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訣彙辨》~ 卷四 (1)
卷四 (1)
1. 緊脈(陰中之陽)
體象,緊脈有力,左右彈人;如絞轉索,如切緊繩。
緊者,繃急而兼絞轉之形也,多梟動夭矯之勢。《素問》曰:「往來有力,左右彈人手。」則剛勁之概可掬。
白話文:
體質特徵上,脈搏緊且有力,手感如同左右彈動;就像扭轉的繩索,又像被拉緊的繩子。
所謂緊,是指脈搏繃急並且有扭轉的樣子,多呈現出強烈而活躍的態勢。《素問》說:「脈來往有力,手感如同左右彈動。」由此可見其剛勁的特點。
主病,緊主寒邪,亦主諸痛。左寸緊者,目痛項強。緊在左關,脅肋痛脹。左尺緊者,腰臍作痛。右寸緊者。鼻塞膈壅。緊在右關,吐逆傷食。右尺得緊,奔豚疝疾。
白話文:
脈搏緊,主要是寒邪引起,也主治各種疼痛。
- 左手寸部緊:眼睛疼痛,脖子僵硬。
- 左手關部緊:胸肋疼痛脹痛。
- 左手尺部緊:腰臍疼痛。
- 右手寸部緊:鼻子不通氣,胸膈脹悶。
- 右手關部緊:嘔吐,傷食。
- 右手尺部緊:陰囊腫大,疝氣。
緊為收斂之象,猶天地之有秋冬,故主寒邪。陽困陰凝,故主諸痛。
兼脈,浮緊傷寒,沉緊傷食。急而緊者,是謂遁屍。數而緊者,當主鬼擊。
白話文:
緊脈表示收斂的現象,就像天地間有秋冬一樣,所以代表著寒邪。陽氣被困,陰氣凝聚,所以主各種疼痛。
如果和其他脈象一起出現,浮緊表示感受風寒,沉緊表示飲食傷胃。急促且緊的脈象,稱為遁屍。數而緊的脈象,則表示可能是鬼擊。
浮緊有力,無汗,發熱,惡寒,頭項痛,腰脊強拘急,體痛,骨節疼,此為傷寒邪在表也。獨右關緊盛為飲食內傷,兩手脈俱緊盛即是夾食傷寒。遁屍鬼擊者,皆屬陰邪之氣卒中於人,邪正交爭,安得不急數乎?中惡祟乘之,脈而得浮緊,謂邪方熾而脈無根也;咳嗽虛損之脈而得浮緊,謂正已虛而邪方痼也。咸在不治。
白話文:
脈搏浮起有力,不出汗,發熱,怕冷,頭和頸部疼痛,腰部和脊椎僵硬緊張,身體疼痛,骨節痠痛。這表明傷寒邪氣在體表。
只有右關脈緊盛,說明是飲食內傷。兩手脈搏都緊盛,表明同時存在食物積滯和傷寒。
遁屍鬼擊,都屬於陰邪之氣突然侵襲人體,邪正交戰,脈搏怎能不急促有力?
被惡祟附身,脈搏浮緊,表明邪氣正盛,脈搏虛浮。
咳嗽虛弱的病人脈搏浮緊,表明正氣已虛弱,邪氣已加重。
以上這些情況都很難治癒。
按天地肅殺之氣,陰凝收斂,其見於脈也為緊。較之於弦,更加挺勁之異。仲景曰:「如轉索無常。」叔和曰:「數如切繩。」丹溪曰「如紉箄線,譬如以二股三股糾合為繩,必旋絞而轉,始得緊而成繩。」可見緊之為義,不獨縱有挺急,抑且橫有轉側也。不然,左右彈手及轉索諸喻,將何所取義乎!古稱熱則筋縱,寒則筋急,此惟熱鬱於內而寒束其外,崛強不平,故作是狀。
白話文:
根據天地肅殺的氣候,陰氣凝結收斂,在脈象上表現為緊脈。與弦脈相比,緊脈更加挺拔有力。仲景說:「像扭緊的繩索,沒有節奏。」叔和說:「數目就像切斷的繩子。」丹溪說:「就像縫針的線,就像把兩股或三股繩子擰在一起,必須不斷旋轉,才能擰緊成繩。」由此可見,緊脈的含義不僅縱向有挺拔急迫之感,還有橫向轉動之象。不然,左右彈動手指和扭轉繩索這些比喻,有什麼意義呢?古代醫書上說,熱則筋脈鬆弛,寒則筋脈緊張,這是因為熱邪鬱積於內,而寒邪束縛於外,肌肉筋脈強硬不平,所以表現出緊脈的狀態。
緊之與遲,雖同主乎寒,遲則氣血有虧,乃脈行遲緩而難前;緊則寒邪凝襲,乃脈行夭矯而搏擊。須知數而流利則為滑脈,數而有力則為實脈,數而絞轉則為緊脈。形狀畫一,不可紊也。崔氏但言如線,亦窺見梗概,第未言之透快耳。緊之一字,已經古人工於摹寫,而偽訣妄曰:「寥寥入尺來。
白話文:
現代
脈搏的緊與遲,雖然都與寒氣有關,但遲脈是因為氣血不足,所以脈搏運行緩慢而難以前進;緊脈則是因為寒邪凝結,所以脈搏運行拘攣而搏擊。必須知道,脈搏數次而流利順暢的稱為滑脈,數次而有力道的稱為實脈,數次而絞轉的稱為緊脈。這些脈象的形狀各有特點,不可混淆。崔氏只說緊脈像線,也窺見了個大概,但是他的說法不夠透徹。緊脈這個字,古人已經描寫得非常精準,而偽造的口訣卻胡說八道:「寥寥入尺來。」
」思之幾同寐語。夫緊脈猶之行路,不惟足高氣揚,履聲接踵,抑且左右恣意,而竟比之一龍鍾衰老舉步不前之態,其比擬失倫,肆口無忌,何至於此。庸工猶以為金針也,籲,可怪矣!
白話文:
這想法幾乎像睡夢中的呓語。脈象緊的情況就像走路,不僅步伐高揚,腳步聲連綿不斷,而且還左顧右盼,卻把它比作一個龍鍾老迈、步履蹣跚的人,這樣的比喻完全不合適,隨口亂說,怎麼會到這種地步。有些普通醫生還把這當作是寶貴的經驗,唉,真是奇怪啊!
2. 緩脈(陰)
體象,緩脈四至,來往和勻;微風輕颭,初春楊柳。
白話文:
體質特徵是脈搏平緩,每分鐘跳動四次,來去均勻;就像初春時輕風吹拂楊柳一樣柔和。
緩脈以寬舒和緩為義,與緊脈正相反也。故曰,緩而和勻,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疾不徐,意思欣欣,悠悠揚揚,難以名狀者,此真胃氣脈也。
白話文:
緩脈指脈象舒緩順暢,和緊脈完全相反。因此說,脈象舒緩和勻,既不浮也不沉,不大也不小,不快也不慢,感覺舒暢,悠閒自在,難以形容,這纔是真正的胃氣脈象。
兼脈,主病,緩為胃氣,不主於病。取其兼見,方可斷證。浮緩傷風,沉緩寒濕。緩大風虛,緩細濕痹。緩澀脾薄,緩弱氣虛。左寸澀緩,少陰血虛。左關浮緩,肝風內鼓。左尺緩澀,精宮不及。右寸浮緩,風邪所居。右關沉緩,土弱濕侵。右尺緩細,真陽衰極。
白話文:
兼脈
兼脈主病,緩而滑利者是胃氣,無關疾病。但需觀察各種脈象的兼見情況,才能判斷證狀。
- 浮緩:傷風
- 沉緩:寒濕
- 緩大:風虛
- 緩細:濕痹
- 緩澀:脾薄
- 緩弱:氣虛
- 左寸澀緩:少陰血虛
- 左關浮緩:肝風內動
- 左尺緩澀:腎精不足
- 右寸浮緩:風邪所致
- 右關沉緩:脾胃虛弱,濕邪入侵
- 右尺緩細:真陽嚴重衰弱
《素問·玉機真藏論》:「岐伯曰:脾者,土也,孤藏以灌四旁者也。善者不可見,惡者可見。」是故緩脈不主疾病。惟考其兼見之脈,乃可斷其為病。浮而且緩,風上乘也;沉而且緩,濕下侵也。緩而且大,風虛內盛;緩而且細,濕痹外乘。緩而且澀,脾不能統血也;緩而且弱,肺不能主氣也。
白話文:
《素問·玉機真藏論》中說:「岐伯說:脾是屬土的,就像一個孤獨的倉庫,負責滋養周圍的臟腑。健康的時候看不出來它的作用,只有生病的時候才能察覺到。」因此,脈搏緩慢並不代表沒有疾病。必須觀察脈象的伴隨特徵,才能判斷是否存在疾病。
- 脈浮而緩:風邪上乘
- 脈沉而緩:濕邪下侵
- 脈緩而大:風虛內盛
- 脈緩而細:濕痹外乘
- 脈緩而澀:脾不能統血
- 脈緩而弱:肺不能主氣
按緩脈在八卦為坤,在五行為土,在時為四季之末,在人身為足太陰脾。若陽寸陰尺上下同等,浮大而軟無偏勝者,和平之脈也。故張太素又比之「如絲在經,不卷其軸;應指和緩,往來甚勻。」蓋土為萬物之母,中氣調和,則百疾不生,緩之於脈大矣哉!
白話文:
在八卦中,緩脈屬於坤卦,在五行中屬土,在季節中屬於四季的末尾,在人體中屬於足太陰脾經。如果陽脈寸口位置和陰脈尺口位置的脈搏都差不多,浮大且軟而沒有偏勝的,那就是平和的脈象。因此,張太素又將其比作「像絲線在經軸上,不會捲起經軸;應手指輕柔緩和,往來非常勻稱。」因為土是萬物的母親,中氣調和,百病就不會產生,緩脈對於脈象來說非常重要!
《素問·玉機真藏論》曰:「其來如水之流者,此為太過,病在外;如鳥之喙,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四肢沉重不舉,不及則令人九竅壅塞不通。」《脈經》云:「脾王之時,其脈大阿阿而緩,名曰平脈。反得弦細而長者,是肝之乘脾,木之剋土,為賊邪,死不治。
白話文:
《素問·玉機真藏論》中提到:「脈象像水一樣流動,這是脈象太過,疾病在體表;脈象像鳥嘴一樣,這是脈象不足,疾病在體內。脈象太過會讓人四肢沉重,無法抬起;脈象不足會讓人九竅堵塞,無法通暢。」《脈經》中說:「脾經當令時,脈象寬大、綿長而舒緩,稱為平脈。如果出現弦細而長的脈象,表示肝經侵犯了脾經,這是木氣剋制土氣,屬於邪氣作怪,無法治癒。」
反得浮澀而短者,是肺之乘脾,子之扶母,為實邪,雖病自愈。反得洪大而散者,是心之乘脾,母之歸子,為虛邪,雖病易治。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腎之乘脾,水之陵土,為微邪,雖病即瘥。」偽訣以緩脈主脾熱、口臭、反胃、齒痛、夢鬼諸證,似乎緩脈主實熱有餘之證,杜撰如此。
白話文:
如果出現脈象浮泛不順暢、脈搏時間短的情況,表示肺部侵犯脾臟,這是「子滋母」的現象,屬於實證,病情會自行好轉。
如果出現脈象洪大、散漫的情況,表示心臟侵犯脾臟,這是「母歸子」的現象,屬於虛證,病情容易治療。
如果出現脈象沉緩、脈搏濡滑的情況,表示腎臟侵犯脾臟,這是「水克土」的現象,屬於微弱的病邪,病情很快就能痊癒。
「偽訣」中認為脈象緩慢主因脾熱、口臭、反胃、牙痛、噩夢等症狀,但這種說法似乎是將脈象緩慢與實熱多餘的症狀混為一談,是杜撰的說法。
3. 芤脈(陽中陰)
體象,芤乃草名,絕類慈蔥;浮沉俱有,中候獨空。
芤草狀與蔥無異。假令以指候蔥,浮候之,著上面之蔥皮,中候之,正當蔥中空處;沉候之,又著下面之蔥皮。
白話文:
體質的特徵是,芤是一種草的名字,外形非常像蔥;在診脈時,浮脈和沉脈都會有所表現,但是在中間的部位卻是空的。
這種草的形狀和蔥差不多。如果用手指來比方,輕輕地按在蔥上,會按到蔥的表皮,稍微用力按下去,正好按到蔥的中間空心部分;再加重力道按,又會按到蔥下面的表皮。
主病,芤狀中空,故主失血。左寸芤者,心主喪血。芤在左關,肝血不藏。左尺得芤,便紅為咎。右寸芤者,相傅陰亡。芤在右關,脾血不攝。右尺得芤,精漏欲竭。
衛行脈外,營行脈中,凡失血之病,脈中必空,故主證如上。
白話文:
當脈搏出現空洞的現象時,多半是氣血不足。
-
左寸脈空洞:心臟氣血不足
-
左關脈空洞:肝臟氣血無法儲存
-
左尺脈空洞:氣血流失嚴重
-
右寸脈空洞:肺部陰氣不足
-
右關脈空洞:脾臟無法控制氣血
-
右尺脈空洞:腎精元耗盡
按芤之為義,兩邊俱有,中央獨空之象。劉三點云:「芤脈何似?絕類慈蔥;指下成窟,有邊無中。」叔和云:「芤脈浮大而軟,按之中央空,兩邊實。」二家之言,已無遺蘊。戴同父云:「營行脈中,脈以血為形。芤脈中空,脫血之象。」偽訣云:「兩頭有,中間無。」以頭字易叔和之邊字,則是上下之脈劃然中斷,而成陰絕陽絕之診矣。
白話文:
「芤」脈的意思,是兩邊都有,中間卻是空虛的狀態。劉三點說:「芤脈是什麼樣子呢?就像慈蔥一樣,指下形成一個空洞,有邊緣而沒有中心。」叔和說:「芤脈浮大而柔軟,按壓時中間是空虛的,兩邊是實的。」這兩家人的說法,已經把芤脈的徵象形容得非常全面了。
戴同父說:「營血在脈中運行,脈以血為形體。芤脈中間空洞,是血氣脫離的徵象。」《偽訣》說:「兩頭有,中間無。」用「頭」字來替換叔和的「邊」字,這樣一來就把上下脈劃然中斷,形成陰絕陽絕的診斷結果。
又云:「寸芤積血在胸中,關內逢芤腸里癰。」是以芤為蓄血積聚之實脈,非失血虛家之空脈矣。時珍亦祖述其言,豈曾未精思耶!偽訣又云:「芤主淋瀝,氣入小腸。」與失血之候,有何干涉。即叔和云:「三部脈芤,長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然暴失血者脈多芤,而謂卒病得之死可乎?其言亦不能無疵也。
白話文:
古醫書上還有說:「寸關脈出現芤象,表示胸中有血瘀;關內脈出現芤象,表示腸中有癰(膿腫)。」所以芤脈是蓄血積聚的實脈,不是失血虛弱的空脈。時珍也沿襲了這種說法,難道他從未仔細思考過嗎?偽造的古醫書上又說:「芤脈主小便淋漓,氣進入小腸。」這與失血的症狀有什麼關係?即使是張叔和說:「三部脈都出現芤象,慢性病得之會活命,急性病得之會死去。」但是,突然大量失血的人脈搏往往會出現芤象,難道能說急性失血得之會死嗎?他的話也不是沒有瑕疵的。
至劉肖齋所引諸家論芤脈者,多出附會,不可盡信。若周菊潭謂生平診脈,未有芤象者,抑何其言之不審耶!虞德恆治一人,潮熱微似瘧,小腹右邊一塊,大如雞卵作痛,右腳不能申縮。虞診其脈,左寸芤而帶澀,右寸芤而洪實,兩尺兩關俱洪數。曰:「此大小腸之間欲作癰耳。
白話文:
至於劉肖齋所引用的諸家關於芤脈的論述,大多都是附會臆測,不可盡信。如果周菊潭說他一生診脈,沒有見過芤象的,這是多麼不審慎的說法啊!虞德恆治療一位病人,潮熱微似瘧疾,小腹右側有一塊像雞蛋一樣大小的地方疼痛,右腳無法伸縮。虞診其脈,左寸脈芤而帶澀,右寸脈芤而洪實,兩尺兩關均洪數。他說道:「這是大小腸之間將要形成癰疽的徵兆。」
」虞說仍沿偽訣,以寸尺相為表裡耳。然芤者,中空之象,帶澀猶可並,曰帶洪實,實則不芤,而芤則不實,豈虞之辨證,乃別有據,姑托於脈以明其術耶?否則於理亦不可解矣。
白話文:
虞和仍然沿用虛假的訣竅,用寸、尺脈相配合來診病。然而,脈象空洞,像竹管一樣,若脈象稍澀,可以說是兩者兼具,但如果脈象又大又實,那就不是空洞了,而如果脈象空洞,那就不是實脈。難道虞和的辨證方法有其他依據,只是暫時借用脈象來闡明他的醫術嗎?如果不是這樣,那麼從道理上也說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