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訣彙辨》~ 卷三 (4)
卷三 (4)
1. 長脈(陽)
體象,長脈迢迢,首尾俱端,直上直下,如循長竿。
首尾相稱,往來端直也。
主病,長主有餘,氣逆火盛。左寸長者,君火為病。長在左關,木實之殃。左尺見長,奔豚沖競。右寸長者,滿逆為定。長在右關,土鬱脹悶。右尺見長,相火專冷。
長脈與數脈、實脈皆相類。而長脈應肝,肝屬木而生火,如上諸證,莫非東方熾甚,助南離之焰,為中州之仇,須以平木為急耳。
按《素問·平人氣象論》曰:「肝脈來軟弱招招,如揭長竿末梢,曰肝平。肝脈來盈實而滑,如循長竿,曰肝病。」故知長而和緩,即合春生之氣,而為健旺之徵。長而硬滿,即屬火亢之形,而為疾病之應。長脈在時為春,在卦為震,在人為肝。肝主春生之令,天地之氣至此而發舒。
《素問·脈要精微論》曰:「長則氣治。」李月池曰:「心脈長者,神強氣壯。腎脈長者,蒂固根深。」皆言平脈也。如上文主病云云,皆言病脈也。舊說過於本位名為長脈,久久審度,而知其必不然也。寸而上過則為溢脈,寸而下過即為關脈;關而上過即屬寸脈,關而下過即屬尺脈;尺而上過即屬關脈,尺而下過即為覆脈。由是察之,然則過於本位,理之所必無,而義之所不合也。
惟其狀如長竿,則直上直下,首尾相應,非若他脈之上下參差,首尾不勻者也。凡實、牢、弦、緊四脈皆兼長脈,故古人稱長主有餘之疾,非無本之說也。
白話文:
[長脈(陽)]
脈象表現為綿延不斷,從起點到終點均等,直上直下,就像沿著一根長桿行走一樣。這種脈象的起始與結尾均衡,來回運行順暢直線。
在疾病上,長脈主要顯示身體過剩的狀態,通常代表氣逆和火氣旺盛。如果左寸部位出現長脈,可能表示心火問題。左關部位的長脈,可能是肝臟功能失調。左尺部位的長脈,可能與衝動或焦慮相關。右寸部位的長脈,可能代表肺部有滿溢或逆流的情況。右關部位的長脈,可能與脾胃脹悶有關。右尺部位的長脈,可能暗示腎臟功能失調。
長脈、數脈、實脈看起來很相似,但長脈主要與肝臟相關,肝臟屬木,能生成火氣,以上所列的症狀,都是因為肝臟的熱度過高,助長了心臟的火氣,對脾胃造成影響,因此,首要任務就是平衡肝臟功能。
根據《素問·平人氣象論》,肝臟的脈象如果柔和且有彈性,像揭起長桿的末端,表示肝臟健康。肝臟的脈象如果充實且滑順,像沿著長桿行走,表示肝臟有問題。所以,長而和緩的脈象,符合春天生長的特性,是健康的徵兆。長而堅硬且充滿的脈象,則代表火氣過盛,是疾病的徵兆。長脈在季節上代表春天,在八卦中代表震卦,在人體中代表肝臟。肝臟主管春季的生長命令,天地的氣息在這裡得以舒展。
《素問·脈要精微論》指出,長脈表示氣血調和。李月池提到,心臟的長脈表示精神強健,腎臟的長脈表示根基穩固。這些都是描述正常的脈象。然而,舊說認為超過正常位置的脈象才叫長脈,經過仔細考量,這顯然不正確。如果寸脈向上超過了正常位置,那就成了溢脈;向下超過了正常位置,就變成了關脈。同理,關脈和尺脈也是一樣。因此,脈象超過正常位置的說法,在道理上不可能存在,也不符合義理。
長脈的特徵就像長桿一樣,直上直下,起始與結尾均衡,不像其他脈象那樣上下不均,頭尾不同。實脈、牢脈、弦脈、緊脈都帶有長脈的特性,因此古人認為長脈代表身體過剩的疾病,並非無稽之談。
2. 短脈(陰)
體象,短脈澀小,首尾俱俯;中間突起,不能滿部。
短之為象,兩頭沉下,而中間獨浮也。
主病,短主不及,為氣虛證。左寸短者,心神不定。短在左關,肝氣有傷。左尺得短,少腹必疼。右寸短者,肺虛頭痛。短在右關,膈間為殃。右尺得短,真火不隆。
《素問·脈要精微論》曰:「短則氣病。」蓋以氣屬陽,主乎充沛,若短脈獨見,氣衰之確兆也。然肺為主氣之藏,偏與短脈相應,則又何以說也。《素問·玉機真藏論》謂肺之平脈,厭厭聶聶,如落榆莢。則短中自有和緩之象,氣仍治也。若短而沉且澀,而謂氣不病可乎?
按一息不運則機緘窮,一毫不續則穹壤判。偽訣以短脈為中間有,兩頭無,為不及本位。據其說則斷絕不通矣。夫脈以貫通為義,若使上不貫通,則為陽絕;下不貫通,則為陰絕;俱為必死之脈。豈有一見短脈,遂致危亡之理乎。戴同父亦悟及於此,而云「短脈只當見於尺寸,若關中見短,是上不通寸,下不通尺,為陰陽絕脈而必死。」同父之說,極為有見。
然尺與寸可短,依然落於陰絕陽絕矣。殊不知短脈非兩頭斷絕也,特兩頭俯而沉下,中間突而浮起,仍目貫通者也。叔和云:「應指而回,不能滿部。」亦非短脈之合論也。時珍曰:「長脈屬肝宜於春,短脈屬肺宜於秋。但診肺肝,則長短自見。」故知非其時、非其部,即為病脈也。
凡得短脈,必主氣血虛損,偽訣指為氣壅者何也?潔古至欲以巴豆神藥治之,良不可解。
白話文:
[短脈(陰)]
脈象表現:短脈呈現澀小,兩端低垂;中間部分略微凸起,但無法充滿整個脈部。
具體來說,短脈的特徵是兩端較為深沉,中間部分卻獨自浮顯。
所主疾病:短脈象象徵著不足,通常顯示氣虛的症狀。如果左寸部位出現短脈,可能代表心神不安定。左關部位出現短脈,則表示肝氣受損。在左尺部位出現短脈,常伴有小腹疼痛。右寸部位短脈,反映肺虛及頭痛。右關部位短脈,則膈間可能受影響。右尺部位短脈,可能代表真火不足。
根據《素問·脈要精微論》所述:「短脈象代表氣病。」因為氣屬於陽性,主張充沛流動,如果單獨出現短脈象,正是氣衰的明確徵兆。然而,肺臟主管氣的運行,偏偏與短脈象相呼應,這又是如何解釋呢?《素問·玉機真藏論》指出,肺臟正常的脈象應是輕柔細緻,如同飄落的榆樹果實。因此,即使在短脈象中,仍存在和緩的特徵,氣仍然維持正常。但如果短脈象同時伴隨沉澀,我們能說氣沒有問題嗎?
進一步探討,一旦呼吸停止,生命機能就將終結;一旦脈象絲毫中斷,生與死的界限便會分明。過去有種錯誤觀念認為短脈象是中間有,兩端無,未能達到應有的位置。根據這種說法,脈象似乎完全中斷了。然而,脈象本質上要求貫通,如果上部無法貫通,代表陽氣盡失;下部無法貫通,則意味著陰氣耗盡;這兩種情況都屬於必死的脈象。難道僅僅出現一次短脈象,就會立即陷入危急狀態嗎?戴同父也思考過這個問題,他認為「短脈象應該只出現在寸關尺中的寸或尺部位,如果關部位出現短脈象,代表上不通寸,下不通尺,形成陰陽隔絕的脈象,必定致命。」戴同父的觀點,極富洞察力。
然而,即使寸或尺部位可以出現短脈象,仍歸類為陰氣或陽氣耗盡。事實上,短脈象並非兩端完全斷絕,而是兩端低垂而深沉,中間部分突出而浮起,仍保持脈象的貫通。叔和曾說:「脈象應指而回,但無法充滿整個脈部。」這並不是對短脈象的全面描述。李時珍指出:「長脈象屬於肝臟,適合春季;短脈象屬於肺臟,適合秋季。只要診斷肺臟或肝臟的脈象,長短脈象自然顯現。」由此可知,如果不是在特定季節或特定部位,出現的脈象就是病態的。
凡是出現短脈象,通常主導氣血虛弱損耗,過去有些誤解認為這是氣滯的表現,為什麼會這樣呢?張元素甚至想用巴豆作為神奇藥物來治療,這實在令人費解。
3. 洪脈(陽)
體象,洪脈極大,狀如洪水;來盛去衰,滔滔滿指。
洪脈,即大脈也。如洪水之洪,喻其盛滿之象也。
主病,洪為盛滿,氣壅火亢。左寸洪者,心煩舌破。洪在左關,肝脈太過。左尺得洪,水枯便難。右寸洪者,胸滿氣逆。洪在右關,脾土脹熱。右尺得洪,龍火燔灼。
按洪脈在卦為離,在時為夏,在人為心,時當朱夏,天地之氣,酣滿暢遂,脈者得氣之先,故應之以洪。洪者,大也,以水喻也;又曰鉤者,以木喻也。夏木繁滋,枝葉敷布,重而下垂,故如鉤也。鉤即是洪,名異實同。《素問·玉機真藏論》以洪脈為來盛去衰,頗有微旨。
大抵洪脈只是根腳闊大,卻非堅硬。若使大而堅硬,則為實脈而非洪脈矣。《素問·脈要精微論》曰:「大則病進。」亦以其氣方張也。《玉機真藏論》曰:「『夏脈如鉤,何如而鉤?』岐伯曰:『夏脈,心也,南方火也,萬物所以盛長也,其氣來盛去衰,故曰鉤。反此者病。
』黃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盛去亦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盛去反盛,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身熱而膚痛,為浸淫。不及則令人煩心,上見咳唾,下為氣泄。』」叔和云:「夏脈洪大而散,名曰平。若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腎之乘心,水之剋火,為賊邪,死不治。
反得大而緩者,是脾之乘心,子之扶母,為實邪,雖病自愈。反得弦細而長者,是肝之乘心,母之歸子,為虛邪,雖病易治。反得浮澀而短者,是肺之乘心,金之陵火,為微邪,雖病即瘥。凡失血、下利、久嗽、久病之人,俱忌洪脈。」《素問·三部九候論》曰:「形瘦、脈大、多氣者死。
」可見形證不與脈相合者,均非吉兆。
白話文:
[洪脈(陽)]
脈象特徵:洪脈極度大且強,形狀猶如洶湧的洪水;脈搏初現時強勁有力,漸漸衰弱,脈力充沛到整個手指都能感受到。
洪脈,就是脈搏特別大的情況。就像洪水的洪字所形容的,它代表了脈搏飽滿旺盛的狀態。
疾病指向:洪脈顯示了身體的氣血過盛,內火亢進。如果左寸部位出現洪脈,可能是心煩舌破的症狀。洪脈出現在左關部位,可能表示肝臟功能過度活躍。左尺部位若出現洪脈,可能代表腎水乾涸,排便困難。右寸部位出現洪脈,可能是胸悶氣逆的症狀。右關部位的洪脈,可能表示脾臟有熱脹的問題。右尺部位的洪脈,可能代表內火燒灼。
根據古籍,洪脈在八卦中對應離卦,在季節上對應夏季,在人體上對應心臟。當夏日炎炎,天地間的氣息豐沛暢達,脈象能最先反映這種氣息,因此會呈現出洪脈的特性。洪脈,就是大的意思,用洪水來比喻;另一種說法是「鉤脈」,用木頭來比喻。夏天樹木茂盛,枝葉廣佈,因重量而向下垂掛,因此有「鉤脈」的稱呼。鉤脈就是洪脈,只不過名字不同,實際上是同一種脈象。《素問·玉機真藏論》認為洪脈是初現時強盛,漸漸衰弱,這其中含義深刻。
一般來說,洪脈僅僅是脈搏的根部較大,但並不是堅硬的。如果脈搏既大又堅硬,那就是實脈,而不是洪脈了。《素問·脈要精微論》提到:「脈大則病情加重。」也是因為脈象顯示氣息正在擴張。《玉機真藏論》提到:「夏脈像鉤一樣,該如何理解為鉤?」岐伯回答:「夏脈,對應的是心臟,南方的火元素,萬物在這個季節達到最旺盛的生長,其氣息初現時強盛,漸漸衰弱,所以被稱為鉤脈。相反的情況則會導致疾病。」
黃帝問:「什麼樣的情況算是相反?」岐伯回答:「如果氣息初現時強盛,消失時也強烈,這就是過度,病在體外。如果氣息初現時不強,消失時卻強烈,這就是不足,病在體內。過度會讓人感到身體發熱,皮膚疼痛,這是濕熱侵襲的表現。不足會讓人感到心煩,上面可能出現咳嗽,下面可能有氣泄。」
叔和認為:「夏季的脈象應該是洪大且散開的,這纔是正常的。如果反而出現深沉、濕潤且滑順的脈象,這是腎臟影響心臟,水克火的現象,是邪氣,無法治療。
相反地,如果出現大且緩慢的脈象,這是脾臟影響心臟,子扶母的現象,是實邪,即使生病也會自愈。如果出現弦細且長的脈象,這是肝臟影響心臟,母歸子的現象,是虛邪,即使生病也容易治療。如果出現浮澀且短的脈象,這是肺臟影響心臟,金凌火的現象,是微邪,即使生病也能很快康復。凡是失血、下痢、長期咳嗽、長期生病的人,都要避免出現洪脈。」
《素問·三部九候論》提到:「身形消瘦、脈象大且氣息多的人,會死亡。」由此可見,如果身體狀況和脈象不符合,都不是好預兆。
4. 微脈(陰)
體象,微脈極細,而又極軟;似有若無,欲絕非絕。
微之為言,近於無也。仲景曰:「瞥瞥如羹上肥。」狀其軟而無力也。「縈縈如蠶絲。」狀其細而難見也。古人「似有若無,欲絕非絕」八字,真為微脈傳神。
主病,微脈模糊,氣血大衰。左寸微者,心虛憂惕。微在左關,寒攣氣乏。左尺得微,髓竭精枯。右寸微者,中寒少氣。微在右關,胃寒氣脹。右尺得微,陽衰寒極。
按算數者以十微為一忽,十忽為一絲,十絲為一毫,十毫為一釐。由是推之,則一釐之少,分而為萬,方始名微,則微之渺小難見可知。世俗未察微脈之義,每見脈之細者,輒以微、細二字並稱,是何其言之不審耶?輕取之而如無,故曰陽氣衰;重按之而欲絕,故曰陰氣竭。若細脈則稍稍較大,顯明而易見,非如微脈之模糊而難見也。
雖其證所患略同,而其形亦不可不辨。時珍云:「微主久虛血弱之病,陽微則惡寒,陰微則發熱。」自非峻補,難可回春。而偽訣所云:「漩之敗血小腸虛。」何以置之微脈乎?若不兼他象,雖微而來去未亂,猶可圖存於百一。卒病得之,猶或可生者,謂邪氣不至深重也。長病得之,多不可救者,正氣將次絕滅,草木之味難藉以支持耳。
在傷寒證惟少陰有微脈,他經則無。其太陽膀胱為少陰之府,才見脈微惡寒,仲景早從少陰施治,而用附子、乾薑矣。蓋脈微惡寒,正陽氣衰微所至。詩云:「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在天象之陽且不可微,然則人身之陽顧可微哉!腎中既已陰盛陽微,寒自內生,復加外寒斬關直入,其人頃刻云亡。故仲景以為卒病,而用辛熱以回一線真陽於重泉之下也。
卒中寒者,陽微陰盛,最為危急。
《素問·調經論篇》曰:「陰盛生內寒。」因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泄,則溫氣去,寒獨留,留則血凝,血凝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澀,故中寒。夫既言陰盛生內寒矣,又言故中寒者,豈非內寒先生,外寒內中之耶!經既言血脈不通矣,又言其脈盛大以澀者,豈非以外寒中,故脈盛大,血脈閉,故脈澀耶!此中深有所疑,請申明之。
一者,人身衛外之陽最固,太陽衛身之背,陽明衛身之前,少陽衛身之兩側,今不由三陽而直中少陰,豈真從天而下?蓋厥氣上逆,積於胸中,則胃寒;胃寒則口食寒物,鼻吸寒氣,皆得入胃。腎者,胃之關也,外寒斬關直入少陰腎臟,故曰中寒也。此經隱而未言者也。一者,其脈盛大以澀,雖曰中寒,尚非卒病,卒病中寒,其脈必微。
蓋經統言傷寒、中寒之脈,故曰盛大以澀。仲景以傷寒為熱病,中寒為寒病,分別言之。傷寒之脈,大都以大浮數動滑為陽,沉澀弱弦微為陰,陽病而見陰脈且主死,況陰病卒病,必無反見陽脈盛大之脈。若只盛大以澀,二陽一陰,亦何卒急之有哉!此亦經所隱而難窺者也。
白話文:
標題:[微弱脈(陰)]
內容:微弱脈非常細且極為柔軟,好像有又好像沒有,彷彿要斷絕卻又不是完全斷絕。
微弱的意思,接近於無。張仲景曾形容它像湯面上的油脂一樣,描述它的柔軟無力。「纏繞如蠶絲」,描述它細微難見。古人所說的「似有若無,欲絕非絕」八個字,確實為微弱脈描繪了形象。
疾病表現,微弱脈模糊不清,表示氣血大量衰退。左手寸脈微弱,顯示心臟虛弱、恐懼焦慮。微弱脈出現在左手關脈,代表寒冷收縮、氣息不足。左尺脈出現微弱,顯示骨髓枯竭、精氣耗盡。右手寸脈微弱,代表中寒、氣息減少。微弱脈出現在右手關脈,顯示胃寒、氣脹。右尺脈出現微弱,代表陽氣衰竭、寒冷至極。
根據古人的計算方法,十個微等於一個忽,十個忽等於一根絲,十根絲等於一毫,十毫等於一釐。由此推算,一釐的細微,分成一萬份,才叫微,可見微脈的細微難見。一般人未深入理解微脈的含義,每次看到細微的脈搏,就隨便用微和細兩個字並稱,這有多麼粗淺的認識啊?輕輕地摸它感覺不到,所以說陽氣衰弱;用力按下去,幾乎感覺不到,所以說陰氣枯竭。如果只是細脈,脈搏會稍微大一些,顯眼且容易看見,不像微脈那麼模糊難見。
雖然疾病症狀大致相同,但形態也必須分辨清楚。李時珍說:「微脈主導長期虛弱、血氣衰弱的病症,陽氣微弱會感到寒冷,陰氣微弱會發燒。」除非使用強烈補藥,否則很難回復健康。然而偽造的脈診訣竅中說:「漩渦狀的敗血小腸虛。」為什麼會把這種情況歸於微脈呢?如果不伴隨其他症狀,即使微脈但脈搏來去有序,仍有可能在一百分之一的機會中存活。突然生病的人出現微脈,可能還可以活下來,因為邪氣未至於深重。長期生病的人出現微脈,大多無法救治,因為正氣即將消失殆盡,草藥的味道難以支撐生命。
在傷寒症中,只有少陰出現微脈,其他經絡則沒有。太陽膀胱是少陰的腑,一旦發現脈微且畏寒,張仲景早就從少陰開始治療,使用附子、乾薑。因為脈微且畏寒,正是陽氣衰弱所致。詩經說:「月亮微弱,太陽微弱;現在這些百姓,也十分悲哀。」天空中的陽光都不可以微弱,那麼人體的陽氣怎麼可以微弱呢?腎臟已經陰氣過盛、陽氣微弱,寒冷從內部產生,再加上外部的寒冷直接穿透防禦進入,這個人很快就會死去。因此張仲景認為這是突然的疾病,使用辛辣的熱性藥物,在重泉之下恢復一線的真正陽氣。
突然受寒的人,陽氣微弱、陰氣旺盛,是最危險緊急的情況。
《素問·調經論篇》說:「陰氣過盛會導致內寒。」因為厥氣向上逆流,寒氣在胸中堆積且無法排泄,溫暖的氣體離開,只剩下寒氣,寒氣停留會導致血液凝固,血液凝固就會使脈絡不通暢,脈搏強大且阻滯,因此導致受寒。既然已經說過陰氣過盛導致內寒,又說「因此受寒」,難道不是先有內寒,然後外寒進入體內嗎?經典已經提到血液不通暢,又說脈搏強大且阻滯,難道不是因為外寒進入,所以脈搏強大;血液閉塞,所以脈搏阻滯嗎?這裡有很深的疑問,請讓我解釋清楚。
首先,人體的防禦陽氣非常堅固,太陽經絡保護身體後面,陽明經絡保護身體前面,少陽經絡保護身體兩側,現在不經過這三個陽經絡,直接影響少陰,難道真的是從天而降?厥氣向上逆流,堆積在胸中,導致胃寒;胃寒,則吃冷的食物,吸入冷空氣,都能進入胃部。腎臟是胃的關門,外寒直接穿透關卡進入少陰腎臟,因此稱為受寒。這是經典隱藏而未明確說明的部分。再者,脈搏強大且阻滯,雖然稱為受寒,但還不是突然的疾病,突然受寒,脈搏一定微弱。
經典總體描述傷寒和受寒的脈搏,所以說脈搏強大且阻滯。張仲景將傷寒視為熱性疾病,受寒視為寒性疾病,分別描述。傷寒的脈搏,通常以大、浮、數、動、滑為陽性,沉、澀、弱、弦、微為陰性,陽性疾病出現陰性脈搏會導致死亡,何況是陰性疾病和突然疾病,不可能出現陽性脈搏強大的脈象。如果只是脈搏強大且阻滯,兩個陽性和一個陰性,又有什麼突然緊急的情況呢?這也是經典隱藏且難以窺探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