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訣彙辨》~ 卷三 (3)
卷三 (3)
1. 澀脈(陰)
體象,澀脈蹇滯,如刀刮竹;遲細而短,三象俱足。
澀者,不流利之義。《素問·三部九候篇》曰:「參伍不調者病。」謂其凝滯而至數不和勻也。《脈訣》以輕刀刮竹為喻者,刀刮竹則阻滯而不滑也。通真子以如雨沾沙為喻者,謂雨沾金石則滑而流利,雨沾沙土則澀而不流也。時珍以病蠶食葉為喻者,謂其遲慢而艱難也。
主病,澀為血少,亦主精傷。左寸澀者,心痛怔忡。澀在左關,血虛肋脹。左尺得澀,精傷胎漏。右寸澀者,痞氣自汗。澀在右關,不食而嘔。右尺得澀,大便艱秘,腹寒脛冷。
中焦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兩者同質異名。況血為陰液,多則滑利,少則枯澀,勢所然也。精也,血也,皆屬於陰,故共主之。藉以供神明之用者血也,血少則不能養心而痛作;積久而加以驚疑,則怔忡至矣。肝為血海,血少則不能自榮,而所部作痛。
腎傷則精無餘蓄,男子溲淋,婦人血敗胎漏,真陽喪矣。肺家真氣既虧,胸中不能運行,則為痞塞;不能衛外而為固,則汗時自出;出則液耗,謂之脫液;漏而不止,衛氣散失四肢厥寒,謂之亡陽;陽亡液脫,故亦主澀。血少則脾陰弱而食減嘔作,甚而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或隨食隨吐。
胃無餘液,血少則津液枯,無由下致,而大便艱。腹寒脛冷,皆緣血少不獲隨真陽之氣以運行耳。
兼脈,澀而堅大,為有實熱;澀而虛軟,虛大炎灼。
澀本血少而再得堅大之形,乃邪火熾甚,陰不勝陽;若僅見虛軟,此屬無根之火熏灼耳。或因憂鬱,或因厚味,或因無汗,或因妄補,氣騰血沸,清化為濁,老痰宿飲,膠固雜糅,脈道阻澀,不能自至,亦見澀狀。若重取至骨,似有力而帶數,以意參之於證,驗之形氣,但有熱證,當作痼熱可也。
按一切世間之物,濡潤者則必滑,枯槁者則必澀。故滑為痰飲,澀主陰衰,理有固然,無足辨者。肺之為臟,氣多血少,故右寸見之為合度之診。腎之為臟,專司精血,故右尺見之為虛殘之候。不問男婦,凡尺中沉澀者,必艱於嗣,正血少精傷之確證也。故女人懷子而得澀脈,則血不足養胎;如無孕而得澀脈,將有陰衰髓竭之憂。
偽訣云:「指下尋之似有,舉之全無。」則是微脈而非澀脈矣。叔和謂其「一止復來」,亦有疵病。蓋澀脈往來遲難,有類乎止而實非止也。又曰:「細而遲,往來難,且散者。」乃浮分多而沉分少,有類乎散,而實非散也。須知極細極軟、似有若無為微脈,浮而且細且軟為濡脈,沉而且細且軟為弱脈。
三者之脈,皆指下模糊,有似乎澀,而實有分別也。然一脈澀也,更有外邪相襲,使氣分不利而成滯澀,衛氣散失,使陽衰不守而成虛澀;腸胃燥渴,津液亦亡,使血分欲盡而成枯澀;在診之者自為靈通耳。
白話文:
標題:[澀脈(陰)]
內容:澀脈的特點像是刀刮竹子般的停滯,脈搏遲緩、細小且短促,這三個特徵都具備。
澀的意思就是不流暢。《素問·三部九候篇》說:“脈象參差不齊就是病。”指的是脈搏的凝滯導致次數不均勻。《脈訣》用輕刀刮竹來比喻,就像刀刮竹子時會受阻不順。通真子以雨水沾沙爲比喻,雨水沾溼石頭則滑而流暢,雨水沾溼沙土則澀而不流。李時珍以病蠶吃葉爲比喻,意味着脈搏的緩慢艱難。
澀脈主要反映血液不足,也可能表示精氣損傷。左寸的澀脈,可能是心臟疼痛、心悸。左關的澀脈,可能血虛而肋脹。左尺出現澀脈,可能是精氣損傷、流產出血。右寸的澀脈,可能是胸悶、自汗。右關的澀脈,可能食慾不振且嘔吐。右尺出現澀脈,可能大便困難,腹部寒冷,小腿冰冷。
中焦將食物轉化成紅色的血液,這是血;阻礙營氣使其無處可去,這就是脈。兩者本質相同,名稱不同。況且血液屬於陰性液體,多了就會滑利,少了就會幹澀,這是自然規律。精和血都屬於陰性,所以共同反映這類問題。供心神使用的血液,血少了就不能滋養心臟,導致疼痛;長期累積加上驚嚇,會導致心悸。肝臟是血庫,血少了就不能自我滋潤,導致疼痛。
腎臟損傷,精氣沒有多餘儲備,男性尿頻,女性血敗胎漏,真正的陽氣喪失了。肺部真氣虧損,胸部無法正常運行,導致堵塞;無法保護身體,汗液自行流出;汗液流失,稱爲脫液;持續流失,衛氣四散,四肢冰冷,稱爲亡陽;陽氣消亡,液體流失,所以也會出現澀脈。血少了,脾陰弱,食慾減退,嘔吐發生,嚴重的話,早晨吃的東西晚上吐出來,晚上吃的東西早上吐出來,或者吃了就吐。
胃部沒有剩餘的液體,血少了,津液乾涸,無法下達到腸道,大便就會困難。腹部寒冷,小腿冰冷,都是因爲血少無法隨着真陽之氣運行。
伴隨的脈象,澀而堅實粗大,表示體內有實熱;澀而虛弱柔軟,表示虛大炎灼。
澀本來是因爲血少,如果再加上堅實粗大的脈象,那就是邪火旺盛,陰不勝陽;如果只有虛弱柔軟,這屬於無根之火的燻灼。可能是憂鬱,或者是吃得太油膩,或者是沒有出汗,或者是誤補,氣騰血沸,清澈變爲渾濁,老痰宿飲,膠固雜糅,脈道阻塞,不能自動到達,也會出現澀的狀況。如果深取到骨,似乎有力且帶數,根據症狀和體徵,只要看到熱證,可以診斷爲頑固性發熱。
世間萬物,溼潤的必然滑潤,乾枯的必然澀滯。因此,滑脈代表痰飲,澀脈代表陰衰,這是自然規律,無需爭辯。肺臟,氣多血少,所以右寸出現澀脈是正常的。腎臟,專門管理精血,所以右尺出現澀脈表示虛殘。不論男女,尺脈沉澀,一定生育困難,正是血少精傷的確證。所以女性懷孕而出現澀脈,表示血液不足以養胎;如果沒有懷孕而出現澀脈,將有陰衰髓竭的擔憂。
僞訣說:“手指尋找好像有,舉起完全無。”這是微脈而不是澀脈。王叔和認爲它“一停再回來”,也有問題。澀脈往來緩慢艱難,類似於停但其實不是停。又說:“細而遲,往來難,且散的。”這是表面多而深層少,類似於散,但其實不是散。要知道極細極軟、似有若無的是微脈,表面且細且軟的是濡脈,深層且細且軟的是弱脈。
這三種脈象,在手指下的感覺模糊,似乎澀,但其實有區別。然而,澀脈有外邪侵襲,使氣分不利而成爲滯澀;衛氣散失,使陽氣衰弱不守而成爲虛澀;腸胃乾燥口渴,津液也消失,使血分幾乎耗盡而成爲枯澀;這需要診斷者自己靈活判斷。
2. 虛脈(陰)
體象,虛合四形,浮大遲軟;及乎尋按,幾不可見。
虛之為義,中空不足之象,專以軟而無力得名者也。
主病,虛主血虛,又主傷暑。左寸虛者,心虧驚悸。虛在左關,血不營筋。左尺得虛,腰膝痿痹。右寸虛者,自汗喘促。虛在右關,脾寒食滯。右尺得虛,寒證蜂起。
《脈經》曰:「血虛脈虛。」而獨不言氣虛者何也?氣為陽,主浮分,血為陰,主沉分。今浮分大而沉分空,故獨主血虛耳。若夫肺脈見之,又主氣怯者,肺與乾天合德,不浮而沉,氣分欲竭之兆也。血少則不足以濟心主高拱之權,而動見章皇。肝為血海而主筋,虛則筋失其養。
腰者,腎之府也;膝者,骨之屈申開闔處也;虛則不為我用。陽氣虛則不能衛外而自汗;真氣虛而喘促者,蓋由機緘不相接續。食滯者脾胃虛寒,乾健坤順,兩失其職。真火衰而諸證畢集,非轉陽和之令,事何克濟乎!
虛脈又主傷暑者,蓋暑為陽邪,其勢足以爍石流金,干於脾則吐利,干於心則煩心,並於上則頭重,並於下則便秘;其見於脈也,不洪數而反見虛者,因暑性炎熱,使人表氣易泄,故脈必虛耳。
按《脈經》曰:「遲大而軟,按之豁豁然空。」此言最為合義。雖不言浮字,而曰按之豁然空,則浮字之義已包含矣。崔紫虛以為形大力薄,其虛可知,但欠遲字之義耳。偽訣云:「尋之不足,舉之有餘。」是浮脈而非虛脈矣。浮以有力得名,虛以無力取象,有餘二字。安可施之虛脈乎?楊仁齋曰:「狀為柳絮,散漫而遲。
」滑伯仁曰:「散大而軟。」二家之言,俱是散脈而非虛脈矣。夫虛脈按之雖軟,猶可見也;散脈按之絕無,不可見也。虛之異於濡者,虛則遲大而無力,濡則細小而無力也。虛之異於芤者,虛則愈按而愈軟,芤則重按而仍見也。夫虛脈兼遲,遲為寒象,大凡證之虛極者必挾寒,理勢然也。
故虛脈行於指下,則益火之原,以消陰翳。更有浮取之而且大且數,重按之而豁然如無,此名內真寒而外假熱,古人以附子理中湯冰冷與服,治以內真熱而外假寒之劑也。
白話文:
[虛脈(陰)]
脈象的特性,虛脈結合了四種特徵:輕觸皮膚時脈搏顯得浮大而遲緩無力;當我們用力按壓時,幾乎感覺不到脈搏的存在。
"虛"這個詞,描述的是脈象中空且能量不足的現象,特別是以脈象軟弱無力來定義。
疾病主導,虛脈通常顯示出血液不足,也可能代表暑熱過度消耗體力。如果左寸的脈象虛弱,可能表示心臟功能不佳,導致心悸。虛脈出現在左關,可能意味著血液無法有效滋養筋肉。左尺的脈象虛弱,可能引發腰膝的萎縮或僵硬。右寸的脈象虛弱,可能伴隨自汗和呼吸急促。虛脈出現在右關,可能表示脾胃寒冷,食物消化不良。右尺的脈象虛弱,可能出現多種寒症。
《脈經》說:「血液不足,脈象就虛弱。」然而,為什麼沒有提到氣虛呢?氣屬陽,主要影響脈象的表層部分;血屬陰,主要影響脈象的深層部分。現在,表層部分顯得大,而深層部分顯得空,因此,虛脈主要是反映血液不足。然而,如果肺部的脈象表現為虛脈,這可能表示肺氣怯弱,因為肺與天的乾燥特性相合,若它不浮而沉,這可能是氣分即將耗盡的徵兆。血液量少,不足以支撐心臟運作的權力,進而產生心悸。肝臟作為儲存血液的主要器官,負責控制筋肉,如果虛弱,筋肉就會失去養份。
腰部是腎臟的部位;膝蓋是骨骼活動的關鍵位置;虛弱的脈象,這些部位將無法正常工作。陽氣虛弱,無法保護身體免受外界侵害,導致自汗;真氣虛弱且呼吸急促,是因為身體的運作系統無法正常連接。脾胃虛寒,食物積滯,是因為乾燥和順應的平衡失去,各自的功能都未能發揮。真火衰弱,各種症狀紛至沓來,如果不轉換為陽和的指令,事情如何能成功解決呢!
虛脈也通常代表暑熱過度消耗體力,因為暑熱是一種陽性病邪,其力量足以使石頭熔化,金屬融化,影響脾臟會導致嘔吐和腹瀉,影響心臟會導致心煩,上半身受影響會導致頭痛,下半身受影響會導致便祕;在脈象上,不是顯得洪大快速,反而顯得虛弱,這是因為暑熱的炎熱性質,使人體表面的氣容易流失,所以脈象必然虛弱。
根據《脈經》所述:「脈象遲緩、大且軟弱,按壓時感覺空洞。」這種描述最符合虛脈的定義。雖然沒有提到"浮"字,但是提到"按壓時感覺空洞",這已經包含了"浮"的意義。崔紫虛認為脈象形狀大但力度薄,可以看出它的虛弱,但還缺少"遲"的意義。偽訣說:「尋找時不足,抬手時有餘。」這描述的是浮脈,而不是虛脈。浮脈以有力來命名,虛脈以無力來描繪,"有餘"二字,怎能用在虛脈上呢?楊仁齋說:「狀態像柳絮,散漫且遲緩。」滑伯仁說:「散大且軟弱。」他們的描述,都是散脈,而不是虛脈。虛脈雖然按壓時軟弱,但仍然可以感覺到;散脈按壓時完全消失,無法感覺到。虛脈和濡脈的不同,虛脈遲緩大且無力,濡脈細小且無力。虛脈和芤脈的不同,虛脈越按越軟,芤脈重按後仍然可以感覺到。虛脈伴有遲緩,遲緩代表寒象,一般來說,極度虛弱的症狀必定伴有寒象,這是自然的趨勢。
因此,當虛脈在手指下跳動,這需要增強火的力量,以消除陰影的遮蔽。更有可能的是,輕輕一按,脈象顯得大且快速,用力按壓時卻突然消失,這被稱為內真寒而外假熱,古人用冰冷的附子理中湯來治療,這是治療內真熱而外假寒的藥方。
3. 實脈(陽)
體象,實脈有力,長大而堅;應指愊愊,三候皆然。
實為邪盛有餘之象,既大而且兼長,既長大而且有力,既長大有力而且浮中沉三候皆然,則諸陽之象,莫不畢備。
主病,血實脈實,火熱壅結。左寸實者,舌強氣壅,口瘡咽痛。實在左關,肝火脅痛。左尺得實,便秘腹疼。右寸實者,嘔逆咽痛,喘嗽氣壅。實在右關,伏陽蒸內,中滿氣滯。右尺得實,臍痛便難,相火亢逆。
脈實必有大邪、大熱、大積、大聚。故《脈經》云:「血實脈實。」又曰:「氣來實強,是謂太過。」由是測之,皆主實熱。其所主病,大約與數脈相類,而實則過之,以其蘊蓄之深也。
按《素問·大奇論》曰:「肝滿、腎滿、肺滿皆實,即為腫。」如肝雍兩胠滿,臥則驚,不得小便;腎雍胠下至少腹滿,脛有大小,髀胻大跛,易偏枯;肺之雍喘而兩胠滿之類。皆實脈也。實主邪氣有餘,易於體象,所以叔和有「尺實則小便難」之說。乃偽訣謬以尺實為「小便不禁」,何適相反。
又妄謂「如繩應指來」,則是緊脈之形,而非實脈之象矣。夫緊脈之與實脈,雖相類而實相懸。但緊脈弦急如切繩,而左右彈人手;實脈則且大且長,三候皆有力也。緊脈者,熱為寒束,故其象繃急而不寬舒;實脈者,邪為火迫,故其象堅滿而不和柔。以證合之,以理察之,便昭昭於心目之間。
又按張潔古惑於偽訣實主虛寒之說,而遂以姜附施治,此甚不可為訓。或實脈而兼緊者,庶乎相當;苟非緊象,而大溫之劑施於大熱之人,其不立斃者幾希!以潔古之智,當必是兼緊之治法無疑耳。夫陰陽對偶,不可稍偏。陽氣過旺,不戢有自焚之虞。今世宗丹溪者,以為陽常有餘,喜用寒涼,乃致殺人如麻,恬不之怪。
又有有激之論,為劉朱之言不息,則軒岐之澤不彰,三吳兩浙,翕然成風,以姜附為茶飯,其流毒更不可言。執一舍一,禍害相尋,可勝嘆哉!
白話文:
[實脈(陽)]
脈象表現:實脈有力,長大且堅韌;觸指時感覺到強勁的搏動,無論是浮、中、還是沉取,三候都呈現同樣的情況。
解讀:實脈是邪氣旺盛、體內能量過剩的徵兆。它不僅大,而且長,不僅長大,而且有力,不僅長大有力,而且在浮、中、沉三候均呈現一致,顯示出所有陽性的特徵。
病症:血實、脈實,伴隨火熱壅塞。左寸實,可能出現舌頭僵硬、氣道擁堵、口腔潰瘍、咽喉疼痛。左關實,可能是肝火旺盛、肋側疼痛。左尺實,可能是便祕、腹部疼痛。右寸實,可能出現嘔吐、咽喉疼痛、喘息咳嗽、氣道擁堵。右關實,可能是潛藏的陽氣在體內蒸騰,造成中焦氣滯。右尺實,可能是肚臍周圍疼痛、排便困難,相火亢進逆上。
脈象實,往往伴隨著嚴重的邪氣、高熱、大量積聚。因此,《脈經》中有「血實脈實」的說法,又說「氣來實強,是謂太過」。由此推斷,實脈通常代表實熱。它所代表的病症,大致與數脈相似,但實脈的病情更為嚴重,因為它蘊含的能量更深沉。
根據《黃帝內經·大奇論》記載:「肝滿、腎滿、肺滿都是實症,會導致腫脹。」例如,肝臟壅塞會導致兩側脅下滿悶,平躺時感到驚恐,無法順利排尿;腎臟壅塞會導致脅下至小腹滿悶,小腿肌肉大小不一,大腿和小腿活動受限,容易偏癱;肺部壅塞會導致喘息和兩側脅下滿悶等情況。這些都是實脈的表現。實脈代表邪氣過剩,容易從脈象上辨別,所以王叔和有「尺實則小便難」的說法。然而,有些誤解將尺實解釋為「小便失禁」,這顯然是相反的。
又有人錯誤地認為「實脈像繩索一樣觸感」,這是緊脈的特徵,而不是實脈的表現。緊脈和實脈雖然相似,但有著根本的區別。緊脈緊張如切繩,脈搏向左右雙手彈跳;而實脈則大而長,三候均有力。緊脈是熱被寒束所致,其特徵是緊繃而缺乏寬鬆;實脈是邪氣受火迫所致,其特徵是堅滿而不柔和。結合症狀分析,從原理上觀察,就能清楚地區分兩者。
再根據張潔古受到偽訣影響,認為實脈主導虛寒,因此使用薑和附子治療,這種做法極不可取。如果實脈伴有緊脈,或許可以接受;但如果沒有緊脈的徵象,卻對高熱的人使用大溫藥物,恐怕很少有人能倖免於死。以張潔古的智慧,他應該是基於緊脈的治療方法無疑。陰陽相互制衡,不能有一絲偏頗。陽氣過旺,如果不加以控制,就會有自我焚燒的危險。當今世人跟隨丹溪學派,認為陽氣常有餘,喜好使用寒涼藥物,導致大量死亡,卻不以為怪。
還有激烈的批評認為,劉完素和朱丹溪的觀點若不停止,軒岐的學說就無法得到彰顯。在江蘇、浙江等地,這種風氣已經蔚然成風,薑和附子成為日常飲食,其後果更是不堪設想。固守一種觀點,忽視其他可能性,帶來的禍害層出不窮,令人嘆息不已!