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是

《脈訣彙辨》~ 卷三 (4)

回本書目錄

卷三 (4)

1. 長脈(陽)

體象,長脈迢迢,首尾俱端,直上直下,如循長竿。

首尾相稱,往來端直也。

主病,長主有餘,氣逆火盛。左寸長者,君火為病。長在左關,木實之殃。左尺見長,奔豚沖競。右寸長者,滿逆為定。長在右關,土鬱脹悶。右尺見長,相火專冷。

白話文:

主要疾病:

  • 實症:氣血旺盛,火氣上逆。

寸口脈:

  • 左寸脈長:心火過旺導致疾病。
  • 左關脈長:肝氣鬱結所致。
  • 左尺脈長:氣血上衝導致心悸、胸悶。

尺澤脈:

  • 右寸脈長:胃氣太盛,導致消化不良。
  • 右關脈長:脾氣鬱結,導致腹脹、悶痛。
  • 右尺脈長:腎陽虛弱,導致陽痿或寒症。

長脈與數脈、實脈皆相類。而長脈應肝,肝屬木而生火,如上諸證,莫非東方熾甚,助南離之焰,為中州之仇,須以平木為急耳。

白話文:

長脈和數脈、實脈都有些類似。其中長脈對應肝臟,肝臟屬木而生火。上面所說的各種症狀,無非都是東方火氣旺盛,幫助南方火旺,成了中原的禍害。因此,急需用平衡木氣的方法來治療。

按《素問·平人氣象論》曰:「肝脈來軟弱招招,如揭長竿末梢,曰肝平。肝脈來盈實而滑,如循長竿,曰肝病。」故知長而和緩,即合春生之氣,而為健旺之徵。長而硬滿,即屬火亢之形,而為疾病之應。長脈在時為春,在卦為震,在人為肝。肝主春生之令,天地之氣至此而發舒。

白話文:

《素問·平人氣象論》裡提到:「肝脈跳動輕軟而有力,就像抖動長竿的末端,稱為肝脈平衡。肝脈跳動飽滿有力而滑順,就像沿著長竿運行,稱為肝臟疾病。」因此,肝脈跳動平穩舒緩,符合春天生發的氣候,是健康強健的徵兆。肝脈跳動有力而沉實,則屬於肝火過旺,是疾病發生的徵兆。肝脈跳動的時節對應的是春天,在八卦中對應的是震卦,在人體中對應的是肝。肝臟主導春天生發的規律,天地間的氣息到了春天就會舒展發散。

《素問·脈要精微論》曰:「長則氣治。」李月池曰:「心脈長者,神強氣壯。腎脈長者,蒂固根深。」皆言平脈也。如上文主病云云,皆言病脈也。舊說過於本位名為長脈,久久審度,而知其必不然也。寸而上過則為溢脈,寸而下過即為關脈;關而上過即屬寸脈,關而下過即屬尺脈;尺而上過即屬關脈,尺而下過即為覆脈。由是察之,然則過於本位,理之所必無,而義之所不合也。

白話文:

《素問·脈要精微論》說:「脈象長,表示氣血充盈通暢。」李月池說:「心脈長的人,精神強健,氣血旺盛。腎脈長的人,根基穩固,內力深厚。」這些都指的是正常脈搏。文中前面提到的主病脈象,都是指病理脈象。舊有的說法認為,超過原位的名為長脈,但經過長久思考和驗證,我發現這是不對的。寸脈向上超過本位,就變成溢脈;寸脈向下超過本位,就變成關脈;關脈向上超過本位,就變成寸脈;關脈向下超過本位,就變成尺脈;尺脈向上超過本位,就變成關脈;尺脈向下超過本位,就變成覆脈。根據這些觀察,可以得出結論:脈象超過本位,既不合乎生理規律,也說不通理論上的解釋。

惟其狀如長竿,則直上直下,首尾相應,非若他脈之上下參差,首尾不勻者也。凡實、牢、弦、緊四脈皆兼長脈,故古人稱長主有餘之疾,非無本之說也。

白話文:

因為它的外形就像一根細長竿子,所以脈勢筆直上下,首尾呼應,不像其他脈象忽上忽下、首尾不勻勻。凡是實、牢、弦、緊等四種脈象都兼具長脈的特徵,所以古人說「長脈主有餘之疾」,並不是沒有根據的說法。

2. 短脈(陰)

體象,短脈澀小,首尾俱俯;中間突起,不能滿部。

短之為象,兩頭沉下,而中間獨浮也。

主病,短主不及,為氣虛證。左寸短者,心神不定。短在左關,肝氣有傷。左尺得短,少腹必疼。右寸短者,肺虛頭痛。短在右關,膈間為殃。右尺得短,真火不隆。

白話文:

主要症狀:

  • 手掌短,不足10釐米,表明氣虛。

左寸短:

  • 心神不寧。

左關短:

  • 肝氣受損。

左尺短:

  • 小腹疼痛。

右寸短:

  • 肺氣虛,頭痛。

右關短:

  • 橫膈膜疾病。

右尺短:

  • 體內陽氣不足。

《素問·脈要精微論》曰:「短則氣病。」蓋以氣屬陽,主乎充沛,若短脈獨見,氣衰之確兆也。然肺為主氣之藏,偏與短脈相應,則又何以說也。《素問·玉機真藏論》謂肺之平脈,厭厭聶聶,如落榆莢。則短中自有和緩之象,氣仍治也。若短而沉且澀,而謂氣不病可乎?

白話文:

《素問·脈要精微論》說:「脈搏短表示氣出了問題。」這是因為氣屬於陽,主宰充盈。如果只出現脈搏短的情況,那就表示氣衰弱了。然而,肺是氣體收藏的地方,它與脈搏短正好相對應。那麼,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素問·玉機真藏論》說,肺的正常脈象是緩慢柔和的,就像落下的榆莢。所以,在短脈中也有緩和的跡象,說明氣依然正常。但如果脈搏又短又沉,而且還澀,還能說氣沒有問題嗎?

按一息不運則機緘窮,一毫不續則穹壤判。偽訣以短脈為中間有,兩頭無,為不及本位。據其說則斷絕不通矣。夫脈以貫通為義,若使上不貫通,則為陽絕;下不貫通,則為陰絕;俱為必死之脈。豈有一見短脈,遂致危亡之理乎。戴同父亦悟及於此,而云「短脈只當見於尺寸,若關中見短,是上不通寸,下不通尺,為陰陽絕脈而必死。」同父之說,極為有見。

白話文:

如果有一息不運行,那麼身體的機能就會枯竭;有一點不連接,那麼天地就會隔絕。虛假的訣竅認為,短脈是指中間有脈搏,兩頭沒有,這是因為氣血沒有到達本位。依照這個說法,脈絡就完全不通了。脈絡最重要的意義在於貫通,如果上面不通暢,就稱為陽絕;下面不通暢,就稱為陰絕;這兩種都是必死的脈象。豈能見到一個短脈,就導致危亡的道理呢?戴同父也悟到了這一點,並說:「短脈只應該出現在寸脈和尺脈,如果關脈出現了短脈,那麼上面與寸脈不通,下面與尺脈不通,這就是陰陽絕脈,必定會死亡。」同父的說法,非常有見地。

然尺與寸可短,依然落於陰絕陽絕矣。殊不知短脈非兩頭斷絕也,特兩頭俯而沉下,中間突而浮起,仍目貫通者也。叔和云:「應指而回,不能滿部。」亦非短脈之合論也。時珍曰:「長脈屬肝宜於春,短脈屬肺宜於秋。但診肺肝,則長短自見。」故知非其時、非其部,即為病脈也。

白話文:

雖然脈搏的長度可以縮短,但仍然落於陽氣衰竭、陰氣衰弱の狀態。不知道脈搏縮短並非兩端斷絕,而是兩端下陷沉落,中間突起浮起,仍然是相連貫通的。葛洪說:「應手指而收回,不能布滿脈象部位。」這也不是縮短脈搏的適當說法。李時珍說:「長脈屬肝,與春天相應;短脈屬肺,與秋天相應。但是診斷肝肺時,長短脈象自然就能看出。」所以知道不是相應的時間或部位,就是病態脈象。

凡得短脈,必主氣血虛損,偽訣指為氣壅者何也?潔古至欲以巴豆神藥治之,良不可解。

白話文:

凡是遇到脈搏短弱無力的人,必定是因為氣血虧虛。那些冒牌的醫生指稱這是氣血壅塞,並想要用巴豆(一種瀉下藥)這種猛藥來治療,實在令人難以理解。

3. 洪脈(陽)

體象,洪脈極大,狀如洪水;來盛去衰,滔滔滿指。

洪脈,即大脈也。如洪水之洪,喻其盛滿之象也。

主病,洪為盛滿,氣壅火亢。左寸洪者,心煩舌破。洪在左關,肝脈太過。左尺得洪,水枯便難。右寸洪者,胸滿氣逆。洪在右關,脾土脹熱。右尺得洪,龍火燔灼。

白話文:

主病:

  • **洪脈盛滿:**氣血充盈過盛,氣滯火旺。
  • **左寸洪脈:**心氣亢盛,心煩舌破。
  • **左關洪脈:**肝脈過於強盛。
  • **左尺洪脈:**津液不足,便祕難解。
  • **右寸洪脈:**胸悶氣逆。
  • **右關洪脈:**脾陽過旺,熱盛。
  • **右尺洪脈:**腎陽旺盛,熱氣灼燒。

按洪脈在卦為離,在時為夏,在人為心,時當朱夏,天地之氣,酣滿暢遂,脈者得氣之先,故應之以洪。洪者,大也,以水喻也;又曰鉤者,以木喻也。夏木繁滋,枝葉敷布,重而下垂,故如鉤也。鉤即是洪,名異實同。《素問·玉機真藏論》以洪脈為來盛去衰,頗有微旨。

白話文:

根據《周易》卦象,洪脈屬離卦,應夏時節,在人體對應於心臟。夏時節,天地間的氣充滿順達,洪脈正是先接受了這股氣,所以脈象表現為洪大。洪大猶如江水盛大,也像樹木枝葉繁茂下垂,故又稱作「鉤」。鉤和洪本質上是同一個意思,只是名稱不同而已。《素問·玉機真藏論》中認為洪脈代表著盛極而衰的徵兆,這是一個很精妙的見解。

大抵洪脈只是根腳闊大,卻非堅硬。若使大而堅硬,則為實脈而非洪脈矣。《素問·脈要精微論》曰:「大則病進。」亦以其氣方張也。《玉機真藏論》曰:「『夏脈如鉤,何如而鉤?』岐伯曰:『夏脈,心也,南方火也,萬物所以盛長也,其氣來盛去衰,故曰鉤。反此者病。

白話文:

一般而言,洪脈表現為脈象寬大,但並不堅硬。如果脈象又大又硬,那就屬於實脈,而不是洪脈了。《素問·脈要精微論》中提到:「脈象寬大,則病情加重。」這是因為脈象寬大說明氣血旺盛。

《玉機真藏論》中說:「『夏季脈象如鉤,為何如鉤?』岐伯回答:『夏季脈象代表心臟,而心屬南方火,萬物因此而生長繁茂。脈象盛來衰去,因此形如鉤狀。與此相反的脈象則表示有病。

』黃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盛去亦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盛去反盛,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身熱而膚痛,為浸淫。不及則令人煩心,上見咳唾,下為氣泄。』」叔和云:「夏脈洪大而散,名曰平。若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腎之乘心,水之剋火,為賊邪,死不治。

白話文:

黃帝問:「什麼情況下會反彈?」岐伯答:「氣勢強盛時,離開身體也強盛,這就是所謂的『過盛』,病在體外。氣勢來時不強,離開時卻強盛,這就是所謂的『不足』,病在體內。過盛會讓人發熱、皮膚疼痛,形成浸潤。不足會讓人煩躁,向上表現在咳嗽、咳痰,向下則表現為氣洩。」

叔和說:「夏季脈象洪大而散漫,叫做『平和』。如果反而變得沉滯、濡滑,這是腎臟剋制心臟,水克火的表現,是一種邪惡的病症,無法醫治。

反得大而緩者,是脾之乘心,子之扶母,為實邪,雖病自愈。反得弦細而長者,是肝之乘心,母之歸子,為虛邪,雖病易治。反得浮澀而短者,是肺之乘心,金之陵火,為微邪,雖病即瘥。凡失血、下利、久嗽、久病之人,俱忌洪脈。」《素問·三部九候論》曰:「形瘦、脈大、多氣者死。

白話文:

出現脈搏寬大而緩慢的,是脾胃侵犯心臟,兒子扶持母親的表現,屬於實邪,儘管有病,也能自行痊癒。出現脈搏細長而緊的,是肝臟侵犯心臟,母親回到兒子的表現,屬於虛邪,儘管有病,也容易治療。出現脈搏浮滑而短的,是肺部侵犯心臟,金屬凌駕於火之上,屬於輕微的邪氣,儘管有病,也能很快痊癒。所有患有失血、腹瀉、久咳、久病的人,都不宜出現洪脈。

《素問·三部九候論》中說:「身體消瘦、脈搏大而氣息旺盛的人,將會死亡。」

」可見形證不與脈相合者,均非吉兆。

4. 微脈(陰)

體象,微脈極細,而又極軟;似有若無,欲絕非絕。

微之為言,近於無也。仲景曰:「瞥瞥如羹上肥。」狀其軟而無力也。「縈縈如蠶絲。」狀其細而難見也。古人「似有若無,欲絕非絕」八字,真為微脈傳神。

白話文:

「微」字的意思,接近於「沒有」。仲景說:「細弱如羹湯上的浮油。」形容它的軟弱無力。「纏繞如蠶絲。」形容它的細小難見。古人的「似有若無,欲絕非絕」這八個字,真是生動地描繪了微脈的狀態。

主病,微脈模糊,氣血大衰。左寸微者,心虛憂惕。微在左關,寒攣氣乏。左尺得微,髓竭精枯。右寸微者,中寒少氣。微在右關,胃寒氣脹。右尺得微,陽衰寒極。

白話文:

主要症狀如下:

  • 脈搏細弱模糊,說明氣血極為衰弱。
  • 左寸脈細弱,表示心氣虛弱,常伴有憂慮和恐懼。
  • 左關脈細弱,表明寒氣收縮,氣血運行不暢。
  • 左尺脈細弱,說明體內精血耗竭。
  • 右寸脈細弱,提示中寒導致氣血不足。
  • 右關脈細弱,表示胃寒,氣機不暢。
  • 右尺脈細弱,說明陽氣衰弱,寒氣過盛。

按算數者以十微為一忽,十忽為一絲,十絲為一毫,十毫為一釐。由是推之,則一釐之少,分而為萬,方始名微,則微之渺小難見可知。世俗未察微脈之義,每見脈之細者,輒以微、細二字並稱,是何其言之不審耶?輕取之而如無,故曰陽氣衰;重按之而欲絕,故曰陰氣竭。若細脈則稍稍較大,顯明而易見,非如微脈之模糊而難見也。

白話文:

按醫學中計算的方法,十個極小的單位組成一個「忽」,十個「忽」組成一個「絲」,十個「絲」組成一個「毫」,十個「毫」組成一個「釐」。這樣推算下去,一個「釐」可以分割成一萬個「微」,這纔是真正的「微」,所以「微」非常細小,難以察覺。

世俗之人不懂得「微脈」的含義,每當看見脈搏細小,就用「微細」二字並提,這種說法多有不妥。輕輕按壓幾乎感覺不到,表示陽氣衰弱;重壓之下才勉強可見,表示陰氣虧竭。而「細脈」比「微脈」稍大一些,顯而易見,不像「微脈」那樣模糊不清,難以察覺。

雖其證所患略同,而其形亦不可不辨。時珍云:「微主久虛血弱之病,陽微則惡寒,陰微則發熱。」自非峻補,難可回春。而偽訣所云:「漩之敗血小腸虛。」何以置之微脈乎?若不兼他象,雖微而來去未亂,猶可圖存於百一。卒病得之,猶或可生者,謂邪氣不至深重也。長病得之,多不可救者,正氣將次絕滅,草木之味難藉以支持耳。

白話文:

雖然這些病症的表現大致相同,但具體情況也應加以區分。李時珍說:「微脈主治長期虛弱貧血之病,陽氣虛弱就會怕冷,陰氣虛弱就會發熱。」如果不採取強力補益,很難恢復健康。而偽訣書中所說的:「漩脈是因小腸虛寒導致敗血。」為何將其歸為微脈呢?如果微脈不兼見其他徵象,雖然脈象細微但來去較為規律,仍有一線生機。如果是急性病發生的,可能還有一定生路,因為邪氣沒有深入,病情不重。如果是慢性病發生的,多數難以救治,因為正氣已經接近衰竭,草藥的功效難以發揮作用。

在傷寒證惟少陰有微脈,他經則無。其太陽膀胱為少陰之府,才見脈微惡寒,仲景早從少陰施治,而用附子乾薑矣。蓋脈微惡寒,正陽氣衰微所至。詩云:「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在天象之陽且不可微,然則人身之陽顧可微哉!腎中既已陰盛陽微,寒自內生,復加外寒斬關直入,其人頃刻云亡。故仲景以為卒病,而用辛熱以回一線真陽於重泉之下也。

白話文:

在傷寒病中,只有少陰證纔有微弱的脈搏,其他病症則沒有。太陽膀胱經是少陰經的表層,一旦出現脈搏微弱而惡寒的症狀,仲景就會及早從少陰經入手治療,使用附子、乾薑等藥物。因為脈搏微弱惡寒,正是陽氣衰弱的徵兆。詩經中說:「月亮越來越微弱,太陽也越來越微弱;這些平凡的人民,實在令人哀傷。」在天空中的陽光都不可微弱,更何況人體內的陽氣微弱?當腎中陰氣盛而陽氣微弱時,寒邪就會從內部產生,再加上外部寒邪的入侵,人就會迅速死亡。所以仲景認為這是一種急症,要用辛熱的藥物來挽回一點真陽,讓患者掙紮在死亡邊緣。

卒中寒者,陽微陰盛,最為危急。

《素問·調經論篇》曰:「陰盛生內寒。」因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泄,則溫氣去,寒獨留,留則血凝,血凝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澀,故中寒。夫既言陰盛生內寒矣,又言故中寒者,豈非內寒先生,外寒內中之耶!經既言血脈不通矣,又言其脈盛大以澀者,豈非以外寒中,故脈盛大,血脈閉,故脈澀耶!此中深有所疑,請申明之。

白話文:

《素問·調經論篇》中說:「陰盛會產生內寒。」這是因為厥氣(寒邪)上逆,寒氣積聚在胸中無法發散,溫氣就會離去,只有寒氣留下。寒氣停留,血液就會凝固,血液凝固,經脈就會不通。因為經脈不通,所以脈象會顯得跳動有力而遲澀,這就是中寒的現象。

原文中說「陰盛生內寒」,又說「故中寒」,這是因為內寒先產生,外寒再侵入。經文中說血脈不通,又說脈象有力而遲澀,這是因為外寒侵入,所以脈象有力,經脈閉塞,所以脈象遲澀。

對於這段話中的一些疑惑,需要進一步說明。

一者,人身衛外之陽最固,太陽衛身之背,陽明衛身之前,少陽衛身之兩側,今不由三陽而直中少陰,豈真從天而下?蓋厥氣上逆,積於胸中,則胃寒;胃寒則口食寒物,鼻吸寒氣,皆得入胃。腎者,胃之關也,外寒斬關直入少陰腎臟,故曰中寒也。此經隱而未言者也。一者,其脈盛大以澀,雖曰中寒,尚非卒病,卒病中寒,其脈必微。

白話文:

第一種情況,人體抵禦外邪的陽氣非常強固,太陽之氣保護著身體的後背,陽明之氣保護著身體的前方,少陽之氣保護著身體的兩側。現在邪氣不從三陽之氣入侵,而直接攻擊少陰之氣,難道真是從天上落下的嗎?實際上是因為體內的陽氣上逆,積聚在胸部,導致胃部受寒;胃部受寒就會吃進或吸入寒涼之物,這些寒涼之物都會進入胃部。腎臟是胃部的門戶,外界的寒氣直接穿過門戶,深入少陰腎臟,所以稱為中寒。在經文中沒有明確記載這種情況。

第二種情況,患者的脈搏強勁而澀滯,雖然稱為中寒,但還不是急症,如果是急症中寒,脈搏一定會很微弱。

蓋經統言傷寒、中寒之脈,故曰盛大以澀。仲景以傷寒為熱病,中寒為寒病,分別言之。傷寒之脈,大都以大浮數動滑為陽,沉澀弱弦微為陰,陽病而見陰脈且主死,況陰病卒病,必無反見陽脈盛大之脈。若只盛大以澀,二陽一陰,亦何卒急之有哉!此亦經所隱而難窺者也。

白話文:

中醫經典裡說辨別傷寒、中寒的脈象,所以說脈搏強壯而澀。張仲景將傷寒歸類為熱病,中寒歸類為寒病,分開說明。傷寒的脈象,大多表現為強壯、浮動、快速、跳動、濡滑,屬於陽證;沉靜、澀滯、微弱、細緩,屬於陰證。陽證而出現陰證脈象,而且預後不佳。何況陰證或暴病,肯定不會反過來出現陽證的強壯脈象。如果只表現為脈搏強壯而澀滯,是二陽一陰,又怎麼會突然嚴重危急呢?這也是經典中隱晦難懂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