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訣彙辨》~
1. 卷四
2. 緊脈(陰中之陽)
體象,緊脈有力,左右彈人;如絞轉索,如切緊繩。
緊者,繃急而兼絞轉之形也,多梟動夭矯之勢。《素問》曰:「往來有力,左右彈人手。」則剛勁之概可掬。
主病,緊主寒邪,亦主諸痛。左寸緊者,目痛項強。緊在左關,脅肋痛脹。左尺緊者,腰臍作痛。右寸緊者。鼻塞膈壅。緊在右關,吐逆傷食。右尺得緊,奔豚疝疾。
緊為收斂之象,猶天地之有秋冬,故主寒邪。陽困陰凝,故主諸痛。
兼脈,浮緊傷寒,沉緊傷食。急而緊者,是謂遁屍。數而緊者,當主鬼擊。
浮緊有力,無汗,發熱,惡寒,頭項痛,腰脊強拘急,體痛,骨節疼,此為傷寒邪在表也。獨右關緊盛為飲食內傷,兩手脈俱緊盛即是夾食傷寒。遁屍鬼擊者,皆屬陰邪之氣卒中於人,邪正交爭,安得不急數乎?中惡祟乘之,脈而得浮緊,謂邪方熾而脈無根也;咳嗽虛損之脈而得浮緊,謂正已虛而邪方痼也。咸在不治。
按天地肅殺之氣,陰凝收斂,其見於脈也為緊。較之於弦,更加挺勁之異。仲景曰:「如轉索無常。」叔和曰:「數如切繩。」丹溪曰「如紉箄線,譬如以二股三股糾合為繩,必旋絞而轉,始得緊而成繩。」可見緊之為義,不獨縱有挺急,抑且橫有轉側也。不然,左右彈手及轉索諸喻,將何所取義乎!古稱熱則筋縱,寒則筋急,此惟熱鬱於內而寒束其外,崛強不平,故作是狀。
緊之與遲,雖同主乎寒,遲則氣血有虧,乃脈行遲緩而難前;緊則寒邪凝襲,乃脈行夭矯而搏擊。須知數而流利則為滑脈,數而有力則為實脈,數而絞轉則為緊脈。形狀畫一,不可紊也。崔氏但言如線,亦窺見梗概,第未言之透快耳。緊之一字,已經古人工於摹寫,而偽訣妄曰:「寥寥入尺來。
」思之幾同寐語。夫緊脈猶之行路,不惟足高氣揚,履聲接踵,抑且左右恣意,而竟比之一龍鍾衰老舉步不前之態,其比擬失倫,肆口無忌,何至於此。庸工猶以為金針也,籲,可怪矣!
白話文:
標題:[緊脈(陰中的陽)]
內容:緊脈表現為有力,左右擺動,就像纏繞的繩子,或是被拉緊的繩索。
緊脈的特徵是繃緊且呈現出纏繞的狀態,往往伴隨著一種突然的、強烈的動態。古人描述它「往來有力,左右擺動人的手」,由此可見其堅韌的特性。
主要病症:緊脈通常表示寒邪入侵,也可能顯示各種疼痛。如果左寸脈緊,可能是眼睛或頸部疼痛;左關脈緊,可能有脅肋疼痛或脹感;左尺脈緊,可能是腰部或肚臍周圍疼痛;右寸脈緊,可能是鼻塞或上腹部堵塞;右關脈緊,可能出現嘔吐或消化不良;右尺脈緊,可能是疝氣或下腹部的疾病。
緊脈象徵著收縮,就像天地進入秋冬一樣,所以主導寒邪。當陽氣受困,陰氣凝結,就會引發各種疼痛。
兼有脈象:如果脈象浮且緊,可能是風寒感冒;若脈象沉且緊,可能是飲食過量。急速且緊的脈象,可能為屍遁;脈象快速且緊,可能為鬼擊。
脈象浮緊有力,無汗,發燒,畏寒,頭頸部疼痛,背部僵硬,全身疼痛,骨節痠痛,這是風寒感冒的症狀,表明邪氣在體表。若只有右手關脈緊,可能是飲食過度造成的內傷;若雙手脈象都緊,就是因飲食過量而引起的風寒感冒。屍遁和鬼擊,都是陰邪之氣突然侵入人體,邪正之氣交戰,脈象怎能不急促頻繁呢?如果受到惡祟的影響,脈象浮緊,表示邪氣旺盛,脈象無根;若是咳嗽或虛弱的人脈象浮緊,表示正氣已虛,邪氣固結。這些情況都難以治療。
根據天地肅殺之氣,陰氣凝結收縮,在脈象上表現為緊脈。與弦脈相比,緊脈更顯挺拔堅韌。古人描述它「如纏繞的繩子沒有規律」、「像切繩子一樣頻繁」、「像縫紉線一樣,像是將幾股線纏繞在一起形成繩子,必須旋轉纏繞才能緊繃成為繩子」。由此可見,緊脈不僅在縱向上挺急,在橫向上也有轉動。否則,「左右擺動手」和「纏繞的繩子」等比喻,將如何解釋呢?古人說,熱會使筋肉鬆弛,寒會使筋肉緊張,這只適用於熱氣被困於內而寒氣束縛於外的情況,筋肉倔強不平,因此呈現這種狀態。
緊脈和遲脈雖然都主導寒,但遲脈表示氣血虧損,脈象運行緩慢;緊脈表示寒邪凝結,脈象運行急劇而有力。要知道,脈象快速且流暢是滑脈,脈象快速且有力是實脈,脈象快速且緊繃是緊脈。這些脈象的形狀相似,但不能混淆。崔氏僅僅描述為「像線一樣」,只是看到了大概,但並未深入說明。緊脈這個詞,古人已經用盡心思去描繪,而一些錯誤的說法卻稱:「寥寥無幾地進入腳踝」。仔細思考一下,這就像是在說夢話。緊脈就像走路一樣,不僅步伐高揚,腳步聲接踵而至,而且還能隨意左右擺動,竟然把它比作一個龍鍾老朽、舉步艱難的老人,這種比喻完全不合邏輯,肆意妄言,怎麼會到這個地步呢?一些庸醫還認為這是治病的良方,真是令人驚訝!
3. 緩脈(陰)
體象,緩脈四至,來往和勻;微風輕颭,初春楊柳。
緩脈以寬舒和緩為義,與緊脈正相反也。故曰,緩而和勻,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疾不徐,意思欣欣,悠悠揚揚,難以名狀者,此真胃氣脈也。
兼脈,主病,緩為胃氣,不主於病。取其兼見,方可斷證。浮緩傷風,沉緩寒濕。緩大風虛,緩細濕痹。緩澀脾薄,緩弱氣虛。左寸澀緩,少陰血虛。左關浮緩,肝風內鼓。左尺緩澀,精宮不及。右寸浮緩,風邪所居。右關沉緩,土弱濕侵。右尺緩細,真陽衰極。
《素問·玉機真藏論》:「岐伯曰:脾者,土也,孤藏以灌四旁者也。善者不可見,惡者可見。」是故緩脈不主疾病。惟考其兼見之脈,乃可斷其為病。浮而且緩,風上乘也;沉而且緩,濕下侵也。緩而且大,風虛內盛;緩而且細,濕痹外乘。緩而且澀,脾不能統血也;緩而且弱,肺不能主氣也。
按緩脈在八卦為坤,在五行為土,在時為四季之末,在人身為足太陰脾。若陽寸陰尺上下同等,浮大而軟無偏勝者,和平之脈也。故張太素又比之「如絲在經,不卷其軸;應指和緩,往來甚勻。」蓋土為萬物之母,中氣調和,則百疾不生,緩之於脈大矣哉!
《素問·玉機真藏論》曰:「其來如水之流者,此為太過,病在外;如鳥之喙,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四肢沉重不舉,不及則令人九竅壅塞不通。」《脈經》云:「脾王之時,其脈大阿阿而緩,名曰平脈。反得弦細而長者,是肝之乘脾,木之剋土,為賊邪,死不治。
反得浮澀而短者,是肺之乘脾,子之扶母,為實邪,雖病自愈。反得洪大而散者,是心之乘脾,母之歸子,為虛邪,雖病易治。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腎之乘脾,水之陵土,為微邪,雖病即瘥。」偽訣以緩脈主脾熱、口臭、反胃、齒痛、夢鬼諸證,似乎緩脈主實熱有餘之證,杜撰如此。
白話文:
[緩脈(陰)]
緩脈的特徵是寬鬆且和緩,就像春天輕柔的風吹拂著楊柳,使它們隨風輕搖。
緩脈的定義是脈搏寬鬆舒適,呈現出和緩的狀態,這與緊脈的情況完全相反。因此,緩脈和勻,既不浮亦不沉,脈搏不大不小,不急促也不遲緩,呈現出一種欣然愉快、悠閒自在的狀態,這種無法用言語精確描述的脈象,就是真正代表胃氣的脈象。
當緩脈和其他脈象一同出現時,才能判斷病情。如果脈象浮且緩,可能是風邪入侵;若脈象沉且緩,可能與寒濕有關。脈象緩且大,表示風虛;脈象緩且細,表示濕痹。脈象緩且澀,可能脾臟功能減弱;脈象緩且弱,可能肺部氣虛。左寸部位的脈象澀且緩,可能少陰血虛;左關部位的脈象浮且緩,可能是肝風內動。右寸部位的脈象浮且緩,可能是風邪所在;右關部位的脈象沉且緩,可能是脾土虛弱,濕氣入侵;右尺部位的脈象緩且細,可能是真陽衰竭。
根據《素問·玉機真藏論》記載:「岐伯說:脾臟是土屬性,是一個獨立的臟器,用以滋養其他四周的臟器。正常的脾臟狀況無法從脈象看出,只有不正常的脾臟狀況才會顯現。」因此,緩脈並不一定代表有疾病。只有通過觀察脈象的其他特徵,才能確定是否有疾病。如果脈象浮且緩,可能是風邪從上方侵入;脈象沉且緩,可能是濕氣從下方入侵。脈象緩且大,表示風虛內盛;脈象緩且細,表示濕痹外侵。脈象緩且澀,表示脾臟無法正常控制血液;脈象緩且弱,表示肺部無法正常主宰氣息。
緩脈在八卦中對應的是坤卦,在五行中對應的是土,在季節中對應的是四季之末,在人體中對應的是足太陰脾。如果上下肢的脈象都相同,浮大且軟,沒有任何偏差,這就是一個平衡的脈象。因此,張太素曾將緩脈比喻為「像絲線在織布機上,不會捲曲;脈象和緩,來去均勻。」土是萬物的母親,中氣調和,那麼各種疾病就不會產生,因此,緩脈在脈象中的意義非常重要!
《素問·玉機真藏論》中提到:「如果脈象像流水一樣流動,這是過度的表現,表示疾病在體表;如果脈象像鳥嘴一樣尖銳,這是不足的表現,表示疾病在體內。過度會讓人四肢沉重,難以移動;不足會讓人九竅堵塞,呼吸困難。」《脈經》中指出:「在脾臟最強的時期,脈象應該是大而緩的,這被稱為平脈。如果脈象反而呈弦細且長,表示肝臟抑制脾臟,木克土,這是病邪,死亡風險高。
如果脈象反而呈浮澀且短,表示肺臟抑制脾臟,子扶母,這是實邪,雖然有病但會自然康復。如果脈象反而呈洪大且散,表示心臟抑制脾臟,母歸子,這是虛邪,雖然有病但容易治療。如果脈象反而呈沉濡且滑,表示腎臟抑制脾臟,水凌土,這是微邪,即使生病也能快速康復。」有些偽訣認為緩脈表示脾熱、口臭、反胃、牙痛、夢鬼等症狀,似乎認為緩脈表示實熱有餘的症狀,但這種觀點是錯誤的。
4. 芤脈(陽中陰)
體象,芤乃草名,絕類慈蔥;浮沉俱有,中候獨空。
芤草狀與蔥無異。假令以指候蔥,浮候之,著上面之蔥皮,中候之,正當蔥中空處;沉候之,又著下面之蔥皮。
主病,芤狀中空,故主失血。左寸芤者,心主喪血。芤在左關,肝血不藏。左尺得芤,便紅為咎。右寸芤者,相傅陰亡。芤在右關,脾血不攝。右尺得芤,精漏欲竭。
衛行脈外,營行脈中,凡失血之病,脈中必空,故主證如上。
按芤之為義,兩邊俱有,中央獨空之象。劉三點云:「芤脈何似?絕類慈蔥;指下成窟,有邊無中。」叔和云:「芤脈浮大而軟,按之中央空,兩邊實。」二家之言,已無遺蘊。戴同父云:「營行脈中,脈以血為形。芤脈中空,脫血之象。」偽訣云:「兩頭有,中間無。」以頭字易叔和之邊字,則是上下之脈劃然中斷,而成陰絕陽絕之診矣。
又云:「寸芤積血在胸中,關內逢芤腸里癰。」是以芤為蓄血積聚之實脈,非失血虛家之空脈矣。時珍亦祖述其言,豈曾未精思耶!偽訣又云:「芤主淋瀝,氣入小腸。」與失血之候,有何干涉。即叔和云:「三部脈芤,長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然暴失血者脈多芤,而謂卒病得之死可乎?其言亦不能無疵也。
至劉肖齋所引諸家論芤脈者,多出附會,不可盡信。若周菊潭謂生平診脈,未有芤象者,抑何其言之不審耶!虞德恆治一人,潮熱微似瘧,小腹右邊一塊,大如雞卵作痛,右腳不能申縮。虞診其脈,左寸芤而帶澀,右寸芤而洪實,兩尺兩關俱洪數。曰:「此大小腸之間欲作癰耳。
」虞說仍沿偽訣,以寸尺相為表裡耳。然芤者,中空之象,帶澀猶可並,曰帶洪實,實則不芤,而芤則不實,豈虞之辨證,乃別有據,姑托於脈以明其術耶?否則於理亦不可解矣。
白話文:
標題:[芤脈(陽中陰)]
內容:「芤」這個詞源自一種草的名字,它的特性很像慈蔥。在診脈時,無論是輕觸(浮診)還是用力(沉診),都可以感知到脈象,唯獨中等力度診脈時,脈象卻顯得空虛。
就像我們用手指去感受蔥一樣,輕輕觸碰時,能摸到蔥的外皮;中等力度去觸碰,正好對應的是蔥中空的部分;而大力度觸碰時,又能再次摸到蔥的另一層外皮。
這種脈象通常與失血有關。如果左寸脈出現芤脈,可能代表心臟功能不佳,血液流失;若左關脈芤,可能是肝臟無法有效儲存血液;左尺脈芤,可能會導致尿液呈紅色。右寸脈芤,可能代表肺部或腎臟的陰血不足;右關脈芤,可能是脾臟無法正常運作,導致血液流失;右尺脈芤,可能會造成精氣瀉漏。
根據傳統醫學理論,血液在脈管內運行,若出現失血的情況,脈象中必然會顯得空虛。劉三點先生曾形容芤脈像慈蔥一樣,手指下有凹陷,脈象有邊緣但中間空洞。叔和先生則認為芤脈浮大且柔軟,按壓時中間部分空虛,兩側卻堅實。
戴同父先生提到,血液在脈管中流動,脈象由血液構成,芤脈中空的特徵,象徵血液流失。偽訣則描述芤脈兩端有脈象,中間卻沒有,這似乎暗示脈象在上下部分中斷,成為陰陽斷絕的徵兆。
另有一種說法認為,寸脈芤表示胸中有積血,關脈芤可能代表腸道有炎症。然而,這種脈象實際上指的是蓄血或積聚的情況,而非因失血導致的虛弱狀態。李時珍也承襲了這種觀點,但是否經過深思熟慮就不得而知了。偽訣還提到芤脈與頻尿有關,這似乎與失血的症狀沒有直接關係。
然而,即使突然大量失血的人脈象多呈現芤脈,也不能單純認為這是急病致死的徵兆。劉肖齋先生引用的關於芤脈的各種論述,大多源自牽強附會,並非完全可信。周菊潭先生曾表示,他從未在診脈中遇到過芤脈,這樣的說法顯得有些輕率。
虞德恆先生治療一位病人,病人有類似瘧疾的發燒,小腹右側有一個雞蛋大小的硬塊,伴隨劇烈疼痛,右腳無法伸縮自如。虞醫生診斷發現,病人左寸脈芤且帶有滯澀,右寸脈芤且洪實,兩尺兩關脈都呈現洪數的特徵。他判斷這是大小腸之間可能形成膿腫的徵兆。然而,芤脈代表中間空虛,若脈象同時帶有洪實,那麼脈象就不應該是芤脈,因為洪實與芤脈相互矛盾。或許虞醫生的診斷有其他依據,只是借脈象來說明他的技術。否則,這樣的解釋在理論上是難以自圓其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