬陰寒;以其形弦實也,故咸為堅積。積之成也,正氣不足,而邪氣深入牢固。心之積,名曰伏梁;肝之積,名曰肥氣;腎之積,名曰奔豚;肺之積,名曰息賁;脾之積,名曰痞氣。及一切按之應手者曰癥;假物成形者曰瘕;見於肌肉間者曰痃;結於隱癖者曰癖。

經曰:「積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積。」故牢脈咸主之。若夫失血亡精之人,則內虛而當得革脈,乃為正象;若反得牢脈,是脈與證反,可以卜短期矣。

按沈氏曰:「似沉似伏,牢之位也。實大弦長,牢之體也。牢脈不可混於沉脈、伏脈,須細辨耳。沉脈如綿裹砂,內剛外柔,然不必兼大弦也。伏脈非推筋至骨,不見其形。在於牢脈,既實大,才重按之便滿指有力,以此為別耳。」叔和云:「似沉似伏,猶不能作畫一之論也。

」吳草廬曰:「牢為寒實,革為虛寒,安可混乎?」偽訣云:「尋之則無,按之則有。」但依稀彷彿,卻不言實大弦長之形象,是沉脈而非牢脈矣。又曰:「脈入皮膚辨息難。」更以牢為死亡之脈,其謬可勝數哉!

白話文:

標題:[牢脈(陰中的陽)]

內容:牢脈在深層的部位出現,脈象強大且緊繃。在表面和中層的脈象卻摸不到。

這象徵著深藏於體內的狀態。就像樹木因根深而穩固,因為它的根深深紮在地下;監獄關押囚犯,囚犯被深藏於內。張仲景說:「遇冷則更加牢固。」這也有堅固的意思。

主病:牢脈代表的是堅硬的積塊,病症在體內。左手寸部的牢脈,表示有伏梁之病。牢脈出現在左手關部,顯示肝臟有血液積聚。左手尺部出現牢脈,可能是奔豚病。右手寸部的牢脈,顯示息賁病。牢脈出現在右手關部,表示有陰寒和痞癖。右手尺部出現牢脈,可能有疝瘕,且疼痛劇烈。

牢脈所代表的病症,因其位於深層,所以都屬於陰寒類型;因其脈象緊繃,所以都代表堅硬的積塊。積塊的形成,是因為正氣不足,邪氣深入且牢固。心臟的積塊,稱為伏梁;肝臟的積塊,稱為肥氣;腎臟的積塊,稱為奔豚;肺臟的積塊,稱為息賁;脾臟的積塊,稱為痞氣。以及所有按壓能感覺到的稱為癥;由其他物質形成的稱為瘕;在肌肉間的稱為痃;隱匿於體內的稱為癖。

經典記載:「積塊的開始,遇冷則生成,厥逆則成為積塊。」所以牢脈都能代表這些病症。對於失血或精虧的人,應該出現的是革脈,這是正常的現象;如果反而出現牢脈,脈象和病症相反,預示生命可能不久矣。

沈氏指出:「像沉脈又像伏脈,是牢脈的位置。實大弦長,是牢脈的特徵。牢脈不能和沉脈、伏脈混淆,需要仔細辨別。沉脈像是沙包裏的綿花,內剛外柔,但不一定會同時出現大弦的特徵。伏脈如果不推筋至骨,不會顯露出來。對於牢脈,既然實大,只要重按就會感到有力,這是區別。」叔和說:「像沉脈又像伏脈,不能一概而論。」

吳草廬說:「牢脈代表寒實,革脈代表虛寒,怎麼可以混淆?」偽訣說:「輕摸不到,重按纔有。」只模糊地描述,並未提到實大弦長的形象,這是沉脈而非牢脈。又說:「脈象在皮膚表面,難以辨別。」甚至把牢脈當作死亡的脈象,這樣的誤解何其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